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树霞
(新疆财经大学,新疆 乌鲁木齐 830012)
2019年4月,教育部、中科院等13个部门联合召开“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启动大会,会议强调全面深入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按照《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要求,全面推进新文科、新工科等四科建设,打赢全面振兴本科教育攻坚战,选拔培养一批基础学科的拔尖人才,旨在文科领域培养出适应未来经济发展变化的高素质复合应用型人才。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永恒主题,“新文科”建设的根本宗旨更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之下,培养出高质量的拔尖人才,提升拔尖人才培养的质量,已成为各高校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拔尖人才培养不仅需要第一课堂主阵地、主渠道来完成基础课程知识体系培养,更需要灵活的第二课堂来拓宽大学生的专业知识面及培养科研和实践等能力,通过第二课堂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爱好,提升大学生科研素养与实践能力已成为各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是高校教学活动中有益的必要的组成部分,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共同组成高校专业基础教育、科研创新和实践活动教育体系的有机整体。
第二课堂是培养大学生科研素养与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但当前大部分高校对第二课堂教育重视不够,师资配备不足,资金投入较少,课程设置不合理,管理缺少顶层设计,对大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与综合实践能力缺乏有效系统的训练,从而未能充分发挥第二课堂应有的教育功能。本文在分析第二课堂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大学生以科研素养与实践能力提升第二课堂培养建设,通过构建大学四年竞争的学科竞赛学习机制、以“双创”科研项目为载体的四位一体的科研训练等,最终构建“就业导向,科研能力本位,实践三维渗透”的三位一体的新文科背景下拔尖人才第二课堂路径,提升大学生的科研创新与综合实践能力,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大批具有家国情怀、理想信念、德才兼备的高素质、高应用、高创新能力“三高型”复合应用型人才。
第二课堂是指除以专业知识为基础的课堂教学之外而采取的一切有计划的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人格塑造的活动,它是对第一堂课堂学习的延伸、补充和发展,强调运用多样化的形式来潜移默化地不断提高大学生的科研素养和实践创新能力,并有计划地指导组织了大学生提高自身素质、科研素养和综合能力的系列教育实践活动。第二课堂教育以其灵活、广泛、新颖的特点及其第一课堂不可替代的作用日益受到人们的欢迎,受到部分高校教育管理者的重视,已成为高校拔尖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是高校本科教育教学活动中不可或缺的有益的必要的组成部分。
在新文科背景下,拔尖人才培养仅依靠第一课堂培养,很难提高学生的科研创新性和综合实践能力,那么如何利用第二课堂来培养大学生科研与综合实践能力,以便培养出适应新时代的具有家国情怀、全球视野、突出的研究创新能力的学术人才成为所有高校新的思考。拔尖人才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强烈社会担当、学科基础扎实、高强自主学习能力、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端人才。内地高校大多通过第二课堂培养大学生的科研实践能力,在本科第一课堂教学活动基础上,不断扩展第二课堂的教育模式,通过第二课堂提升个人科研能力及综合实践能力,对提高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促进大学生优秀拔尖人才脱颖而出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使拔尖人才培养具有广泛性和持续性,并且能源源不断向综合经济管理、政策研究、金融机构、大中专院校等单位输出人才,为金融机构和企业培养从事经济分析、大数据分析、形势预测、发展规划和经济管理等工作的经济学专业人才。因此,立足新时代、立足新文科,开展以科研素养与实践能力提升为导向的第二课堂培养模式与教学管理改革探索,以推动高校拔尖人才培养改革工作。
