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幼儿教育的基本任务是让孩子们在适宜的环境中得到自然的发展,其中,教师的责任是为幼儿提供适宜的成长环境。美工区域活动属于幼儿集体活动的一种。为了促进幼儿美工区域活动的有效开展,教师应多策并举,打造特色美工区域活动,培养幼儿欣赏美、表现美与创造美的能力,提升他们的审美能力。
关键词:多策并举;特色;美工区域活动
作者简介:陈亮(1986—),女,江苏省南通市小海街道幼儿园。
美工区是一个比较安静的区角,是以操作活动为主的区域,需要设置在光线充足的地方,而且美工区常常需要展示许多作品,故应安排在容易清洗又有墙饰的地方。在幼儿教育中,教師通过多策并举,打造特色的美工区域活动,能为幼儿提供一个开放、多元、自主的活动环境,使幼儿的创造潜能得以充分发挥,让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得到更好的培养。
一、投放多样适宜的材料,打造特色美工区域活动
(一)提供低结构材料,激发幼儿的创造潜能
低结构材料的主要特征是低结构化与开放性。生活中不少废旧物品都是低结构材料,如纸盘、泡沫、电线、纸卷芯、牙膏盒、易拉罐等,这些材料的结构化程度比较低,没有明确的操作方向与目标,具有多角度、多方向的再造与重组空间[1]。在幼儿美工区域活动中,教师可以投放一些低结构的材料,为幼儿的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培养提供优质载体,使幼儿在对低结构材料的再创造过程中,积极发挥自身的想象力,让他们根据个人需求不断调整与探索,激发自己的创造潜能[1]。
例如,在“制作美丽的烟花”美工区域活动中,教师先向幼儿提出问题:“什么工具适合制作‘烟花’呢?”幼儿的想法各不相同,他们会提到多种工具,如纸团、纸筒、杯子、易拉罐、塑料瓶等。在活动正式开始后,幼儿会按照自己内心的想法选择相应的材料。有的幼儿选择使用钢丝球蘸取颜料,在事先制作好的“夜空”中大胆涂鸦;有的幼儿会将纸巾揉成小纸团,蘸上颜料后用力甩在“夜空”中,让一朵朵美丽的“烟花”绽放开来。在这样的创作环境中,幼儿还会热烈地进行讨论,研究还能使用什么材料、什么方法做出更加美丽的“烟花”。在讨论交流中,有的幼儿会拿出一个纸筒,把纸筒下端剪成一条条长条,并弯折成花朵的形状,蘸取颜料后在白色纸张上面印出盛开的美丽“烟花”;有的幼儿拿出鸡蛋壳,往蛋壳里面装入颜料,用力甩在纸上,也会出现“烟花”。
(二)提供生活化的材料,开发幼儿的创造思维
生活化材料有极强的可塑性与多向的可变性,而且来源广泛,主要是一些生活中常见的自然物,如旧鞋子、树枝、纸盒、木板、蛋壳、石头等,是幼儿相对熟悉的材料,有利于美工区域活动的开展 。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在美工创作中利用生活化的材料,以形象想象为依托,设计各种各样富有特色的艺术作品。幼儿教师在美工区域活动中可以为幼儿提供一些常见的生活化材料,也可以让幼儿与家长一起收集生活化材料,开发其创造性思维。
例如,在“彩瓶造型”美工区域活动中,教师可以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材料投放,为幼儿提供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瓶子,如塑料饮料瓶,其造型要多种多样,有高有矮,有粗有细,有大有小,并提供水粉笔与各种颜料,鼓励幼儿发挥想象,用各自喜欢的方式进行彩绘涂鸦,设计出各种各样的彩瓶造型。同时,教师可以提供一些有关农作物的生活化材料,如玉米、花生、红豆、绿豆、黑豆和黄豆等,以及制作瓶子用的陶泥,对幼儿进行点拨和指导,鼓励他们对瓶身进行装饰。另外,教师还可以提供木胶、彩绳、布料、扣子等生活化材料,提示幼儿根据瓶子的不同造型展开想象,进行创意设计,设计出自己真正喜欢或者感兴趣的造型,借此培养他们的创造力,使幼儿的想象力得到充分释放,以提升整个美工区域活动的质量。
(三)提供层次性的材料,促进幼儿个性发展
在幼儿教育美工区域活动中,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个体差异投放相应的层次性材料,遵循“由简至繁,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原则,按照不同幼儿的能力水平,把材料的操作难易程度分解成多个层次,使不同的幼儿都能根据自己的能力完成具体的任务。但是,这要求幼儿教师充分关注幼儿之间的差异,利用层次性材料开展美工区域活动,使幼儿结合自身实际水平自主选择和操作,并大胆尝试,进行富有个性的艺术创作[2]。
