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开元
摘 要:“桑”是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里的一个重要的母题,通过对《诗经》和唐宋诗词的对比分析可以发现,“桑”这一意象的意义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英国语言学家利奇(Leech)在1974年提出了七种意义类型,包括概念意义、内涵意义、社会意义、感情意义、反射意义、搭配意义和主位意义。根据利奇的这一理论中对于概念意义和内涵意义的定义,总体来看,相比于《诗经》,唐宋诗词中桑的概念意义被保留了下来且较为稳定,而内涵意义的使用明显减少。
关键词:桑;《诗经》;唐宋诗词;七种意义类型;概念意义;内涵意义
一、引言
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桑”这一意象有着多种意义,总体来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桑”作为中国古代一种重要的植物本身的含义,另一类则是人们赋予“桑”的其他意义。从《诗经》到唐宋诗词,“桑”的第二类意义由丰富多样到使用甚少,而第一类意义相对来说较为稳定。基于利奇提出的概念意义和内涵意义,可以对“桑”的两类意义的变化进行深一步的研究和分析。
二、利奇的意义理论中的概念意义和内涵意义
1974年,英国语言学家利奇(Leech)在《语义学》一书中提出了七种意义类型:概念意义,内涵意义,社会意义,感情意义,反射意义,搭配意义以及主位意义,其中,内涵意义至以及社会意义、感情意义、反射意义和搭配意义可以统一归为联想意义。出于下文分析需要,本文将着重解释概念意义和内涵意义。
(一)概念意义
概念意义关注的是一个词语与其所指事物之间的联系,也就是说概念意义有两个方面,一个是词语本身的含义,也就是词典中对这个词语的定义,另一个则是这个词语所指的事物本身。所以,概念意义不带有任何人为附加的意义。
(二)内涵意义
所谓内涵意义,指的就是人们附加在一个词语上的含义,且常常带有一定的感情色彩。举个例子来说,当提到“女性”这个词的时候,很多人就会联想到“情绪化的”、“爱哭的”等等这样的形容性的词汇,这些便是“女性”这个词语的一些内涵意义。因此,相比于概念意义,内涵意义更多的是人们人为地附加到词语上的,同一个词语往往会有多种多样的内涵意义。
三、《诗经》中“桑”的概念意义与内涵意义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开端,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的诗歌,其内容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在《诗经》当中,“桑”这一意象的出现频率极高,整部书中有23首直接言及“桑”,15首间接提到“桑”[1],且《诗经》中的“桑”具有着丰富多样的文化意义和宗教意义,从利奇的意义理论来看,《诗经》中的“桑”具有多个方面的内涵意义。
(一)农事生活,家与归宿
中国劳动人民养蚕缫丝的历史十分悠久,养蚕是我国古代农事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广大劳动人民维持生计的重要方式,而种植好桑树便为养蚕提供了条件和保障,因此,作为重要的农作物,桑树也成为了人们农事生活的“主角”。
《诗经》内容丰富,涵盖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包括农事生活在内的人民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因此“桑”的出现频率很高,且在农事生活这一主题下,“桑”大多数体现的是概念意义。例如,《鄘风·定之方中》中的“星言夙驾,说于桑田”,其意为天气晴朗,卫文公早早地开始赶车,后把车停在桑田间劝农桑。此句描绘的卫文公力劝农桑的场景体现出了统治者对于“农桑”的重视程度,也反映出了“农桑”对于社会经济稳定与发展的重要性。而这里的“桑”体现的就是单纯的概念意义,即桑这种农作物,除此以外,没有内涵意义的出现。
