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润泽 袁潇文
【摘要】中国影视作品在国际视野中的呈现方式、传播渠道等,是讨論如何在审美共识中寻找传播密码的重要因素。传播渠道日趋多元和包容,不同文化之间的壁垒正在渐次消解,好的影视作品应该乘势而起、内外呼应,展现中华文明的底蕴和生机。
【关键词】中国文化;创新表达;影视作品;审美共识;国际传播
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流和互通一直是引人关注的一个话题。影视文化作品作为文化的一个普适性载体,如何能够实现墙里开花墙外香、直挂云帆济沧海的传播效果?是影视文化从业者一直在思考和探索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其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不仅是我们中国人的思想和精神的内核,对解决人类问题也有重要价值。要把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出来、展示出来,把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这样的表述对中国当前影视文化的指引性作用是立竿见影的,也使我们取得了引人注目的丰硕成果。
一、中国影视文化作品的审美共识与国际化同频共振
中国文化的广博和浩瀚,值得传扬的不只是数量和规模,还在于文化的品质,以及文化所承载的价值观对于国际的影响力。我国的雄山秀水、自然奇观、刺绣文化、瓷文化、茶文化等都曾吸引世界的目光,这些相对直观的文化符号使中国文化在年代更迭中一次次引领风潮。今时今日,文化之间的交流早已从物质的功能性如传递信息、审美猎奇方面转入人类共有的美好品质的碰撞和觉醒,影视文化作品正是这种碰撞和觉醒的最佳载体。我们的传播渠道越是多元,传播工具越是便利,那些能够更好传递审美共识的作品就越能聚集自己的目标人群,从而在不同的人群、文化之间实现传播效果的“破局出圈”。影视文化作品的传播轨迹尤其能够体现这样的传播路径,我们既要看到美剧、韩剧在国内引起的熙攘声浪,也要追寻中国影视文化作品在国外的喧赫轨迹。
电影《少林寺》给我们留下了无法忘却的记忆:1982年,电影《少林寺》公映后,以1毛钱的票价创下了过亿的票房纪录;同年在香港公映,一举打破香港功夫片历史最高卖座纪录;在日本创下40亿日元票房纪录;在韩国上映创造了51亿韩元的票房纪录……《少林寺》掀起了世界武术热,成了功夫片难以逾越的经典。正是文学、影视作品持续性的形象输出,少林寺至今仍是世界武术爱好者的圣地,也使河南的功夫文化进一步传扬世界。
我们可以深刻地体会到,人类文明发展进入现代以后,传播载体和传播渠道的快速进化加速了传播效果的同频共振,影视文化作品使不同种族、国家的人群在受限于实地体验交流的情况下,实现了精神世界和生命体验的互相触碰。中国打开国外电视剧市场的第一部电视剧首推《红楼梦》。1987年的《红楼梦》可谓火遍全球,从马来西亚、新加坡、越南到泰国、印度尼西亚……这个涵盖了中国古代官场、社会、爱情等诸多元素的文学作品在加工成为电视剧后,跨越地域、国别引发了深远的感触和回响。
传播渠道的便捷多元,是促使影视文化作品追求审美共识的一个催化剂。目前,国内外的影视文化作品传播路径实现了时间线上的基本统一,不同国家的影视文化作品无需经过漫长的时间发酵、曲折的传播路径就能同步抵达不同的观众面前。我们在近乎同步地观看美剧、韩剧的同时,中国的影视文化作品也在持续不断迈出国门。2017年11月,媒体巨头Netflix首次买下中国内地网络电视剧《白夜追凶》播放权;口碑上佳的《长安十二时辰》已授权给美国亚马逊、马来西亚Astro、新加坡Starhub等多家视频网站;折射中国人家庭伦理和情感的电视剧《都挺好》被英国《经济学人》等西方主流媒体报道,成为了解中国文化的新窗口……这些能够引起中外共鸣的作品并非个案,而是渐成规模,它们正丰富着中国影视文化作品整体的形象。有内容、有品质的影视作品对故事架构、生活本质的深度审美,是引起中外不同文化族群共鸣、共情的关键。正是这种影视文化作品的交流互动,才使大家逐渐抛弃固化的偏见,最终在彼此眼中的形象更为丰满。文化领域的交流互动是最为高效的一种互动,不同文化之间存在的审美共识方面的趋同性,让无隔阂、无疆界的传播成为可能。
不同人群之间的审美是有差异的,但放大这种差异性并无益于文化的传播,过分放大自己的独特无异于固步自封。在不同国家的影视文化作品中,不同的表达方式和故事外壳下,更多的是对审美共识的不懈追逐。不同文化间的互融和汲取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现象。如西游、三国文化除了在国内的巨大影响力之外,在日本、韩国等地更是成为积淀已久的文化类别,甚至在动漫、游戏等领域也实现了二次创作的反向输出;《哈利波特》系列的作者J.K.罗琳甚至从《山海经》中汲取了部分灵感。长期积弱的国漫,近年来,结合中国传统文化、融会各家之长的国风漫画正在新一代的年轻族群里蓬勃发展,涌现出了《秦时明月》《魁拔》《雾山五行》《狐妖小红娘》等佳作。游戏领域也出现了《王者荣耀》《原神》等现象级“出海”巨制……古今中外各种文化元素共融共生,互相取长补短正是文化交流过程中的深刻印痕。移动互联时代让我们更快地互联互通,信息差的日渐缩小正在拉平制作水平和生产理念方面的壕沟,电子产品、传播平台的迭代让达成了审美共识的人们更多地聚合在一起进行交流传播。
二、中国影视作品的“国际出圈”现象