2019年教育部印发了《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教高〔2019〕6号),提出“坚持立德树人,围绕学生忙起来、教师强起来、管理严起来、效果实起来,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拔尖人才培养是一门科学,建立符合新时代要求的拔尖人才培养体系,并不能只依靠第一课堂来完成,还需要第二课堂来提升学生的科研与实践能力,大学生本科阶段的早期科研训练对于培养科研创新能力和探索精神能力至关重要。虽然各高校在积极探索第二课堂培养模式,但目前仍存在以下的问题。
大多数高校仍然认为,第一课堂是人才培养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必须向大学生讲授基础理论、训练基本技能,第二课堂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综合素质,但是,很多高校教育管理人员对第二课堂的教学及发展关心不够,第二课堂活动在学生培养过程中被边缘化。由于第二课堂活动重要性认识不足导致各高校对第二课堂关注度下降,有些高校在第二课堂活动的设置中过于注重娱乐性,忽视了其教育功能,从而使其教育功能被弱化。为了迎合大学生的兴趣爱好,激发大学生参加活动的积极性与参与性,第二课堂活动组织者都比较喜欢举办娱乐性较强的活动,而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活动较少,科研创新竞赛和创业竞赛几乎为零,未能达到第二课堂教育目的。
目前,大多数高校第二课堂活动的主力军是校院两级团支部、学工部和本科教学秘书教师,未配备专业教师队伍,仅依靠几十名从事团员、学生工作教师很难实现上万名学生的第二课堂高质量教育,师资力量匮乏,使得第二课堂活动设计和指导受到限制,难以充分展现其教育的灵活性和多样性,从而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个别高校不重视科研教学团队和跨学科专业教学团队的组建,导致任课教师只能“单打独斗”,难以发挥教学团队的智慧力量。部分高校忽视企业来源兼职教师的重要性,兼职教师数量不足或教师个人素质较差,难以胜任科研专业课程教学和实践指导的重任。有些高校由于对第二课堂的认识不到位,导致在校园建设规划、文化建设、教学设备、数字校园等软硬件建设上只注重满足第一课堂教学需求,而第二课堂各项软硬件设备由于投入较小而无法完全保障,甚至第二课堂活动固定场所都无法保障,因而财政资金投入不足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第二课堂活动的多样性和教育质量。
第二课堂体现了教学方法的自主性、情境性和社会性,并以其灵活性、开放性、实用性、交互性等特点和激发科研潜力、增强科研兴趣、拓展科研方向等功能,为更好地提高拔尖人才的科研能力,增强创新能力而发挥着第一课堂不可替代的作用。第二课堂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能激发优秀学生积极学习,充分发掘自身优势,在社会参与中不断激发和调整自我能力,培养学生具有开拓创新意识、顽强拼搏、团队合作精神等,从而促进优秀学生脱颖而出。通过第二课堂培养引导学生参加科研项目训练,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从而使他们的志向更加远大,培养成为未来的一流学者和经济学人才。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也是数字经济的时代,更是人才科研创新、创业实践高能力为特征的时代。构建高校以科研素养与实践能力提升为导向的拔尖人才第二课堂培养建设,为社会培养出高素质、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是各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高校以虚拟教研室、同步课堂、智慧校园、智慧教室为依托,建立科研训练、创新实践及学科竞赛平台,通过第二课堂来培养大学生科研兴趣、科研创新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激发出强烈的知识未知领域的科研探索精神,培养大学生科研创新与创业实践及向经济学领域渗透拓展的能力。
大学生学科竞赛在培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综合实践能力、人才培养过程优化、教学质量提高等方面具有特殊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构建系统化、全程化、全面化的四年竞争学科竞赛学习机制是高素质拔尖人才培养的一条重要途径。第一年是大学基础课程学习。新生到校上课后,学院为新生分配科研导师,科研指导教师将与学科竞赛相关的知识内容、参赛规则及学科竞赛特点等逐步传授给学生,组织新生参观高年级学生的竞赛获奖作品,宣传竞赛获奖优势,激发和培养新生对学科竞赛的兴趣爱好。第二年组织学生参加学科竞赛。科研导师依据每位学生的兴趣爱好,提供相应类别的学科竞赛内容知识和竞赛技巧,定期进行相关学科竞赛知识点探讨和知识经验交流等,组织学生参加院校各类竞赛,为参加省部级竞赛拓宽知识并积累经验。第三年组织参加省部级学科竞赛。在院校级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学生组建省部级竞赛团队,为参加省级或国家级的学科竞赛做准备,即对组建的省部级竞赛团队进行比赛知识强化培训,从而在省部级竞赛层次取得优异成绩。第四年竞赛成员“以旧带新”。取得竞赛较好成绩的高年级学生已经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丰富的竞赛技巧和竞赛经验,以此类学生为团队核心与低年级同学组建新的竞赛团队,即建立了高年级学生和低年级学生竞赛团队的“以旧带新”模式,从而促进新组合竞赛团队的每一位成员快速稳健成长。通过学科竞赛来提升学生的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激发现学生更高的学习兴趣,最终通过竞赛促进教学改革发展,促进拔尖人才科研创新与综合实践能力提升。
