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样之光照亮科创征程

2022-07-11 01:35张洁任毅彬编辑秦悦
纺织科学研究 2022年7期
关键词:分院纺织纤维

文/张洁 任毅彬 编辑/秦悦

一批批科技工作者们为纺织行业科技创新发展注入强劲动力今年是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新征程的重要一年。回首十年,我国科技事业发生了历史性、整体性、格局性重大变化,成功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走出一条从人才强、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国家强的发展道路。一批又一批的科技工作者们为此或扎根基层,或勇攀高峰,他们潜心科研,绽放才华,点亮了我国的科技之光,为我国科技创新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作为我国纺织行业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综合性科研院所和纺织高新技术产业基地,通用技术中纺院自成立以来,始终坚持“艰苦创业、科技攻关、锐意改革、担当作为”的建院精神,以科技创新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服务行业发展进步、服务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在5 月30 日“第六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到来之际,本刊通过走近通用技术中纺院的科技工作者们,共同感受科创榜样们的奋斗故事,向纺织科技工作者们致敬。

邱志成:深耕科研一线 为美好生活“丰衣添彩”

他扎根科研一线11 年,深耕合成纤维材料研究领域,多次承担国家重点科研项目,推动多项纤维新材料品种产业化;他是纺织行业最早国家级青年人才计划“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入选者之一,是最年轻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负责人;他是通用技术集团“青年科技英才奖”“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通用技术新材中纺院创新中心合成纤维材料研究室副主任——邱志成。

脚踏实地 扎根科研一线

高品质微孔聚酯DTY 纤维系列产品。

2011 年,邱志成毕业后入职通用技术中纺院,面对“白加黑”“五加二”的工作常态,面对工厂艰苦的环境、繁重的实验任务,面对各种各样未知的科研挑战……邱志成从未畏惧,凭借“对新鲜事物的求知欲”和“服务社会的责任心”,他慎独慎微、苦心钻研,常年奔跑于北京研发中心和天津武清中试基地之间。为攻克科研技术难题,他坚持驻扎武清工厂,有时一两个月,有时一年半载,将全部精力和热情投入到科研工作中。作为核心科研人员,他先后主持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等17 项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申请中国发明专利65 项、PCT 国际专利2 项,获得发明专利授权41 项,制定行业标准1 项,获得省部级科技奖励一等奖和二等奖各1 项、中国专利优秀奖1 项,指导培养研究生7 人。

坚守奉献 匠心锻造精品

对于科研人员来说,在一段时间内,专注于一个科研项目也许不难,难能可贵的是十余年如一日,始终保持思维活跃、精力充沛的状态,尽心尽责埋首于每一项研究。正是由于这样的坚守,邱志成用科技锻造了一项项匠心精品。2022 年,国内跑圈一则报道引起广泛关注:“被称为‘速干之王’的安踏微多孔T 恤,从湿透到跑干,只花了10 分钟!”而“速干之王”所运用的纺织黑科技,正是源自邱志成负责研制的微多孔纤维技术。在新形势下,为满足人们对高效速干纺织品的强烈需求,作为项目技术负责人,邱志成主持开发微多孔聚酯长丝成套技术。通过纳米致孔剂乙二醇分散液制备技术、微多孔聚酯原位法连续聚合技术、微多孔聚酯长丝纺丝技术等产业化关键技术研发,在工业化装置上实现了高品质微多孔聚酯长丝稳定生产。

攻坚克难 致力“丰衣添彩”