中国影视文化作品的国际化传播途径是有规律可寻的,我们的影视文化创作者在不断的摸索中对这样的传播技巧也越来越熟练。中国的影视文化产业,在经历了资本时代、流量时代之后,近年来影视文化佳作频出,形式和内容的革新助推中国影视文化产业的繁盛。
2021年,河南广播电视台的“中国节日”系列节目是中国影视文化行业毋庸置疑的现象级文化产品。2021年更是被业界同行和观众喊出了“河南卫视年”。“2021中国节日系列节目”巧妙串联起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使中华文化焕发出蓬勃生机。据统计,2021年中国节日系列节目全网点击量近300亿次,其中《河南春晚》超50亿,《元宵奇妙夜》超30亿,《清明奇妙游》超25亿,《端午奇妙游》超50亿,《七夕奇妙游》超25亿……可谓大屏小屏声调铿锵,激扬起国风新韵大潮。2022年河南春晚话题阅读量再度突破100亿人次,全网斩获热搜近200个,在国内外广受好评。河南卫视也顺势成为国风、国潮内容领域的领先强势平台,与腾讯、阿里、抖音、B站等互联网平台展开了大规模的项目合作,《隐秘的细节》《舞千年》《闪耀吧中华文明》就是这种合作模式的产物。
“中国节日”系列对审美共识的发掘和寻找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漫长的积累和思索之后产生的成果。2022年2月1日,《泰晤士报》发表的《超越:河南台从偶然到必然的凡人之路》提到,河南台在经历上一轮春节、元宵、清明、端午等七大节日对本土创意团队的一次次成功和巨大耗能之后,并无意于见好就收,即使河南接连遭受两次疫情袭击,春节前后,郑州更是连续九天全员核酸检测,城里城外交通受阻,河南春晚的团队还是顶住了这个巨大的考验,并且完成了对自己的超越。
真正的审美共识,还存在于对不同类别文化之间的一视同仁、平等相待,“中国节日”系列节目的成功引发了我们对自身文化的共鸣和关注。2022年2月18日,《人民日報》头版专栏《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刊发文章《伟大时代的历史跨越》,文章中指出,“2021年,三星堆考古发掘现场直播,瞬间登顶热搜;河南卫视春晚节目《唐宫夜宴》网络刷屏,《端午奇妙游》节目微博相关话题阅读量超30亿……公众对传统文化的热情空前高涨”。
尊重观众的情感共鸣和自发性审美是好的影视文化作品的一个显著特征,也是审美共识的另一种表现。“中国节日”系列节目的种种“破圈”堪称中华文化在世界范围内传播的典范。作为国内外交流的最直接部门,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多次点赞《唐宫夜宴》《洛神水赋》,赵立坚、汪文斌等外交天团纷纷在海外网站力推。从纽约时代广场举办2022河南春晚的启动仪式,到首次在节目中使用中英文对照字幕,河南台不断探索向外传播中华文化的创新路径。“文化中国”的定位是大有可为的一个方向,经过《梨园春》《武林风》《华豫之门》《汉字英雄》《少林英雄》等节目的长期浸润和耕耘,河南卫视“文化中国”的定位已经牢牢树立在了观众心里。国风、国潮的渐次涌起,已经成为各家电视台、各互联网平台的共识,河南台敢为人先作出的这种“内卷”式启发,正在《唐宫夜宴》《只此青绿》以及频频获得赞赏的各省晚会中不断得到体现。这个过程中,观众获得了美好的观赏体验,各制作媒体拾回了久违的初心——从对喧嚣和躁动的轻浮追逐中,沉淀到对文化、创意、技术的尊重和赞美,也正是在这样的一番流转之后,传播链条上的各方完成了“审美共识”的闭环。
“中国节日”系列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庚续和传扬是全方位的,既有国内的热烈追捧,又有国外的不断催更。在审美共识的协同和更新之后,历史和时间加诸传统文化上的老态,正在被新的创作理念和技术擦拭如新。在经历了对韩国、日本、美国等国综艺节目的亦步亦趋式模仿之后,“中国节日”系列节目成功推开了一扇新的大门。文化学者蒙曼评价说:“这种传统和现代的结合就是总书记倡导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这才有了一系列既植根传统又面向未来的节目,也才能够受到人民群众的衷心欢迎。”
三、多元创新的中国影视文化作品有助于形成审美共识
中国影视文化作品达成国际化传播的短板,不在于技术和资金,而在于对中国文化内核的深刻把握和对人性美好品质的深度探索。欢畅、悲苦、自强、坚韧……这样的情绪是人类的共同经历。使观众沉浸于自我世界外的世界,对一个与自己毫不相干的故事感同身受,是每个影视文化创作者的基本功,也是需要我们不断打磨的技巧。总而言之,作品就是“审美”,而传播则是“共识”。这样的认识适合中国影视文化作品,也适合每一个具有世界性眼光的创作者。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节日”系列节目为我们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我们还需要更为多元、更有创新性的作品出现。
审美共识不是“一经绑定,永不反悔”的契约,它有迹可循,但又常变常新。在此基础上,基于人类自身情感的观照和审视,承载了人们审美期待的影视文化作品能否不断触摸到不同地域、不同文化族群之间的审美共识,是衡量传播效果的最直接标尺。
(李润泽为上海飞宝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董事长助理、创新事业部总监;袁潇文为央视频融媒体发展有限公司社交媒体运营部编辑)
编校:赵 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