高校各教学院部对学生第二课堂培训方案进行顶层设计,制定配套相关政策与制度,为学生科研能力和实践能力提升提供保障依据,设立专职创新创业实践管理岗,从学院层面推动和管理学生双创科研项目。实行科研导师四年制,选配天山学者、天山英才、学科学术带头人担任科研导师,导师要在学生大学期间全程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对科研项目申报过程中参考文献查阅、科研论文撰写、科研成果总结发表等内容负责指导,让学生充分了解科研项目选题、申报、立项、结项整个科研过程,以培养学生数据挖掘与分析、经济发展与预测等能力。选配具备博士学位的青年优秀教师担任班主任,对学生的学习、生活、科研等方面予以全面关注,在学院与学生之间起到桥梁的作用。学生在导师的训练之下已经掌握科研基本知识,应积极参与不同科研项目的申报和研究,积极申报创新创业项目、参加学科竞赛、参与科研导师的科研项目和期刊学术论文、本科毕业论文的撰写等,导师既是科研导师也是专业和毕业实习的指导老师,将科研与实践自然融合。构建“教学院部、科研导师、班主任、学生”四位一体的科研训练活动模式,这不仅可以系统全面的提升学生的科研水平、综合实践和思维创新能力,而且可以通过科研项目训练树立学生较强的团队合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以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和学科竞赛为创新科研载体,以科研素养的全面提升为目标,创新培养教育理念,以满足新文科背景下拔尖人才培养需要。
拔尖人才科研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培养不能只依靠学院科研导师、辅导员教师、专业基础课程教师、教学秘书教师的培养和指导,还应当整合校内其他学院教师及校外企业、产学园基地、校外实习基地的师资,同时共享校内校外软硬件资源等,坚持“校内专家走出校园、校外专家引进校园”相结合,学习企业先进生产理念、先进的科学管理制度,通过第二课堂教学过程中将上述企业先进各要素与科研实践训练课程相融合,与拔尖人才培养目标深度融合。深化产学研融合、高校企业融合,以有效的合作平台、有效的合作机制、有效的实践形式三大要素为抓手,通过不断深化与相关专业行业和企业合作,促进跨学科、跨行业、跨企业合作,建立校企深度融合的协同育人机制。
最终构建“就业导向,科研能力本位,实践三维渗透”的三位一体的拔尖人才第二课堂建设目标策略。“就业导向”以拔尖人才社会发展需求为根本出发点,“科研能力本位”从学生创新创业科研项目及其他科研项目融合出发,以培养学生数据挖掘与分析、经济发展与预测等全方面能力为基本要求,“实践三维渗透”通过实践教学、学科竞赛、实习实训为主的第二课堂培养体系服务于第一课堂,实现双合力全方位拔尖人才培养。体系示意图如图1所示。
图1 第二课堂建设目标体系示意图
构建“就业导向,科研能力本位,实践三维渗透”的三位一体的拔尖人才第二课堂建设目标体系,是以学校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不断提升拔尖人才科研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依托本科生科研训练课程、校内外学科竞赛、创新创业科研项目等,培养出一批具有科研素养和创新创业实践能力较高的应用复合型人才。同时,将拔尖人才科研训练项目和学科竞赛奖项与学生综合测评、奖金助学金、推免研究生和党员发展考核等各项评选相结合,加大对第二课堂建设的政策支持、管理水平、资金投入、专业理论等方面的倾斜。科研项目训练与学科竞赛的培养模式和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之间形成互相促进、互相融合的关系,以此共同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实践综合能力。
综上所述,通过科研创新、综合实践及学科竞赛促进本科生第二课堂教育教学改革发展,以管理推动学科竞赛及科研创新项目孵化数量与质量。开展以创新创业科研项目为核心、学科竞赛为手段、本科生科研训练为基础的拔尖人才第二课堂实践教学建设,可以激发学生的科研创新与实践探索的愿望,提升拔尖人才的科研素养与综合实践能力,为新时代培养具有创新性、时代性、多学科交叉的“复合应用型”拔尖人才提供可行性、高效性方案。
注释:①2019年教育部、中科院等13个部门发布《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
②2019年教育部发布《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