面对我国纺织行业可持续发展的“粮棉争地”“纺织印染污染”两大问题,为服务国家战略,中纺院确立“超仿棉纤维”“原液着色纤维”两个重点技术攻关方向,获批国家重点科研项目。在超仿棉纤维项目中,邱志成作为核心技术骨干,负责超仿棉纤维重点品种——聚酰胺酯纤维的分子结构设计、聚合机理研究以及连续聚合技术开发。聚酰胺酯纤维成套技术在中石化仪征化纤有限公司6 万吨/年连续聚合熔体直纺短纤维生产线实现产业化应用,在全球首次实现聚酰胺酯纤维工业化生产。在原液着色纤维项目中,邱志成主持开发原液着色聚酯原位法连续聚合技术,在2000 吨/年直接酯化工艺聚酯连续聚合生产线上首次实现原位聚合原液着色聚酯的稳定生产;中石化已启动全球首台套10 万吨/年高品质原液着色聚酯原位法连续聚合产业化示范线的改造建设,2022 年将建成投产。中纺院在“超仿棉纤维”和“原液着色纤维”两大方向的科研成果,引领了“十二五”“十三五”我国化纤产业技术发展方向,促进了我国纺织产业高质量发展。

以梦为马,不负韶华。邱志成将始终聚焦国家战略,用匠心铸就精品,矢志为人民美好生活“丰衣添彩”。

邱志成

通用技术新材中纺院创新中心合成纤维材料研究室副主任,四川大学化学学院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专业博士。长期从事合成纤维材料研究,主持或参与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17 项,实现了多个纤维新材料品种的产业化。先后入选国家级青年人才计划“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当选中国纺织工程学会第一届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纺织学报》第一届青年编辑委员会委员,荣获通用技术集团“青年科技英才奖”“青年五四奖章”等荣誉。

徐纪刚:打破技术壁垒 推动Lyocell 纤维国产化

他扎根科研一线,带领团队打破国外公司技术垄断,破解中国纺织行业关键技术与装备“卡脖子”问题,他率领团队建成产能全球第二、国内第一的Lyocell纤维生产线,实现国产Lyocell纤维技术自立自强。他是通用技术集团“科技成就奖”获得者、通用技术新材中纺院创新中心主任——徐纪刚。

坚守初心使命 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作为Lyocell 纤维项目技术负责人,徐纪刚以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履职尽责,积极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他带领团队坚守科研生产第一线,竭力解决各类技术难题,在绿纤®产业化关键技术研发、项目建设、生产中发挥关键核心作用。在首条Lyocell 纤维万吨产业化生产线建设过程中,面对紧张的建设工期,徐纪刚主动放弃休息日,一年中近300 天时间,都扑在新乡生产现场,长时间加班加点工作,用坚守和付出圆满完成项目任务。

在新乡一期、二期、三期试车期间,徐纪刚严格把控各项工艺流程和关键环节。在试车过程中,由于从投料到稳定生产需要两三天时间,为保障每一个环节顺畅进行,他坚持吃住在工厂,每天在车间往返检查10 余次,最终成功试车,实现了稳定生产。徐纪刚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共产党员的本色,他在2021 年获评集团优秀共产党员,所在支部荣获中央企业先进基层党组织。

积极创新创造 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突破

在工作中,徐纪刚积极探索创新,为攻克Lyocell 纤维溶解技术难题,他带领团队广泛查阅国内外文献,综合分析各种工艺路线优缺点,确定了纤维素薄膜蒸发式连续溶解工艺路线。确定工艺路线后,接踵而来的难题就是研制薄膜蒸发器,这是“从零开始”的全新领域。为了实现突破,他大量收集基础数据,进行上百次工艺实验,经过日夜攻关,实现从0.5m2设备到1m2设备的创新研制,提升了溶解效率,推动纤维素薄膜蒸发式连续溶解的关键技术取得重大突破,获得了具有良好可纺性能的纺丝溶液,并成功应用在万吨生产线上,填补了国内空白。2021 年,该项技术获评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优秀专利金奖。

Lyocell 纤维生产线。

在溶剂回收过程中,高能耗问题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项目的技术经济性。为减少产业化后的运行成本,徐纪刚和团队没有采用传统的多效蒸发,而是采用了更具挑战的节能新技术MVR 低温蒸发。经过数百次实验,阐明了溶剂热分解、回收、安全等规律和整套基础理论,创新设计了适用于Lyocell 溶剂回收的工艺路线,在国际上首次将节能MVR 技术成功应用在Lyocell 溶剂回收上,大幅度降低了溶剂处理温度,明显提高了溶剂质量,显著降低了能耗和分解产物,取得了良好成效。

