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婷
(云南省种子管理站,云南 昆明 650031)
当前国内水稻、小麦、玉米机收率分别达到94%、98%、79%,主粮作物收获已基本实现机械化,机收减损是降低农业生产环节损耗浪费、增加粮食产量的重要措施。如果三大主粮作物机收损失率平均降低1个百分点,每年全国就可挽回60亿kg左右的粮食损失,推进机收减损意义重大。
当前受耕地、水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的刚性制约,粮食增产难度越来越大,在这种情况下,减损就是增产。所以要多措并举强化粮食作物机收减损,确保颗粒归仓、丰收到手;要牢固树立“减损就是增产”意识,将机收减损作为粮食生产机械化工作的重中之重常抓不懈;要加强粮食机收环节事前、事中、事后保障措施,确保粮食机收减损出实效。
层层压实主体责任,强化压力传导。地方政府部门和基层农业农村干部及时实现粮食机收工作重心转移,从只关注抢收到既关注效率又关注质量,从宣传引导、责任落实、监督检查等工作措施入手,尽可能消除主观认识不足和工作不到位的情况。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加强指导、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紧紧围绕收获机械、机手操作水平这两个关键要素,紧盯主粮作物和“三夏”“三秋”等重要农时,落实落细农机管理服务措施。农机技术人员要加强自身能力提升,成立技术指导小组,做好深入田间进行技术指导准备工作。
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农业和农机化网站以及宣传册等,开展粮食减损工作宣传,通过农机服务信息平台、农机微信公众号发布水稻、小麦、玉米、大豆机械化收获减损技术指导意见,积极营造减损降耗保安全的社会氛围。常态化组织开展粮食机收减损技能“大比武”活动,以赛促训、以赛提技,激发广大机手比学赶超节粮减损技能的荣誉感、使命感,推动机收作业精细高效、提质减损。现场开展机收损失的随机抽测,让实实在在的减损效果使农户深刻认识到粮食减损工作的重要意义。机收作业前期做好机械保养相关常识的宣传,提醒广大农机合作社、农机手和农机户,提前做好机具保养,尤其注意调整割台、摘穗装置、粉碎装置等关键部位,确保机具作业时处于最佳状态。
良好的收获机械装备质量和性能是减少机收损失的基础。开展质量鉴定,加大粮食生产机械鉴定力度,实行优先鉴定。强化农机试验鉴定监管和联合收割机质量调查,严格把关,把不合格、不耐用、不适用的产品挡在政策支持范围之外,倒逼企业提升质量。发挥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导向作用,鼓励农民购置先进适用、安全可靠、节能环保的收获机械,加快淘汰老旧收获机械,引导生产企业技术进步和产品提档升级。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支持新机具的不断升级改造,推进收割机等农用机械朝着精细化方向发展,积极推进农机化生产与物联网、遥感、北斗等高新技术融合试验,促进智能绿色高效收获机械的应用,从源头减少浪费。
性能优良的农机加上熟练操作的机手,才能有效避免漏割、堵草、“跑粮”等情况。统筹利用农机职业院校、骨干农机企业以及农机合作社等社会化服务组织、农机使用一线“土专家”等专业化力量,形成培训合力,加强机手理论和实践能力技术指导。如开展主要粮食作物最佳收获时间标准、收获机械安装调试、操作驾驶、维护保养、收获作业质量标准等理论知识讲解。现场讲解演示不同机型的粮食收获机械在不同条件下的减损技术参数调整和操驾技术,强化机手田间操作实训,使农机手能够实地领悟机收减损技术要领,减少因人员维护不当或操作失误造成粮食在机械化收割过程中的损失。同时,要提高农机手职业素养,不能因追求数量而忽略机收质量,发生严重“跑粮”情况,给农户造成不必要的粮食损失。
