胡德胜 重庆大学法学院教授
本文节选自《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
能源问题历经演变,当代的两个核心议题是多元能源供应安全和节能减排。相对于中国而言,德法英三国因为工业发展历史较长,较早着手以低碳清洁为目标的当代能源转型。考察德法英能源供给结构变革和制度演进,可以发现在驱动因素的耦合性、曲折道路的多因性、当代变革的气候政治决定性、尊重市场规律的应然性、科技及其运用的必然性、理性法律制度的必要性六个方面,对中国具有启示。
第一,每一次能源供给结构变革都与产业化、科技进步或者政治决策密不可分,驱动因素具有耦合性。进入 21世纪后,中国能源消费总量急剧增加,成为世界上石油(产品)、天然气和能源总量的最大进口国以及碳排放总量最大国家。以多元能源供应安全和节能减排为两个核心议题的当代能源问题,事关中国整体安全。
第二,每一次能源供给结构变革都经历或者需要经历一个曲折的过程,而其原因往往是多方面的,包括经济、科技、政治、政府(管理)能力、国际等。德国可再生能源发电上网(电价)制度从1990 年《电力上网法》的简单粗暴规定到 2020 年《可再生能源法》的成熟体系的形成,可以充分说明这一点。在其 2021 年能源政策评述中,国际能源署建议法国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根据其构成实行动态零售电价,推动能源供应结构转型。中国早在 20 世纪 90 年代就着手进行面向市场化的能源改革,但是有些“硬骨头”领域收效不大,于“双碳”目标下和互联网科技时代更显改革任务艰巨。
第三,在德法英的当代能源供给结构变革进程和制度演进中,国际、欧盟和它们国内的气候政治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气候政治是当代的一种“政治正确”的政治,它意味着反对应对气候变化就是冒天下之大不韪,特别是德国气候政治的影响更突出。然而,非理性的、过度的“政治正确”会催生不切实际的或者非常难以实现的制度性目标,特别是在气候政治的“政治正确”与更优先种类的“政治正确”发生冲突的情形下。英国 1990 年做出的在 2005 年将碳排放降回到 1990 年水平的承诺,德国 2021 年对《气候变化法》的修改,都是明显事例。2021 年修改的德国《气候变化法》关于温室气体减排、碳中和以及年度目标的规定,就是非理性的、过度的“政治正确”的表现。中国顺应气候政治,在国际和国内层面采取包括进行能源供给变革在内的诸多措施,体现了大国担当。但是也应该看到,2018 年和 2019 年不少地方不顾客观实际和蛮干的煤改气政策和措施,就是追求过度的气候政治的“政治正确”的表现。中国应该吸取他国和本国的教训,根据中国实际,尊重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律,基于并发展科技,量力而行,不追求过度的“政治正确”。
唐毅南 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教授
本文节选自文化纵横公众号
近期,河南村镇银行储户被赋红码事件持续引发争议。除了备受关注的违规赋红码行为,还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尚未引起注意:为什么这些河南村镇银行的许多储户,来自湖北、广东、山东、安徽等外省地区?实际上,许多外地储户是通过第三方数字金融平台,接触和选择河南村镇银行的储蓄项目的。这是数字技术和数字平台进入金融领域的又一例子。
需要注意到当前金融科技的三大新现象:一、新兴混业经营的科技金融寡头已经形成并具备了超强的资本力量,这对金融监管提出了巨大的挑战。二、数字技术支撑的金融产品已全面渗透进日常生活,卷入其中的民众范围空前扩大。数字金融产品已经附着于日常生活,出现了繁多变体,普通民众逐渐从主动参與变成被动卷入金融交易之中。三、数字技术的介入使得有潜在风险的金融产品和业务从快速膨胀到“爆雷”的时间周期大大缩短。
当前,中国的金融监管面临着诸多挑战。一方面,主流金融理论预设下的自由化“行为规范”,无法切实保护广大消费者利益;另一方面,我们既无法和跨国金融资本竞争话语权,又面对国内金融科技行业的新实践(如股票“配资”交易、“数字货币”、“P2P”金融)提出的各种各样的监管难题。监管部门强调的“零容忍”“终身责任制”,实质上也只是强调了监管的裁量权,但在技术上,我们目前还比较缺乏面对金融科技可操作的监管措施。在治理策略上,中国目前是以“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和“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实效监管”作为目标,这已经远强于欧美只看交易合规性的“程序监管”;但是,如果我们没有对于新的系统性风险的充分认识,仅依靠实效监管,即使有无穷大的自由裁量权,实际上可能还是很难消除金融科技制造的系统性隐患。
陈炳耀 南京师范大学教授
本文节选自一席公众号
涠洲岛的布氏鲸是在2018年开始集中出现的。它们是从哪里来的,又到哪里去呢?从去年的发现记录可以看出,时间节点比较匹配:泰国湾跟涠洲岛的群体在时间上是吻合的,但经过两次照相识别,我们发现没有一头一样,所以它们不是同一个群。4月28日以后,涠洲岛就没有布氏鲸了;6月29日,人们在深圳发现布氏鲸;7月27日又在浙江发现它们。所以我认为布氏鲸向北迁徙的可能性比较大。
传统观点认为迁徙主要有两个原因,捕食和繁殖,但是美国科学家 Robert Pitman 和 John Durban 研究南极的虎鲸时有了新的发现。他们认为迁徙也可能是由蜕皮驱动的。因为在寒冷的水域鲸鱼新陈代谢很低,没办法正常蜕皮,只有到温暖的水域才行。他们认为蜕皮是鲸必要的生理功能,还可以蜕掉寄生虫或藻类。所以南极虎鲸才不惜花6~8周的时间,迁徙11000公里到达温暖的水域。我们涠洲岛的布氏鲸身上也有黄绿色的藻类。所以我就在想,涠洲岛的布氏鲸是不是也是蜕皮来了?对于这个猜测我们还在进一步研究。
除了布氏鲸,近些年,我国从江苏南通到海南沿岸都有搁浅或死亡记录,多的时候每年有十几起。我也参与了一些鲸类搁浅的救助工作。鲸为什么会搁浅?主要有自身、环境和人为三类因素。
一些鲸鱼有近岸捕食的特性,有时候可能会搁浅:如果领航的头鲸出现问题,其他的鲸鱼也可能搁浅。此外,返祖假说认为,由于鲸是从陆地经过二次入水进化而来,在遇到危险的时候,它的本能就会激发,所以可能倾向于到近海或陆地上来避难。这是一种假说。鲸鱼迁移需要依靠地球磁力线,如果地磁异常,它走的方向也会改变。
捕鱼、军演等人类活动造成的水下噪声会破坏鲸的回声定位系统,造成搁浅。海洋垃圾也可能导致搁浅。鲸豚会以为塑料袋是水母,误食后无法消化,影响进食,最后没有力量对抗外来的风浪,就可能搁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