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书雅
2021年我园引进了“安吉游戏”,在初期探索过程中,主要采取教师搭建、幼儿游戏的模式,引导幼儿熟悉各种器材的基本玩法,积累游戏经验。随着真游戏理念的不断渗透与影响,我们慢慢地意识到虽然有了“安吉游戏”的器材,但是并没有真正将游戏的权利还给幼儿,固有的搭建模式、安全因素的众多考量限制了幼儿的创造能力,也大大降低了游戏的趣味性。《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强调:“幼儿要保持充足的运动量,需通过多样性及趣味化的设置来满足幼儿的动作发展,让幼儿在快乐中拥有强健的体魄。”《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指出,要鼓励幼儿积极参加多种形式的户外活动,提供方便、灵活多样的体育活动材料。根据《指南》和《指导意见》的教育建议,我们进行了幼儿自主游戏的探索与实践。
“好玩的梯子”就是教师大胆放手,充分给予幼儿游戏主动权,主动与小学运动模式契合的一次探索与实践。大班幼儿已经可以独立或者合作拿器材进行自主游戏,“安吉梯”作为安吉游戏的重要器材之一,变化组合方式多样,又方便幼儿移动玩耍,颇受幼儿的喜爱,幼儿也更愿意突破固有搭建模式的限制,主动去探索多种玩法。
轩轩和图图把“梯子”放倒,玩起了“跳房子”的游戏,就这样,两人开始循环跳起来。循环几次后,轩轩说道:“我们两个可以面对面、手牵手踩着过去。”两人尝试以后,图图又提出:“我们也可以把它当做平衡木来玩。”他们开始了各种各样的探索……
轩轩在比完身高放梯子时无意中发现可以钻到梯子里,他急忙说道:“可以当花轿。”于是两人将身体钻进梯子的中间,两只手扶着梯子的两边,边跑边叫着:“叮个隆咚,叮个隆咚,娶新娘!”两人玩了一会儿后感觉没有意思,出现了故意摔倒梯子或者专门卡在梯子中的搞怪行为。这时可乐看到后大声喊道:“你们不可以摔梯子,老师说我们要爱护游戏器材。”轩轩和图图也知道他们做得不对,不安地看向教师。教师招招手喊可乐过来:“可乐,你可以和他们一起想想办法吗?梯子如果加上其他的器材是不是更好玩?”
分析:
梯子是幼儿非常熟悉的器材,以往幼儿都是在固有的搭建模式下踩、爬、跳等,但在这次户外活动中,教师单纯投放了器材,并没有进行搭建,充分给予幼儿探索的空间。抬花轿的玩法并不是幼儿一开始就想到的玩法,而是无意中的一个钻入动作激发出来的新玩法。《指导意见》中提出要根据大班幼儿运动能力发展特点和个体差异,适当增加运动量和运动强度。“抬”梯子的玩法相比其他玩法就可以增强幼儿手臂力量以及提高身体耐力,教师的首次放手促进了幼儿大肌肉动作的发展。
单梯虽然也有很多玩法,但是材料之间没有组合,缺少变化,一段时间后幼儿逐渐失去了兴趣,进而出现了摔梯子找乐趣的行为。当幼儿出现摔梯子的行为时,教师并没有大声呵斥及打断幼儿的游戏。“安吉游戏”一直在强调要“投入”游戏,幼儿在玩耍中是处在游戏的世界中,其内心是充满“喜悦”的,其行为是不断“冒险”的。如果教师贸然呵斥打断,可能会给幼儿带来负面情绪,影响其后续游戏的探索积极性。相反,通过同伴的阻止,既能有效制止不恰当行为,又能最大程度帮助幼儿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
可乐提议:“我们可以一起用梯子还有其他器材来搭过山车。”轩轩和图图高声附和,引来了更多同伴加入。大家一起合作,将梯子进行了各种组合——过山车、高桥、滑梯,并且在游戏过程中不断探索调整平衡板的摆放位置,以增加游戏的趣味性。他们不断地尝试与观察,发现平衡板的坡度越陡,下降速度越快,玩起来越有趣。还调整了绳梯的坡度和高度,让其变得更陡,增加穿越的难度。