以“小花伞”美工区域活动为例,教师可以根据班内幼儿的能力差异,在美工区域投放三个层次的材料。第一个层次的材料是瓶盖、纽扣、软陶、透明伞等,以调动幼儿的生活体验,让其对“伞”的外观进行简单装饰,如使用彩色泥塑制作出各种小动物、白云、太阳、月亮等装饰伞面。第二个层次的材料是大小不同的吸管、毛根、纽扣、软陶、纸盘,以及不同造型的伞的图文资料,引导幼儿借助图文资料进行创作,了解不同造型的伞的特点,大胆采用各种材料自制“小花伞”,如用纸盘当作伞面,且在纸盘中间挖一个洞,把吸管穿过伞面做成张开的伞。第三个层次的材料是各种不同的亮光纸、布料、吸管、光盘、纸盘、水彩笔、装饰材料,以及多功能伞的图文资料等,让幼儿充分发挥想象力,采用不同材料,通过拼接、贴、剪、围合等方式制作多功能伞。
二、构建美工区域活动空间,合理规划美工区域活动
(一)有效设计美工空间,培养幼儿的自主能力
在幼儿园的班级布局中,美工区域的设计属于常规区域设计之一。教师在设计的时候,应当体现美工区域活动的创新性、操作性与功能性等特点,有效设计美工空间,以吸引幼儿主动参与美工区域活动,培养他们自主活动的能力[3]。具体来说,幼儿教师应该统筹考虑班内幼儿的数量、班级特有空间与实际操作条件,确定美工区域的规模,同时利用隔断柜合理布局分区,确定好隔断柜的数量与样式,还要明确相应的活动规则,彰显主体精神[3]。
例如,教师首先需根据班级人数、教室空间、操作条件等硬件因素确定美工区域的规模,考虑到美工区同其他区域的互动性,将采光条件良好的走廊或窗边设为美工区。其次,从分类布局方面而言,教师可以使用隔断柜对室内空间进行分区布局,合理设计隔断柜的数量和样式。美工区域的操作台既可以是固定不变的,又可以是移动变化的,能满足美工区域活动的要求。最后,从标识和规则方面而言,美工区域活动应当具有相应的活动规则。这不仅可以由教师制订,也可以由幼儿参与制订,以突出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可采用显性标识标注美工区域活动规则,如使用标识标明活动区的人数,展示美工区材料的运用方法、如何处理活动废弃物等,以增强幼儿的规则意识,发展他们的自主活动能力。
(二)科学设计美工空间,满足幼儿的实际需求
在幼儿教育中,幼儿园应该为幼儿设计多元化的专用活动室,为他们开展美工区域活动提供良好的活动场所,也可以把美工区域同其他区域活动有机整合在一起,使幼儿获得综合发展。同时,教师还可以将美工区进一步划分成多个不同类别的活动区域,如彩绘区、塑形区、造型区、布艺区、木工区等。这些区域可以相互独立,也可以有所关联。教师可以让幼儿在具体的活动中灵活选择小区域,以满足幼儿实际的活动需求。
幼儿教师可以利用桌椅、活动柜等物品进行区域隔断,或利用高低不同的物品来隔断,也可依据物品方位隔断。例如,彩绘区可以分為水彩笔绘画区与水粉绘画区,其中水彩笔绘画区需要在班内靠近窗户且阳光充足的地方。在这里,教师可以为幼儿准备空白绘画本、充足的水彩笔、色彩鲜艳的桌布,让幼儿开展绘画活动。而水粉绘画区要靠近水源,便于清洗水粉颜料。该区域还需一面宽大的展示墙,以把幼儿的作品挂在展示墙上供大家欣赏。教师还可以在展示墙周边添加一些小型装饰品,进一步调动幼儿的创作积极性。
三、营造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激发幼儿参与美工的兴趣
(一)打造和谐的物质环境,发掘幼儿的艺术潜能
幼儿对新颖、独特的环境往往表现得兴趣盎然,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想摸一摸,听一听,看一看,做一做,从而自觉踊跃地参与各项集体活动[4]。鉴于此,在幼儿的美工区域活动中,教师应创设独特、和谐的环境,除了布置艺术氛围浓郁且色彩鲜艳的装饰,还应该打造一个多元化的艺术作品展示空间,以激发幼儿的参与兴趣,并鼓励幼儿运用各自的美术作品来布置美工区域环境,让自己的作品也成为美工区域的装饰品[4]。
