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蕾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细读文本,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以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升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下面,笔者就谈谈引导学生细读文本的必要性与策略,希望能给各位带来一些帮助。
一、引导学生细读文本的必要性
1.能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师引导学生细读文本,让他们对文本进行细致、立体化的解读,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体会作者的情感,洞悉作者的创作意图。高中语文教师在组织学生细读课文的过程中,往往会指导他们细读文本中的关键句或关键段落,让他们理解句子的意思,体会隐藏在字里行间的情感。
2.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高中生的阅读能力有待提高。教师指导学生细读文本,重在引导他们筛选出文本中的关键信息,而不是让他们漫无目的地阅读。在细读文本的过程中,他们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对文本的理解也会更加深入。在这一过程中,能帮助他们更好地培养阅读理解能力,提升文学素养。
二、引导学生细读文本的两种策略
1.引导学生揣摩文本中的语句
每一位作家都有自己的写作风格,即便出自同一作家的文章,因题材的不同或者所要表达主题的不同,也会呈现出不同的语言特点。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细读文本,教师可以引导他们揣摩文本中的语句,提升他们的文学素养。
比如,在讲解《烛之武退秦师》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仔细揣摩文本中的语句。秦晋大军压境,兵临城下,郑国被围,危在旦夕。敌强我弱、一触即发的战事不禁让人替郑国捏了一把冷汗。然而,佚之狐给郑伯推荐了一个人:“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郑伯仿佛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看到了希望的曙光。正當他满怀期待,等待“救星”挺身而出、力挽狂澜时,烛之武却严辞拒绝了他的请求:“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这句话值得学生细品。烛之武既严词拒绝了郑伯的请求,又发了一番牢骚,将这些年的怨气都撒了出来。在品读的过程中,学生仿佛看到了一位年轻时意气风发却壮志难酬,如今年迈体弱、自慰自嘲的志士的形象。短短一句话,就使烛之武的形象更加鲜活和立体了。他不是会苦苦等待君主的赏识却毫无脾气、毫无怨言的人,他也会失望,会抱怨,有自己的风骨。
2.引导学生探寻文本中的留白
留白原本是一种绘画技法。有的作者在创作的过程中会在文本中“留白”,给读者留下一定的想象空间。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探寻文本中的留白,让他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将文本中的“空白”
填补完整。
比如,在讲解《项链》时,教师可以展示一幅画(如下图),并引导学生探究文中的留白:“南宋著名山水画家马远名绘制了《寒江独钓图》。图中,一叶扁舟漂浮在水面上;一位渔翁坐在船上垂钓。四周寂寥无声,只有些许微波。图中几乎全是空白,却给欣赏者留下了无穷的想象空间。这就是‘留白’的妙处。其实,文学作品中也有类似的‘留白’。请大家阅读《项链》,探寻其中的‘留白’吧!”
小说的女主人公马蒂尔德和教育部的一名小职员结了婚。但她从没有停止对于过上高雅和奢华生活的想象。遇到一次难得的机会,她参加了一场舞会。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图一时之快,她从朋友那里借来了一条钻石项链,结果却不小心将项链弄丢了。为了归还项链,她和丈夫东拼西凑,凑齐了钱,买了一条一模一样的项链还给了朋友。但她和丈夫为了还清这笔债务,不得不辛辛苦苦地工作了十年。可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十年后,她再次遇到朋友,才得知最初她向朋友借来的那条钻石项链是假的……《项链》的结尾并未交代故事的结局,却给读者留下了巨大的想象空间。这也是小说里最出彩的地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小说的内容思考人物的结局,帮助他们打开思维的大门。
以上是笔者开展阅读教学时,引导学生细读文本的一些经验,希望各位语文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创新,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