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尔康
(天津音乐学院 民乐系, 天津 300171)
《尚书》云:“诗言志, 歌咏言, 声依咏, 律和声”[1]376。 中国早期的音乐形式是歌、 乐、 舞一体, 器乐演奏依附于歌唱, 起到伴奏的作用。 而古琴最初是与瑟合鸣为歌咏伴奏——“搏拊琴瑟以咏”[1]376“我有嘉宾, 鼓瑟鼓琴”[2]610, 这些也就是当时所谓的“弦歌”[3]11。 琴歌作为早期盛行的音乐形式, 深刻影响到后期古琴独奏曲的发展, 例如, 先秦时期的古琴曲《雉朝飞》 《阳春》 《白雪》都是由当时的歌曲演变而成的器乐曲。 与此同时, 在专业乐师和琴人中, 也出现了一些独立的古琴演奏, 从雍门周、 伯牙、 师旷演奏古琴的典故便可见一斑。
秦朝、 两汉时期, 古琴在文人生活中占据一席之地, 琴曲作品的数量有显著增加, 题材内容越来越丰富, 涌现出不少杰出的音乐家, 并且明确出现了专门为古琴创作的器乐曲, 例如, 《聂政刺韩王曲》 《胡笳十八拍》 《龟山操》 《获麟操》等[3]38-39。 汉代古琴的作品加入了更多的故事性和叙述性, 许多现实主义的琴曲都反映了当时的人间百态。 同时, 受到相和歌的影响, 倚琴而歌的琴歌形式依然盛行。 虽然古琴开始以独奏乐器的身份发展, 但是, 部分听众并不能马上习惯纯乐器的音乐, 不少乐曲都是先由演奏者讲述琴曲的故事, 再进行演奏。 关于琴乐研究方面, 当时著名的音乐家桓谭、 蔡邕、 刘向等人也有多篇论著。[4]121-123
前朝琴乐艺术的理论与实践, 为魏晋时期古琴的音乐开启了作为独奏乐器发展的前提, 也为更加丰富的乐曲内容和更技巧化的演奏技法打下了基础。
东汉末年, 太守在地方治理的掌权, 使得百姓对唯一君主、 “一姓万世”的观念不再稳固。 王室对分权也储蓄已久, 农民起义失败后的地方豪强割据、 董卓挟献帝迁都、 军阀混战, 最终导致自秦朝建立的大一统王朝覆灭, 进入魏、 蜀、 吴三国鼎立的局面。 司马家族在推翻魏帝后建立了西晋, 引来了这三百余年乱世中短暂的统一, 对流亡的安抚和边地少数民族的内迁使得北方的社会趋于安定。 直至“八王之乱”, 西晋灭亡, 其宗室、 地主迁至南方建立东晋, 北方进入了十六国的混战。 后来的东晋虽然起兵北伐收复过部分领地, 但在末期也陷入宗室大族的内部争斗。[5]288
魏晋时期的文化发展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文化融合和思想解放, 前者使得华夏文明变得包容多元, 后者使得艺术领域更加蓬勃自由。
中国的南北之分就是从魏晋时期开始, 地方割裂的战乱使得北方上到王公贵族、 下到黎民百姓, 都向南方迁徙, 文化和经济的重心也开始南移。 与此同时, 北方边地的外族也参与到乱世之中, 汉族文化与外域文化进行交流和融合, 成为在华夏之地上多民族文化融合的起点。 受少数民族音乐影响而形成的重要乐器、 著名的九部乐、 十部乐也逐渐成形, 后盛行于隋唐。[6]192-216外域音乐的传入对原本汉民族的音乐形成了冲击与影响, 在多民族音乐融合的过程中, 活泼跳跃的燕乐成为了音乐发展的重心, 而传统的雅乐则越来越不被重视, 古琴也逐渐淡出了宫廷音乐, 在后世盛行的宫廷伎乐中只占据很少的内容, 不再是舞台上的“主角”。
