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湾区建设视角下岭南传统农业文化遗产传播路径研究

2022-07-09 08:59刘科学陈金洁王子琪李锐娟广州新华学院资源与城乡规划学院广东广州5050广东省华南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广东广州5064华南农业大学艺术学院广东广州5064
安徽农业科学 2022年12期
关键词:岭南传统农业

刘科学,陈金洁,王子琪,彭 梅,邹 岚,李锐娟 (.广州新华学院资源与城乡规划学院,广东广州 5050;.广东省华南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广东广州 5064;.华南农业大学艺术学院,广东广州 5064)

农业是历史上最早出现的生产部门,作为农业生产实践产物的农业文化是人类历史上最先出现的文化形式。中国古代历久弥新的农耕活动,创造了历史悠久的农业文化,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不断传承并得以丰富。当前,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发展迅速,其建设已上升至国家战略层面并进入全面实施推进阶段。粤、港、澳3地也进一步健全创新型合作体制,促进互惠互利的共赢发展,共同将粤港澳大湾区(简称大湾区)建设成为更具生命力的国际化经济区、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内地与港澳深度合作交流的先导性示范区。大湾区建设汇集了全球各种先进要素,给岭南传统农业文化的传播带来巨大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空前未有的挑战。第一,城市规模扩大和人口激增迫使岭南传统农业面积萎缩;第二,物质消耗和生态系统压力的加剧及信息科技的飞速发展,进一步压缩岭南传统农业的发展空间;第三,国内外文化交流频繁,人们更热衷于追求新鲜的文化事物,对岭南传统农业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意识薄弱。

农业文化是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历史时期人类农事活动发明创造、积累传承的,具有历史、科学及人文价值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的综合体系。岭南传统农业文化作为我国农业文化遗产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中国悠久农耕文化的体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巨大的时间价值,对我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文化自信的施行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笔者从大湾区建设视角出发,通过分析岭南文化故事和粤港澳建设对岭南传统农业文化传承和保护的助力作用,并结合当前信息科技的发展,总结了现有的岭南传统农业文化传播路径,提出系统全面的传播路径,为我国岭南地区传统农业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提供参考依据和解决方案。

1 岭南传统农业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农业是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的伟大经济变革,在传统意义上,人们对农业的理解主要强调其产品功能,将农业定义为人们利用太阳能,依靠生物的生长发育来满足人们物质所需的生产部门,因此人们主要关注农业能够为人类的生存提供食品。然而,除了生产粮食和其他农产品外,农业还具有其他社会科学价值:一是农业能够提供开放的空间(如野生动物栖息地和优美的风景),并具有土壤保持、流域保护、维持生物多样性、防洪和地下水补给等功能;二是农业能够为农民的收入与就业,以及地方经济的多元化发展提供支撑;三是农业对传承传统的农村生活、农业生产结构、农村文化遗产乃至农耕文明有着重要意义。因此,农业文化既包括农耕的生产技术与经验,也包括与农耕生活息息相关的传统工艺技术、表演艺术、民俗风情。

岭南是指中国南方五岭之南的地区,拥有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使得其农业种植在全国独占鳌头,其中稻谷栽培,水果栽种,甘蔗种植以及一耕一犁的耕作方法等农业技术较为突出。同时,岭南也向北方输出农产品,传播技术,岭南人民在长期的生产斗争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提高整个中国农业的生产水平作出贡献。

农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在现代信息科技的冲击下,岭南传统农业日渐式微,现代农业逐渐兴起。科学技术是现代农业大战的动力,而传统农耕文化则是现代农业的基础与源头,岭南传统农业文化的继承与发展,需要和注重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相融合,而岭南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不仅要在新技术方面进行开发和推广,更要注重传统农业技术的继承和发展。对标“最高最好最优”粤港澳大湾区,将农业纳入大湾区建设规划中,对农业进行立体式的功能性开发,推进岭南地区的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健康、养老等各类产业的深度交流与融合,实现一二三产业的融合与发展。因此岭南地区的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的发展应该协调统一,从传统农业中学习有价值的生产经营模式、技术和方法,改进和提高朴素的经验,以现代农业作为突破口,结合“互联网+”建设发展生态农业,丰富并完善农业循环经济的技术体系,为岭南传统农业文化的传播注入新的动力。

