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红波
中图分类号:G81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22)06-197-02
摘 要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对老年人“体医融合”的研究现状进行归纳、汇总。结果显示:(1)发达国家的“体医融合”已经非常成熟,并形成了体系;国内的发展相对滞缓,处在发展阶段。(2)在“健康中国”背景下,“体医融合+路径”的研究并不普及。(3)从辽宁省自身出发,探索老年人“体育+医疗”深度融合的方法,设计新的实施路径,助力“健康中国”建设,是我们今后要关注的重点问题。
关键词 健康中国 老年人 体医融合
一、相关概念界定
1.老年人。“老年人”在社会学当中,表征的是某一特定年龄阶段和其他年龄阶段之间存在差异的社会群体。这一年龄的起点,通常来说是60岁,或者是65岁。在我国,根据《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中第2条规定:只要是年满60周岁的我国公民均属于老年人[1]。根据我国国情,笔者认为老年人是指年龄超过60岁的人群。
2.健康中国。为了应对人口老龄化、全面提高全民健康水平,2016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纲要》中明确提出要加强“体医”融合,突出解决老年人等重点人群的健康问题。其战略主题是:“共建共享、全民健康”,这是今后15年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行动纲领,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在国家层面提出的健康领域中长期战略规划。
3.体医融合。关于“体医融合”目前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概念,在不同的文献中有不同的界定角度。我们可以把“体医融合”的形成划分为:从“体医配合”至“体医结合”再到“体医融合”三个阶段。
盛祥梅等(2020)将“体医融合”定义为:是将医疗的各环节融入科学的运动元素,使医学的理论与方法运用到体育锻炼上,增强体质健康,预防疾病的发生。在此基础上形成现代社会的新型健康理念和科学健身观念,建设体育强国,提高全民健康水平[2]。
杨维星等(2019)从广义、狭义角度界定了“体医融合”,即“体医融合”是体育与医学两者上的结合,是两个学科间交流的桥梁。从狭义层面来看,是以医学提供的思路和路径配合体育提供的手段技术和方法[3]。
王波等(2018)提到:“体医融合”是在运动的安全性、有效性及持续性上,把体育、医疗等多项健康技术手段,综合运用于民众科学健身及疾病预防、治疗与康复中,以获得健康促进的全生命周期过程[4]。
卢文云等(2018)认为:“体医融合”是以建设体育强国为目的,提升全民健康水平为宗旨,是促进运动健康的重要实践模式,是“全民健康”理念的载体。
梁美富等(2018)将“体医融合”定义为:以体育学和医学理论为基础,以体育学和医学知识技能为手段,促进人类健康的一种服务模式。
综上所述,本研究认为:“体医融合”是在“健康中国”的大背景下,把体育和医学相互融合,使之处方化,是健康促进的有效手段。体育和医疗卫生部门多维度融合发展,包括双方技术手段的融合、科学理念的融合、思维模式的融合、系统构建的融合等,共同服务于疾病风险防控、治疗、康复及生命质量提升等环节。
二、国内研究现状
在中国知网,以“健康中国”为主题进行搜索,发现国内对“健康中国”的研究可以追溯到2006年,至今共检索到2098篇相关文献。随着“健康中国”内涵的不断更新,到《“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出台,中国经历了9年低谷,年发表相关论文均在1~3篇。直到2015年,有学者开始重视“健康中国”建设,发表文章回暖。2016年《纲要》出台,文章数从122篇,飙升到487篇,为“健康中国”的研究带来新的契机。
以“体医融合”为主题搜索,共检索到545篇文献,最早一篇文献在2016年发表;2020年检索到文献171篇,是论文发表的高峰期。研究热点分布通过关键词频率、主题相关性等逻辑分析,归纳整理出体医融合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体医融合与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研究、体医融合与健康促进研究、体医融合在社区中的应用研究、体医融合对策研究以及其他相关研究五大类别。其中体医融合与高校人才培养研究、体医融合与健康促进研究成果数量最多,是研究的“热门”。
以“體医融合+路径+健康中国”为主题搜索,共检索到文献22篇,而对于“健康中国”背景下,老年人群体“体医融合”的路径研究仅有7篇。
