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雅文 张文君
(1 云南省临沧市澜沧江省级自然保护局临翔分局博尚管护站 云南临沧 677008;2 西南林业大学竹藤科学研究院 昆明 650224)
沧源佤族自治县隶属云南省临沧市,位于临沧市西南部。沧源是中国佤族文化的荟萃地和发祥地,也是“竹中之王”巨龙竹的原产区和集中分布区,是“中国巨龙竹之乡”和“中国特色竹乡”,蕴藏着丰富多彩的竹林生态景观和民族竹文化资源。佤族居住的地区通常称为“阿佤山区”,佤族人民自开拓定居以来就与竹子结下了不解之缘,在其生产与生活中形成了对于竹子的丰富传统知识及广泛认知和利用,构成了佤族竹文化多样性。阿佤村寨文化特征中的竹特色随处可见,竹子的传统利用遍及佤族人民生产生活、历史文化、宗教习俗各方面[1]。在巨龙竹分布的阿佤山区,生物多样性和民族文化多样性通过该竹种的栽培、繁衍、传播、利用得以充分体现。巨龙竹对当地少数民族生产生活以及生态环境保护起着重要作用,形成了沧源独具特色的生态文化景观[2-3]。对沧源竹资源的生态文化价值和创新发展进行探讨,可为民族文化遗产的发掘和保护提供依据,促进边疆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
沧源阿佤山区河流众多,高山连绵,山脉纵横,由于气候条件适合各种竹子生长,竹类资源极其丰富,分布竹种达17 属55 种以上,是云南乃至世界上区域性竹种较为集中和丰富的地区之一[4],在区系上表现了极其丰富的种质资源多样性特征(表1)。
表1 沧源竹亚科种质资源Tab.1 Germplasm resources of Bambusoideae in Cangyuan County
根据2016 年调查统计结果,沧源县原有竹林以及近年发展的人工竹林面积共计3.4 万hm2(含未成林竹林)。其中,相对集中连片竹林0.87 万hm2,其他为四旁零星种植竹林(以大型丛生竹龙竹、甜龙竹、巨龙竹为主) 和竹木混交林(以野龙竹、方竹、香竹、箭竹、梨藤竹和沙罗竹等野生竹林为主)。这些竹林中老竹林、次生竹林以及未成林人工竹林所占比例较大,缺乏人工经营管理,笋材产量较低,而且竹种混杂分散,产业化开发受到制约[5]。因此,沧源县发展竹产业的最大问题不是市场问题和技术问题,而是缺乏一定规模的集约化经营的人工竹林资源来满足生产规模化需求。
珍稀竹种巨龙竹(Dendrocalamus sinicus) 是世界上最大的竹子,直径可达30 cm,秆高可达30 m以上,是中国南部热区最有发展前景的优良生态经济型竹种和特大型工业用材竹种之一,秆型高大通直,利用价值较高,开发前景广阔[6]。巨龙竹是竹亚科植物中优良特性最突出,推广、发展和开发利用潜力最大的竹种之一,堪称“竹中极品、世界之最”[7-8]。沧源县是巨龙竹的原产地,是最为集中和丰富的地区。但是,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产区群众对巨龙竹的依赖性越来越小,对巨龙竹缺乏科学合理管护,竹林退化严重。原生态巨龙竹林越来越少,特大型巨龙竹越来越少,成规模的巨龙竹林景观更是少见。目前成竹竹林面积仅约550 hm2,而且大多为零星分布。由于近年许多外地商家深入边远山村采购大型秆材,采伐破坏严重,要找到特大型的巨龙竹越来越困难。因此,保护巨龙竹种源、恢复竹林和构建景观越来越迫在眉睫。
甜龙竹(Dendrocalamus brandisii) 是竹亚科大型丛生竹种,是传统的特优笋用竹种和重要经济竹种之一。在云南广泛分布于滇西至滇南地区,是常见的栽培型竹种,分布海拔380~1 900 m。沧源甜龙竹资源非常丰富,其鲜笋品质优良、肉质细嫩、食无苦味、鲜甜可口,特别适于鲜食,无论炖炒都是宴上佳品,也可加工成保鲜笋和调味笋产品。其秆型高大,秆材用途广泛,具有重要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长期以来,甜龙竹由于存在资源零星分散、种源良莠不齐、缺乏优良品种和优质种苗、缺乏规模化优质资源等问题,制约了其产业化发展。因此,发掘优良种质、选育良种和高效培育优质资源是竹产业发展中的重中之重。
龙竹(Dedrocalamus giganteus) 秆高达30 m,直径可达20 cm 以上,是沧源县优良乡土竹种和主要材用竹种之一,分布较广,资源较为丰富。在广大山区农村房前屋后、村寨周围都有广泛栽培。其秆型高大,材质优良,是产区传统的建筑用材,也可用于加工竹质人造板、造纸、制作家具、烧制竹炭和制作各种生产与生活用具等。龙竹夏季发笋,笋味苦、不能鲜食,漂洗蒸煮后可做笋丝,其色淡黄,特别适于腌制酸笋,深受群众欢迎。因此,龙竹是沧源县竹产业发展中值得重点发展的优良经济竹种。