政局的混乱使得封建制度崩坏, 人们的思想摆脱了统治阶级的压制, 迎来了一次思想解放。 曾经礼乐制度下的儒家、 推崇“清净无为”的玄学、 传入中国的佛教形成三家鼎立的思想趋势。 音乐方面, 嵇康、 阮籍、 刘勰、 何承天、 荀勖等音乐家和学者提出了《声无哀乐论》 《琴赋》 《乐论》 “笛律” “新律”等新的美学思想和研究方向, 推进了音乐理论的发展[4]143。 而在这其中就包括关于古琴的音乐美学论著, 以嵇康为代表的琴人在魏晋思想解放的大背景下, 对琴乐的美学概念进行重新审视。
杨荫浏先生曾说:“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大动荡的时代, 也是北方与南方、 少数民族与汉族, 在音乐文化上一个大融合的时代。”[4]174
前朝的古琴音乐在大部分时间里都被赋予一种神秘主义。 “神农氏为琴七弦, 足以通万物而考治乱也。”[7]96“昔伏義作琴, 所以御邪僻, 防心淫, 以修身理性, 反其天真。”[4]190到了魏晋时期, 琴乐作为音乐美学重要的组成部分, 正在进行着从“圣乐”到个人化、 自由化器乐的转变, 从乐器形制的进化稳定, 到琴曲琴人的音乐审美, 都可以看出魏晋时期古琴音乐的个性解放。
乐器的形制决定其演奏方式, 而演奏方式则影响着音乐风格、 乐曲创作、 演出场合等。 古琴形制的变化代表着从伴奏乐器到独奏乐器的转变, 魏晋时期是古琴形制发展的最终阶段, 传世古琴的外观形制和演奏方式逐渐形成并趋于稳定。
琴在诞生之初是代表着人类与天地连接的法器, 从琴上各部位的名称包含天地、 龙凤也可见微知著。 魏晋之前, 严肃的礼乐不需要多样化的音色和具有表现力的旋律。 人们对琴乐的审美还停留在弦歌的形式, 还没有把琴视作一件独奏器乐。 出土古琴实物中最早的楚琴(湖北随县战国墓、 湖南马王堆西汉墓)是半箱体结构、 面板不平滑、 无徽位, 说明当时的楚琴只能演奏散音和泛音, 无法演奏按音(或者说无法演奏“走手音”)[8]138-142。 没有按音的琴乐将失去大量丰富的旋律和技巧发挥, 所以, 此时楚地的古琴并不具有一种独奏乐器的音乐表现力(见图 1)。
图 1 湖北随县战国墓出土十弦琴
细观四川丰都、 奉节出土的东汉弹琴俑(见图 2)和山东章丘汉墓的彩塑弹琴俑, 都可以看出其全箱体的结构和光滑的面板, 更加类似于后代流传下来的古琴。 这说明部分地方的琴已经开始向更加丰富的音色、 优质的音质发展, 也是向独立演奏乐器的发展。
图 2 四川出土弹琴俑
通过宋人临摹的东晋名家顾恺之所作的斫琴图(见图 3)和现存最早的文字谱——南朝丘明所传《碣石调·幽兰》(见图 4) 可以看出, 传世古琴的形制在此时已经基本稳定下来, 左手明确出现定位按音、 走手音和揉弦, 右手具体到每一根手指的具体指法也明确出现。 此时的古琴具有了一件独奏乐器所需的音乐表现, 也形成了稳定的音色属性。 但是, 由于稳定的形制是由两块较厚的木板固定而成, 原本体积就不大的琴体使得其共鸣箱也被压缩, 乐器的音量被压缩, 不适合在大型乐队中合奏, 后来在唐代的会乐中逐渐被弱化, 直至宋代消失在宫廷乐队中。
图 3 顾恺之所作的斫琴图
图 4 唐人手抄版《碣石调·幽兰》
古琴低沉静谧的音乐风格; 仅能满足演奏者自己和三五人聆听的音量, 恰巧符合魏晋之士避世的思想取向; 乐器体积较小便于携带; 前朝名士对琴的重视与关于琴的文字数量之多, 使得其在众多乐器中被文人雅士选中, 成为其聊以自娱、 借乐抒情的方法。 自此, 古琴便成为了文人音乐的组成部分, 随着后世西域音乐的影响, 古琴不再是雅乐和燕乐的主角, 逐渐退出了宫廷音乐的舞台。 其作为文人音乐的代表, 大多都是以独奏的形式进行演奏, 并且都包含了文人借琴抒怀的寄托, 所以, 更需要古琴具有一件独奏乐器所需要的特点。 也是自此开始, 古琴不再是桓谭等人所说神秘的“圣器”, 也不再是舞台上具有娱乐性质的乐器, 古琴在根本上完成了向极具个性的独奏器乐的转变。
