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翻译学视阈下的方言翻译研究
——以《红楼梦》中南京方言德译本为例

2022-07-12 01:21王熠刘玲玉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2年13期
关键词:译本译者方言

王熠,刘玲玉

(南京工业大学 外国语言文学学院,江苏南京 210000)

1 生态翻译理论概述及应用

生态翻译学是2001年由胡庚申教授提出来的,是中国本土的一种翻译学理论。 它借鉴的是达尔文的“自然选择,适者生存”原则,从“选择”和“适应”的视角对翻译的本质、过程、标准和方法等方面做出了新的阐释[1]。 生态翻译研究范式在哲学理据、研究方法、翻译伦理等方面与其他翻译研究范式有所不同,生态翻译学注重整体和关联,讲求动态平衡,昭示了翻译伦理,倡导多样统一的生态理性,包括平衡和谐、多维整合、多元共生、译者责任的翻译伦理原则。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生态翻译理论被应用于各个领域的翻译实践中,具体来说有公示语[2-3]、旅游资料[4-5]、电影片名和字幕[6-7]等领域;近年来更多学者关注了用生态翻译理论研究文化和民族典籍的翻译等[8-9],而用此理论解释方言的还是极少数。 该理论在不同领域的应用逐年增多,并且在不断发展和完善。

2 生态翻译理论对方言翻译的解释力

方言是一个特定的地理区域中某种语言的变体,国内关于方言翻译的研究类型主要为个案的解释性研究,运用的理论也呈现多样化,有目的论、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关联理论等,其中最广泛使用的为关联理论。

生态翻译学在构建和阐释的过程中,一直注重“把吸收与扬弃、整合与超越、传承与发展的基本原则作为构建生态翻译话语体系的指导原则”[10],因此是对中西方译论中智慧的融合,是一项探讨文本生态、翻译生态和翻译群落生态及其相互作用、相互关系的跨学科理论。生态翻译学是“翻译学和生态学相互渗透的结果”,其核心理论是“翻译适应选择论”,翻译方法为“三维”转换,运用“三维”转换的方法来适应整个“翻译生态环境”[11]。 生态翻译学既涵盖了目的论中的“目的”这一导向,提出了“译有所为”,又涵盖了功能理论和交际理论在“交际意图”方面的重要性,提出了“交际维”,此外还弥补了这3 个理论在文学解释方面的局限性,为方言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理论视角。

3 生态翻译理论视角下《红楼梦》德译本中方言的翻译策略解读

该文主要依据的是熊兵(2014)的观点,认为在归化和异化的宏观翻译策略下,许多学者以此为基础在微观层面上作了细化,这些处理都应归结为翻译方法[12]。 异化策略下的翻译方法包括零翻译、音译、直译等;归化策略下的翻译方法则包括意译(包括释义法和套译法)、改译、省译等。 该文以史华慈、吴漠汀的德译本《红楼梦》为语料建立南京方言德中平行语料库,方言语料主要从樊斌《红楼梦中的南京方言》[13]和《南京方言词典》[14]所收录的方言中选取,并从中去除了与标准语意义相同的方言。 最终剩余50个方言词汇。 统计结果如下(见表1)。

表1 德译本翻译策略统计

从表1 中可以看出,译者为了维持原语和译文的平衡使用了多样的方言翻译方法。德译本以直译、意译为主,辅以省译的翻译技巧,并且有少量的误译现象。德译本倾向于使用直译的翻译方法,依归于原语生态,即更贴近原作者。与传统观念一味倡导异化或者归化的翻译策略不同的是,生态翻译学把这两种对立的倾向解释为“择善而从”,即归化、异化。 直译或意译没有好坏之分,都是译者能动地对翻译生态环境适应和选择的产物,因此该文侧重于对直译、意译等方法技巧在不同维度上的选择,以及达到的翻译效果进行分析。

3.1 语言维:方言的语义、修辞和语体

从语言维度看,译者要实现原语文本与目的语文本中方言语义上的对等,修辞及语体等方面的对等或者补偿。

在语言维上,译者注重词义的正确性和准确性,并考虑到用词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作用,对于选词的选择性适应统计结果如下(见表2)。

表2 语言维选词的适应选择

从表2 中可以发现译者在语言维上倾向于使用直译的翻译方法,这是因为在语言维考察的方言词汇大部分为动作类方言。 以南京方言的“跐”一词为例:

第三十六回:凤姐把袖子挽了几挽,跐着那角门的门槛子。

Hsi-fëng schob sich die A..rmel hoch und stellte sich auf Zehenspitzen auf die Schwelle des Nebentors.

