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包办教育视角下大学生心理与能力发展研究*

2022-07-10 14:18严振涛岳姚辛贾豫昕薛双龙赵紫薇陈希娟马建军
甘肃科技 2022年2期
关键词:子女问卷心理健康

严振涛,岳姚辛,贾豫昕,李 洁,薛双龙,赵紫薇,章 伟,陈希娟,马建军,王 森

(新乡医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0)

大学生的成长离不开家庭教育,父母的教育方式关系到大学生心理素质、人格健全、能力发展等方面,决定子女的未来[1]。本研究中的“包办式”教育是中国传统教育偏差的一种体现,普遍存在于各类家庭中。“包办式”教育模式下孩子的特征是缺乏自信、责任意识淡薄、易产生心理问题和能力性格差异[2]。通过调查问卷对包办教育模式下成长的大学生心理健康和能力发展进行调查,深入探究该模式下成长的大学生心理和能力发展现状,为研究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和家庭包办教育模式提供量化实证和方法支持,为家庭教育理论的探索和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

1 方法

通过“问卷星”软件设计大学生家庭教育调查问卷,含家庭教育现状、情感泛化现象、心理健康情况、个人发展情况四个部分。预调查阶段,随机抽取新乡医学院100名本科生,评判问卷设计合理性并进行修改。抽样调查阶段,抽取新乡医学院2019级临床医学、临床医学类、护理等专业本科生,发放调查问卷1 000份。调查采用无记名填写,回收问卷988份,剔除无效问卷149份,有效问卷839份,有效率84.9%。使用SPSS 25.0软件建立数据库,对问卷数据进行整理和统计学分析。采用回归性分析的方法分别探讨包办教育程度与家庭情感泛化现象、个人能力发展之间相关性。

2 结果

2.1 样本特征

在家庭教育现状调查统计表中,男生306人(36.47%),女生533人(63.53%);由父亲抚养长大的9人(1.07%)、由母亲抚养长大的50人(5.96%)、由父母共同抚养长大的537人(64.00%)、由(外)祖父母抚养长大的39人(4.65%)、由父母和(外)祖父母共同抚养长大的204人(24.31%),见表1。

表1 家庭教育现状调查统计表 n(%)

2.2 家庭教育现状

2.2.1 子女对父母的依赖与交流情况

从表2中显示,在情感依赖方面,少部分学生(3.22%)与父母很少联系,大部分学生(92.49%)和父母联系频繁;在经济依赖方面,极少部分学生(1.43%)生活费可以自理,大部分学生(83.91%)生活费仍依赖父母。可见,在情感和经济层面,子女对父母有较强的依赖。家庭日常交流中,61.86%学生认为存在交流障碍,其中代沟是主要障碍。针对家庭重大决策(如高考志愿报考)中父母子女的主导关系进行研究,普遍情况(69.96%)同父母共同决策,且满意度高(84.64%),由此体现出在重大决策时,父母与子女的良好沟通至关重要。

表2 子女对父母的依赖与交流情况表

2.2.2 包办教育与情感泛化现象

通过对家庭包办教育程度中家庭状态和父母态度两项进行分数赋值,划分大学生家庭教育模式。52.56%学生在“包办式”教育下成长,即重大事项、决策由父母包管;47.44%学生在“放羊式”教育下成长,即父母很少干涉子女。“包办式”与“放羊式”两种家庭教育模式所占人数比基本持平,但“放羊式”家庭教育认可度显著高于“包办式”家庭教育。由于大学生处于即将脱离家庭走向社会的阶段,他们渴望自由、不受约束,对于很多事情都有自己的评判标准,较为认可“放羊式”家庭教育。

情感泛化容易导致二种偏误:一是一切以父母意志为转移;二是一切以子女的意志为转移。重点研究以父母意志为转移的情感泛化,即父母把个人情感、想法和价值标准强加给子女。在此次调查中,20.98%学生表示经常受到父母意志的支配,57.69%学生表示偶尔出现,可见情感泛化现象普遍存在。父母的经验固然对子女未来发展有一定的帮助,但是过度的情感泛化势必会造成一定的不利影响。