《广陵散》, 又名《广陵止息》, 琴谱初见于明代朱权编撰的《神奇秘谱》(1425年), 共有45段。
3.2.1 琴曲溯源
关于《广陵散》的最早记载可以追溯到西汉刘向在《战国策》中对“聂政刺韩王”的叙述, 东汉的蔡邕也在《琴操》中提到这个典故。 此曲的起源有两种传说, 一是洛西古人相授; 二是鬼神所授。 不管是哪一种传说, 真正公开演奏这首琴曲的音乐家是嵇康, 他在临刑前演奏此曲并说此曲“于今绝矣”, 便有了后世“广陵绝响”一说。
当时的“广陵绝响”是否真的断代了呢?现在可见的魏晋时期关于《广陵散》的文字并不多见, 最早即是嵇康的《琴赋》里所说:“若次其曲引所宜, 则广陵止息, 东武太山”[9]167; 西晋的潘岳也曾提到的“辍张女之哀弹, 流广陵之名散”[10]1518; 后来的南朝宋文学家刘义庆在《世说新语》中提到此曲“广陵绝响”的典故[11]417; 后代《宋书》还记载琴人戴颙“为义季鼓琴, 并新声变曲, 其三调《游弦》 《广陵》 《止息》之流, 皆与世异”[12]1573, 说明此时的琴乐发展已经开始对现有曲调进行改编和创作。 由此可见, 《广陵散》并非如同传说中的断代失传, 而是一首在魏晋时期由小型乐曲逐渐发展扩充成为大型乐曲的作品。
初唐的李善是最早将目光放在《广陵散》上进行研究的学者, 他提出了琴曲的版本溯源问题; 《旧唐书》中记载唐代的韩皋所提出的“慢其商弦, 与宫同音”“其音主商”都与现代可见的琴曲版本一致; 北宋成玉涧的《琴论》对琴曲具体指法的文字描述第一次出现; 同时期的其他学者、 文人的文字也涉及《广陵散》的指法、 乐曲标题、 分段、 曲式、 乐律等, 这些乐曲的内容都与现代可见版本一致。[13]
现存最早的琴谱版本见于《神奇秘谱》(见图 5), 曲前有序言:“今予所取者隋宫中所收之谱。 隋亡而入于唐, 唐亡而流落于民间有年。”[14]107-184它与上文所说的版本即为同源。
图 5 明代《神奇秘谱》中的《广陵散》
3.2.2 《广陵散》的题材
从前朝的礼乐制度可以看出, 统治者对公开演奏的音乐有绝对的控制权, 对音乐的内容、 旋律、 乐队规模都有所限制, 民间的曲目需要进行筛选、 修改才能被纳入统治阶级的乐曲汇编。 魏晋时期混乱的政治环境使音乐家挣脱了束缚, 多种多样题材的音乐作品被创作出来, 《广陵散》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琴曲讲述的是“聂政刺韩王”的典故, 是一位普通劳动者对帝王暴政的反抗, 为琴曲赋予了反抗封建政权和君主圣权的政治意义, 类似题材的作品在古代非常少见。 琴曲站在百姓的角度来讲述这个故事, 而非统治者的角度。 虽然音乐很难描绘情节和具体场面, 但是, 从乐曲的小标题和旋律中都可以发现, 故事的起承转合和聂政之举的悲壮。 这种极具个人形象的描写打破了传统琴曲的模式, 透露出“臣凌君”之意, 可谓是音乐思想解放的壮举。
3.2.3 《广陵散》的旋律与指法
现存的《广陵散》拥有庞大的音乐结构, 45段的体量包含了乐曲的起承转合, 分为“开指”“小序”“大序”“正声”“乱声”“后序”六个部分。 虽然现存的版本不能完全还原魏晋时“广陵绝响”的风采, 但是, 经过版本溯源可知, 此曲始于魏晋, 经过后世琴人、 音乐家的不断加工, 最终形成现在的版本。 从指法和大体旋律走势也可见当时魏晋时的琴乐造诣。 本文采用管平湖先生根据《神奇秘谱》打谱版本进行分析。