“跐”在南京方言中念做“cī”,表示脚下滑动,踩、踏,脚后跟顶着什么站立的意思。 德译本直译成了“stellte sich auf Zehenspitzen”,意为:“踮起脚尖”,翻出了跐的字面意思,但普通的“踮起脚尖”无法塑造王熙凤的生龙活虎的形象。

再以带有修辞的南京方言“猴”为例:

第十四回:宝玉听说,便猴向凤姐身上立刻要牌。

Als Bau-yü das hürte, umklammerte er sie wie ein Affe und wollte ihr die Hausmarke wegnehmen.

“猴” 在现代汉语中一般以名词的形式出现,而在南京方言中常常作为动词来使用,“像猴子一样攀爬”的意思,暗含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书中出现的一个“猴”字,就让贾宝玉那种顽皮、可爱和活泼的男孩形象跃然纸上。 德译本直译成了“像猴子一样围住、抱住”,“wie”直译出了比喻的修辞,不仅解释了“猴”的动作,也保留了这一方言的原貌,解释了“猴”背后的隐喻,在生态翻译语言维下很贴合原作者的用词。

此外在《红楼梦》 关于南京方言翻译的语料库中,笔者发现一些地域文化的特有名词还可以用对应的方言名词来转换,以实现语言维的对等。 例如“杩子”一词,在南京方言中指的是“旧时的木制马桶”,德译本处理为“Pißpott”,也是一种地区粗俗表达“夜壶”的词汇,在语言维上保留了“杩子”的方言特色,成功实现了适应性转换。

3.2 文化维:方言的文化内涵和语境转换

文化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即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关注双语文化内涵的传递和阐释。 这种文化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在于关注原语文化和译语文化在性质和内容上存在的差异,避免从译语文化观点出发曲解原文”。 从文化维度看,译者要克服语言和文化的障碍,关注翻译的语境效果,以及译者想传递的文化倾向,揭示方言背后的文化内涵和意义。

该文重点在文化维考察了方言中的文化专有名词的翻译,译者翻译方法统计如下(见表3)。

表3 文化维文化专有名词的适应选择

从中可以发现德译本在文化维上也倾向于使用直译的方法。以文化专有名词“屠苏酒”为例,屠苏酒是南京旧时大年初一早上起来后喝的酒,以避瘟疫。屠苏是古代的一种房屋,因为是在这种房子里酿的酒,所以称为屠苏酒。 德译本翻译成了“übelabwehrende Wein”,意为“抵御疾病的酒”,翻译出了古代人要在新年喝屠苏酒的原因,表达出了新年祈福、远离疾病的美好愿望,在生态翻译文化维度很贴合屠苏酒的文化内涵。

由于目的语的译者和原语的作者存在着巨大的文化差异,在翻译有独特地域文化的负载词时,经常出现或多或少的偏差。例如“辣子”一词。“辣子”本体就是我们说的辣椒。 《红楼梦》中的“凤辣子”是贾母对王熙凤的称呼,“辣子” 一词常用于形容泼辣心狠的之人,一般多指女性。德译本中将“辣子”翻译成了“Taugenichts”,意为“无用的人,废物”,这与原意不符。 再例如“李先儿”一词。 “先儿”在南京方言中是“先生”的俗称,书中多次出现“女先儿”,多是书曲艺人,“李先儿”则为姓李的先生。而德译本将这个词当作人名,误译为“Li Hsiän-örl”,是“李先儿”的音译,因此也没有实现文化维的成功转换。

