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时期甘肃省科技创新型企业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

2022-07-10 14:18马进琴
甘肃科技 2022年2期
关键词:创新型高新技术十三五

韩 瑜,马进琴

(甘肃省生产力促进中心,甘肃 兰州 730030)

“十三五”时期,甘肃省把培育认定高新技术企业作为推进创新体系建设、“调结构、转方式”和促进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抓手,紧抓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机遇,以省委、省政府出台《甘肃省支持科技创新若干措施》为契机,通过政策培训辅导、企业摸底调查、企业前期培育等有效措施,全省高新技术企业增幅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为支持全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驱动发展,建设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甘肃省科技创新型企业认定”这一科技政策被适时提出。

甘肃省科技创新型企业是指注册登记在甘肃省内,符合甘肃省重点产业发展方向,有稳定的创新研发投入、研发人员及活动,科技成果转化效益明显,并以此为基础开展生产经营活动的企业[1]。截至“十三五”末期,甘肃省科技创新型企业已成功组织申报三年,共认定471家。

开展甘肃省科技创新型企业认定,主要目的是激发和增强全省企业自主创新活力,并充分发挥其在甘肃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过程中的示范和带头作用,持续优化科技型企业的成长、研发和营商环境,同时加快甘肃省高新技术企业的培育速度。

1 甘肃省科技创新型企业培育高企情况

2016年,选择兰州和白银两市作为试点地区,先行组织开展了“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科技创新型企业”认定申报,共有100家企业获得认定,其中兰州市认定62家,白银市认定38家。

2016年,有甘肃盈腾节能科技有限公司等40家科技创新型企业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2017年,有甘肃群业科技工程有限责任公司等16家科技创新型企业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2018年,有甘肃精达节能环保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等6家科技创新型企业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2019年,有兰州云燊防伪溯源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等1家科技创新型企业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2020年,有甘肃普锐特科技有限公司等5家科技创新型企业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合计68家,占首批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科技创新型企业总数的68.0%。

2017年,在总结“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科技创新型企业”申报经验的基础上,该项目的组织申报范围扩大到了全省范围内。省级共认定科技创新型企业174家,按市(州)分布如图1所示。

图1 2017年新认定甘肃省科技创新型企业市(州)分布

2017年,有甘肃艺百文化科技有限公司等39家科技创新型企业被培育为高新技术企业;2018年,有甘肃联合畅想电子科技工程有限公司等48家科技创新型企业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2019年,有甘肃中仁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等6家科技创新型企业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2020年,有甘肃健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8家科技创新型企业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合计101家,占2017年新认定的省级科技创新型企业总数的58.0%。

2018年,甘肃省科技厅印发了《甘肃省科技创新型企业认定和管理办法》(甘科高规[2018]2号),进一步细化了甘肃省科技创新型企业在认定条件、申报程序、保障与管理等方面的相关要求。当年共认定甘肃省科技创新型企业197家,较上年度认定通过数量增长了13.2%,各市(州)均有新认定的科技创新型企业,具体分布情况如图2所示。

图2 2018年甘肃省科技创新型企业市(州)分布

2019年,有甘肃无穷大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等33家科技创新型企业被培育为高新技术企业;2020年,有兰州矩阵数据技术有限公司等28家科技创新型企业被培育为高新技术企业,合计61家,占2018年被认定的省级科技创新型企业总数的31.0%。

2019和2020年,因政策原因,省级科技创新型企业暂停组织申报。

2 甘肃省科技创新型企业发展现状

2.1 地区分布情况

2016—2018年,甘肃省科技创新型企业共认定通过471家,全省14个市(州)均有分布,其中兰州市(含兰州新区)达174家,占全省科技创新型企业总数的36.9%,排名第一。排在第二、三位的分别是白银市(86家),酒泉市(35家)。张掖市、定西市、嘉峪关市、武威市、临夏州、金昌市、天水市及平凉市的省级科技创新型企业数量在10~33家,而陇南市、庆阳市和甘南州均不足10家,地区分布情况如图3所示。

图3 2016—2018年甘肃省科技创新型企业市(州)分布

2.2 技术领域分布情况

甘肃省科技创新型企业技术领域的划分参照《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其中占比最多的为生物与新医药领域,总计178家,占省级科技创新型企业总数的37.8%;电子信息、先进制造及自动化分列二、三位,占比分别达到15.9%和13.6%。主要情况见表1。

表1 “十三五”期间甘肃省科技创新型企业技术领域分布

2.3 注册资金

甘肃省科技创新型企业85%的企业注册资金在1亿元以下,注册资金在小于2 000万元这一区段最为集中,达302家,占总数的64.1%。主要情况见表2。

表2 “十三五”期间甘肃省科技创新型企业注册资金分布情况

2.4 上市(挂牌)情况

“十三五”末,在甘肃省上市企业中,省级科技创新型企业共计60家。其中,在主板上市省级科技创新型企业2家,在新三板挂牌省级科技创新型企业7家,新四板挂牌省级科技创新型企业51家,详见表3。在已上市或挂牌的60家甘肃省科技创新型企业中,从技术领域来看,生物与新医药排名第一,占48.3%。