在农事生活的主题下,“桑”主要体现的是概念意义,而有些内涵意义是以概念意义为基础的。桑树是几乎每家每户必不可少的农作物,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有家的地方、有人定居的地方就会有桑树,因此“桑”具有家园、家庭、父母等内涵意义,具有稳定性、归宿感的特征,也凝聚着古人浓厚的家园情怀。《曹风·鳲鸠》中的“鳲鸠在桑,其子七兮”译为布谷鸟在桑林中筑巢,悉心喂养七至幼鸟,原文中的“桑”作为布谷鸟筑巢之地也衍生出了人类的家园这一内涵意义。
在《小雅·小弁》中,“维桑与梓,必恭敬止”之意为看到父母种下的桑梓书,必会恭敬地站立在树前,这里的“桑”是具备父母、双亲这一内涵意义的,同时这也是“桑梓之情”这一成语的出处,形容漂泊在外的游子的思乡之情、思亲之情。
(二)女性形象
《诗经》中的“桑”通常还会与女性形象相关联,一方面是因为上一部分分析到的:“桑”具有父母、双亲这一内涵意义,因此从“母亲”这一内涵意义出发,进一步衍生为“女性”的内涵意义;另一方面,在农桑活动中,男女具有不同的分工,通常是男耕女织,即男性负责耕种,女性负责采桑、养蚕缫丝,所以女性与“蚕”、“织”、“桑”形成了密切的联系。
《卫风·氓》就是一个极其典型的例子,其中对于“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与“桑之落矣,其黄而陨”,目前认可度最高的解读是“桑”在这里具有女性的容貌这一内涵意义,从“其叶沃若”到“其黄而陨”表现了女性从年轻时的容颜姣好到后来的年老色衰这一变化,从这一解读方向来看,篇章中女主角被丈夫抛弃的原因也是在于女性容颜的衰老。
(三)婚姻爱情
在《诗经》中,用“桑”去体现婚姻爱情这个主题是十分常见的,而“婚姻爱情”内涵意义的形成与“女性形象”这一内涵意义是息息相关的。从懵懂青涩的恋爱到有苦有甜的婚姻对于女性都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在古代社会,女性常常处于依附于男性的地位,相对于自身发展,女性通过恋爱婚姻将自己托付于男性或许是更加重要的。
《小雅·隰桑》就体现了男女恋爱时的感情变化过程,由“其叶有难”到“其叶有沃”再到“其葉有幽”,表面写桑叶的变化,实际写的是男女爱情的逐渐升温,感情的逐步深厚,所以这里的“桑”则具备了“爱情”这一内涵意义。
同样表现男女之间爱情变化,但是变化方向完全相反的一个例子是《卫风·氓》,上文中已经分析了对这一篇章的一种解读方法,即将其中的“桑”看作是具有女性容颜这一内涵意义。但是,目前还存在着另一种解读方法,“桑叶”实则是指男子对女子的爱意,“其叶沃若”则是形容爱意正浓之时。[2]从“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到“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表现的是夫妻之间爱情由盛转衰,婚姻状况由甜蜜到冷淡的过程。也就是说,在此中解读下,这里的“桑”代表的是夫妻两人之间的感情和婚姻状况,具备了“婚姻爱情”这一内涵意义。
(四)生育繁衍
关于生育繁衍这一内涵意义,其实在一定程度上是与“家园”与“女性形象”这两个内涵意义有着密切关联的。首先,“桑”代表着“家园”,而“家园”又是人们生存繁衍之地,因此不难推测出,“桑”也具有“繁衍生息”这一内涵意义;另外,“桑”与“女性”、“母亲”的内涵意义,“桑”也因此被赋予了“生育后代”这一意义。
前文中提到的《曹风·鳲鸠》中的“其子七兮”比较直接地体现了“生育”这一话题,所以这里的“桑林”既可以说具备“家园”、“母亲”、“女性”等内涵意义,也可以说具备“生育繁衍”这一内涵意义,或者说它同时具备这几种内涵意义。
(五)财富状况
在中国古代社会,桑树是主要的农作物,与人们的生活生计以及物资物产息息相关,因此“桑”可以体现人们的财富状况,代表人们的家庭背景。《鲁颂·泮水》中的“翩彼飞鸮,集于泮林。食我桑黮,怀我好音”以“飞鸮”比“淮夷”之人,以“桑黮”比中原物产,意为淮夷之人接触中原物产以后,开始向往、倾心于中原文化,决定主动归化于中原,所以这里的“桑”是具有物产、财富之意的。
