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叶壮 图/肥嘟嘟
我非常理解你的感受,因为我也有过类似的经历。
在家长眼里,老师们总是各有千秋,他们可能会跟你说:“老师甲温柔,一定很好交流!老师乙严肃,这样的老师最能教出成绩!老师丙话不多,但是学识渊博啊,你一定要多跟他好好学习!”
又或者,会规劝你别“因小失大”,因为老师可能就教你几年,但语文、数学、英语……这些科目让你学到的知识是要陪着你走很久的人生路的。
可我会认为,压抑自己内心的真实态度,刻意对抗你对老师的感觉,大概率是没什么效果的。与其对利弊进行理智权衡,不如把这看成让你全面地去解析一个人的机会——对象就是那位你不太“满意”的老师。
有一个心理效应,叫做“晕轮效应”,因为这个效应,才有了爱屋及乌,也相应地,有了因为不喜欢某个老师,也顺便不喜欢他教的学科的情况。
晕轮效应Halo Effect:
人们在交往认知中,因为对方有某个突出特点、品质,而掩盖了人们对对方其他相关品质和特点的正确了解。
而此时的你,就正陷在这个效应里。要想从陷阱中跳出来,单靠说服自己“数学很重要”远远不够,而是要学会更全面地去认识你的数学老师。我们要关注晕轮本身,而不是被晕轮掩盖的那些细节。
你有没有想过,也许你并不是真正地反感这个老师,只是还没有足够全面地去和这个老师相处,更不清楚他“有些严厉”背后的原因,而这一系列的“误解”,最终导致了让学科成绩来背锅。
所以我给你几个建议:
首先,别把老师的一些行为当作只是针对你。当你发现自己不喜欢他的某些行为时,仔细想一想他这么做的原因。比如,新的语文老师特别强调以默写代替背诵,你觉得很烦,但他是不是想让大家在记课文的同时练练生字?英语老师安排大家结对做口语对话,你感觉不好意思开口,但他是不是为了让大家练习一下日常口语表达能力?数学老师有些严厉,是不是为了督促你们在解题时更严谨、少出低级错误呢?
其次,别急着拿这位老师和其他的老师比来比去,因为好老师也有不同,大家各有各的优点,如果你只认可一种模板的好老师,那自然会容易对其他的好老师感到失望。动不动就以“我以前的老师不这样”或“别的科的老师就不会这样”来评价一位老师,是有失公允的。
再次,晕轮效应也是双向的。别让老师影响学科,或许你可以反其道而行之,你对学科的热爱说不定能有一种反过来的“晕轮效应”,影响我们对老师的观感。如果你真的喜欢语文,也许就能发现新语文老师文字才华上的过人之处;如果你真的喜欢英语,没准就能意识到新英语老师出类拔萃的口语能力。
总之,建议你不必纠结于“遇到不喜欢的老师,怎么才能不影响学习”,而应该下更多的功夫,去更全面地认识这位老师,这才能发现与他相处的诀窍,至于学科成绩,就成了一个水到渠成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