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玉柱
亳州市岩土勘测设计院有限公司 安徽 亳州 236000
GPS技术属于一种全球定位方案,其在社会各界的多个行业领域均有所应用,主要由美国提供技术支持与研发。在正常应用状态下,GPS能够实现连续性全天候定位支持服务,同时也可以为三维导航需求提供重要信息。其应用系统基础结构包括三个部分,即地面操作平台、监控应用平台、卫星服务平台。地面区域平台可以传送与接收服务请求信息,并通过调节相关设定,使服务任务能够得到有效完成,如图1所示。监控应用平台能够与卫星建立连接,并将相关数据输送至地面操作平台,利用计算机设备解析三维应用信息[1]。卫星服务平台主要部署在太空环境内,通过实时接收服务请求与建立连接等方式,为地面主体传送相关信息,以实现定位与其他任务目标。GPS技术在测量阶段,受到环境条件影响的概率较低,同时可以在高效率条件下开展工作,因此逐渐得到了广泛部署与应用。
图1 GPS地面操作平台
在地质勘探工程开展阶段,对于测量站点之间的相互通信,一直以来属于常见问题之一。通过应用GPS技术,可以使工程测量活动的选点限制得到解放,能够提高部署灵活性,同时也可以提高基础作业效率,对于地质勘探工程而言具有正面影响意义,能够降低基础成本并加快测量周期。
相对于传统工程测量应用方式,GPS的定位精确表现更加优秀,同时能够最大限度降低人工误操作概率,从而保障地质勘探结果的可靠性。常规条件下,GPS接收装置主要为双频类型,其基础解析与计算精度能够达到5mm[2]。经典方案所应用的全站仪精确程度与之相同,但在较长的测量距离条件下,可能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偏差。因此,采用GPS进行地质勘探测量能够有效提高基础定位精度,确保结果可靠性符合理想标准。
通过将GPS技术应用到地质勘探工程中,能够充分利用其静态高精度条件,完成控制网的布设工作。在基线大于10km的情况下,各个观测点位的基础消耗时间通常处于45~60min内。若基线距离相对较短,则可以应用高效率静态定位测量方式,进一步缩短实际消耗时间。理想情况下,能够把时间消耗控制在10min以内。在5km作业范围条件下,GPS技术能够应用动态化RTK方式,使移动站点能够及时接收差分信号类型,获得目标位置的精确性坐标与高程数据,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如图2所示。因此,地质勘探工程应用GPS技术具有缩短观测时间消耗的重要作用。
图2 GPS RTK设备
GPS技术可以在测量服务条件下,针对观测站点的平面位置状态进行精确分析,同时也可以获得偏差较小的大地高程数据。此类技术方案所提供的定位精确性可以满足地质勘探标准,同时也能够进一步拓展高程精确需求。在应用过程中,需要结合三维坐标信息,对测量点位的高程数据进行分析,确保其详细内容能够得到充分明确,使GPS技术的三维坐标优势在地质勘探工程中得到充分体现。
GPS应用技术方案相对于传统地质勘探测量方案,具有较为显著的简便性、灵活性特征。在当前信息技术逐渐成熟的背景条件下,集成电路的密集性不断提升,使GPS装置的体积也开始显著缩小。通过应用小型GPS设备,可以在程序化条件下快速展开相关操作流程,有效提高地质勘探工程测量灵活性。相关人员只需要将基站点位对中,并完成整平处理,设置完成后即可接收差分信号,获取同一坐标系的三维坐标,具有较为显著的简洁应用优势。
通常情况下,GPS技术可以在全天候需求下运行。相对于传统方式,其人力需求较低,同时可以通过部署相关设备,实现一定程度的自动化效果。因此,GPS在地质勘探测量过程中,能够实现全天候部署功能,受到时间的影响较小。除此之外,GPS技术受天气影响的概率较低,能够在相关条件下实现良好应用目标。因此,具有较为显著的泛用性优势。
在GPS应用至地质勘探工程测量活动的过程中,静态控制属于较为常用的功能之一。常规情况下,若地质勘探活动展开测量流程,同时基础面积较为庞大或控制点位与三角点位存在较远的距离,则应当通过静态控制方式,完成准确测量任务。距离大于20km,即可通过此类方案进行处理。由于地质勘探对于网络的要求通常为D级,因此网图需要至少包括两个固定测量点位,即已知三角垫。同时,相邻的观测用单元需要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重复点位。在实践测量活动中,针对面积过大或距离较远的区域,应当充分利用GPS的静态控制测量功能,使基础成本能够得到降低,并提高工作效率。与常规方案相对比,高精度GPS方案能够在短时间内完成测量任务,如24小时内确定7个控制点位等[3]。因此,需要重视其在静态控制测量方面的用途,确保其能够得到科学部署,实现理想应用目标。
