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奕
音乐是一种艺术形式和文化活动,是用组织音构成的听觉意象,这一意象通常用来表达人在编曲或填词时的思想感情状况,也可用于记录对生活、社会等方面的感悟,由于其具有艺术性,因此打动人心的能力也极为强大。当音乐旋律响起时,人们会沉浸在音乐营造的氛围中,即与音乐产生共鸣,灵活轻快的音乐能够缓解人们的负面情绪,从而解放心灵;悲伤沉重的音乐更能触动人心。动画图谱是将音乐具象化,让学生更为直观了解音乐的特点与特色,是较为有效的音乐教学方法。
一、音乐动画图谱的含义
音乐动画图谱是音乐教学中常用的、便于让学生欣赏音乐的一种形式和方法。音乐具有娱乐性,无须具备很深音乐理论和技巧修养甚至根本没有音乐知识的普通群众和未成年人也能够轻松听懂歌曲。同样,音乐图谱具有极强的形象性,能够让学生在看到图谱的瞬间了解当前的学习内容,让教师的教学导入和教学过程更加顺畅。采用音乐动画图谱能够更有效地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敏感性,而动画图谱能够激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充满兴趣的情况下习得知识。
二、采用动画图谱进行教学的优越性
1.提高学生的音乐敏感度
在小学音乐教学当中,教师需要以学生为中心展开教学,以提高其音乐敏感度,为以后的音乐学习和音乐品鉴打下坚实的基础。在进行“音乐中的动物”一课的教学时,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寻找音乐中有关动物的部分,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具体可先让学生对动物的声音有一定的了解,再在音乐中找到相应的部分。例如,在“野蜂飞舞”这一内容教学时,教师可以先播放蜜蜂的声音,让学生具有基本的认知,再通过播放音频让学生了解该曲目对蜜蜂的描写,是采用美化的方式,让其变得急促但并不刺耳,培养学生对美的认知,进而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敏感度,在将来的学習和生活中,能够利用聆听和想象两个方式实现对音乐的品鉴。
2.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审美能力是指人感受、鉴赏、评价和创造美的能力。小学时期如果没有受到良好的教育,将会使学生审美能力、思想道德观念甚至是价值观受到影响。因此在进行小学音乐教学时,需要重视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能够有意识地体会生活、感悟生活,发现生活中美的部分,教师可根据音乐作品的背景和曲调,设计相应的动画图谱,让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音乐所要表达的内涵,经过讲解和播放音乐,深化这一概念,形成良好的审美能力。审美能力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在音乐学习上的追求,还能够提高其基本素质,从而实现教育的基本目的。
三、将动画图谱用于音乐教学中的方式
1.利用图谱营造良好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小学生在学习时多遵从自己的喜好,因此在进行教学时教师要考虑到学生心理不成熟的特点,利用良好的氛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喜欢上音乐,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对于小学生而言,欢快的教学氛围和有趣的教学内容,能够有效提高其学习积极性,激发其学习热情。采用动画图谱,能够利用音乐的娱乐性和绘画的直观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他们更轻松地了解音乐知识以及歌曲中所包含的情感,有助于提高其音乐学习的深度,在将来能够利用音乐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例如在进行“音乐中的故事”这一单元的学习时,图谱的设计将会对学生理解音乐表达的故事产生直接影响。“草原放牧”一课要表达的是在草原上放牧所能看到的景象,若教师选择树林将会影响学生的判断,无法起到营造氛围的目的。因此就需要教师选择适合的动画图谱,从而引导学生了解草原放牧应当是一个闲适的过程,在广阔的田地中游走,心情应该是放松的。
2.将图谱的变化与音乐的起伏相结合
不同的歌曲具有不同的旋律,即使是旋律相似的歌曲也会具有其不同的特点,旋律的融合形成美妙的音乐,从而展现出一幅完整的画面。旋律的特点在于,它能够指代音乐中任何的音高和节奏,因此大部分乐曲中的旋律均能够进行动画图谱设计。例如,在“欢乐的舞步”一单元中,“大河之舞”的旋律十分灵活多变,教师可通过波浪、弯曲等方式将曲谱呈现出来,让曲谱与音乐旋律相结合,调动学生的情绪,让学生在旋律的变化中学习音乐、感受音乐。
国家推广的素质教育,重在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质和素养,重视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将其培养成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所不同的基本点在于,应试教育只要求学生在考试时获取较高的分数,因此教师只需对考试内容进行钻研,从而在教学时忽视的教育中“育”的作用,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各方面素质均有所提升,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使用动画图谱进行音乐教学,学生不仅能够体会音乐、感悟音乐,在积极的氛围中学习,也能够形成较为良好的审美观念,从而提高自身素质,实现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