缪桂根 (湖南现代物流职业技术学院 物流管理学院,湖南 长沙 410131)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产品要实现规模化、品牌化、“走出去”,离不开高效的冷链物流系统的支持。当前我国农村冷链物流基础设施薄弱,农产品冷链流通率不高,农村冷链物流已成为农产品冷链物流系统的短板。补短板强基础是现阶段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的重要任务。而这些依靠某一个企业的力量进行建设和完善是不现实的。因此,从系统协同角度探究我国农村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发展策略,推动政府、物流企业、农产品生产销售等多个主体在互动协调中解决发展的瓶颈,实现冷链物流节点合理布局、资源有效衔接整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1 发展现状。2020 年我国食品冷链物流需求总量突破2.65 亿吨,同比增长13.69%。其中,水果冷链物流需求量约为6 696万吨,蔬菜冷链物流需求量约为7 780.70 万吨。全国冷库总容量达到7 080 万吨,全国冷藏车市场保有量达28.7 万辆。在消费升级拉动、国家政策的激励之下,我国的农产品生鲜冷链物流将有广阔的市场空间,这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冷链物流需求逐年增加。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稳步提升,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和消费能力不断提高,刺激了居民对生鲜农产品的需求。近年来,我国生鲜电商爆发式增长也带动了农产品生鲜冷链物流需求。2020 年我国生鲜电商交易额达3 641.3亿元,同比增长42.54%。
(2) 农业产业升级需要冷链保障。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农业产业升级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当前,我国农产品的产量规模虽然领先于世界很多国家,但农产品的产值规模却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我国农产品冷链流通率不足、农产品损耗率高是重要原因。虽然近年来我国农产品生鲜电商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发展,农产品冷链流通率有所提升,但流通数量和质量仍然不高。
(3) 政府对冷链物流发展关注度日益提升。2020 年国家发布关于冷链物流重点政策近百条,2021 年中央一号文件针对冷链物流环节做出明确规定,2021 年11 月26 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十四五”冷链物流发展规划》,助推冷链物流持续向好发展。
1.2 发展存在的问题
(1) 冷链物流基础设施不足。我国冷链物流基础设施总量仍然无法满足市场需求,人均占有量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较大差距,且呈现出结构性不平衡和区域性不平衡特点。以冷库为例,我国冷冻库多、冷藏库少,储藏类库多、流通类库少,沿海地区以及一线北上广等城市冷链基础设施设备数量较多,西部及中部地区数量较少。农产品产地源头缺乏规范的冷链设施和冷链服务保障,最先一公里断链严重。
(2) 流通环节多,物流成本高。我国农产品的生产在地域上非常分散、以小农经营为主,产业链条要经历从农户到各级分销商,再到农贸市场、生鲜平台,最后才能来到消费者手中。与国外从大农场到用户的简洁供应链条相比,我国从产地到用户的环节多,多次流转过程中,不但果蔬损耗高,物流成本也随之上升。
(3) 冷链过程各节点协同性不足。由于冷链物流系统环节多,全程冷链物流链条不完善,存在冷链分段运行特点,冷链物流各节点间协同运作不足。此外,当前市场缺乏具有整合性的冷链物流企业。我国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规模较小,行业较为分散,不能满足全程冷链物流需求。2019 年冷链物流百强企业市占率仅为16.2%,而美国前五强冷链物流企业就占据63%的市场份额。
我国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系统的参与主体主要包括农户、种植基地等源头生产者,食品加工企业,农批市场、大型连锁商超、电商平台、零售商等流通主体,冷链物流服务提供商及最终消费者。政府相关监管部门对各环节进行监控。建立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系统(见图1),使农产品从产地采收到预冷、分级、包装、储藏、运输、销售,再到消费的各个环节都始终处在适宜的低温环境中。目前,生鲜农产品物流运作模式主要有农批市场主导型、连锁商超主导型、生鲜电商主导型、加工企业主导型四种。四种主导主体建设有冷库或购置有冷藏车辆,能自主完成部分环节物流,但缺乏从源头到消费者的全程冷链掌控能力。农产品冷链物流涉及多个主体,中间环节多而复杂,致使运输过程十分漫长、监控难度大,易于出现断链风险和追责难度大等问题。由于冷链物流基础设施设备投资较大且全国性冷链物流网络搭建成本较高,目前国内暂未出现能对冷链全程进行集成服务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基于冷链物流运作的复杂性及其高昂的成本投入,为了实现农产品全程冷链,需要物流系统中各环节参与主体的协同配合。
图1 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系统构成
冷链物流系统投资大、网络搭建成本高,仅仅依靠单个企业自身的能力,很难提供满足市场需求的全程冷链物流服务。再加上我国农业生产仍以小农经营模式为主,供给分散、种类繁多、产量规模不一,生产集约化、标准化、现代化程度低,集货成本高,流通环节多,难以实现资源整合和规模流通。这就需要各种不同类型的物流主体联合起来,通过协同合作,构建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网络体系,使全程冷链物流服务一体化。协同是冷链物流网络能够高效运行的关键。为了能够提供全程综合一体化冷链物流服务,需要构建冷链物流协同组织,该协同组织由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集成商主导,将各种分散的、不同类型的冷链物流资源整合起来。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系统各主体企业,通过相互协作及信息和资源共享,来实现冷链各物流环节的无缝衔接和一体化运作,以达到保障农产品安全、提高物流效率与降低物流成本的目标。
