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文学是我国文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从农村生产、生活以及城市农村文化碰撞交流的角度进行农村文化书写,展现农村地区的历史变迁、风土人情、人文人性,让农村、农村人的真实社会景象得以呈现在读者面前。新农村建设、乡村振兴事业发展以来,我国农村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农村文化的书写也应当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丰富。由袁喜生主编的《河南新农村优秀文学读本》一书是服务于河南省“农家书屋工程”的农民文学读本,全书共2册。该书从文学的角度,选编了适合农民阅读且与河南农村生活紧密相关的文学作品,旨在展现20世纪以来的农村新图景,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提升农民对文学文化作品的欣赏能力。
该书所选取的作品包括三十余篇短篇小说和十余篇中篇小说,极具典型性和代表性。书中收录了姚雪垠、李犟、张有德、刘震云、张一弓等作家等作品,如《辣椒》《心香》《黑娃照相》《颍河风情录》《三眼井》《无边无际的早晨》《一地鸡毛》《神木》等,在农村文化书写方面的特色与内涵有效拓宽了对农村的文学观察视野,带给农村读者许多新的启发。农村文化书写是该书的核心,其作品多以农村地区为文学创作的地理空间。作家依托着自身对农村土地人文的深厚感情,对农村的生产、生活和精神世界进行了观照,其中既包括了对农村田园牧歌式新生活的歌颂、眷念与皈依,也包括了对农村落后、愚昧等不足之处的审视、批判和敦促。总之,在文学中,农村文化书写离不开“故乡情结”的抒发,以及对农村世界的观照与叙事,又由于表达方式的不同,农村文化书写又包括写实性的、诗性的、理性批判启蒙等类型。透过农村文化书写的文学作品,人们可以看到农村地区的物质世界和精神心灵世界的发展变迁与现状,对农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1 农村文化书写中的“故乡情结”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农业大国。20世纪以来,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加快了城镇化的发展步伐,一座一座现代化的城市建造起来。短暂而快速的城镇发展史使得不管是身处农村的人还是身处城市的人在回忆中几乎都留下了一个属于农村的故乡记忆。大多数中国人的故乡情结与农村有着天然的紧密的联系,无数的作家更是在他们的文学创作中,将故乡情结融入其中,通过他们的农村文化书写,真实而深刻地记录了故乡的景象、农村的景象,其中包括鲁迅、沈从文、刘振云等文学大家。在农村文化书写中,“故乡情结”包含一系列文学话语,如自然、土地、河流、栖息地、乡情、血脉、母亲等。
在农村文化书写中,故乡可以是物质性的家园,是自然的、是田园牧歌式的、是原始不加修饰的;故乡也可以是精神性的家园,是让人感觉到精神亲和的文化家园,通过精神上的观照与书写,展现生活在农村地区的人们精神心灵上的根系文化和历史变迁。物质性的“故乡情结”通常反映在农村文化书写中一景一物的描绘上,透过农村文化的诗歌、小说等,人们能够从中找到許多农村图景中的田野、小桥、石板路、农作物、煮熟的五谷杂粮、飞来的鸟、叫唤着的鸡鸭猪狗……这些充满农村特点的景物描绘瞬间将人们拉入到农村文化情境中,借由创作者情感的寄寓与抒发,人们再深切去感受故乡在创作者眼中的模样、情态,感受创作者或喜或悲、或纪念或怅惘的心情。精神性的“故乡情结”通常基于城市文化与农村文化的对比,突出的是工业化时代下农村故乡所带来的返璞归真的精神蕴养。工业化的发展过程中,人的异化成为了普遍的现象和问题,人们像是在城市高速发展的步伐中迷失了自己,像机械一样,像工具一样,周而复始地忙碌着,稀里糊涂地生活着,失去了人对自我生命价值与意义的本质追求。透过农村“故乡情结”的文化书写以及精神家园的构建,创作者们往往希望人们能够回到故乡,回到农村,放慢生活的脚步,在本真、质朴、自然的精神家园中获得心灵的栖息和安宁。
以《河南新农村优秀文学读本》收录的李佩甫中篇小说《无边无际的早晨》为例。这篇小说充分突出了人物与农村土地的关系,叙述了主人公“国”在农村土地的滋养下成长,但最后却逐步背离和伤害自己所生长的土地。在李佩甫的笔下,农村土地上生长出的野庄稼是对农村土地的背离,会进一步加剧农村环境的恶化,使得那些传统古朴的品格、信条消失殆尽。在这篇小说里,农村土地原本赋予主人公的是纯粹的故土的体温,充满着质朴和聪慧的力量,当这些力量失去之后,主人公则开始在离乡背井的土地上迷失。相信故乡的力量,将故乡视为生命力量的源泉,是很多创作者“故乡情结”书写的最初动力。无论是物质性的“故乡情结”书写,还是精神性的“故乡情结”书写,其核心都在于对农村环境与文化的观照和体验,并从文学写实或诗化的视角出发,在农村及农村文化中赋予多层次的文化内涵和意蕴,呼唤人们对故土、对农村的重视,让更多的人注意到农村自然环境和生活中的细节,于细节中感受故乡、农村对人们生活的意义和价值。
2 农村文化书写中对农村世界的观照