值得一提的是,对于《卫风·氓》中“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与“桑之落矣,其黄而陨”的解读角度,除了上文中提到的女子容貌变化与夫妻感情的冷淡之外,还有一种解读方法,即把“桑”看作是财富。但是,在这里又分离出两个方向,第一种是把“桑”看作女主角家中的财富,根据这种观点,“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指的是女子出嫁之前家境优渥,氓想要通过与女子成婚改善自己的经济状况,而“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则是指女子与氓成婚后,家中的财产被氓掠夺殆尽,氓便一改昔日的殷勤与温情,变得凶狠冷漠,也就是说氓对女主人公并没有真正的爱情,他的目的就是要占有女主人公和她的财物[2];另一种方向则是把“桑”看作是氓家中的财富,氓妇贪恋氓家资产丰厚,不知氓家此后竟家道中落,以致被休。[3] 该说法出自苏辙,他在《诗集传》卷三中阐述道:“桑之未落也,其叶沃沃然为若可依者也。鸠食其葚,葚美而不能去,则将依焉,不知其将黄而陨。男子之始相得也,意厚而财丰,一若可久者。妇人喜而从之,不知其三岁食贫,而至于相弃也。”[4]但不论是哪一种方向,“桑”在这里都具备“财富”这一内涵意义。
总结上述分析,关于《卫风·氓》中“桑”的内涵意义,已经有三种不同的解读方式,分别是“女性容貌”、“婚姻爱情”和“财富状况”,每一种解读方式都具有其自身的逻辑,这体现出了《诗经》中“桑”这一意象的丰富性,也表现出了对于“桑”的研究一直是备受关注并且是角度众多的。
《诗经》中“桑”内涵意义如此丰富的原因,主要在于农桑在中国古代的重要性,只有在人们生活中充当重要角色的事物才会被用作抒情咏志的媒介;与此同时,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桑”也被人们赋予了不同的意义且这些意义之间又是相互依存、融汇贯通的,有利于“桑”内涵意义的丰富与发展。
四、唐宋诗词中“桑”的内涵意义与概念意义
与《诗经》相比,唐宋诗词中的“桑”的概念意义并没有发生变化,仍然是非常重要的一种农作物,也是农事生活的“主角”。这一点在陆游的作品中尤为明显,《种桑》、《耕桑》以及《农桑》四首中“桑”体现的更多的是概念意义,在孟浩然的田园诗中,“桑”有时象征着田园生活,但仍然没有超过概念意义以外的具体的内涵意义。比如,在《过故人庄》里,“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意为打开窗户面对着谷场和菜园,手拿酒杯与人闲谈庄稼的情况,这里的“桑”指的就是桑这种农作物,田园诗里必然会直接或间接地涉及农事生活,而讲到农事生活,自然也就会提到“桑”。
对于唐宋诗词中“桑”的内涵意义更多地是与女性形象有关,也就是说,唐宋诗词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下来了《诗经》中“桑”的女性形象这一内涵意义,例如唐代唐彦谦的《采桑女》,唐代汪遵的《采桑妇》,唐代刘驾的《桑妇》等都是将“桑”与女性形象紧密联系,究其原因,一是因为我国古代的农业发展模式是比较稳定的,种桑采桑、男耕女织等传统的农业活动在很长的一段时间一直被继承发展;二是因为《诗经》以及其他前代作品中的采桑女形象深入人心,尤其是《陌上桑》中罗敷的形象一直影响着后世的创作。除了女性形象这一内涵意义,“桑”其他的内涵意义,如“婚姻爱情”、“财富状况”、“生育繁衍”的使用频率是明显减少的,而概念意义是相对来说比较稳定的。
五、“桑”内涵意义变化的原因
从《诗经》到唐宋诗词,可以看出“桑”的内涵意义是有所变化的,主要的原因就是写作主题和可以用作意象的事物越来越丰富,或者主要的意象发生了转移。比如,相比于《诗经》,“桑”的“婚姻爱情”这一内涵意义在唐宋诗词中的出现频率大大降低,原因之一是随着社会经济和文学本身的发展,可以用于写作的主题越来越多,所以爱情诗在所有主题中所占比例就会相对下降一些。另一个原因则是,作家在进行创作时的使用的意象一部分由“桑”转移到了“蚕”、“丝”等相关联的事物上,从而用以表达爱情这个主题。
最具代表性的是唐代李商隐的《无题》中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其中的“丝”与“思”同音,意为思念,表达了一位女性面对爱情中的重重阻碍时,心中产生的痛苦和对爱人的思念。“思念”是爱情的一部分,也就是说“丝”在這里被赋予了“爱情”这一内涵意义。通过分析这个例子,可以发现,一种意象可能会转变为与此相关的其他意象,继承原意象的部分内涵意义。
六、带有“桑”字的诗词数量的变化
与唐宋时期相比,唐宋以后的诗词中(尤其是近现代时期),带有“桑”字的诗词数量是非常少的且总体来看是逐渐减少的(见图1)。
