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祥鑫
中图分类号:G804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22)06-018-03
摘 要 本文从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的分析入手,探寻了中国的传统体育养生发展历程中积聚了丰硕的养生实践经验,从中华民族自己形成的独特养生观,对苏东坡的养生思想着了梳理,结合“健康中国”的发展、弘扬本国特色国学思想及对体育产业潜在需求潜力的挖掘,带动经济的发展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旨在更好地认识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的核心价值,从而在发展传统体育的同时推动全民健身的发展。
关键词 中华体育养生文化 苏东坡的养生思想
各国居民的健康需求各有不同,健康方式也是不同,但都拥有各自的文化特色。通过“健康中国”的发展理念的传播,在世界范围内各国的健康需求得到抒发,其所带有的文化特色也将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更加广泛的传播和发展。伴随着国学思潮和养生观念的深入,时下对中华体育养生文化与苏东坡的养生思想进行研究,具有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中华体育养生文化的构建及理念
中国的体育养生文化具有数千年的历史。“养生”一词,始发现于春秋战国时期的《管子》,其原意是保养生命以达长寿。《管子》二十四卷中的《内业》、《心术》和《白心》等篇章对养生有较为系统的阐述[1]。先秦诸子百家在其著作中都有涉及养生的内容,《黄帝内经》全面的总结了他们的养生观和养生经验,并着重地提出其养生理念是“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的观点,为我国传统预防医学和养生学的传承、发展、弘扬奠定了理论基础和指导[2]。相对于西方的体育养生文化而言,中国的体育养生文化是以朴素自然的古代哲学和体系完整的传统医学为基本理论,揉合了儒、道、佛及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融汇了历代养生人士的防病健身众多方法,以丰富的临床经验为依托,它不仅具有增强体质、延年益寿的实用价值,而且映射出古老中华民族的独特文化品格和思维方式[3]。
(一)中国体育养生的理论
中国体育养生的理论体系通过其养生观得以体现,中国体育养生观包括:“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内外兼修的修养观”和“阴阳平衡的健康观”。中国的传统体育养生在历史的变迁发展历程中,不仅积聚了丰硕的养生实践经验和方法,同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养生观[4]。
中国“养生文化”有明确的针对性所指,即以传统中医学为基础,以“保养生命以达长寿”为目的的理论和行为总和。“养生”是中国创造的词汇,具体指的是人们在健身过程中所创造、保存的所有内容的总和,是健身者满足个人健康的需求、适应生活的环境所创造出来的多种健身方式以及长期累积的物质与精神的结晶。而西方体育健身文化本质上属于智性文化,把“骨骼强化”、“肌肉发达”作为健康的标志,把身体的物质形态作为本体,注重获得外部的知识,极具公平性和挑战性,强调竞争与超越,最终实现身体上或生理上的极限超越。
中国体育养生文化植根于整体论。整体论主张同一系统中的各部分不能割裂或分开来理解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整体论在中国体育养生文化中的典型代表就是“天人合一”的思想,“天人合一”也是中国体育养生文化的思想根基[6]。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天”有两方面的含义:自然之天、义理和道德之天,分别代表道家和儒家的思想主张。天人合一,既包括人与自然之天的合一,也包括人与义理和道德之天的合一。人与自然之天的合一,是指遵循自然的外界化境变化,调整身体和采取保健医疗措施以达健康和长寿,侧重于“养身”。与义理和道德之天的合一(如对传统美德的遵循等),是指遵循社会的外界环境,调整心理,以达心平气正和健康长寿,侧重于“养心”和“养气”。而且中国体育养生文化注重身心兼修,形神统一,这是讲身心的合一。此外,中国传统医学和养生学在“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的统领下产生了“阴阳、五行、脏腑、经络、气血”等理论。又由“五行”将自然界中的“五音、五味、五色、五化、五气、五方、五时、五季”和人体的“五脏、六腑、五液、 五官、五形、五情、五德、五魔”紧密联系起来,体现了鲜明的整体论特色。