例如,小班幼儿喜欢涂鸦,为此,教师可以在美工区专门设立一个涂鸦墙,在墙壁上张贴白纸,让幼儿在上面涂鸦、作画,以为幼儿提供广阔的涂鸦空间,初步发掘他们的艺术潜能。对于中班幼儿,教师可以在美工区利用彩色绳编织成“渔网”,要求幼儿利用正方形手工纸进行剪纸或作画,完成作品以后用小夹子夹起来,悬挂在“渔网”上,制作成一个具有现代化艺术感的装饰墙,不过要注意定期更换幼儿的作品。对于大班幼儿,教师可以在美工区投放多种不同的创作材料,鼓励他们自由探索,动手制作自己喜欢的艺术品。这样的美工环境不仅能满足幼儿的自我活动需求,还具有多变灵活的特性,使幼儿参与美工区域活动的兴趣更高,能促进他们艺术潜能的开发。
(二)为幼儿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
在幼儿美工区域活动中,教师应将幼儿当作自由创作的主人,允许他们按照各自的想法进行创作,使其充分调动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展现个人能力与优势,推动美工区域活动的顺利开展与高效实施。这要求幼儿教师能够在具体的美工区域,根据学习主题打造一个具备开放性和广阔性的艺术创作平台,为幼儿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利用好他们想象能力丰富和善于联想的特点,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使其设计出具有个性的美工作品[5]。
比如,在“美丽的树”美工区域活动中,大部分幼儿为树叶涂色时,都将树叶涂成绿色或黄色,但是,有少部分幼儿将树叶涂得五颜六色的。此时,教师不应急于批评这部分幼儿,而应耐心询问他们这么涂色的原因。幼儿一般会有这样的想法:绿色或者黄色树叶太常见了,只是一般的漂亮,不能称之为特别漂亮,而五颜六色的树叶才是真正的漂亮。教师了解了幼儿的想法之后,可以表扬他们,并启发提问:“美丽的树能够变得更美吗?”“你们能不能帮助它们‘打扮’一下?”教师以此调动幼儿的创作热情,使其开动脑筋,想方设法将树变得更为漂亮,如让树上开一些不同颜色的花,画出小鸟在树上搭建房子,在树上画满了苹果或橘子等。幼儿在宽松自由的环境中学会观察色彩缤纷的现实世界,能拓展他们的思维空间,使其设计出更具活力的作品。
(三)丰富美工资源,让幼儿体会创造的乐趣
在幼儿教育中,美工区作为常设区域之一,与其他区域相比有着自身的特殊性与独特性,是专门培养幼儿美感与动手能力的区域,是能让幼儿在活动中处处展现自己的创造性与独立性的区域[5]。对此,教师在平常的美工区域活动中,需要为幼儿提供丰富多样的材料与工具,以明确的美工主题为前提,引导幼儿根据个人兴趣爱好表达自身的思想情感,使其设计出各种各样的美工作品,展现自己的个性,促使他们体会到美工创造的乐趣。
例如,教师在组织大班幼儿进行“为我的爸爸画像”的美工区域活动时,可以先让幼儿观察各种材料的性质,通过不同的混搭方式达到不同的艺术效果,再结合爸爸的照片进行创作。在创作的过程中,幼儿可能会用到豆子、糖纸、纽扣、毛线、印章、水粉颜料、水彩笔与油画棒等材料和工具,其作品更是各具特色,五花八门。此外,教师还可以将家长资源充分利用起来,让家长与孩子们一起收集和整理废旧材料,从不同视角挖掘材料的使用价值,把这些废旧材料充分、合理地运用起来,进一步丰富美工区域活动的资源。如当幼儿画到爸爸的衣服时,教师可以提醒他们采用拓印的方式,除了使用固有印章,还可用瓶盖、纸团、白菜心、可乐罐等,使其内在的创作潜能得以激发,创作出与众不同的作品。
在幼儿集体活动中,美工区域活动的设计与开展是十分重要的。教师应结合幼儿身心发展需求与活动情况制订措施,从美工区域活动的材料投放、学习空间与环境等不同方面切入,倾力打造适合幼儿的美工区域活动,使幼儿在美工区域活动中获取知识,感受乐趣,享受成功的喜悦,以吸引幼儿积极主动地去探索与创新,从而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与创造能力。
[参考文献]
张晓霞.挖掘乡土资源,促进幼儿园美工区活动的实践与探究[J].新课程(上),2015(10):82-83.
庄清珍.浅谈幼儿园的生态式创意美工区的创设与实施[J].新课程(小学),2017(2):73.
邹曦.创优环境情 系美工区:幼儿园美工区游戏环境创设的策略[J].科普童话,2018(3):112-113.
李永霞.幼儿园开展特色美工活动中材料投放的指导路径探究[J].考试周刊,2021(98):160-162.
陈倩.生活化材料在幼儿园美工区域活动中的运用探究[J].新课程,2021(5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