聂上伟(2020)在《“健康中国”视角下高校体育教学发展的研究》指出:我国“体医融合”现状是处于发展阶段,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体医融合”的效果比较明显,但是在一些普通二三线城市,对于“体医融合”的概念还不够深入,缺乏基本认知。
杨洪(2018)在《“健康中国”视角下高校体育教学发展研究》一文中提出:“高等学校教育作为培养社会人才的重要一环,应该不断与时俱进,结合在健康中国发展的政策指引下,要不断促成高校体育教学的改革,给予健康中国发展更深层次的内容。
梁丽珍(2017)在《体医融合背景下社区医疗与体育健康产业协同发展模式研究》一文分析了城市社区“体医融合”的发展离不开各个环节的协调配合,离不开领导的支持和统筹规划,通过把城市街道办、居委会以及群众体育组织合理的串联起来,明确了各自分工,同时合理配置和合理使用社区内医疗资源,提高了工作效率,使得三者能够最大限度的发挥各自价值共同为促进人民健康发展作出贡献。
刘兴刚(2018)在《高等院校体医融合专业课程设置的研究》一文中介绍了我国高等院校“体医融合”专业开设情况,我国的八大体院中最先设立“体医融合”专业的是成都体育学院,随后各个体院也相继开设。随着体育实践融合发展的不断推进,我国部分医学院校也相继开设相关理论课程。文章最后总结了当前我国体育院校人才培养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具体解决措施。
聂文涛(2018)在《II型糖尿病中医体医融合技术纲要》一文中通过实验的方式检测运动干预对于糖尿病人在其运动前后身体血糖浓度的影响,最后得出“体医融合”对于促进糖尿病人血糖水平恢复确实有积极作用,可以进行全区乃至全国推广。
三、国外研究现状
美国是全球最早提出“体医结合”概念的国家。早在1980年,美国卫生与公共服务部组织和政府、社区中心、民间组织以及专业健康机构,将体育活动作为促进健康的重要方式进行广泛的推广。在上个世纪60—70年代美国的医疗费用花费曾达到了2000多亿美元。提出的“运动是良医”理念,我国也在应用。美国的HHS部门协同美国农业部门共同编著了《美国居民膳食指南》,这部《指南》能够依据美国人民不同体质发展情况提供个性化的健康、科学的锻炼方法。经过多年的实践和理论探索,美国已经基本形成“体医融合”的健康促进理念并在国内广泛推广。
德国,现如今已将体育和医疗完美地融入到了学校的体育教学发展之中。学校通过与社会上的医疗机构合作,对在校学生在学校参与体育活动的强度、方法及饮食上进行监测,并且通过医疗手段和大数据监测的方式为青少年体育锻炼的强度、时间、运动方式方法及相关医务监督提供一系列合理的方案。
日本“体医融合”开展的也十分出色。在日本,基本上有规模的健身房和运动场都会配备医疗卫生防护救护站及医疗诊所,并且安排相关专业医生和建设指导者为体育健身锻炼者提供及时、有效、科学地指导。在每一个锻炼者在参加体育锻炼之前,都会提前进行一个全面的医学检查,然后根据其身体健康状况和各项运动能力指标来决定是否适合参与体育锻炼。而健身指导者将会根据其检查结果为健身活动者制定一份具体、详细的运动处方,俱乐部要根据每一名成员的不同情况,即锻炼注意事项,制定相应的健康记录管理卡,再交给医生审查。医生签名表示同意之后,健身指导员才能够按照运动处方对健身者进行体育锻炼的指导。在健身锻炼者进行一段时间的体育锻炼后,还要再进行身体检查,而后健身指导者根据其身体最新情况,重新制定并签署一份新的运动处方,以保证参与训练者参与体育锻炼的科学和有效性。如此从源头上保障体育锻炼者进行体育锻炼的科学性,从而降低和排除了不必要的运动损伤和风险,达到预期的运动效果。
四、结语
国内对于“体医融合”在研究现状、促进学校改革、社区医疗、专业人才培养、运动干预等方面都有研究,但是在“健康中国”背景下,“体医融合+路径”的研究并不普及,针对辽宁省老年人的相关研究更为少见。发达国家的“体医融合”已经非常成熟,并形成了体系。相比这些发达国家,我国在“体医融合”发展相对滞后和缓慢的情况下更应该积极学习他国先进经验,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民健康体质发展的路径和规划,加大体育运动对于健康促进的相关研究及体育锻炼科学有效性的研究,为促进国民健康发展作出应有贡献。
★基金项目:2021年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题目:辽宁省老年人“体医融合”助力“健康中国”的路径研究。课题编号:L21ATY007。
参考文献:
[1]李璟圆.以习近平经济思想引领体育与医疗融合发展[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8,41(09):8-14
[2]盛祥梅等.“体医融合”视角下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的策略探究[J].体育科学,2020,41(05):89-91.
[3]楊维星等.体医融合的制约因素分析及路径构建[J].体育文化导刊,2019(04):18-23
[4]王波等.体医融合内涵、模式及路径探讨[J].体育科技,2018,39(03):3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