3.1 协同影响因素。根据相关文献研究,本文认为影响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协同的因素包括:价值融合、资源互补、需求驱动、技术因素。协同主体间的一致价值观及合作意愿是促成协同合作的基石,只有当冷链物流中的各主体都秉持维护产品质量安全、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的共同目标,才能使合作利益最大化。资源互补是指物流协同主体可在技术、资源或市场方面相互弥补。当前我国冷链物流基础设施资源较为缺乏,尤其是在源头上冷链仓储设施紧缺,通过各协同主体间共同投资建设或共用产地冷链仓储资源,将产地端的冷链物流系统对接干线冷链系统,完善整个冷链链条。人们对“安全、新鲜”的生鲜产品的诉求给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系统设计与运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物流协同能够更好满足消费者需求,获取竞争优势。物流运作过程离不开信息系统及信息技术支撑,协同合作下的信息共享能够提高协同效能。
3.2 协同模型。构建由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集成商主导的冷链物流综合服务平台(见图2),平台以数字信息协同理念为基础,面向生鲜农产品供应链各环节主体提供综合一体化物流服务。生鲜农产品产供销各环节在平台下达物流需求订单,平台承接订单后安排客服全程跟踪物流订单的执行。冷链物流集成商整合线下冷链物流资源,并将相关物流资源集成到物流综合服务平台。由冷链物流集成商与生鲜农产品供应链核心企业共同制定冷链物流各环节服务标准,由冷链物流集成商向物流需求方负责,并负责监督实际执行物流企业的作业质量。
图2 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协同模型
3.3 协同内容。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集成商主导的冷链物流系统要实现整体的协调发展,需要关注信息协同、设施设备协同和作业协同。信息协同能够实现整个物流系统的快速响应。通过冷链物流综合服务平台搭建冷链物流协同计划系统,将农产品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的生产、分销、储存、配送计划等进行整合,与下游物流企业进行信息对接,实现整个物流系统的快速响应。设施设备协同包括共同投资设施设备与设施设备共享。主要明确系统对冷链物流资源的需求,建立共同投资的投入及风险分担机制,建立资源的共享机制。作业协同聚焦作业质量的标准化建设。冷链物流对温度、湿度、时效敏感,要求物流系统各运作主体作业质量高度一致。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集成商协同农产品生产企业或流通企业制定统一的作业质量标准,并对下游物流企业进行培训、监督。
(1) 培育平台型冷链物流龙头企业。当前我国多数冷链物流企业属于重资产运行模式,拥有一定数量的冷库或冷藏车辆,但受制于这些基础设施的高额投入,冷链物流企业规模扩张缓慢。整个冷链物流行业市场集中度偏低,行业缺乏主导企业。培育冷链物流龙头企业,推动企业向平台式方向发展,能够减少资源的信息不对称,提高整个行业运作效率。鉴于当前我国冷链物流行业散、小、杂状态,冷链物流企业的发展急需政府政策扶持。冷链物流发展十四五规划在用地、税收、投融资等方面提出了优惠政策,必将推动冷链物流行业的发展。
(2) 培育产地农产品生产龙头企业。在产业扶贫、产业振兴政策扶持下,各级政府对各类农业种养项目投入了大量扶持资金,但是在很多县域这些种养项目却并未形成规模产业。种养规模较小、种养项目不符合市场需求、未形成统一规划、品牌效应缺乏等制约了乡村产业的发展,阻碍了冷链物流发展,同时也推高了生鲜农产品上行的物流成本。政府加强乡村产业发展规划,培育农产品生产龙头企业,由龙头企业带动农户生产经营实现规模化发展,方能实现农产品真正走出去,助推农产品生鲜冷链物流发展。
(3) 联动乡村产业规划合理布局产地冷库。我国因为产地冷链设施缺乏、采后处理技术落后等原因造成损耗的果蔬产品,每年超过1 亿吨。虽然国家各级部门出台了系列政策支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建设,但是在实际执行中还需要加强冷链设施布局的统一规划,尤其要加强冷链设施布局规划与乡村产业布局规划的双向联动。建议以县域为单位统筹规划产地冷链设施布局,联动乡村振兴的“一村一品、一村一业”规划,充分考虑产地与储存点距离,合理布局田头小型预冷仓库及县域冷链集中储存配送中心。由于果蔬类生鲜产品生产具有季节性,在乡村产业规划时应同时考虑季节优势合理配置产业,以提升产地冷库的利用率。
(4) 加强冷链物流技术应用与创新。产品储存、运输、配送过程的质量监控是冷链的关键控制点,也是冷链物流系统各协同参与主体间划分责任的重要依据。建议政府加大在冷链仓储、冷链车辆等设备以及温度调节系统、人工智能、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数字化技术的政策资金支持,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
(5) 推动生鲜电商与冷链物流协同发展。随着生鲜电商和电子商务的持续发展以及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消费者在生鲜平台下单成为主流消费模式。农产品生产者纷纷加入电商的队伍,生鲜电商对物流综合服务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大力发展生鲜电商一方面可以推动冷链物流变革演进,另一方面可以大大缩短农产品流通环节,降低农产品物流成本。
农产品冷链物流对储运环境和时效有着更高的要求,不仅体现在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的建设需要更多资金、更先进的技术,更要求在冷链物流过程中各环节紧密协同、提升工作效率。互联网平台和物流网络融合的平台式发展将是未来农产品冷链物流新的发展方向。通过冷链物流集成服务商协同下游物流企业搭建冷链物流综合服务平台,通过信息协同、设施设备协同和作业协同为农产品供应链主体提供一体化综合冷链物流服务,能够更好地保障农产品质量、提升冷链物流系统的物流效率、降低冷链物流成本。政府通过扶持平台型冷链龙头企业发展、培育产地农产品生产龙头企业、联动乡村产业规划合理布局产地冷库、加强冷链物流技术应用与创新、推动生鲜电商与冷链物流协同发展,从而共同助力农产品冷链物流协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