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婷婷
柳永是宋代著名的词人。他的词作风格婉约,手法多变,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望海潮·东南形胜》是柳永创作的一首长调。在作品中,词人详细地描绘了杭州一带的繁荣景象,展现了杭州百姓安居乐业的生活场景。接下来,笔者就赏析一下《望海潮·东南形胜》的写景艺术。
一、先声夺人,蓄足气势
不同于柳永的其他词作,《望海潮·东南形胜》在结构安排上大开大合,极具阳刚之美。作品一开篇,词人便以“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将杭州城的景象尽数囊括其中。杭州是东南一带著名的大都市,不仅经济发达、交通便利,而且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杭州城的百姓安居乐业,生活富足。长期以来,杭州便是无数人心中的人间天堂。词人以寥寥数语,点明杭州在地理上的天然优势,为之后的写景状物作了充分的铺垫。此外,“东南形胜”也有夸张之意。但是,这种夸张并不令人反感,反而能让人生出无尽的向往之情。一个怎样的地方、怎样的城市才能配得上这样的夸赞呢?词人并没有急着回答,而是以“钱塘自古繁华”作为过渡句,带出后文,既为读者创造了一个极其辽阔的想象空间,也使得诗句与诗句之间衔接得更为自然。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来看,北宋承平日久,都市极为繁华,而柳永曾在杭州暂居过一段时日。无论是杭州的自然风光还是都市景象,都令他沉醉不已。尽管都市生活使柳永感受到了无穷的乐趣,也为他的创作提供了相当多的灵感,但他并不是一个只知享乐的人,相反,他一直在努力地为踏上仕途寻找机会。恰好他的好友孙何成为杭州太守,柳永本想通过求见孙何得到对方的举荐,不料因为太守府门禁过于森严,一直未能见到好友。在不得已的情况下,他才写下《望海潮·东南形胜》一词,希望借歌伎之口传入孙何耳中,以此打动孙何,谋求晋升的机会。虽然柳永最后并未如愿,但《望海潮·东南形胜》这首词却得以广泛流传。《望海潮·东南形胜》虽是柳永为拜谒杭州太守孙何所作,但其后的景物描写也蕴含着他的真情实感。从后面的景物描写中,我们也能够体会到这种情感。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并非虚言,而是词人有感而发。《望海潮·东南形胜》一词磅礴大气,尽扫柳永其他词作的低回缠绵之风,仅是开篇一句便先声夺人,犹如平地惊雷。
二、细致描绘,画龙点睛
在对杭州城的景象进行鸟瞰式的描绘之后,词人将目光投向市内,从局部着眼,进行细致的描写与刻画。“烟柳画橋,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柳色如烟,掩映着一座座彩色的桥梁;轻风吹过,拂动翠绿的帘幕;粗略算来城中的人家竟然有十万户之多。词人并没有细致地描写城中某一处的景色,而是抓住“烟柳”“画桥”“翠幕”等富有江南风情的景致,细致描绘,营造出浪漫的氛围,让读者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杭州城的繁华。此外,柳色葱碧,画桥夺目,翠幕清新,三者在色调上相映成趣,给人极强的视觉冲击。可见,词人不仅在布局上煞费苦心,而且在设色方面同样非常用心。“十万人家”与首句的“三吴都会”相照应,证明词人所言非虚。我们虽然没有从词作当中见到半个人影,但能从那掩映在柳色中的楼阁、横跨于河道上的画桥以及随风翻飞的翠色帘幕上感受到“人气”。若没有这“十万人家”,再美的杭州城也毫无生气可言;有了这“十万人家”,整座杭州城便显得生机盎然,鲜活灵动。杭州城优渥的地理环境孕育了这繁华的城市,而繁华的城市又使这一带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关于杭州城市井的描绘犹如画龙点睛,使得整幅画瞬间变得流光溢彩。自从宋朝建立以来,经过数十年的休养生息,百姓的生活水平得到明显的提升,人口数量也因此激增。杭州由于物产丰富、交通便利,吸引了大量的人来此定居。这“十万人家”既是杭州繁华的根基,又是杭州最引人注目的景致。作者抓住这一点细致描绘,展现出一派盛世太平的景象,使得杭州的繁华更加深入人心。无论是在当时还是后世,这样繁盛的景象都是不多见的。除此之外,词人也称颂了当地的长官。正是因为吏治清明,我们才能看到这样的承平气象,百姓才能安居乐业。对于个中缘由,词人虽然并没有明说,但赞颂之意已溢于言表。
对于局部景致的描绘一方面使得词作的主题更加鲜明,另一方面也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让人充分感受到了杭州城的繁华,不禁生出浓浓的艳羡之情。
三、点面结合,着意渲染