勇挑技术重担 开创国内莱赛尔新时代

“Lyocell 纤维产业化技术的研究开发项目”是国际纤维界公认的高科技项目,其技术含量高、技术开发难度大。为啃下这块硬骨头,徐纪刚勇挑Lyocell 纤维国产化科研重担,全面统筹推进技术研发、工程设计、安装调试、生产管理等各项工作。他带领团队攻克了纤维素连续溶解、纺丝和溶剂回收等关键装备与技术难题,使Lyocell 纤维产业化技术取得重大突破,打破国外公司技术垄断,破解了中国纺织行业“单线大产能高效低耗Lyocell 纤维产业化技术及装备开发”的“卡脖子”关键技术与装备。

在徐纪刚带领下,2016 年公司建成国内第一条完全拥有独立知识产权的Lyocell 纤维生产线,2018 年、2020年建成年产1.5 万吨、6 万吨生产线,目前成为产能全球第二、国内第一的Lyocell 纤维生产企业,实现了国产Lyocell 纤维技术的自立自强。与此同时,针对Lyocell 纤维产品单一的情况,他还积极开展抗原纤化、阻燃、长丝、非织造材料等产品研发工作,持续将Lyocell 产业打造成通用技术集团的靓丽名片。

初心如磐担使命,接续奋斗再出发。作为科研开发的耕耘者,徐纪刚将持续推动产学研和技术成果转化,为通用技术集团新材料绿纤产业发展贡献力量。

徐纪刚

通用技术新材中纺院创新中心主任。入职中纺院24 年来扎根科研一线,为Lyocell 纤维国产化关键技术攻关和产业化作出了突出贡献,他先后主持了“973”计划、科研院所专项资金、“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等多项国家科研项目,公开发表学术论文20 多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0 多项,授权10 多项。荣获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优秀专利金奖、香港桑麻基金会桑麻纺织科技一等奖、通用技术集团科技成就奖等多项荣誉。

崔桂新:创新创效 打造高能级纺织科研服务平台

她始终扎根地方产业集群,沉下心来搞科研,俯下身来做服务,当好国家级纺织科研平台与纺织集群产业之间的“红娘”,积极推动科研成果转化推广,出色地完成了各项任务。她是通用技术中纺院江南分院党支部书记、总经理——崔桂新。

扎根产业一线 力促“产学研”结出硕果

2005 年,崔桂新随江南分院筹建领导小组被派往绍兴,从一名普通工程师,到成长为江南分院的“掌舵人”;从当时的“新绍兴人”,到现在致力服务绍兴纺织行业的“老绍兴人”,十余年来,崔桂新始终坚持走产学研用结合之路,带领团队密切联系企业,深度融入产业,了解行业和企业的痛点难点问题,深耕Lyocell 纤维、抗静电纤维、高亲水纤维、凉感纤维、吸湿快干纤维、抗菌纤维、微孔纤维等功能性差别化纤维产品的应用研发,组织参加纺织展会、技术交流会、技术研讨会、产业链品牌会议等活动,不断推广转化科研成果,积极为纺织产业发展贡献力量。

在多年如一日的辛勤付出下,崔桂新带领团队累计承担国家、省、市各级各类项目170 项,接受绍兴企业委托项目160 项,获授权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74 项,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30 余项;开发的成果中有80 项处于国内先进以上水平,弥补了多项国内技术空白。先后主持或作为主要负责人员参与国家、省、市各级各类项目40余项,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7 项;在国内专业学术刊物发表论文10 余篇,其中1 篇获第十二届陈维稷优秀论文一等奖,5 篇分别被SCI 或EI 收录;获授权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25 件。

