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膜基质内注射伏立康唑治疗真菌性角膜炎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2022-07-11 07:43
当代医药论丛 2022年13期
关键词:角膜炎角膜基质

陈 敏

(重庆市垫江县人民医院,重庆 408300)

真菌性角膜炎是一种发病率较高的炎性感染性角膜病。此病由致病真菌引发,具有较高的致盲率。此病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视功能障碍、角膜上存在白色或灰色的浸润灶、角膜表面出现脓苔样改变等,病情严重者可发生角膜穿孔及眼内炎等并发症[1]。目前,临床上主要是采用药物疗法对真菌性角膜炎患者进行治疗。有研究表明,用角膜基质内注射伏立康唑疗法对真菌性角膜炎患者进行治疗可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2]。本文对2017 年7 月至2020 年11 月期间我院收治的35例真菌性角膜炎患者进行分组对照研究,旨在探讨用角膜基质内注射伏立康唑疗法治疗真菌性角膜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7 年7 月至2020 年11 月期间我院收治的真菌性角膜炎患者35 例为研究对象。其纳入标准是:被确诊患有真菌性角膜炎。其排除标准是:1)对治疗的依从性较差;2)患有精神疾病;3)病历资料缺失。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伏立康唑组(n=18)和常规治疗组(n=17)。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相比,P >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的比较

1.2 方法

为常规治疗组患者采用那他霉素滴眼疗法进行治疗,方法是:在治疗的第1 天,每隔30 min用那他霉素滴眼1 次。从治疗的第2 天开始,每隔1 h 使用那他霉素滴眼1 次。从治疗的第2 周开始,每隔2 h 使用那他霉素滴眼1 次。从治疗的第3 周开始,根据患者的病情为其调整用药频率,共治疗4 周。在此基础上,为伏立康唑组患者采用角膜基质内注射伏立康唑疗法进行治疗。方法是:将200 mg 的伏立康唑冻干粉混入400 mL 的林格氏液中,摇晃均匀后,使用1 mL 的注射器抽取0.1 mL。使用倍诺喜对患眼进行表面麻醉,然后进行常规的消毒铺巾。使用0.5% 的聚维酮碘冲洗结膜囊,充分清除病灶表面坏死的组织。沿角膜基质层向斜下方穿刺,保持针尖斜面朝上。如病灶较深,面积较大,需要于病灶周围进行多点穿刺注药。如病灶面积较小或较浅,则需要在病灶中心进行穿刺注药。注射完成后,针尖需要停留在角膜基质中10 s,确保药液能够充分弥散到角膜基质中。退针后,需要轻压针孔1 min,避免药液发生外渗。每3 天注药1 次,对病灶直径进行密切观察。在发现其直径<2 mm 后,停止注射药物。之后定时使用1% 的伏立康唑滴眼液为患者滴眼。

1.3 观察指标

两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治疗后两组患者临床症状(眼部异物感、前房积脓、角膜溃疡、畏光流泪)消失的时间;治疗前、治疗后(治疗3 d 后、治疗7 d 后、治疗14 d 后、治疗28 d 后)两组患者角膜炎严重程度的评分;治疗后两组患者不良反应(眼睑肿胀、球结膜充血、眼红)的发生率。

1.4 统计学处理

对本文中的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20.0 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 标准差(±s)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² 检验。P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的比较

伏立康唑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高于常规治疗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的比较

2.2 治疗后两组患者临床症状消失时间的比较

治疗后,伏立康唑组患者眼部异物感、前房积脓、角膜溃疡、畏光流泪症状消失的时间均短于常规治疗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详见表3。

表3 治疗后两组患者临床症状消失时间的比较(d,± s)

表3 治疗后两组患者临床症状消失时间的比较(d,± s)

组别 眼部异物感消失的时间 前房积脓消失的时间 角膜溃疡消失的时间 畏光流泪症状消失的时间伏立康唑组(n=18) 12.98±3.22 15.17±3.96 16.01±3.33 17.30±4.39常规治疗组(n=17) 17.32±4.99 19.19±4.43 20.17±4.96 22.17±4.43 t 值 3.075 2.834 2.929 3.266 P 值 0.004 0.008 0.006 0.003

2.3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角膜炎严重程度评分的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角膜炎严重程度的评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3 d 后、治疗7 d 后、治疗14 d 后、治疗28 d 后,伏立康唑组患者角膜炎严重程度的评分均低于常规治疗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详见表4。

表4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角膜炎严重程度评分的比较(分,± s)

表4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角膜炎严重程度评分的比较(分,± s)

组别 治疗前 治疗3 d 后 治疗7 d 后 治疗14 d 后 治疗28 d 后伏立康唑组(n=18) 5.52±1.41 3.99±1.21 3.01±0.76 1.63±0.51 0.84±0.30常规治疗组(n=17) 5.41±1.27 4.90±1.23 3.80±0.89 2.71±0.62 1.41±0.45 t 值 0.242 2.206 2.829 5.642 4.433 P 值 0.810 0.035 0.008 0.000 0.000

2.4 治疗后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的比较

治疗后,两组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详见表5。

表5 治疗后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的比较

3 讨论

真菌性角膜炎是一种常见的角膜感染性疾病。此病的主要致病因素包括真菌感染、外伤、免疫力降低等。此病若久治不愈,会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的影响。临床上应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来改善患者的病情[3]。那他霉素是临床上常用的一种抗真菌药物。此药能够与真菌细胞膜中的甾醇化合物相结合,损伤真菌细胞膜,增强其通透性,从而可促使真菌凋亡[4]。伏立康唑是一种新型的抗真菌药物。此药对镰孢菌的抗菌活性较强,经口服后其生物利用度最高可达96%[5]。但有研究指出,患者口服此药后易出现发热、视觉障碍等不良反应,因此临床上在使用伏立康唑治疗真菌性角膜炎时,常采用前房注射、角膜基质内注射的方式给药。需要注意的是,进行前房注射会损伤患者的眼球,且易引起炎症反应,故此给药方法只适用于抢救性治疗;而进行角膜基质内注射能够保护眼球、角膜上皮,使角膜组织中的药物浓度大大提升,从而可更好地发挥药效[6]。本次研究的结果显示,伏立康唑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高于常规治疗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伏立康唑组患者眼部异物感、前房积脓、角膜溃疡、畏光流泪症状消失的时间均短于常规治疗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3 d 后、治疗7 d 后、治疗14 d 后、治疗28 d 后,伏立康唑组患者角膜炎严重程度的评分均低于常规治疗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两组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综上所述,用角膜基质内注射伏立康唑疗法治疗真菌性角膜炎可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能够快速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减轻其角膜的炎症反应,且安全性较高。

猜你喜欢
角膜炎角膜基质
左氧氟沙星滴眼液治疗细菌性角膜炎的临床体会
关于角膜炎的一些知识
蓝莓基质栽培幼苗根系处理不当引发苗木死亡
羊传染性角膜炎诊断及治疗要点
蚯蚓粪配比的泥炭基质特性及其栽培的小型西瓜幼苗生长状况
牛传染性角膜炎治疗措施
蔬菜育苗基质混配注意事项
患者的新选择:人工角膜移植术
猪角膜可替代人角膜移植
桂平市早稻不同育秧基质育秧对比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