传统体育养生的理论基础大致分为两部分,即炼内和炼外。古人十分重炼内,也讲究内外结合的练法。“内”,表层意识指人的内部。包括人的五脏六腑,奇经八脉,十二经。古人通过内部“气”的修炼来获得养生长寿,开智增能的效应。从层次分,经过一个“炼精化气,炼器化神,炼神返虚,炼虚合道”的过程。这也跟古人追求的天人合一有密切的关联,所以古人炼内和炼气除了所达到的普通的养生的功能外并追求达到最高境界即是那天人互应,天人合一的至高境界,实现人的小宇宙与大宇宙同步共頻共振,从而获取宇宙的能量来充实自身,以提高自身的能量和各方面机能,达到健康长寿,增功增能的目的。炼“外”,即是通过那些武术、体操等形体的套路来达到周身筋骨的通顺,血脉的通畅和肌肉、骨骼各方面的强化达到健身的目的。像最早的五禽戏等模仿动物各种动作所编的套路以及到后来武术发展到民间各门各派的各种套路等。
古代内功修炼的理论出是跟古代各家学派的理论有密切的关系,如精、气、神的修炼与道家、医家、儒家的静脉理论,还有佛家、道家的丹田学说,以及和易学中的阴阳,五行的学说等等。
把精、气、神看作是人体中最宝贵地东西,将其视为人体生命活动中十分重要的物质与功能的总体,这三个的理论构成了古人修“内”的理论基础,所以要开启人养生理论的大门就要首先了解以下古人对于三者的理解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6]。“精”是指构成人体的各种精细微小的物质,是生命的根本。中医称“夫经者,生之本也”。而且古人认为“精”分为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先天之精乃秉承于父母,是遗传所决定的,与人的“元神”有密切的关系。而后天之精与人的“识神”有密切的关系。总之,古人的观点是精气乃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
(二)中华体育养生的发展
传统体育养生是我们民族一笔丰富的文化遗产。是古人按照自然法则,对自身的精、气、神和身体外部进行全面的关联,用以增强人体抗御疾病的能力,延长寿命,激发人体的潜在功能,并对中华民族得以繁衍昌盛作出了重要贡献。近年来,群众性的武术、气功、练功、太极拳、健身操等热潮在全国广泛蓬勃的兴起,健身养生事业在我国已呈现及其广阔的发展前景。作为我们以此为终身事业的人更应该继往开来,更好来认识、继承并努力发展这中华特有的文化遗产,以强健国人之身体从而使自己的国家、民族更加繁荣昌盛。
二、苏东坡的养生思想与中华体育养生文化形成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是我国宋代杰出的文学家。苏东坡的人生十分坎坷,有四处东奔西走为国为民的伟大经历,也有四处走南闯北的游历。他曾多次被贬官,被发配,生活窘迫,精神被折磨,但他乐观豁达,才华横溢,在书法、诗词等领域十分优秀,对养生之道也颇有研究。他作了许多养生的诗文,涉及养生的方方面面,那么苏东坡的养生思想是怎样的呢?一般的养生是说调理身体,使身体健康,延年益寿,这是自古以来人们所追求的,但苏轼的养生之道绝非这么简单,人的健康不仅仅是身体上的,更重要的事心理上的,人是身心合一的统一体。健康具有更高的层次和境界,即和谐的形态和精神。
(一)苏东坡的养生思想
苏东坡是儒家学派,才华横溢,对医、佛、道之学十分感兴趣,他的养生思想融合了儒、医、释、道四家特点。
一是:“和”“安”与“美”“适”。“和”就是随遇而安,对所处的环境顺应自然;“安”可以理解为对内思想要淡定从容,情绪不可起伏太大,那么外界对你的干扰的影响就会变得很小,对外要顺应自然,与外界才能和平共处,而“美”与“适”则是对“和”与“安”思想的升华。
二是:爱身节慎。“解神”养生理念起源于道教。我所理解的节慎的意思通俗一点就是慎起居,节饮食。可以分为四个方面,一是保持安静,适应动静节庆,不白干。意思是使心灵保持静的状态,在动和静之间平衡,不要违背常规的劳作。第二,食物和饮酒,一点饱就会停止,不必做什么。意思是在饮食上要节制,稍微饱足就可以了,不要敞开肚皮吃。第三,“多思多欲”,节省思考的成本,淡泊而达观,不受外界事物的干扰;意思是思想要高于欲望,要淡泊名利,乐观豁达,不要被外界因素所干扰。第四,爱身体的颜色,不要在自我表达的挫折中,约己省费,不以物欲为念。意思是要节省,不能一心以物质为主,要约束自己,失意的时候不能沉迷声色而放纵自己。
三是:静而达。苏东坡的“静态”超越了对“静态的本笃”的追求,政治风起云涌之后,苏东坡对荆的认识更加深入。“达”是苏东坡希望通过全神贯注“安静”达到的更高境界。所谓“达”,简言之即达观。