尽管出于基本相同的文化根系,但不同的人看待农村、看待故乡的情感与态度往往千差万别,在农村文化书写中同样也是如此,不同的作家对农村世界的观照有诗化的、写实的、歌颂的、批判的、赞扬的、否定的,等等。甚至于同一个作家不同阶段的农村文化书写情感和态度也并不完全相同,刘震云的农村文化书写即是如此。在刘震云的文学创作中,农村文化书写贯穿始终,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村历史的变迁,刘震云对农村文化的书写经历了从写实到新写实,再到新历史,最后又返璞归真,回归写实的变化。其审美情感也随着时代的发展经历了问题批判、乡土精神家园回归、矛盾交混冲突等不同情感阶段。农村文化书写大多是对农村世界的观照,创作者站在自己的视角上,书写他们眼中的农村和农村人,书写他们的生产生活和心灵情感,并从中提炼出文学创作所要表达的思想与情感。
《河南新农村优秀文学读本》收录了刘震云的小说《一地鸡毛》,这篇小说是刘震云新写实小说中的一个代表作,其通过描写农村现实生活中的平常琐事以表达作家的思想感情。《一地鸡毛》书写了许多农村现实生活中的琐事,如买豆腐、老家来人等。这些农村凡俗生活的书写,使得小说充满了现实性的、真实的人文气息,让小说这一文学体裁得以更好地融入底层人民的生活,记录平凡生活,表达平凡情感。在中国文学创作中,农村文化书写是重要且必要的,其原因就在于文学应当为大众服务,它的书写对象应当尽可能广泛地包括所有人和事,以此让人们透过文学的视角,看到更多普通人生活的喜怒哀乐,去感受、去体验、去改变,从而塑造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深入以及乡村振兴事业的发展,文学中的农村文化书写应当继续发扬光大,关注农村的变化、发展,关注农村人在时代发展中的生活变化、心理变化和情感变化,从而发挥文学书写的社会功能,促进农村的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
文学中的农村文化书写不仅观照农村及农村人的平凡生活和历史变迁,还观照农村及农村人在生产生活中所暴露的问题与不足,并将其归纳为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予以同情或批判,敦促农村进行纠正和改变。鲁迅是我国现当代文学史中第一个通过小说这一文学体裁进行农村文化书写的作家。鲁迅的农村文化书写同样体现了他文学创作中针砭时弊的思想特点,塑造了一批传统的、落后的、令人熟悉的农民形象,如闰土、祥林嫂等。通过这些人物的塑造,在肯定他们身上质朴勤劳本性的同时,批判了他们的愚昧、麻木,“哀其不幸,怒其不争”。鲁迅之后,许多文学创作者沿袭了鲁迅农村文化书写的方式与目的,聚焦于农村这一真实社会,书写农民正在遭遇的苦难,同情他们的脆弱、可怜。再以此为基础去探求造成农民积弱的原因,洞察农村环境的问题以及农民自身的人性弱点与精神病态,呼吁农村地区的社会环境变革与发展,敦促农民的自省自查、自我改变和自我提升。在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城市与农村之间形成了显著的城乡二元结构,城市文化与农村文化也出现了较大的差异,农村文化的书写应从希望农村变好的心态出发,关注城乡之间的差异,发现农村中的新现象、新问题,对农村发展中的问题和不足予以批判。从这个角度出发,现代农村文化书写对农村世界的观照和批判,能够转化为促进农村地区发展的实际力量,有着不可小视的现实意义与价值。
同时,农村文化书写所指涉的空间并不局限于农村世界,相反地,文学创作者们会在农村文化书写中管窥整个世界,以農村的描绘去丈量世界,达到以小写大、以局部反映整体的效果。在文学创作中,农村这一情境通常具有一定的封闭性和社会完整性。其原始、纯粹、不加掩饰的文化本质,更进一步增强了其社会观察场的文学功能。刘震云曾说“我从小在一个村里长大,现在我还会按照童年那种大小、多少、远近的感觉去判断整个世界”,由此延伸下去,农村生活经历对作家世界观、人生观产生了深远且深刻的影响。写的是农村、农村人,但目光看向的可能是更远的远方和更多的人群。所以,文学中的农村文化书写作品对农村社会、人性的批判有时并不局限于对农村的批判,对农村人的批判,读者应该扩大观察的视野,对整个社会、整个人类的类似心理、行为进行观照和批判。在刘震云的农村文化书写作品中,这种观照和批判方式并不鲜见。透过刘震云的农村文化书写,人们能够看到时代巨变下普通人道德的滑坡、价值观的迷失,以及在金钱、权力等一系列诱惑下所暴露出来的自私、仇富、短视等人性弱点,显然,这些现象和问题不只是农村、农村人的问题,而是在时代巨变下,城市乡村所有人正在面临的普遍问题。
综上所述,《河南新农村优秀文学读本》一书是农村文化书写的一个缩影,通过河南籍作家对故乡农村文化的书写,呈现了作家们对农村生产、生活、精神世界的观照结果,透过他们的文字,让我们得以深度剖析农村地区人们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的现状与变迁,探寻农村乡土文学的背后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方向与目标,构建起属于农村和农村人的精神文化故乡,鼓励农村和农村人逐步改变在社会发展中的边缘性,改变其在文学文化空间中的孤独、孤立状态。
(浮伟忠,男,硕士,高级讲师,主要从事中国文学及教育学研究)
书名: 河南新农村优秀文学读本
作者: 袁喜生
ISBN: 9787564903732
出版社: 河南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1年1月
定价: 5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