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建设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评价分析

2022-07-12 01:08:32曹宏昇山西省公路局长治分局
环球市场 2022年15期
关键词:道路网道路区域

曹宏昇 山西省公路局长治分局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经过实践验证得出了道路建设是促进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必要条件的结论,从这一实践结论可以看出,我国在道路建设方面成绩斐然,社会经济持续稳步发展,如何通过道路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态势,来评价社会经济发展趋势已经成为业内专家学者以及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因此,对道路建设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进行科学、精准、客观评价是明确解释道路建设与经济发展关系的一条有效路径。

一、影响道路建设的社会经济因素

(一)区域经济总量的影响因素

区域经济总量是衡量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一项关键指标,如果区域经济总量大,则说明该地区货物流通速度快,并且货物流通规模将呈现指数级上涨态势,在这种情况下,恰恰需要一个完善的道路网的支撑,才能进一步加快货物流通速度。比如某地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中间产品、终端产品,这些产品的附加价值只有经过流通才能得到切实体现,因此,这就对产品流通所依托的载体与平台提出较大需求量,而道路网作为其中的一个重要载体,随着产品产出量的增长,对道路网的建设需求也越加迫切。由此可以看出,区域经济总量与道路建设呈现出正比关系,区域经济总量越大,对道路网的需求量越大,区域经济总量越小,对道路网的需求量则越小[1]。

(二)产业结构的影响因素

产业结构主要是指某一个区域的产业内部各生产要素之间、产业之间、时间、空间及层次间的相互关系,产业结构不同,对道路网的建设需求也有所不同。比如过去,在产能较低的时代背景之下,社会发展对煤炭、钢材、天然气等资源与能源的需求,一般只局限于铁路运输与水运,因为,当时的道路网建设进程相对滞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道路建筑事业也呈现出蓬勃发展态势,在这种情况下,社会的基础工业对各种原材料的需求,可以通过陆路运输来完成,这时,对道路网的需求量也与日俱增。尤其在社会第三产业发展速度逐年加快的宏观背景之下,多元化的产业结构,使得一些小批量、高附加值的货物及产品数量骤增,而道路运输则成为区域经销商、代理商的首选运输方式。

(三)城市化发展进程的影响因素

进入二十一世纪后,我国的城市化发展进程逐年推进,在这一宏观背景之下,大批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涌入城市,使得陆路运输压力倍增。与此同时,农村与城市之间的差距逐步缩小,城乡间的经济往来合作关系越加密切,这时,为了满足城市建设以及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国家开始加快道路建设速度,并在短短几年时间内,完成了诸多国道、省道等大型道路工程的建设项目。比如起始点为北京市东城区永定门桥,终点为福建省福州市平潭县的104国道的改扩建工程、起始点为辽宁丹东,终点为广西东兴的228国道的建设工程等,这些国道项目的实施,不仅惠及了沿线各乡村,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快速稳步发展,而且也改善了我国的交通大环境。

(四)区域资源储备的影响因素

区域资源主要包括矿产资源、土地资源、旅游资源等具有利用价值的资源,这些资源往往是工业、农业生产所必备的原材料,如果其他地区资源匮乏,那么将直接需要该地区进行资源供给,而在资源供给与流通过程中,则需要借助于完善的道路网才能直接服务于终端用户。比如某地区矿产资源丰富,而临近的其他省份矿产资源匮乏,这就需要利用陆路交通运输工具来输送资源,最为常见的矿产资源如煤炭资源、钢材资源、稀有金属资源等,区域资源储备越丰富,对道路网的需求量越大。另外,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兴起,国内一些地区精准把控旅游市场,瞄准市场发展机遇,并大力开发当地的自然旅游资源,以吸引更多外地游客的光顾,在这种情况之下,道路建设也成为该地区的首要关心的问题,只有道路网络发达,这些旅游资源的利用价值才能突显出来[2]。

二、道路建设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的促进作用

(一)推动国民经济稳步增长

近年来,我国的国民经济呈现出良好的递增态势,而这恰恰得益于道路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首先,道路建设需要大量的钢材、水泥、砂石、木材等原材料,而随着原材料需求量的大幅增长,与原材料相对应的生产商或者销售商也从中获利,一旦形成这种经济互助关系,必然会给国民经济的持续稳步增长带来生机与活力。其次,由于道路建设工程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资源,在这种情况下,承担道路建设的建设方、施工方将为全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因此,参与道路建设的人员不仅获得了就业机会,同时,也能够获取一定的劳动报酬,这对推动国民经济发展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最后,由于各地区的道路网日渐完善,地区间的经济活动也日渐频繁,在这种情况之下,经济往来过程中所创造的附加值也越来越多,继而使税金、经营利润等经济指标平稳上升,这都给国民经济的稳步增长提供了先决保障。