四是:怡情养性。想必看到这四个字就很容易明白了,就是陶冶情操。苏东坡是一个充满了个人文化魅力的文人。这与他的高尚、优雅、善于恋爱有关。他的跌宕起伏的人生中,有过志意满得,也有过痛苦与挣扎,而他是一个性情中人,乐观豁达,从不对生活抱有消极态度。
从以上谈过了苏东坡的背景以及他的养生思想,可以很简单看出他的养生思想总体来说包括两个大的方面:身体和心理。他的养生之道主要从这两个方面入手,在身体上要保持健康,注意饮食;同样的在心理上也要注意健康,要保持情绪稳定,约束自己的欲望,陶冶情操。从而达到身心合一,延年益寿[7]。
(二)苏东坡的思想与中华体育养生文化形成的关系
中国古代的体育养生主要是指通过身心运动来追求健康思想、理论和实践体系,而中华体育养生文化在它的基础上更增添了一些新的东西,不同于苏东坡的养生思想,多了“体育”两个字。现代文化和古代文化不一样,现代生活和古代生活就更不一样了。相较于苏东坡的养生思想来说,我国体育养生文化不断完善,它形成了一系列的体系,比苏东坡养生思想更加的科学。
伴随着国学思潮和养生观念的深入,近些年来,我国传统体育养生已经成为一个全民性的热点话题。我国传统体育养生在结合体育运动的同时,更加注重阴阳五行的融合,因此从养生范畴来讲,它更加的科学合理,它结合人体运作的规律,通过调动整体来实现身体各个机能的强化。通过对于传统养生理念的融入而进行的体育锻炼,能够充分结合人体的实际情况,进行综合性的强化。因此,它不仅有强身健体的功效,而且长期练习下去,对于缓解身体机能出现的问题也有大的积极意义。
三、实现居民健康需求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一)“健康中国”的发展理念是人们健康需求的重要保证
居民的健康需求是人类自身和社会发展的必不可少的一环。它能提高人的身体素质、健康意识和精神风貌,从而使人的“效率”以及“使用寿命”得到提升,消除或缓解现代生活所带来的灰色健康(文明疾病、都市疾病)、环境污染、营养过剩、运动不足、机能退化、高度紧张等方面的威胁,来提高生活质量净化社会环境。一旦作为社会实践主体的人类得到质的发展,那么整个社会、国家甚至全球都将进行一次革新,人们的健康意识和思想素质提升相似水平也是“健康中国”的发展理念得到夯实的重要保证。
(二)居民健康需求的重视带动体育产业的发展
居民健康需求得到重视能够很好地带动体育产业的发展并促进经济的发展。有一定的需求就会有相应的供给,居民健康需求得到重视,深度挖掘了体育产业潜在的需求潜力,使不同体育项目器材量有了提升,对其消费有了增长,形成了可观的经济收入。不仅是对于自己国家而言,这种经济增长在国与国之间也是可以实现的。通过对其他国家健康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来带动其他国家人民更好的健康发展和经济增长,使国与国之间的经济往来更加密集、发展更加顺畅,这是符合“健康中国”发展建设要求的。
四、结语
各国居民的健康需求各有不同,健康方式也是不同,但都拥有各自的文化特色。伴随着国学思潮和养生观念的深入,近些年来,中国传统体育养生已经成为一个全民性的热点话题。通过“健康中国”的发展理念的传播,在世界范围内各国的健康需求得到抒发,其所带有的文化特色也将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更加广泛的传播和发展。中国传统体育养生在结合体育运动的同时,更加注重阴阳五行的融合,它有利于人体发育,提高免疫力等等作用。中华体育养生文化不仅仅在于养生,也在于运动。苏东坡的养生思想为中华体育养生文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它集合了古代学派的养生之道,是中华体育养生文化的来源。
★基金项目:湖北休闲体育发展研究中心基金项目(2019Y025),湖北大学横向课题(050-160502002019)。
参考文献:
[1]吴祖春.《汉书·五行志》阴阳五行思想研究[D].广州:中山大学,2010.
[2]许婷,张雪,张国栋.健康中国建设中民族传统体育价值与发展路径[J].武术研究,2019,4(09):99-102
[3]陈学超.当代体育养生模式研究[D].广州:广州体育学院,2011.
[4]谢孟楠,韦丽春.民族传统体育养生文化与健康促进的路径研究[J].体育科学研究,2021-11-28
[5]刘军.中国现代化条件下传统体育养生文化的延伸[J].体育科技,2020,41(04):67-68.
[6]王艳红,石爱桥.“健康中国”视域下的传统体育养生文化[J].甘肃社会科学2017(05):45-50.
[7]苏轼.东坡集[M].南京:鳳凰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