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简介
古人云:“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挟才以为善者,善无不至矣;挟才以为恶者,恶亦无不至矣”。这段话,很好地诠释了德与才之间的关系,德才兼备者,方可担当重任!“国际贸易概论”是专门研究国际贸易理论与实践,以及各国经济贸易关系的应用经济学课程,与一国的国内经济发展和对外经济联系密切相关,涉及各种关系的交错互动。
思政元素包括爱国主义、爱社会主义、胸怀天下、责任义务、四个自信、理论创新。
教学设计与实践
“国际贸易概论”是专门研究国际经济贸易理论与实践,各国间经济贸易交往与贸易利益分配,当代国际贸易的各种新现象、新问题的应用经济学课程。一国对外贸易的发展与国内经济水平、资源禀赋、产业实力、市场状况等密切相关,因而是与国内国际双循环直接相关的课程。因此,“国际贸易概论”课程思政的建设目标是:立足国内国际双循环,提升学生视野与担当。
鉴于继续教育对象的特点,诸如在学习动力、社会实践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国际贸易概论”课程思政的整体教学设计,尽量贴近学生需要,满足学生成长期待。重点讲授知识的基本要义与逻辑,尽量减少各种艰深的抽象推演。结合专业特色与课程特点,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紧密结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以政治认同、家国情怀、使命担当、职业道德、守法尽责与集体主义教育等为重点,增强学生的“四个自信”,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与质量。
1. 科学设计课程思政的建设目标
知识目标:准确系统地掌握课程的各种专业知识内容;
能力目标:运用所学知识识别和判断国际贸易发展中的各种现象与问题,掌握正确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
育人目标: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融为一体。引领学生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与质量。
2. 优化拓展课程思政的内容供给
针对继续教育学生有工作、有实践、信息多、想法多的特点,在课程讲授的各环节,有意识引导学生将专业知识与现实问题相结合,尤其是密切追踪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大变革、国家的重要战略决策、国内国际关系的动态演变,丰富课程内容,优化课程体系。
3. 切实保障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
一是确保立德树人。教育的本质,不仅仅是知识传授和智慧赋能,更要“培根铸魂、启智润心”,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培养学生投身社会发展建设的使命担当。
二是确保能力提升。通过课程系统训练,不仅引导学生提升专业能力,借助所学认知社会;还需要引领学生获得洞察当今国际贸易发展变化中出现的新现象、新问题的能力,掌握与提升分析现实问题的有效方法。
建设模式与方法
1. 学院领导高度重视
为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学院领导在全院有关工作会议上提出课程思政建设的工作任务,鼓励支持教师申报“课程思政示范课”,并布置教师党支部专门对课程思政问题进行学习研讨。
2. 设置思政辅导员
教书育人,专业课教师的作用不可或缺。为此,学院始终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充分发挥教师党员的先锋作用,号召专任教师争当“思政辅导员”,通过专业课教师密切联系学生,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实践特色
1. 课程讲授强化使命担当
在“国际贸易概论”课程讲授中,通过引入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如问题导向法、对比分析法、案例教学法、启发教学法、故事导入法等,针对课程的知识内容,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构建课程思政体系,强化使命担当,提升能力视野。
2. 教学过程贯穿家国情怀
“国际贸易概论”课程中很多理论源于西方著名学者,如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等。在讲述国际贸易理论时,不仅要详细解读理论的核心要义,更要有意识引导学生关注各种理论形成的背景、理论的不断演进,特别提请学生关注这些理论创立者多数是在特定历史阶段为解决本国经济发展遇到的突出问题,而提出有利于本国经济发展的理论,国外学者也有为自己国家经济发展贡献智慧的爱国情怀。
但是,西方学者的理论毕竟源于特定历史背景,现实世界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完全照搬无法解决所有问题。这就要求中国人,尤其是新时代青年,拥有家国情怀,立志报效国家,以国家前途命运为己任,投身到对我国经济发展各种纷繁复杂问题的实践或研究中,总结中国经验、提出中国方案、创新中国理论、开拓中国道路,不仅解决国内经济发展遇到的问题,也为其他国家经济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课程成效与规划
根据高校课程思政要“贯穿于课堂授课、教学研讨、实验实训、作业论文各环节”的要求,“国际贸易概论”课程思政建设非常注重学生能力的提升。针对继续教育学生的特点,为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本课程在作业设计方面加强了能力培养,也融入了课程思政内容。
具体做法是,每次课堂講授的最后环节,都随堂布置一项课后作业,将每次作业汇集起来,就是一份完整的学期作业论文,题目由学生根据自己工作或个人关注选择。这种方式的好处是:
第一,继续教育学生有工作经历、有学习能力、具有大专层次不同专业的学历与不同的知识结构,对社会经济发展中的现实或热点问题,本来就有自己的兴趣,有一定分析判断能力。因此,通过布置作业系统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可以调动学生的参与度,提升学生挖掘问题的能力与观察事物本质的水平。
第二,作业设计引入课程思政素材,要求学生在分析所选问题中引入习近平总书记有关“经济全球化”的论述,或引入国家有关方针政策等内容,有助于拓展学生分析问题的视野。
第三,完善作业评价机制,规范学生作业的完成。一方面明确规定不允许学生抄袭,另一方面学生也不容易找到与作业要求完全一样的内容抄袭。考核评价机制的建设主要是从制度、规则方面限制学生抄袭,促使学生树立学术诚信的意识,为学生必须完成的学位论文写作构建必要的行为规范。
总之,通过上述环节的设计与实施,培养学生通过“国际贸易概论”课程的学习,立足国内国际双循环——我国发展实际,开阔视野,增强使命担当、厚植家国情怀,强化职业操守、行为规范的责任感。
责任编辑:夏英 邮箱:chinadisedu@zxxx.net.cn
示范课程特色
继续教育对象的独特之处在于,一是有工作经历与自己的思维定式;二是有自学能力,学习目的明确;三是关注社会热点,接受信息广泛。因此,简单的填鸭式专业教学不能满足学生渴求。对此,“国际贸易概论”课程思政教学的特色建设主要体现在:
1. 密切结合现实热点问题
为更好地实现课程思政目标,随时关注国际贸易发展中的现实问题。比如紧密结合延续至今的中美贸易争端并在课程不同环节加以探讨,从分析引发贸易争端的中美贸易差额对两国的利弊,到分析中美两国基于要素禀赋形成的国际分工与贸易现状,再到从技术创新、国家竞争优势分析中美两国的产业对比等。总之,用专业知识引导学生探讨现实问题,引领学生形成客观判断,寻求解决贸易争端的有效路径。
2. 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性
为充分发挥继续教育学生的优势,更好地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在学生已掌握一定专业知识的特定环节设置课堂讨论。讨论的话题是布置学生自选一个所关注的本课程范围内有争议的问题,比如“全球化”或“逆全球化”等,使学生有准备地开展课堂讨论,进而厘清模糊观念与认知。
3. 作业设置注重能力培养
为将课程思政有机贯穿于课堂授课、教学研讨、实验实训、作业论文等各个环节,在作业设计方面加强能力培养的要求。具体是将最终的课程论文写作分解为不同的步骤,每次课后完成一个具体且相对简单的任务,串联起来形成对学生自选问题的分析。考核评价机制主要是从制度、规则方面限制学生抄袭,促使学生树立学术诚信意识,为学生必须完成的学位论文写作构建必要的行为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