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群,李卉,杨彤彤,李青
(1.常州工学院,江苏 常州 213032; 2.河海大学商学院,江苏 南京 211100)
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中国政府和沿线国家致力于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其发展态势正从谋篇布局的“大写意”阶段转向精谨细腻的“工笔画”阶段。设施联通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最主要的需求,中国国际工程企业是设施联通的核心实施主体,也是中国政府和东道国政府之间的桥梁,其在沿线国家大力开展基础建设项目有效满足了沿线国家对基础设施的需求,并带动了“五通”的发展。中国国际工程企业在开展建设时最重要的是建设手段和建设资源,国际工程项目便是其主要的建设手段,建设者暨人才是其主要的建设资源,而人才配置决定了资源充分使用的有效性。保障“一带一路”建设的成功因素便是在国际工程项目拓展过程中如何与人才配置形成高效互动。
社会技术系统理论指出完成任务属于技术范畴,而完成任务形成的集体则属于社会范畴,进而可以将组织视为一个社会技术系统。在有效的工作设计中技术系统和社会系统是相互影响的,因而提倡将两者进行匹配[1]311-314。只有当社会系统和技术系统的设计能够相互匹配并适应对方的需要时,这样的组织才能够实现最佳的功能。对“一带一路”的中国国际工程企业而言,国际工程项目拓展过程属于技术范畴,其人才配置问题属于社会系统。因此,本文主要从两个系统的互动过程出发,分析国际工程项目拓展和全球化人才配置的社会技术系统互动关系,在具体环境中,寻求社会系统和技术系统联合最优设计,即建立吸引全球化人才的推进机制,以便更好地指导国际工程项目的全球化人才配置。
技术系统是社会技术系统中的子系统。完成任务属于技术范畴,是组织所要做的工作及完成工作的过程。国际工程项目是中国国际工程企业助力“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载体,是中国国际工程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所做的主要工作。因此本文将国际工程项目拓展过程纳入技术范畴。国际工程项目具有技术标准规范高、实施风险高、盈亏幅度大等特点。这些特点也进一步决定了国际工程项目的拓展过程与国内工程项目有所差别。
中国国际工程企业从走出国门发展至今,在国际化的道路上进行了长时间的实践探索,从国际化探索阶段步入全球化阶段(见图1)。
图1 国际工程项目拓展过程及特征
在国际化探索阶段,国际工程项目拓展方式通常是单项目开拓。其项目建设采用母国规范和标准并结合当地的自然、经济和社会条件进行设计,按照国内工程项目建设的方式提供工程服务,但这种做法往往达不到东道国的官方认可。
随着中国国际工程企业国际化程度的进一步加深,国际工程项目在海外已初步成形。单一项目市场开拓已无法满足中国国际工程企业业务发展的需要。中国国际工程企业逐渐开发多种业务,并和国际一流的公司进行广泛交流,从中汲取先进的工程设计理念、项目管理方式等。由此积累的国际惯例、标准和经验用于进行国际工程项目设计、采购和咨询。至此,国际工程项目开始被东道国广泛接受,同时也为开拓国际市场奠定基础。
当中国国际工程企业积累了一些市场开拓的经验,也逐渐适应当地文化之后,企业的业务领域不断延伸,涉足国别不断增加,形成了一定的国际工程项目业务群,初步形成全球化区域布局。在这一阶段,中国国际工程企业开始加大对国际工程项目各种资源的投入,在海外经营、技术管理、人才选用、资源投入、政策倾斜等各个方面,给予国际化发展更多的投入和支持,实现国际工程项目的迅速扩张,并布局亚太、非洲、美洲等市场区域,在区域市场中以国别为单位进行拓展,加强市场研究,优化市场布局。
