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 西岸美术馆:如何在不规则场地里设计出最多的规则空间?

2022-07-13 07:25张路峰
建筑师 2022年1期
关键词:中庭体量展厅

张路峰

设计:戴卫·奇普菲尔德事务所(英国)

地点:中国上海市

规模:22000 平方米

时间:2013—2019 年

如何在不规则场地上设计出最多的规则空间,是建筑师空间组合能力的体现,也是建筑设计的基本功,可谓建筑师的看家本领。建筑师戴卫·奇普菲尔德在西岸美术馆设计中,对这项基本功作了精彩的示范。

展厅,是美术馆最核心的功能空间。如何布置展厅,以及展厅的空间质量如何,对于整个方案的成败具有决定性意义。在这个项目中,建筑师首先确定了六个平面形状和尺寸相同的展厅,作为空间组合的基本单元。这六个展厅分两层布置,形成三组可识别的规则体量。三组体量自由地散布在场地上,很自然地顺应了三角形用地的形状,使建筑体量与场地的每条边线都建立了良好关系(图1)。三组展厅之间的连接体本是不规则的形状,但建筑师巧妙地在中间挖出了一个规则的中庭。这个中庭的出现非常重要,虽然是个虚体,但它实质上成了整个构图的重心和锚点(图2a,图2b,图3)。

图1: 西岸美术馆体量关系示意图

图2: 西岸美术馆场地布局策略

图3: 西岸美术馆中庭环廊作为“连接体”

除了平面,另一个不容忽视的要点,是其剖面设计。展厅是否好用,最重要的衡量指标是墙面和采光。空白墙面越多越连续,越利于布展。因此展厅大都采用高侧窗或者天窗。在本项目中,双层的展厅单元分别采用了这两种形式:下层用高侧窗,上层用天窗。有意思的是,下层展厅高侧窗以下的空间沉到了地下(图4)!这样处理的好处是:临街界面是高侧窗的玻璃,而不是连续的无窗展墙,避免给街道上的行人造成压迫感(图5a,图5b)。下沉处理带来的另一个优势是交通的组织:观众只需要上行半层或者下行半层,就能到达各层展厅,而不需要跨越整个展厅的层高。当然,下沉处理也降低了建筑体量的总体高度,对江滨景观有明显益处。

图4: 西岸美术馆典型剖面图

图5: 展厅空间非下沉与下沉比较

其实,与此类似的剖面设计较早可见于赫尔佐格和德梅隆(Herzog & de Meuron)在慕尼黑设计的戈茨美术馆(Goetz Collection,1992 年建成)。虽然此馆的规模要小很多,但设计原理是相同的(图6a,图6b)。戈茨美术馆坐落于私家花园的环境中,下沉处理避免了在视线高度出现大片实墙,而代之以特制的双层玻璃界面,与花园内的自然要素积极对话:内层磨砂玻璃柔化进入展厅的光线,外层光面玻璃反射花园的景色。与西岸美术馆略有不同的是,在戈茨美术馆中,两层展厅均采用高侧窗,未设天窗。即便如此,也丝毫不影响此类剖面关系作为一种设计原型的有效性和生命力。

图6: 戈兹美术馆剖面图

如果说此案例有值得商榷之处,那便是南北入口处非常醒目的两根倒锥形巨柱。其意图不难理解,应该是提示入口之所在,强化公共流线可从城市一侧穿越到江滨的意象。但读图可见,此建筑元素的出现颇有些突兀,巨柱似乎扰乱了整个建筑的尺度感,使建筑有被缩小了的错觉。当然,实际效果究竟如何,尚有待现场验证。

通过这个案例,让我联想到国内一些类似项目的设计倾向,顺便议论几句。最近,媒体上接连发布了一些新落成的美术馆作品。这些作品大都非常上镜,每次出现都会引得网民纷纷微信刷屏、现场打卡,好不热闹。但我总觉得有些异样:媒体重点报道的,或者设计师本人津津乐道的部分,不是展厅,而是公共空间部分。复杂路径串联各种戏剧性场景,使建筑空间叙事成了建筑师的创作主题。对此,我曾在微信朋友圈中有过微词,一位艺术家兼策展人朋友一语道破天机:国内很多美术馆没有固定的收藏,没有像样的展品,只能把建筑空间本身当成展示对象!

西岸美术馆案例提示我们,在此类建筑的设计中,建筑师追求公共空间体验的丰富性本无可厚非,甚至应该是必要选项,但如果仅热衷于在这部分制造噱头,而忽视了展厅空间的设计,那就本末倒置了。展厅空间才是展览建筑的本体。没有展品的美术馆,或者把建筑本身当成展品的美术馆,无论在媒体上如何风光,对建筑学的贡献会很有限。

猜你喜欢
中庭体量展厅
十五夜①望月
京津冀地区公共建筑中庭物理环境优化设计研究*
中庭形式及天窗面积对空调能耗的影响分析
不断改变,不断进步 参观KEF展厅后随笔
明年目标1.5个亿?!这家体量过亿的动保企业正在谋划什么?
BESPOKE ROMANCE展厅
GAB展厅
NORHOR成都展厅
砳建筑:在“鹅卵石”体量中实现绿色节能办公
年度增长37%,体量达1.2亿! 这家资深动保专业户是如何“玩转”市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