表3 “十三五”期间甘肃省科技创新型企业上市(挂牌)情况

综上,经过近几年的发展,甘肃省科技创新型企业呈现出了如下几个特点:2016—2018年新认定的省级科技创新型企业数量是逐年递增的,从2016年的100家增加到2018年的197家,年均增长率达到40.4%。兰白地区是全省科技创新型企业的主要增长区,2017—2018年,兰白地区新增省级科技创新型企业160家,总量达到260家,占全省科技创新型企业总数的55.2%;酒泉市成为全省科技创新型企业的快速增长区,酒泉市2018年新增省级科技创新型企业19家,增长237.5%,总量达到35家。甘肃省科技创新型企业规模以销售收入2 000万元以下的为主,企业技术领域集中在生物医药、电子信息、先进制造及自动化三大领域。截止2018年12月31日,471家省级科技创新型企业专利申请总量为4 069件,平均每家企业专利申请接近9件,其中发明专利256件,实用新型专利2 275件,外观设计专利696件[2]。“十三五”期间,共有230家甘肃省科技创新型企业发展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占全省科技创新型企业总数的48.8%,在培育高新技术企业方面起到了正向引导作用。

通过甘肃省科技创新型企业认定工作的实施,进一步加强了以科技型企业为主体的高新技术企业培育体系建设,加快了科技成果的转化落地,促进了各类创新要素多层次、宽领域、集成式的集聚和资源整合[3],推进了科技型企业发展体系建设,激发了全省企业创新活力,同时,加快了全省高新技术企业培育速度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3 问题分析

目前,甘肃省科技创新型企业管理工作在新形势下仍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如有影响力的高质量企业数量少,企业研发投入(R&D)不足,缺少高水平研发成果,大量一般性知识产权无法产生创新性高端产品,极其不利于市场竞争及产业升级,影响企业发展;企业地域分布极不平衡,兰白地区占全省比例50%以上;同时,在内外部经济大环境的影响下,企业研发投入较少、科技成果转化能力较弱;中小微民营企业建立独立的研发部门或者机构占比不高,缺少专业财会人员,财务管理欠规范等。

4 甘肃省科技创新型企业发展对策建议

4.1 完善省级科技创新型企业认定工作流程

改革优化甘肃省科技创新型企业申报指南编制,改革项目组织实施方式,探索建立“常年受理、定期评审、科学论证、分批下达”的科技计划管理运行机制,促进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建立高新技术企业梯次培育模式,建立“入孵初创型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甘肃省科技创新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梯次级培育体系,发挥好省级科技创新型企业作为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的作用。

4.2 加强政策宣传和企业辅导培训

采取集中和分片区的方式,定期组织开展相关科技政策的培训和宣传工作,尤其是甘南、陇南等地,企业少且位置偏远,需通过多次组织专业科技服务队伍深入企业,进行政策解读,提高申报企业的申报质量;组织市(州)科技管理部门相关人员学习发达地区省级科技创新型企业发展经验,进一步做好认定管理工作,必要时可分片区交叉学习不同地区科技管理部门管理经验;充分运用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微视频等新闻媒介,加大对甘肃省科技创新型企业培育、政策支持、人才培养、投融资支持等方面的宣传力度,着力提升企业对相关政策的知晓度,对于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省级科技创新型企业进行重点宣传,提高企业知名度。

市州省级科技创新型企业管理机构管理工作应以问题为导向,切实侧重发展高质量省级科技创新型企业,加强对优秀创新企业激励,发挥各市州主管部门在创新型企业申报中的重要作用,加强对企业申报前期、中期、后期指导和服务,堵住虚假包装漏洞。

4.3 激发企业投入潜能

突出科技型企业的科研主体地位,建立健全有利于企业科技创新的激励机制和投融资条件,引导和激励企业进行科技投入创新和成果转化。发挥国有企业在技术研发和创新中的积极作用,在国有企业综合考核评价中,加大对R&D投入考核的权重,强化财政科技资金绩效管理,开展创新奖补资金考核。对R&D投入占比较高的科技创新型企业给予直接资金补贴或贷款贴息。对科技创新型企业搭建的国家级、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工程实验室等创新平台,给予一定奖励。鼓励市州科技部门制定相应的配套支持政策,推进创新型企业培育工作。

4.4 强化科技人才智力支持

依托科技创新示范区特色优势,培养一批服务企业的高技能人才和专业服务机构,加大对企业科研人员的薪酬激励制度,绩效工资向一线科研人员、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型岗位倾斜,强化科技特派员工作模式,鼓励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人员在岗、离岗创业或到企业兼职,并参与相应的收入分配[4]。支持各级高校、科研院所优化教学和培养方案,建立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鼓励企业设立人才引进发展基金,加快培育或引进一批能在关键领域和重点岗位上胜任的高层次人才,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和团队。

猜你喜欢
创新型高新技术十三五
学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思考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高校实践教学模式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应用
巴斯夫推出创新型DURA-COLOR抗老化技术
发展前景广阔的淮安高新技术开发区
高新技术在跨境并购中的价值评估
贵州省2019年高新技术企业增长40%
全省前三季度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同比增长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