作为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杭州不仅物阜民丰,而且格外具有魅力。其中,钱塘江潮向来为人所称道。在描写杭州城的山水风光之时,词人将笔墨集中于钱塘潮涌这一胜景,以点带面,着意渲染,充分展现了杭州城秀丽的风光。“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钱塘江水浩荡奔腾,如同一道天堑,其气势之磅礴真是世间少有。堤岸上的树木高耸入云端,远远望去,如翻滚的波涛欺霜压雪,那景象格外的美丽,令无数文人墨客为之震撼。他们也因此而留下了一篇篇惊世之作,使得杭州城名扬八方。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杭州的动人景致极多,比如名山秀水、古刹园林等,但词人却单单选取钱塘江潮这一动人的景象来展现杭州城的独特魅力。之后,词人的视线再一次回到城内,通过对市井的描写着力渲染杭州城的富庶与繁华。“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街道两旁的店铺中陈列着各色珍珠宝石,家家户户堆满了绫罗绸缎,争相向世人展示最豪华、奢侈的一面。如果说此前的描述都是为了展现杭州城优越的地理环境、秀丽动人的山水胜景、繁华的市井气象,那么这一句描写就已经深入寻常百姓之家,展现出一派盛世景象。
词人采用点面结合的手法,着意渲染了杭州城的美丽与繁华,让从未去过杭州城的人不禁生出向往之情,想要一睹词中的盛世景象,沉醉于那湖光山色之中。
四、动静结合,明暗交错
经过蓄势、点染、烘托之后,全词迎来了高潮。此前有宏观的鸟瞰,也有局部的点染,而“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则打破了时空的限制,极大地拓展了词作的艺术空间。“三秋”意喻时间极长,“十里”代表范围极广。杭州城之所以如此动人,不仅是因为它在地理条件上具备优势,也不仅是因为它有丰富的物产、发达的经济,更因为它在一年四季之中都有可供观赏的美景。桂花三春飘香,十里荷花盛放。这样的景致唯有在杭州城才看得到。王国维曾在《蝶恋花·阅尽天涯离别苦》中提到“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形容好景易逝;柳永却在《望海潮·东南形胜》中以“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极言美景的长盛不衰。如斯美景,自然会引得世人倾心不已。“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三秋桂子”“十里荷花”虽好,但毕竟只是静景,观之虽然怡情,时间一长却也觉得单调。因此,词人由景及人,再次对杭州城百姓闲适的生活进行了一番生动的描写。“羌管”多为白昼清音,“菱歌”则多为夜间之歌,前者清丽,后者缥缈,从听觉上讲,都令人沉醉。从视觉上看,这句词明暗交错,趣味横生。湖边的钓叟安静沉稳,采莲的姑娘轻盈灵动,老与少,动与静,相得益彰,既体现了杭州城百姓生活的安乐,也为杭州城的静景增添了一些活力。
在描绘杭州城的风光时,词人并不拘泥于一草一木、一山一水,而是从整体着眼,择其重点,细作描绘,在此基础上采用明暗交错、动静结合的手法,使得笔下的景物不仅更加生动形象,而且具有一定的立体感,令读者在欣赏词作的同时充分感受到了杭州城的魅力。
五、虚实相间,曲尽其妙
柳永之所以创作《望海潮·东南形胜》一词,不单是为了赞美杭州城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抒发个人情感,他最主要的目的是想凭借此词引起杭州太守孙何的注意,成功获得晋升的机会。因此,在对杭州城的景象进行了一番铺陈描绘之后,词人又写道:“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浩荡的骑兵队伍簇拥着巡视归来的长官。长官在微醺之时听着动人的管弦,吟诗作赋,赞赏这明媚的风景。“千骑”既体现了太守的威仪,也表明太守治下严明;而“乘醉聽箫鼓,吟赏烟霞”则暗赞太守不仅富有才干,而且是一位饱读诗书的雅士。此外,身为地方长官,他不为政务烦忧,却有兴致饮酒赏乐,吟诗作赋,说明治下太平,诸事顺遂,更证明其治理有方。词人正是通过这样的方式委婉地表达了对杭州城长官的钦慕和赞美之情。在赞颂之余,词人进一步发挥想象,以一句“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收束全词,表达希望对方官运亨通。“凤池”也即“凤凰池”,原为天子禁苑,代指京畿重地、朝廷中枢,是达官显贵们汇聚之地。按照宋朝的文官制度,外地长官如太守、巡抚,每隔一段时间都要回京述职,向皇帝反映当地的民情风俗,自然也免不了和朝中其他人来往走动。因此,词人的意思是,太守若有一日被召入皇廷重地,可以当着达官贵人之面将杭州城的美丽和繁华景象都描述出来,好让所有人都知道世间确实有这样一处人间仙境。这句话既是对杭州城的极力夸赞,也表达了词人的美好祝愿。毕竟为官者都希望自己能够“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最后这两句词虚与实相间,余韵无穷。
词人在赞美杭州城美景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想象力,构建出一幅虚拟的图景,拓宽了词作的艺术空间,给读者带来更为丰富的审美体验。
总之,在创作《望海潮·东南形胜》时,词人先是通过鸟瞰全局,点明杭州城在地理位置上得天独厚的优势,奠定整首词的情感基调,然后从细微处着手,烘托渲染,再通过描写静景与动景、虚景与实景,以艺术化的笔法构筑出一方富有诗意的空间,借以展现杭州城的美丽与繁华,抒发对杭州城的喜爱之情,以及对地方长官的敬慕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