20分钟之后,幼儿又自发地将所有材料进行整合,搭建了一个“游乐场”,创造出循环模式的玩法。可是没过多久问题就产生了,循环的过程中因跷跷板没有规定游戏时间,导致循环出现拥堵现象。这时图图提议:“我们每组玩20下就必须下来,要不都堵在这里,我们的路线就不通了。”其他幼儿纷纷表示赞同,开始数数等待。过了一会儿,轩轩和咪咪跑来告诉教师:“老师,玩跷跷板的时间太短了,我还没玩够就得下来,真没意思。”咪漫说:“如果再有一个跷跷板就好了,那我们就能多玩一会儿。”“可是跷跷板的材料用完了,唉!”可乐说。教师适时提醒道:“是不是可以自己搭建跷跷板,看看有哪些能用到的材料。”可乐提议道:“可以在滚筒或者轮胎上面放一个单梯当跷跷板。”教师鼓励道:“你们可以试试看,搭一个不一样的跷跷板。”
分析:
轩轩加入新的游戏以后,很快找到了新的乐趣,把可以移动的单梯搭配不好移动的双梯组合成可以变化、调节难度的游戏器材,在这一过程中出现了相互模仿与配合的合作学习行为。但是循环路线的设置加上跷跷板器材数量的限制,造成了游戏等待时间过长,降低了游戏的趣味性,引发了同伴冲突。大班幼儿已经能理解规则的意义,能与同伴协商制定游戏和活动规则,所以在发生冲突时教师保持观察的状态,就是希望规则是由幼儿自己制定进而自发去遵守。轩轩是急性子,即使规定了游戏时间,但是等待过程也降低了其游戏的喜悦程度。教师主动提供滚筒、轮胎等灵活多样的体育活动材料,支持幼儿选择自己喜欢的活动,引导幼儿更有针对性地思考器材的玩法,进行深度学习。
幼儿合力将滚筒滚了过来,艺馨说:“我们要不把滚筒放里边,然后把梯子搭在上面,看看能上去嘛。”于是当他们把长单梯放上去后,可乐尝试钻进梯子里面然后往下坐,可是发现这个“跷跷板”太高,坐不上去。教师提问:“梯子放在滚筒上有点高,怎样才能上去呢?”咪漫说:“我有办法,可以在两边都放上轮胎,踩着上去就能坐到梯子上了。”于是,幼儿尝试在梯子两端的下方分别放了两个垒高的轮胎,放好后默涵和可乐踩了上去,分别坐在梯子的两端,玩起了“跷跷板”。其他小朋友也围过来说“我也想玩”,于是大家争先恐后地玩起来……
可是玩著玩着问题来了,他们发现下面的滚筒不稳,很容易从梯子上滑下来,于是教师提问幼儿:“怎么将滚筒固定,上去后怎么才能把跷跷板翘起来,并让跷跷板两边平衡?”可乐说:“可以让两个小朋友坐在滚筒里面,这样滚筒重了,就不会乱滚了。”咪漫说:“可以把脚下的轮胎撤走,这样板就不会挨住轮胎,可以翘起来了。”于是,幼儿再次进行尝试,默涵压着梯子对艺馨说:“我帮你压下来,你坐吧。”当他们上去后,可乐说:“你们已经坐上去了,那我是不是可以把脚下的轮胎撤走了?”撤走轮胎以后幼儿发现两边的板长度不一样,跷跷板还是翘不起来。教师引导幼儿观察安吉游戏中跷跷板中点位置的选择,然后再次调整梯子中点位置。就这样他们慢慢地进行尝试与探索,经过多次实践,梯子跷跷板终于搭建成功了。
分析:
大班幼儿能主动承担任务,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了明显的提升,且他们会在出现困难时不再表示消极或放弃,而是在不断尝试中找出问题的原因,自行协商解决问题。同时,他们会对“重力”有一些基础性经验,知道重的物体更稳固。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以参与者的身份加入到游戏中,不仅给予幼儿一定的安全支持,通过提问的方式推动幼儿进行深入地思考,及时为幼儿提供了关于平衡的知识点,便于幼儿更好地解决问题。新玩法给梯子游戏带来了不一样的挑战,促进幼儿在不断体验的过程中进行深度学习。
游戏结束后,教师及时请幼儿分享游戏经验,通过照片、视频帮助幼儿再次回忆、梳理与思考,让其他幼儿在倾听他人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启发与学习。在幼儿讲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及时给予鼓励和赞美,真正做到安吉理念“分享”与“爱”的传递。
总之,良好的身心准备不是一蹴而就的,更不能放任自流。想让幼儿真正喜爱运动,保持积极向上的情绪状态,教师就应先做到给予幼儿冒险与探索的运动空间。幼儿是天生的游戏者,教师要静心观察,大胆放手,尽可能为幼儿创造跨越空间与年龄限制的交流机会,相信幼儿会带给我们更大的惊喜。
(责任编辑:张 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