黄竹(Dendrocalamus membranaceus) 是中国天然竹林面积最大的大型丛生竹类,产滇南热带和南亚热带地区,集中分布于澜沧江流域。黄竹也是南滚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主要野生竹种之一,是珍稀野生动物亚洲象的主要食物来源之一。其秆一般高为11~18 m,胸径为5~8 cm。秆形较大,材质坚硬,是优良材用竹种,其笋漂制后可作笋丝,色味均佳。其造纸性能良好,是重要的优质造纸原料。由于黄竹具有分枝较低的特性,经营管理较为困难,不适于作为商品竹林发展,但作为重要的天然竹林群落类型,在竹林生态系统、群落演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中具有重要科学价值,已被列为云南滇南竹林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的重要观测研究对象之一。
澜沧梨藤竹(Melocalamus arrectus)[9]在沧源主要分布在南滚河自然保护区,是典型的藤本状竹类。其秆高达10~15 m,攀缘状,直径2~3 cm,节间长15~60 cm,实心或上部节间中空。每节分枝多数,常具1 枚发达主枝,可代替主干生长。颖果大、近球形,径约2 cm。产滇西、滇南至滇东南,生于海拔120~1 600 m 的热带雨林或季风常绿阔叶林内。本种是南滚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重要的天然竹林群落类型,在竹林生态系统、群落演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中具有重要科学价值。
毛龙竹(Dedrocalamus tomentosus) 是沧源特有竹种,生于海拔850 m 的阔叶林内。其秆直立,梢头下垂,有时可攀附在邻近的树木之上,竹高达20 m,直径9~12 cm,秆基部1~8 节常环生一圈气根;节间长30~45 cm,相邻的节间微呈“之”字形曲折。秆箨早落性,革质,幼时下部为绿色,上部呈黄褐色,背部密背黑褐色绒毛和稀疏散生的小刺毛,在黑褐色绒毛之间夹杂有银白色绒毛所形成的呈豹斑状的花纹。
流苏香竹(Chimonocalamus fimbriatus) 秆高5~8 m,直径2~5 cm,节间圆筒形,长20~36 cm,节内具刺状气生根长7~14 mm,每节可多达30 余枚,密集环列,彼此的中下部常可愈合,秆每节3分枝或更多枝。产滇西至滇西南。发笋期在夏秋两季,笋味美,故群众均称之为“香竹”,为著名的笋用竹;其秆材坚硬,节间空腔内含芳香油液,不易为虫蛀。
香糯竹(Cephalostachyum pergracile) 在分类上隶属空竹属。该属约10 余种,分布中心在喜马拉雅山脉南延地区;该属在中国有5 种,集中分布在高黎贡山以西地区德宏州各地[10]。中国境内仅见产于云南,在海拔1 000 m 以下的低山地带有天然纯林分布,主要分布于湿润或半湿润热带常绿阔叶林区。香糯竹秆直立,梢头下垂,高达12 m,直径4~7 cm。在滇南地区原有大面积天然林生长,主要分布在海拔550~950 m 低山地带,沟谷或山脊均能很好生长。其秆形中等、通直,秆壁偏薄,材质细致、韧性较强,是优良的材用、编织和造纸原料,特别适于烧制竹筒饭。其秆形优美,秆箨栗棕色而光亮,有较高的观赏价值。
烧制“竹筒饭”是滇南少数民族对竹子利用的一种特殊方式。傣族喜食糯米,常用香糯竹幼秆代锅煮饭,是用于烧制竹筒饭最佳的竹子,故有“糯米香竹”之称。傣家竹筒饭是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绿色食品和生态食品,又是一种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竹筒饭不但芳香可口,还有着极高的营养价值。它含有丰富的维生素、有机元素和微量元素,特别是人体必需的各种氨基酸含量丰富,具有特殊的天然香味;特有的香竹黄酮更具有抗衰老、美容养颜等自然保健功效。其双层内膜将香米饭紧紧包住,特别方便食用。由于天然竹林长期过度采伐作为造纸原料和烧制竹筒饭,造成资源枯竭,加强保护已迫在眉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