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猛
谈及疫情以来公司业务的变化,南京润展国际展览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润展国际”)副總经理毛健告诉记者,疫情前,南京润展主营业务以线下为主,疫情期间,主营业务呈现线上线下融合发展趋势,且线上业务呈增长态势。
疫情前,润展国际主营业务包括境内展览、境外展览、会议活动、展览工程,以及互联网+会展的尝试。疫情期间,润展国际的境外展览业务全面停滞,境内展览、会议活动和展览工程均受疫情的直接影响,随全国区域性疫情爆发而不断调整、延期或取消。
幸运的是,润展国际自2018年就开始探索“互联网+会展”业务,并形成了创新产品——中国网上展览中心,其在疫情期间逐渐发挥作用,在部分应用于润展国际自办品牌展览的同时,也逐渐市场化。2020年-2021年期间,中国网上展览中心业务逐渐品牌化,先后服务于云上智能制造大会、云上软博会、云上半导体大会、云上生命健康大会、云上智慧农业等多个大型展览,以及近500场大型会议活动。目前,润展国际正在重点开展新一轮的线上展览运营、线上平台销售、线上会议服务及电商直播带货等多种形式的线上业务。
记者了解到,2022年上半年,润展国际旗下的2021中国(南京)国际智慧农业博览会、2021首届南京国际数字乡村博览会、2021南京国际生命健康博览会这三大展会在2021年延期的基础上再次延期;同时,原定2022年5月举行的世界半导体大会暨南京国际生命健康博览会也被迫延期。“大型政府会议活动均延期。涉外活动因疫情全部改为线上对接会形式。截止目前,线上会议活动均正常开展。”毛健还向记者分享了一组润展国际近年来线上营收变化的数据。
疫情期间,润展国际营业收入大幅度下跌,线下活动营收均受到负面影响,具体情况如下:2020年受疫情影响线下营业额下降近30%;2021年线下营业额下降达50%。疫情之前的2019年,98%的收入为线下展览活动;2020年,线上部分收入有所上涨,占比达到15%;2021年起,线上部分收入超过35%。
毛健表示,任何时候,人才问题都是润展国际高度关注的问题。无论疫情存在与否,公司常年都在进行招聘。润展国际并不存在所谓的“因疫情造成员工流失”,都是正常范围内的人事变动。同时,随着疫情防控的常态化,员工从最开始的不理解到理解到适应,工作状态愈加稳定。
毛健认为,疫情看似是困境,但对于企业人才优化、吸纳新人是非常好的契机,特别是会展企业这样的中小企业。目前解决人才问题的核心是,借助疫情的挑战,重新梳理人才需求,对人才梯队优化重组、迭代升级。针对缺乏的人才,有的放矢,引进优质的人才。目前需要的是两类人才,一类是优质的、高端的线下展会运营人才,另一类则是需要适应新业务的创新型人才——比如在人工智能、大数据领域等懂得新技术、跟上数字化的跨行业人才。这些人才对于会展行业,比传统型人才更难找、更难留,且成长空间更大。
毛建指出,无论是从主观上,还是从客观上,任何时候企业制度和经营理念都要进行必要的创新。润展国际将在近三年内从三个方面进行制度和理念的创新:
第一,建立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从展览、会议、采购、行政、线上等多个维度,细分近150项常用工作流程类目,不断细化、修改,建立标准化工作规范和制度。全面规范各个环节规范操作,实现“标准化操作”与“个性化服务”相结合的品质服务。
第二,拓展延伸产业链广度和深度,在全产业链进行深挖。在增加收入的同时,降低操作成本。同时也能提高工作效率,增加可控性,降低运营风险。
第三,坚定不移地打造“线上线下”双线模式。在应对现有疫情的挑战下,对于线上线下也在不断调整考核和激励办法,鼓励线上业务的开拓。
疫情持续了三年,毛健谈到,在疫情的影响下,各行各业都在重新洗牌,生存难是最大的问题。随着疫情防控常态化,各个地方的管控政策越来越严格,对于线下展览、活动等传统的业务打击非常大。但同时,对于线上部分也是机遇和挑战。润展国际从2018年开始打造的线上品牌——中国网上展览中心,“意外”地在疫情期间得以稳步发展。“在政策不断调整的大环境下,润展国际始终坚定不移谨遵国家政策,在内部流程、人才管理和对产业的学习、理解方面,都踏踏实实做好自己分内工作。”毛健说。
深耕会展业20余年,毛健和润展国际坚定地认为,会展业非但不会随疫情防控常态化而衰败消亡,反而会越来越好,只不过商业模式会发生转变。毛健指出,纯粹的线下展览会议在疫情下生存难度较大,会逐渐受到线上线下结合的双线会展模式的冲击。此外,尽管目前线上会展呈现的模式主要是线上会议、直播,但在未来,一定会有更多新的形态出现。毛健认为,现在正是时候抓住机遇,特别是中小企业要通过线上线下的新型会展模式,实现弯道超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