据诗句名句网统计,近现代史时期仅有4首诗词中带有“桑”字,且其中的3首的“桑”字仅仅存在于词牌名“采桑子”中,剩余一首为溥心畬(原名爱新觉罗·溥儒)的《渡桑乾河》。所以,在我国近现代的诗词中,“桑”已经极少地作为写作主题或者重要的意象出现在正文中,不仅仅是诗词这种文学体裁,在近现代的所有文学作品中“桑”的身影已经非常少见了。
以上现象表明,“桑”意象、“桑”文化在近现代的文学创作中没有得到充分体现,甚至出现了缺失,虽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这样的现象在某种层面上体现出了有关传统文化继承的问题。这提醒着我们在发展文学的过程中,不断发现新主题、新意象、新思想的同时,也要重视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七、感悟
(一)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一个小小的“桑”字,历经数千年,纵然它的“身份”换了一次又一次,但如今,我们仍然可以看到它最初的“面貌”,这足以体现出中华文化的悠久历史与代代相传;
(二)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要想做到文化自信,最重要的就是對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尊崇。“不忘本来”,传承并弘扬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的关键一步。几千年前,“桑”从万千光芒中走来,如今的它却在“冷落”中与我们渐行渐远。也许,“桑”的一些意义已经不再适用于如今的社会环境,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应该将其忘掉,我们应该也必须意识到传承的重要性,在发展中传承,在传承中发展,才是使中华文化永葆青春活力的要诀;
(三)对于中华文化的品鉴与发展,离不开与外国文化的交汇融合。就像英国语言学家利奇有关于意义的理论和我国古代文化中的重要母题“桑”“相遇”之后擦出了不一样的火花。借利奇的“眼睛”,我们可以以一个全新的视野去看“桑”,以一个更加深入的角度去分析和理解“桑”,这便是中外文化相融之美。
八、结语
根据英国语言学家利奇的意义理论中对概念意义与内涵意义的分类与定义,从《诗经》到唐宋诗词再到如今,“桑”的概念意义几乎是没有改变的,具有很高的稳定性,这说明从古至今,“桑”的概念意义继承得比较完整;“桑”的内涵意义从《诗经》中的丰富多样到唐宋诗词中的大量减少,再到近现代诗词中仅有4首带有“桑”字且“桑”极少作为主题或主要意象出现,这表明了“桑”的内涵意义没有被很好地继承下来。
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是新时代赋予中国青年尤其是外语专业学生的历史使命,要想完成这一光荣而艰巨的使命,必须重视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与继承,在此基础上勇于担任“中外文化交流桥梁”这一角色,汲取外国优秀文化和与时俱进的新因素,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注入新能量,促进其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超佳,周仕慧.从“秦桑低绿枝”探析《诗经》中的桑文化[J].农业考古,2020(01):222-227.
[2]李健.《诗经》中“桑文化”解读——以《国风·氓》为例[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2(05):89-92.
[3]金文伟.《诗经·氓》中“桑叶”喻之我见[J].新疆职工大学学报,1997(02):19-20.
[4]袁津琥.试析《诗·卫风·氓》中氓妇被抛弃的真实原因[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20,39(12):117-121.
[5]苏辙.诗集传[M].台北:商务印书馆,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