(二)加快资源开发进程

资源开发关系到区域经济的发展状况,但是,过去由于道路网不发达,运输条件恶劣,导致运力低,运输耗费大,投入的人工成本多,这给资源开发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而道路建设进程的推进,给区域资源开发带来了转机。首先,道路沿线各村镇的土地资源将得到合理开发和利用,尤其对农、林、牧、副、渔等农村产业来说,道路网的打通无疑给这些产业带来了发展活力,这些产业的经营者可以借助于发达的道路网络对资源进行再分配,以获取更多的经营利润。其次,对于得天独厚地理位置与先天矿产资源优势的区域来说,可以通过道路运输这种便捷高效的运输方式,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以钢材资源为例,据统计数据表明,2020年全年,我国的粗钢产量达到10.53亿吨,从这一数据可以看出,我国对钢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而通过完善的道路网络,可以加快钢材资源的流通速度,这不仅提高了钢材资源的利用率,同时,也促进了当地经济的稳步增长。最后,路网越密集的地区,其旅游资源的开发速度越快。以东南沿海地区为例,这些地区的道路规划与建设速度明显高于内陆地区,因此,每年也会吸引大量的国内外游客前来观光旅行,进而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快速稳步增长。

三、道路建设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评价模型的构建思路

(一)评价指标的确立原则

在确立道路建设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评价指标时,首先需要明确评价指标的确立原则,然后在遵循这些原则的基础上,来建立一个统一的评价模型,这对深入解读二者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客观性原则

所谓客观性即是在选择评价方法时,应当参照国家或者行业的相关标准,如果涉及计算、运算时,应当保证计算数据的准确性,这样,评价出的各项指标才能与实际情况相符。比如在对道路建设的各项指标进行统计计算时,参与评价的专业人员需要具备较高的文化素养、数学素养,然后利用固定的计算公式结合统计计算工具,将所需的数据指标计算出来,这种方法得出的计算结果更具权威性与说服力。

2.全面性原则

影响道路建设的社会经济因素较多,比如上面提到的区域经济总量、产业结构、城市化发展进程以及区域资源储量等,因此,在对二者之间的协调发展关系进行评价时,应当全面考虑这些因素,而不能只针对一项或者几项内容进行评价,这样评价出来的结果数据也将出现较大偏差,进而对道路建设规划与决策产生负面影响[3]。

3.确凿性原则

在对道路建设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关系进行评价时,需要参考大量的统计资料、内业资料以及区域地质资料、气象资料、水文资料等,如果这些资料当中的数据出现偏差,那么将直接影响工作人员的准确判断,这就给后续道路建设的投资决策带来诸多不利影响。因此,工作人员在选择参考资料时,首先应对资料的真实性、确凿性进行校对和确认,当确认各项数据无误后,方可开展评价工作。

4.动态化原则

道路建设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各项指标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在某一个固定的时间段可以表现出相对静止状态,但实际上,却一直处在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当中。比如与道路建设相关的原材料市场价格,不同时期,材料的市场价格也将出现较大的幅度,如果以某一个价格节点进行相关指标进行评价,那么评价结果的准确性也将大受影响。因此,工作人员在评价各项指标时,应当关注每一个时间节点内道路建设指标、社会经济发展指标的实时变化过程,以最大限度地减少评价结果误差。

(二)道路建设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评价指标的确立

首先,工作人员先确定道路建设系统的评价指标,主要包括三大要素,即公路网面积密度、公路网等效总里程、公路网高等级道路比重。其中,公路网面积密度用X1来表示,该指标所反映的具体内容是道路建设规模以及区域道路建设发展达到了一个怎样的水平。公路网等效总里程用X2来表示,反映的具体内容是公路网规模、质量以及运力。而公路网高等级道路比重则用X3来表示,反映的是区域道路网的结构配置情况以及现代化技术在道路建设中的应用情况。