3.2.1 基准线控制点放样。除静态测量外,动态RTK测量也属于GPS在地质勘探工程中的用途之一。在地形条件较为复杂的情况下,由于可能存在大量树木遮挡物或山峰屏障,因此传统方案往往会受到严重限制,无法达到理想测量目标。例如,全站仪或经纬仪需要在移除遮挡物后,才能够保证测量视野的通畅性。同时,其还需要设置大量站点并进行多次观测,以确保结果能够正常应用。在这一环节中,可能会产生一些误差问题,进而导致地质勘探工程测量效果不理想。通过应用GPS动态RTK技术,可以在三角点位与邻近控制点位设置基准站点,并利用关键参数完成解算处理,即可融合移动站点接收的差分信号,实现RTK实时结算处理目标。
3.2.2 工程点测量。在地质勘探活动开展阶段,由于一部分需求限制,团队可能需要针对工程点位展开测设、复测或定测流程。这些流程往往需要技术支持,同时可能会消耗大量人力成本与物力成本,容易导致不良问题出现。通过将GPS技术应用至地质勘探工程点位活动中,能够有效实现处理目标,降低条件限制产生的负面影响。例如,在野外环境条件下,GPS技术不会受到地形条件或远距离影响,能够通过实时解算方式,实现放样或定测效果,同时不存在累计误差。因此,需要重视相关技术方案的应用价值,确保其能够得到科学部署。
3.2.3 碎部测量。在地形复杂性较低的位置,GPS技术的收星效果会得到显著提升,同时基准站点差分信号传输距离也会显著增长。因此,其能够支撑RTK展开实时碎部测量流程。通过在工程测量活动中,展开碎部测量处理,能够有效提高基础工作效率,同时也可以强化实际精度,为后续地质勘探活动提供重要支持。
为确保地质勘探测量工程能够合理应用GPS技术,提高其功能部署质量,应当针对测量时机进行精确管控。通常情况下,GPS精度表现与实际操作周期选择存在密切联系。因此,工程团队需要定期收集气象条件数据,并与项目人员进行技术沟通,结合实际情况条件,选择恰当的时机开展测量流程。同时,还需要针对目标区域状态,选择最佳时机进行测量,确保GPS精确程度能够得到有效保障,避免地质勘探测量结果出现偏差问题,实现理想应用目标。
控制点布设属于GPS技术的关键影响因素,若布设存在不良问题,便会导致测量结果出现偏差,进而影响地质勘探工程的正常展开。因此,测量团队需要注重增强高程起算点精确程度,同时确保其他控制点位能够收集高精度高程数据,避免出现偏差问题。在实践工作中,技术团队需要确定合适的测量部署范围,同时设置符合需求的测量点位数量,强化布设流程的规范性。通常情况下,控制点位布设应当至少大于六个,同时需要保证基准点分布的均匀性,避免出现过于集中或过于分散的问题,这些因素都会影响高程起算点的实际稳定性与精确性。同时,对于GPS地质勘探测量而言,基准站点的设置具有重要影响意义。其需要尽可能远离强电磁干扰源,包括高压变电站、传媒机构、微波站等。
在GPS技术应用过程中,RTK属于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之一。通过结合数据链通讯并确定相关作业半径,可以为地质勘探工程测量提供重要技术支持,有利于保证移动站点维持正常状态,实现连续接收基准站点信号的目标。由于RTK技术本身采用超高频电台放送差分信号,其基础频率处于470MHz左右,因此其传输距离主要由天线、曲率半径、大气条件所决定[4]。在地形复杂程度较低的环境下,RTK传输效果较为良好,因此测量精确程度高。若地形过于复杂,则其精确性与工作效率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为提高GPS技术测量应用质量,地质勘探工程团队需要展开针对性质量检查。通过对构造网络分布合理性进行筛查,能够确保点位选址符合精确需求,同时能够满足长久保存标准。除此之外,还应当针对平差数据进行计算,保证测量数据能够达到理想精确级别,避免出现过于严重的偏差问题。
综上所述,在地质勘探工程项目中,GPS具有良好的测量应用优势。因此,需要明确相关应用功能,并积极部署质量提升措施,确保GPS测量能够达到最佳精度级别,为应对地质勘探测量挑战夯实基础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