2 岭南传统农业文化的历史变迁及格局演变

岭南传统农业文化的历史变迁见图1。

图 1 岭南传统农业文化的历史变迁Fig.1 Historical changes of Lingnan traditional agricultural culture

新石器时代到秦以前——原始社会农业。新石器时代,岭南地区相对贫穷落后。商至西周,岭南与中原有了经济与文化上的往来。春秋战国时代,岭南与闽、吴、越、楚国关系密切。该时期岭南政治经济的发展带动了农业的发展,岭南人类逐渐由采集渔猎业向原始农业过渡。

汉六朝唐时期——传统农业起步时期。汉六朝时期,北方战乱频繁,中原及关陇人民大批南迁,铁器、牛耕等农具引入岭南地区。到了唐代,岭南与内地来往日益密切,使水利修筑的经验和技术传到岭南,由此岭南水利灌溉有了明显的发展。水稻种植也由原来的直播方式转变为插秧方式,种植业与养殖业均有明显的发展,岭南农业从原始的粗放经营向精耕细作转变。

宋元时期——传统农业变革时期 。宋代时期,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牛耕在岭南大部分地区,包括山区丘陵等少数民族聚居的落后地区也开始得到推行。乡村中出现水利社会的雏形,并且农业文化的传播使乡村中出现“耕读传家”的传统,此时精耕细作农业代替了刀耕火种、火耕水耨的粗放农业。

明清时期——传统农业飞跃发展。明清时期,岭南传统农业的耕作栽培技术又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广泛应用先进的农业工具,肥料施用、土壤耕作和栽培技术都出现了巨大变革。稻作农业、甘蔗栽培、蚕桑业在岭南农业中占据重要地位,林牧渔及其副业和加工业的迅速发展,促进了商品性农业的发达。各种特色农业文化的产生,出现“耕读传家”向“士农工商皆本”的转变,研习资生之术也成为社会风气之一,同期农书的撰述空前繁盛,农业文化发展出现新现象。

民国时期——近代农业兴起。1912—1949年,传统农业发展缓慢,近代农业迅速兴起。宣统年间广东地方农林试验场的建立和在民国初年该场的运作,新式农林企业的建立预示了近代农业的诞生。农业经济部门、其他农业经济部门及其学科纷纷建立,水利工程学也从外国直接引进,农业科学的其他分支与农业科学交流增多,大量农业文献涌现,推动了农业新技术的传播。

岭南地区地域广阔,岭南人民的生活习惯也有着许多的相同之处。因此,岭南传统农业文化也形成一个整体,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演变,逐步开发。岭南地处热带亚热带湿润地区,气候湿润、雨量充沛,适宜动植物生长繁殖,早在新石器时期就出现了以渔猎、采集为主的原始农业,稻作农业也逐步出现。但由于受到气候环境和地理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和限制,岭南史前时期的农业又呈现出地方性,并没有形成区域的农业文化系统。

传统农业在岭南延续的时间十分长久,从原始的粗放经营向精耕细作转变的过程中,岭南传统农业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传统农业技术。岭南人民会制作简单的农用工具和机械,并会改造自然基础条件,挖井修渠灌溉、人工沤肥等,使得生产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但传统农业单一的生产结构和较小的生产规模,使得岭南农业的经营管理和生产技术仍较落后,呈现出生产效率低、受自然灾害影响大的特点。在岭南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在转化的过程中,农用机械、现代化水利设施、无土栽培等技术的广泛应用,使传统农业落后的生产力日益转化为当代世界先进水平。而这些得益于岭南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让岭南得到了海内外的资金与技术支持,使岭南现代化农业不断突破自我,稳步前行。