在情感意志方面,包办替代是包办教育和情感泛化的共同特点。对包办教育程度与情感泛化进行回归性分析,二者具有强关联性(P=0.005<0.05具有统计学意义)。上述数据证实,情感泛化可作为家庭包办教育模式的典型特质,见表3。

表3 包办教育程度与情感泛化情况表 n(%)

2.3 心理健康情况

大学生的心理压力是心理健康关注的焦点,在本调查中,对有压力的学生(89.63%)进行压力来源调查,结果显示家庭期望是大学生压力的重要来源。在压力排遣方面,仅有少部分学生(13.59%)选择向家人诉说,家庭包办教育模式使得大学生无法通过家庭释放压力,致使很多学生的心理状态呈现负面情况,主要表现在情绪方面。家庭包办教育模式下,父母过高的家庭期望带给大学生的压力日趋严重,使其无法从家庭方面排遣压力,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严重,不利于学生的各方面发展,见表4。

表4 心理健康影响因素统计表 n(%)

2.4 能力发展情况

当代大学生在人际交往重视程度和现状、环境适应程度和面对挫折方面有着较好表现,但自我约束力下降成为普遍趋势,制订计划与完成情况呈现两极分化。2种不同教育模式下,“包办式”家庭教育模式下成长的大学生在人际交往和自我约束水平调查中,集中趋势显著低于“放羊式”家庭教育模式。通过对包办教育程度与大学生个人能力发展进行回归性分析,结果显示家庭包办教育程度和自我约束能力(P=0.011<0.05)有着显著相关性,而在环境适应能力(P=0.525>0.05)和人际交往能力(P=0.084>0.05)方面不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5。

表5 大学生能力发展与不同家庭教育模式统计表

3 建议

3.1 客观看待家庭包办教育,避免走入情感泛化误区

子女的成长是一个自我探索的过程,对子女的事情进行包办暂时解决了问题,但并不是长久之计。在本研究中以父母意志为转移的情感泛化现象普遍存在,许多家庭走入情感泛化的误区。家庭教育不是父母单方面的给予、子女机械的接受,家庭成员之间是一个终生、持续不断地相互教育和潜移默化的过程[4]。父母在教育子女的同时,要学会倾听子女的想法,对家庭教育内容、形式和态度作出科学合理地调整。

3.2 “高校为主,家庭为辅”共促大学生心理健康

家庭包办教育对于高校本科生心理健康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本科生在校时间占比大,所以高校辅导员和学生之间的沟通更为便捷,在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有着较大的优势,高校在大学生心理健康建设中的地位随之提高。采用“高校为主,家庭为辅”的方式,共同维护大学生心理健康。高校积极开设心理健康课程,使大学生掌握自我调适方法,形成正确的心理健康观念,引导学生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增强耐挫能力,促进学生健康成长;通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进一步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3.3 引导树立正确家庭教育道德观和价值观

社会应高度关注家庭教育,弘扬家庭的价值,引导正确的家庭教育[5]。社区可以给予相关影片宣传,举行家庭教育相关的活动和学习课程;发挥媒体的作用,通过网络、社交软件、电视栏目等引导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各类科研机构加大对家庭教育的研究,整合家庭教育相关信息,建立科学家庭教育的理论体系;国家应构建完整的家庭教育保障机制,完善家庭教育的政策,保证我国青少年家庭教育持续健康的发展。

3.4 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教育网络

学生生活在家庭、培养在学校、历练在社会,三者共同对学生心理健康和能力发展起着重要作用。要激活大学生家庭教育的完整功能,必须整合家庭、学校及社会三方面的力量,形成“三位一体”的大学生家庭教育合力。社会加强对家庭、学校的引导作用,学校拉近与社会、家庭教育的距离,家庭积极配合社会和学校的教育工作,三者构建三位一体教育网络,建立家庭、学校、社会的协同育人机制,正向引导学生心理健康和能力发展。

猜你喜欢
子女问卷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为子女无限付出,为何还受累不讨好?
与子女同住如何相处?
农民工子女互助托管能走多远?
问卷网
问卷大调查
问卷你做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