随着中国国际工程企业的国际化发展逐渐成熟,业务延伸方面已初见成效,其国际化阶段也发展到了全球化阶段。在这一阶段中,中国国际工程企业对已开拓的区域市场中的重点国别进行深耕细作,加深目标市场的经营广度和深度,深入开展国际技术和国际经济的交流与合作,构建国际经营的有机生态网络。其次,选择适当的合作伙伴建立战略联盟,形成信息的常态化分享和沟通,并且不断尝试开拓新的业务领域,提升资源整合能力。
社会系统是社会技术系统的子系统,涵盖了所有人的要素,即整合行动者(或使用者)贡献的一个协作系统[1]311-314。人才是社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国际工程企业在发展的不同阶段通过不断整合人才,即对人才进行合理使用、配置,加速中国国际工程企业国际化进程。这里的“人才”主要指国际工程项目人才,与一般的人才不同,由于中国国际工程企业的特殊性和对人才的高要求[2],国际工程项目人才整体呈现出复合性要求高、人才结构多样、全球范围内流动、具备国际视野等特点。这些特点和中国国际工程企业的国际化发展也影响了国际工程项目人才的配置模式。中国国际工程企业的国际化程度愈发成熟,其人才配置由母国化阶段步入全球化阶段。因此本文将人才配置模式视为中国国际工程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的社会系统。
在“走出去”的初始阶段,区域拓展的步骤是先易后难,发达国家的市场已经接近饱和,因此中国国际工程企业更倾向于从发展中国家探路播种,哪个国家开花了,就在这里建立一个根据地,再辐射周边国家。在这个阶段中,由于国内外派员工更熟悉母公司的目标、制度和标准,能与母国总公司进行有效的联络和交流,因此在对工程项目设计建造乃至后续经营管理和维护的过程中,依靠的还是中国外派员工,对当地人员的运用少之又少。
随着项目的拓展,单纯的外派员工已无法支撑国际工程项目生产建设的需要,中国国际工程企业初步认识到属地化建设的重要性,其人才配置进入部分属地化阶段。具体表现为,中国国际工程企业的一线劳工基本聘请当地员工。但当地能胜任高层管理工作的人数较少,尤其缺乏能同时兼备语言能力和商务能力的员工,因此,高层岗位基本上由母国外派,或者由母国培养的员工担任。
随着国际工程项目逐渐增多,业务领域不断延伸,逐步形成项目群,在这一背景下,中国国际工程企业进入属地化阶段,人才配置呈现全面属地化。中国国际工程企业依托项目群在当地成立海外子公司,对国际工程项目统一规划、统一管理,主要表现在中国国际工程企业海外子公司的人力资源配置由部分属地化发展到全面属地化,由传统的低端人才(基础操作人员)属地化发展到高端人才(管理人员、工程师)属地化。中国国际工程企业开始任用东道国的人员管理当地的公司,以当地利益为前提,开发当地人才资源,海外子公司的许多重要岗位逐渐由东道国的本土人才任职。因此当地公司管理人员的人选显得非常重要,这些人必须是能独当一面的综合性管理者,他们的素质往往决定了所在区域或国家市场的拓展高度。
中国国际工程企业发展到后期,人力资源管理和全球化开发是必然趋势,相应的,中国国际工程企业也培养和出现了大批全球性的管理人员。在这一人才配置全球化阶段,中国国际工程企业从全球利益出发不分国际,只看能力,从全球范围内吸纳仁人志士,挑选适合岗位的人才,组建国际化的管理团队。人才的运用由“输血”转变为“造血”。中国国际工程企业依托“配置着眼现在,培养着眼未来”的总体方针进行精准式人才引进和培养。基于中国国际工程企业国际化的发展进程,人才配置模式可具体分为以下4个阶段,如图2所示。
图2 国际工程项目人才配置模式
社会技术系统理论认为,社会系统和技术系统是相互依赖的[3-4],组织的有效变革取决于两个系统的相互作用和联合优化[5]。只有既满足社会系统需要,又满足技术系统需要的组织,才是最佳的组织。从社会技术系统理论视角来看,中国国际工程企业的发展是社会技术系统相互作用、协同变革的过程。在互动过程中,技术系统吸引社会系统的丰盈与扩大,而社会系统进一步支撑技术系统的发展。