3 文化故事助力岭南传统农业文化传播

基塘农业是岭南地区最具有特色且最为典型的传统农业之一,是一种具有生态特色的农业经营方式。从唐宋时期发展至今,基塘农业逐渐形成土地利用精细、水陆互养、能量循环且地力持久不竭的农耕体系,其衍生出的独特的农耕、生态和人文文化,构成了珠江三角洲基塘农业系统文化遗产。运用基塘农业模式及其科学的方法,生产出的农业产品更优质,农副产品更多样化,使得岭南传统农业更具有进入港澳市场和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

“茶,潮之出桑浦者佳”。1986年,梁祖文经过长期的调查研究及资料积累编写了《潮州茶叶志》,其中详细阐述了茶区自然条件、生产体制演变、栽制技术演进等,以文体著作承载了岭南传统农业文化的传播功能。如今潮汕大力建设茶城、茶博馆,致力于宣传茶种和制茶技术,提高茶文化的科普教育,并结合凤凰山美丽自然风光,规划开发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区,发展山区特色农业,保护茶区农业生态环境。

驿站茶亭、码头桥梁、关隘卫所……数千年来,由中原内地通往珠三角的古道,如同叶脉般由内地省份延绵深入至珠三角腹地,通向港澳,串联海上丝路。古驿道作为岭南地区重要交通要道,不仅促进了海内外的贸易,还为岭南传统农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耕作技术与经验。古驿道一路伴随着岭南传统农业的发展,促进岭南农业文化系统的形成,其中的一砖一瓦都带着浓厚的农业文化气息,一碑一墙都记载着多样的农业文化。

《大埔县志》记载着清官还乡赠柚苗,甜柚之礼为佳品的人文佳话。梅州金柚从幼苗种植到成果采摘,始终坚持着有机种植、施用有机肥、人工除草的农耕精神。梅州人用独有的“甜柚”展示了岭南农耕人民踏实肯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为岭南传统农业的天时、地利,添上一份“人和”。

通过数值计算,各组方案得到的剪应力分布规律基本相同。基于目前煤巷锚固支护多采用端部锚固或加长锚固方式,并结合矿井锚杆施加的预紧力和煤巷实测锚杆轴向载荷大小,仅取Lb=0.8 m、P=30 kN数值计算结果进行分析,如图5所示。。

二十四节气作为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是中国的五大发明之一,一直被大众沿用至今。《老广的味道》依据二十四节气,以食物为载体,讲述节气里的广东味道,挖掘食材中蕴含的风物之美、乡土之美、劳作之美、匠心之美。它用独特的“摄影记录美食,美食讲述故事,故事传承文化”方式展现了二十四节气的风韵、农耕节庆的魅力,集中展示了独特风俗与淳朴民情,体现了岭南农耕人民勇于开拓进取的精神、执着与务实的性格。

4 大湾区建设助力岭南传统农业文化传播

一直以来,我国始终将发展农业作为国家经济命脉和国家战略安全的重要保障。依托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实现农业发展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机融合,规划共建人文湾区,联合开展跨界文化遗产展览,打造农业品牌,建设高质量农业合作发展平台。以此为岭南传统农业文化传承提供更多有力的政策支持,以及与其他文化交流融合的平台支撑,助力岭南农业文化传播。

南海丝厂作为岭南现今仅存的一家缫丝厂,它见证了新中国成立后桑蚕业的辉煌,成为广东蚕桑丝织产业的活化石,是工业与农业的有机结合体。近年来南海依托“香港+佛山”的地区融合发展机制大力发展特色工业,农业文化与工业旅游相结合,使南海丝厂成为“网红打卡点”之一,吸引了众多国内外游客前往了解学习,促进基塘文化与丝绸文化的传播。

农业产学研化是传统农业创新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为传统农业的发展增添新动力。如珠海国家农业科技园与中山大学海洋学院、中国海洋大学等6所高校签订产学研战略合作协议,岭南师范学院生科院与广东康寿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开展产学研合作等,打造具有区域特色优势的农业集群,建设生态种植、生态旅游等多元化功能的农业基地。岭南农业坚持产学研化发展,即用科技武装农业,让岭南传统农业在科技时代焕发新生。