深挖平台潜力 打造高能级纺织服务平台

作为纺织产业公共科研服务平台的负责人,崔桂新积极服务企业需求,完善服务平台建设,大力提升平台运行环境和服务能力,持续引进和培养各类人才,扎实做好科研开发、成果转化推广与企业创新服务,蹚出了一条高质量发展之路。

植物染系列产品。

在崔桂新的带领下,江南分院组建了一支涵盖硕博士在内的80 余人的高素质研发人才队伍;建成与东华大学、天津工业大学等共建的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累计培养研究生30 余名;拥有了新材料技术开发中心、技能培训学校、检验检测公司等研发服务平台和新材料、染整、数码印花、植物染等中试试验基地;获批成为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省级博士后工作站、省级丝路创客空间、院士工作站;形成完整的纺织产业链创新服务体系,每年可服务1000 余家纺织企业,培训3000 人次,为企业提供3万台套新产品开发技术服务。江南分院先后被认定为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国家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扛起责任担当 铸造战疫安全防护“铠甲”

2022 年3 月,全国本土聚集性疫情多点突发,医用防护服面料陷入紧缺状态。面对这一紧急情况,崔桂新快速整合绍兴地区防护服面料生产资源,共整合防护服面料200 余万米,可制成防护服70 余万件,为奋战抗疫一线的工作者铸造了安全防护“铠甲”。整合的防护服面料已发往浙江萧山、江苏徐州、福建晋江等地,解决了多家医用防护服生产企业的燃眉之急。

坚守初心担使命,鼓劲扬帆再出发。在未来的科创道路上,崔桂新将以实干笃定前行,以奋斗开创新局,持续打造高能级纺织科研服务平台,为纺织行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崔桂新

通用技术中纺院江南分院党支部书记、总经理。入职中纺院17 年来,始终扎根地方产业集群,积极推动科研成果转化推广,出色地完成了各项任务。先后荣获浙江省优秀共产党员、集团抗击疫情先进个人二等奖、绍兴市劳动模范、绍兴市优秀企业科技指导员等多项荣誉称号,2017 年当选为第八届绍兴市政协委员和浙江省科协常务委员,2022 年当选为绍兴市第九届人大代表和浙江省第十五届党代表。

郑小佳:牢记初心 打造一流“服务型”科研平台

从绍兴到泉州晋江,从科研管理到引领企业科技创新,十四载逐梦征程,矢志不移践行初心使命。他是通用技术中纺院海西分院党支部书记、副院长——郑小佳。

掌舵奋进 搭建平台助创新

自海西分院成立以来,郑小佳作为科研平台负责人,带领技术团队,联合福建泉州本地龙头企业开展各级各类科研项目34项,立项经费达1.45亿元,其中国家级项目3项,成功帮助企业开发高端功能性面料新产品60 余种共300 多款,制定国家、行业标准3 项,荣获省部级科技奖励3 项。

面对泉州高端面料自供不足以及高端医用纺织新材料发展滞后的困境,郑小佳带领研发团队,整合中纺院和行业科研院所资源,全力打造“高端生物医用新材料研发及成果转化创新基地”和“高端功能性纺织面料研发及成果转化创新基地”,专注“高档服用面料”“凉感复合面料”“防虹吸鞋材面料”等系列高端面料以及“人造皮肤”“医用液体敷料”“类器官培养基”等高值医用材料的研究和产业化,并成功建设3 条医用产品生产示范线,引领和推进泉州市纺织产业转型升级、生物医用新材料的高质量发展。现如今,这两个高端纺织材料研发及成果转化创新基地已成为海西分院最靓丽的名片。