琴曲定弦为慢商调(慢二), 就是将二弦的音高降低到与一弦一样, 获得两根音高为C的低音弦。 在古代对琴弦的象征意义中一弦代表君, 二弦代表臣。 这种调弦也有臣凌君之意, 也符合乐曲题材的诉求。 站在音乐的角度, 两根同样音高的琴弦在乐曲中会不断强化这个低音, 从而使得低音区和高音区的对比更加强烈, 增加音乐张力; 对同样音高的一、 二弦进行“拨剌”“双弹”“涓”发出类似击缶的打击乐音效, 营造出紧张激烈的氛围, 增加音乐的戏剧化, 也成为乐曲代表性的音色。
从“开指”出现的部分主题音调开始烘托氛围, 到“小序”正式入拍, 乐曲采用对句和再现的形式推进旋律, 大量“大间勾”的出现, 创造出宏大的音乐形象。 “大序”开始提速, 迎来乐曲的第一次小高潮, 通过对“开指”的加速变奏和一二弦套头指法的重复(见图 6), 为大篇幅主题旋律的正声造势。
图 6 谱例1
“正声”开篇几段大都是用快速的泛音来演奏主题旋律, 右手大量装饰音指法将泛音的高音区旋律变得灵动跳跃(见图 7), 形成第二个小高潮;
图 7 谱例2
随后, 乐曲骤然减速, 此为“徇物”段, 低沉缓慢的按音和散音配合出悲凉氛围, 也为接下来乐曲的最大高潮段做铺垫(见图 8)。
图 8 谱例3
自“冲冠”段开始, 乐曲正式进入情绪激烈的高潮部分, 主题旋律的重复出现、 大量的“拨剌”“叠蠲”等指法的递进、 泛音和按音的快速更替、 高音与低音极具张力的对比(见图 9)。 将乐曲的听觉效果提升到顶峰, 最终结束在一二弦的齐奏上。 荡气回肠, 余音绕梁。
图 9 谱例4
乐曲中大量的装饰音都是通过右手指法的“涓”“全扶”完成, 再加上“间勾”“长锁”等指法, 刚劲有力、 气势磅礴, 使乐曲的右手指法繁琐华丽, 在听觉上具有丰富的表现力。
提到《广陵散》, 一定不能忘记演奏此曲最出名的音乐家——嵇康。 除了善弹《广陵散》, 嵇康还有创作琴曲《长清》 《短清》 《长侧》 《短侧》, 被后人称为“嵇氏四弄”。
嵇康的音乐思想继承前朝盛行的玄学之风, 倾向于简约自由的清谈思想。 在他的世界里, 音乐分为概念化的音乐精神和现实中的音乐, 前者指的是抽象的“无声之乐”, 后者则强调出音乐的构成因素(声音的大小、 高低、 快慢、 简单复杂)。 他既形容音乐形而上的存在, 又肯定音乐对现实生活的反映。[9]167
当嵇康在讨论音乐的“善” “恶”之时, 予以区分两者的就是音乐的悦耳与否。 与老庄之学对音乐抽象的概念和儒家具有社会作用的音乐理念不同, 嵇康所代表的音乐审美开始真实地关注音乐本身的音色旋律和演奏者的个人行为, 而不仅仅停留在形而上的概念。 对于琴曲, 他用平等的角度看待古典琴乐(曲引所宜)和民间琴乐(下逮谣俗)[9]381, 注重琴曲的音乐表现——其中包括演奏技术和音乐表情的各种变化, 突出创作者和演奏者的个人情感。 他打破了封建的音乐思想, 对不同琴曲所抒发的感情和听众的同情给予肯定, 强调琴乐中“人”的重要性, 让琴乐脱掉了“圣器”的外衣。 这对于琴乐的个性解放和向具有独立表现力的乐器发展有着极大地推动作用。
乐器形制的变化使古琴有能力完成丰富多变的旋律, 从而形成了具有独奏表现力的乐曲, 思想解放和文化融合又让乐曲的题材背景更加自由, 使得古琴形成独立的音乐美学思想, 完成了从居于庙堂之上到疏解人之感情的进程。
现代古琴音乐的传谱大多是根据明清时期琴谱为依据, 其中广为流传的琴曲有《广陵散》《梅花三弄》《流水》《酒狂》《潇湘水云》等。 这些作品之所以能够受到现代琴人的喜爱, 就是因为其丰富的音乐表现力和真正有血有肉的人物情感。 而魏晋时期动荡不安却思想自由的环境, 正是古琴正式走向一门独奏乐器并且拥有个性情感表达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