成立农业生态基地是传承和保护农业文化的主要路径,江门市台山中国农业公园是典型的农业生态基地之一。公园内打造了新海丝国际先进农业技术交流平台,有著名的“广东第一田”粮食生产基地、农耕文化展示馆、“禾海稻浪”观景台,承载着千年岭南稻作文化。中国农业公园以独有的生态农业形式向大众展现岭南农业文化的魅力,促进岭南农业文化与侨乡文化的融合发展。

5 结论与建议

近几十年来,岭南传统农业在信息科技的影响下逐渐发生转变,尤其在大湾区建设发展过程中,传统农业与乡村振兴进行了有机结合。通过挖掘岭南传统农业的多重价值,开发农业景观旅游,将岭南农业将建设成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农业现代化文化园。岭南地区的基塘文化、油茶文化、古驿道、工匠精神、二十四节气等文化故事源远流长,对岭南传统农业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有较好的助力作用。岭南传统农业文化的传播目前主要依托农业产品外销、农业生态基地建设、农业展览馆宣传等路径,但相对江浙一带及其他地区而言,其发展仍缺乏相关的保护条例和系统的资源数据库,民众对于岭南传统农业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意识较薄弱,因此要加强民众对岭南传统农业文化的归属感,充分利用大湾区建设和“互联网+”的契机,引领岭南传统农业文化的复兴。

申报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继承发展岭南农业文化。农业文化遗产是传承农耕文明的重要载体。岭南农业文化作为中国农业文化的重要遗产,是中国悠久农耕文化的体现,申请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有利于传承和保护岭南农业文化。通过建立生态旅游基地、博物馆、网络微视频平台等来加强民众对岭南农业文化的归属感,为遗产申报营造良好氛围,有利于将其及时纳入政府决策计划并开展实施。

制定保护利用政策,建立管理长效机制。无规矩不成方圆。传承与发展岭南传统农耕文化,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各级政府部门因地制宜,制定合理的保护利用政策及规章制度,及时增补、修订各项办法在规章制度中的不完善内容。同时建立政府、社会资本、普通民众等多方参与机制,多方互相监督岭南农业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工作,形成合力,共同推动岭南农业文化的传播。

成立专项领导小组,加强岭南农耕文化的保护利用。加强岭南传统农业文化的发掘保护和传承利用,政府领导是其中关键。明确目标任务,确保岭南农业文化保护利用工作落到实处,政府部门应成立“岭南农业文化保护利用”专项领导小组。专项领导小组负责统筹规划工作实施,监督管理工作进展,加强队伍建设和支持文化传承活动的开展,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重要问题,保障相关工作有序进行。

积极探索融资渠道,多种形式引导资金投入。岭南传统农业文化的保护与传承需要庞大的资金支撑,积极探索融资渠道,构建多元化支撑体系,既可以解决资金问题,也可以提高各方积极性。同时发挥政府投资的示范带动作用,引导各类社会资本,加大对岭南传统农业文化的资金投入力度,充分利用资金建设岭南农业文化保护与传承示范区。

提取岭南农业文化元素,打造特色文创产品。《2010台湾设计师周作品》的摘要提出“台湾文创发展基金会”,2013年我国开展文创试点工作,自此文创产品逐渐成为传播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在现代社会,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更多地利用空闲时间出门旅游,带动旅游业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大湾区应采用“文化内容+营销传播”模式,对岭南传统农业文化进行元素提取,把特色的文化元素融入文创产品中,让岭南农业文化具象化。

建设系统性资源数据库,打造相关研习基地。借鉴海南热带农业数据库建设的经验,推进政府部门与高校、科研基地合作,建设岭南农业文化系统性资源数据库,打造知名的“岭南农业文化研习基地”。这为地方政府部门提供科学决策参考服务,有利于国内外相关科研人员了解岭南农业,促进国内外农业文化交流,让世界了解岭南传统农业文化,助力岭南传统农业文化走出国门。

猜你喜欢
岭南传统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忆岭南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雨岭南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