其次,工作人员需要确定社会经济指标,较为常用而最具代表性的指标包括国内生产总值、区域第三产业比重、区域总人口、城镇人口比重、汽车保有量。其中,国内生产总值用Y1来表示,实际上该指标也等同于社会经济总量。区域第三产业比重用Y2来表示,反映的是区域内部第三产业的规模与数量,区域总人口用Y3来表示,反映的是区域内的人口数量及规模,城镇人口比重是指道路沿线所经过的城镇现有的人口数量,用Y4来表示,而汽车保有量则用Y5来表示,反映区域交通运输的实际状况[4]。

(三)评价模型的构建思路

为了提高评价精准度,增强评价结果的实效性与适用性,工作人员可以采取主客观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道路建设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关系进行精准评价。这其中涉及两种评价模式,即DEA数据包络分析模型以及AHP层次分析法,DEA数据包络分析模型主要根据已知条件,利用DEA模型来得出相应的生产前缘,然后对多输入与多产出的决策单元的有效性进行评价,而AHP层次分析法主要是针对定性问题进行定量分析的一种多准则的决策评价方法,将两种方法结合到一起,能够建立一个精准的道路建设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评价模型[5]。

首先构建一个带有AHP约束锥的DEA评价模型,将n个被评价部门记作DMUi,其中,i代表正整数1,2……,n,当输入指标的个数为m时,指标集可以记作I={1,2……,m},当输出指标的个数为s时,则指标集可以记作R={1,2……,s},那么n个评价单元的输入与输出指标数据的评价单元记作DMU1,DMU2,……, DMUn,输入指标记作X1,X2,……,Xn,输出指标记作Y1,Y2,……,Yn。那么DMUj这一评价单元的输入输出指标则记作Xj=(X1j,X2j,……,Xmj),Yj=(Y1j,Y2j,……,Ysj)。为了能够真实反映出评价决策者对各指标重要性的需求,I={1,2……,m}这一输入指标与R={1,2……,s}这一输出指标可以利用AHP层次分析法,分别进行比对,然后建立两个9标度判断矩阵,并对矩阵的一致性进行检验。为了能够反映出决策者在各指标上的偏好,可以利用AHP层次分析法对各项指标的权重进行限制,即在DEA模型当中添加AHP约束锥,进而得到带有AHP约束锥的DEA评价模型,模型的数学表达式如下:

当这一评价模型建立以后,可以将道路建设规模及质量的有效性指数记作α,这时,可以得出道路建设对社会经济的状态协调度μ1=α,然后将社会经济对道路建设是否起到支持作用的有效性指数记作β,进而得出社会经济对道路建设的状态协调度为μ2=β。

(四)评价结论

如果μ1与μ2的数值越接近,则说明道路建设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关系越密切,如果μ1与μ2的数值相差越大,则说明道路建设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关系越疏远,当μ1与μ2的数值相等时,则代表道路建设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也保持高度的一致性。由此可以得出以下评价结论:即μ1与μ2这两个协调度指标,分别代表了道路建设与社会经济之间的协调度,协调度越大,道路建设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越加明显,协调度越小,道路建设对社会经济发展促进作用越小,换句话说,当协调度较小时,社会经济发展速度远远超过道路建设速度,在这种情况下,国家应当及时对道路建设规划进行优化和调整,以适应区域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

综上,通过对道路建设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有效评价可以看出,道路建设规模、速度、质量与社会经济发展速度有着必然联系,一方面,道路网络密集,能够有效带动地方经济的快速稳步发展,进而给国民经济的增长注入了源源不断的驱动力。另一方面,社会经济发展也使道路建设事业呈现出蓬勃发展态势,因此,二者之间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是我国精准统筹宏观经济发展规划与方向的两个关键要素。

猜你喜欢
道路网道路区域
坚持中国道路——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
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0
道听途说
我们的道路更宽广
青年歌声(2020年12期)2020-12-23 06:30:00
关于四色猜想
分区域
一次骑行带来的感悟
基于严重区域的多PCC点暂降频次估计
电测与仪表(2015年5期)2015-04-09 11:30:52
高速公路与中小城市道路网连接线关键问题研究——以广陕、广巴高速大石互通连接线工程为例
国外遥感影像道路网提取研究现状
影像技术(2015年4期)2015-02-11 02:57:01
道路网中基于RRN-Tree的CKNN查询
计算机工程(2014年6期)2014-02-28 01:27: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