第八届“中国十大纺织科技”发布会。

务实笃行 服务企业获好评

作为研发人员,郑小佳始终牢记初心,与团队并肩奋战,坚持亲自走访企业,不断收集了解企业的真实需求,与企业进行深度技术交流,建立企业反馈技术问题清单,把脉企业发展瓶颈,组建技术团队开展精准服务,带领团队加强科技创新,研发满足企业急需的新技术及高附加值新产品,做到“事事有回应,件件有回响”。目前,他亲自主持或参与项目研发近50 项,其中,国家级5 项,获授权专利10 余项。他带领海西分院技术团队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问题75 项,开展标准宣贯、技术对接等大型活动33 场,为企业培训技术人员3000 余人次,并推动海西分院与泉州各大纺织鞋服品牌企业,建立了长期的联系和合作关系。

受泉州工信局委托,郑小佳组织团队走访调研梳理泉州纺织企业和人才发展状况,先后编制《泉州市纺织鞋服产业转型升级路线图》《泉州市纺织鞋服产业人才发展报告》和《泉州市印染和高端面料发展调研报告》,为加快推动泉州市印染和高端面料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建议。

创新作为 成果转化见成效

郑小佳充分发挥产业窗口作用,利用技术对接会、成果推广会等形式积极推动中纺院及行业先进技术和资源与泉州产业进行深度对接,助力企业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及附加值。在他的带领下,海西分院连续5 年成功承办“中国十大纺织科技评选活动”,现场160 余项最具价值的行业重要科技成果隆重发布、颁奖,并促成15 项重要创新技术成果成功落地泉州转化,现场签约金额达4.3 亿元。目前泉州市每天约有1000多台套中纺院化纤装备在运转,每年为泉州创造产值达数十亿元。

此外,他还积极推动自有成果转化落地。成功研发的微孔聚酯纤维面料,产品附加值高,得到了纺织服装界的广泛关注,并被多家上市品牌公司采用,年新增产值上亿元。

三战疫情 同心抗疫显担当

2020 年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作为支部书记,郑小佳充分发挥支部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团结带领支部党员、公司员工,主动参与医用防护服和口罩产业链的资源整合工作,牵头为企业提供相关技术咨询服务和产业链信息,全心全意协助企业顺利转产,投入福建地区医疗防护物资生产,彰显党员责任担当。特别是在2021 年福建莆田、2022 年泉州抗击疫情的关键时刻,他带领团队主动为泉州本地企业协调到近70 吨防护服面料,全力驰援抗疫工作。同时,成立党员职工抗疫先锋队,在疫情防控一线主动亮身份、当先锋。抗疫先锋队共计出动近60 人次,每名一线物资配送人员服务对接隔离人员近100 人,为抗击新冠疫情奉献力量、传递温暖。

在郑小佳的带领下,海西分院的品牌认可度和影响力得到大幅度提升。面向未来,郑小佳将积极探索政产学研用新方式,全心全意做好企业服务工作,推动企业科技创新,将海西分院打造成为国内具有重大影响力的一流“服务型”科研平台,支撑纺织鞋服产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

郑小佳

通用技术中纺院海西分院党支部书记、副院长。在中纺院技术和人才资源优势支持下,积极整合行业资源,通过科研开发、成果转化、企业服务,全力推动海西分院建设一流“服务型”科研平台,笃志为纺织行业高质量发展、地方经济新一轮发展贡献力量。他先后被授予全国纺织工业劳动模范、泉州市第四层次人才、泉州市青年优秀人才、泉州市智能制造产业集群高端人才,担任第八届晋江市青联委员会委员、福建省和泉州市科技特派员。在他的带领下,海西分院先后获批福建省和泉州市两级新型研发机构,海西分院支部先后获得“通用技术集团先进基层党组织”“晋江市先进基层党组织”“晋江市发改党委五星支部”等称号。

猜你喜欢
分院纺织纤维
澳洋纺织
解锁先进功能纤维
纺织届的“两优一先”
纤维的无限可能
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江宁分院 王光勇
中国信通院西部分院:在重庆全面迈向智能化时代中发挥核心支撑作用
高职院校学生参与社团的兴趣分析
那些年,我们错过的旗袍秀——旗媛淑院福清分院揭牌
膳食纤维通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