3.3 交际维:方言的交际意图和情感倾向

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要求译者除语言信息的转换和文化内涵的传递之外,把选择转换的侧重点放在交际的层面上,关注原文中的交际意图是否在译文中得以体现[15]。 对方言的理解必须借助认知与语境,尽可能还原原句中的语气、情态等。

例如,“首尾”在南京方言中指没有了结的纠葛事情,尤指债务、男女私情等人际方面的,是一种比较委婉的说法,大多情况下略带贬义。 德译本用“mit jemandem etwas haben”来翻译,朗氏字典中用“gespr euph”标注了出来,代表这是一种口语的委婉语的表达,意为两个人之间有男女的性关系,从交际维的角度生动地翻译了南京话中的“首尾”一词,让读者了解到两个人私密关系的同时,保留了原语境中的委婉但同时又暗讽的韵味,可以说译文很传神地表达了原文的交际意图,对“首尾”一词的还原度很高。

再例如,第九回出现的“硬正仗腰子”。“硬正”和“仗腰子”都是南京方言中常用的词汇,很有地域色彩,“硬正”常形容一个人很正直,有义气,豪爽的意思,是一个褒义词。而“硬正仗腰子”在一起就是一个贬义词,指“靠山的关系很硬,有权势”。 德译本用“kräftig”直译出了“硬正”,译者对仗腰子采用套译的翻译方法,“jm den Rücken stärken”在杜登字典中解释为“给某人勇气,在道义上的支持某人做某事”,符合“给某人撑腰”这个意思。 除此之外用“so einer will”补建了全文的交际意图,意为“这样一个人竟然妄图想做某事”,这里的情态动词“will”起到了加强语气的作用,表达了对贾蔷的鄙夷。译文在交际维上很好的还原了南京方言中的“硬正仗腰子”一词,并且综合语言维和文化维,德译本的翻译在表达出作者交际意图的同时更加兼顾了方言的本意和背后的文化语境,并且表达上也用德国人常用的固定搭配,让读者听起来更亲切,属于生态翻译理论下“整合适应选择度”很高的翻译。

4 总结

经过上述宏观和微观的分析,该文认为生态翻译理论对解释方言的翻译具有指导意义。

首先,方言翻译也讲究生态平衡,也是一个译者适应和选择的过程。 无论是依归于原语语境的直译还是依归于译语语境的意译都是译者能动适应和选择的过程,没有出现极端的倾向破坏生态平衡,在生态翻译中都无正误之分,虽然其翻译效果是不同的,但都属于译者的积极尝试。

其次,在方言“如何译”的方面,译者应该至少考虑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运用的一系列翻译方法和技巧能动地对双语生态环境进行适应和选择。 在语言维上,实现对语言形式的适应性选择转换,熟悉两种语言系统,并关注语言形式内在不同。对于方言词的翻译要词义准确,此外保留原方言的在修辞、文体风格、表达习惯等方面的特色,做到准确达意和生动直观。在翻译动作类的词汇时,译者多采用直译的方法,翻译修辞时可直译出本体也可释译出修辞背后的寓意。在文化维上,实现双语文化内涵的传递和阐释,关注原语文化和译语文化在性质和内容上存在的差异。 在交际维译者要关注双语交际意图的适应性选择转换,可以不完全拘泥原文形式,目的就是让读者理解原文的交际意图,并且保留原文的一种语气和感情取向,让读者更好地理解作者想表达的主旨。

最后,生态翻译理论强调整体性和系统性,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等因素往往是密不可分的,在具体翻译时应整合三个维度对一个方言词汇进行分析,从整体的角度来分析译本是否符合生态翻译理论下“整合适应选择度”较高的翻译的要求。

猜你喜欢
译本译者方言
方严的方言
方言
《红楼梦》包腊译本的定量研究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哪些方言有利于经商
王际真与麦克休《红楼梦》英文节译本编译策略比较
《红楼梦》霍克思译本中的古诗词增译策略及启示
《红楼梦》霍克思译本中习语英译的跨文化阐释
试析陕西方言中的[]与大同方言中的
英文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