此外,每个阶段技术系统和社会系统的互动过程是不一样的。国际工程项目的拓展过程伴随着人才配置模式的变更。中国国际工程企业从单项目拓展、多业务拓展、项目群建设再到项目深耕的过程中,人才配置也随之变化,经历了从母国化、部分属地化、全面属地化再到全球化配置过程(见图3),但二者的互动并不完全呈现线性关系。
当中国国际工程企业步入国际化探索阶段时,技术系统的国际工程项目正处于单项目拓展阶段,其社会系统中相应的人才配置尽管是以母国外派为主,但也有少数东道国本土人才参与其中;当中国国际工程企业步入国际化发展阶段时,技术系统的国际工程项目处于多业务开拓阶段,其社会系统中的人才配置是以部分属地化为主,母国外派人员也有相应的比例;当中国国际工程企业步入属地化阶段时,技术系统中的国际工程项目建设数量增多,为了便于管理,中国国际工程企业开始进行项目群建设,在项目群建设阶段,本土人才数量大量增长,少量外派员工担任管理层,呈现全面属地化的人才配置模式;当中国国际工程企业发展到全球化阶段时,对项目的要求不止是数量上的增多,更多的是质量上的把控,对项目更加深耕细化,与此同时,人才来源也呈现多样化,对人才的运用不再关注地域、国籍,而是任人唯贤,管理层不再局限于母国人才,逐步由有能力的人担任。
图3 国际工程项目拓展与人才配置模式动态互动
随着“一带一路”中中国国际工程企业走向国际化发展阶段,技术系统(国际工程项目)和社会系统(人才配置)需要不断进行联合最优化设计以解决在互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一方面,技术系统中的国际工程项目进入深耕阶段,社会系统中的人才配置也进入全球化配置阶段。然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多为发展中国家,当地的人才储备及供给质量无法及时匹配企业国际化发展的要求,存在供需结构断带、供需质量错位、供需数量失衡等问题。另一方面,中国国际工程企业作为一个开放系统,参与的是一种根植于更大环境的不同利益参与者之间的结盟活动,会不断与特定的环境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从而发生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流[6]。环境是资源的汇集,是机会与约束和需求与威胁的来源。任何组织都是处在特定的环境中,并要与之相适应。环境决定、支撑和渗透着系统。环境条件决定系统能否生存和兴旺,只有最适应环境的系统才能繁荣[7]。因此,在进行联合最优设计时,都必须将技术系统和社会系统放在特定的环境中考察,使其与环境相适应[8]。
因此,需要通过多种形式吸引全球化人才,以满足目前“一带一路”中国国际工程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不断优化社会系统中的人才配置并支撑国际工程项目继续深耕。通过两个系统的联合最优化设计,以构建全球化人才吸引的推进机制,也就是说,以国际工程项目为载体,吸引大量国际人才,从而形成全球化人才集聚,促使两个系统相互作用、相互协调并形成最优化互动。而全球化人才集聚所产生的效应又能使两个系统更加协调,并根据对方的需求不断改变匹配状态,从而使得社会系统和技术系统两者之间达到平稳适配状态。当“一带一路”中国国际工程企业中的社会系统和技术系统达到联合最优时,这样的企业才能够实现最佳的功能,更加稳步地朝国际化发展,不断取得新成就,促进“一带一路”建设达到新高度。
本文主要基于组织理论的社会技术系统视角,对中国国际工程企业的国际工程项目拓展过程和人才配置模式及其互动关系进行了分析,提出需要建立吸引全球化人才的推进机制,从而形成全球化人才集聚,促使两个系统相互作用、相互协调,形成最优化互动。这不仅有助于中国国际工程企业的国际化程度的进一步加深,还能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进一步为“一带一路”建设添砖增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