粮食收获贵在抢农时,农谚里有小麦“九成熟、十成收”的说法。水稻、小麦等作物要在蜡熟期末、完熟期初进行收割,过早收获和过晚收获都会造成收不干净或增加损失率,只有适时收获才能做到既保证粮食品质,又能降低收割损耗。增强农户“抢收”的意识,消除早一天晚一天收无所谓的态度,减少粮食产量损失,要做到“粮食一粒不归仓,抢收一天不放松”。基层农业农村部门要全面掌握粮食收获情况,强化农机作业进度与农情统计数据衔接会商,及时公布作业需求信息,确保机械分布合理,机手及时开展机收作业。
机收环节如果出现突发情况,应急机收装备供给及服务组织能力跟不上,将显著加大收获成本和收获损失。突发气象灾害会造成粮食作物倒伏、土地泥泞、成熟期变化等情况,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及时准确掌握发布作业信息和天气信息,合理调配机具,增加应急抢收装备和应急服务供给,探索建立应急作业服务队,补齐应急救灾能力短板。组织农机经销商、维修网点开展送机、送件到田到户服务,备足各类易损零件和整机货源,为收获机械顺利开展田间作业提供保障。设立农机服务应急电话,确保全天畅通,保证突发问题得到及时有效处理。做到有序、高效、安全开展机收工作。
指导强化安全意识,落实农机安全生产责任,加强农机安全风险排查、隐患治理。对农机专业合作社、维修网点开展安全生产检查,重点检查油料存放、电器线路、电焊使用条件等火灾隐患。组织监理人员在乡(镇)设点检查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确保安全隐患得到消除,不留死角。加大对农机维修技术指导和咨询等服务,保证农机具运行状态良好,从源头上防控风险。组织各级农机推广骨干和农机化生产一线“土专家”,开展机械保养维修、减损技能、安全生产等技术指导,确保机收作业安全开展。
及时组织农机推广、鉴定等单位以及第三方机构开展机收地块随机实测抽测等工作,摸清辖区内机收损失真实情况。开展调研,充分听取专家和农机服务组织、农机手对机收减损工作的意见建议,开展粮食作物机收减损情况经验总结及存在问题原因剖析,提出有效解决措施,为指导好下一次机收减损工作奠定基础。同时,加强各地学习交流,汲取先进经验和典型做法,不断提高各地粮食作物机收作业水平,降低机收损失率。
根据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的数据显示,目前全国粮食在储藏、运输和加工等环节,每年损失量达350亿kg。其中,农户在粮食储存环节造成的损失严重。粮食部门统计,由于农户储存设施简陋、烘干能力不足、缺少技术指导等原因导致的粮食损失率达8%左右。所以进一步改善机收环节的储运条件,减少收获过程中的损失,才能有效确保粮食“颗粒归仓”。
水稻机械化收割
进一步规范粮食运输作业要求,最大减少粮食运输过程中的浪费。一是根据不同种类粮食运输需求,研发专用的运输车辆和周转仓、集装箱、装卸机具,提升粮食运输装备的专业化水平。二是鼓励粮食生产加工和消费企业改变传统的粮食收、储、运、销模式,实现从田间直接到粮食库、企业和用户,减少运输环节过多产生不必要损失,提升粮食运输组织集约化水平。三是培育专业运输队伍,提升粮食运输装卸专业化水平,减少运输组织粗放和作业不专业产生的不必要损失。
目前,因仓储设备缺乏,原有陈旧、危仓老库多,粮食仓容缺口大,粮食仓储、物流信息化建设滞后等原因,鼠害、虫害及霉变导致粮食损失较大。进一步优化粮食贮藏手段,提高农户科学储粮意识,对减少粮食损失意义重大。各地要加强宣传与技术辅导,引导农民安全储粮,给农户传授科学、先进、合理的家庭储粮技术。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建立具有清理、干燥、收储、加工、销售等服务功能的产后服务中心。针对种粮大户及专业合作社,推进智能化粮库建设,把仓储智能化建设延伸到关键业务环节,实现粮食进出库管理、库存管理、信息管理的智能化。采用科学储粮手段,如采用机械通风、环流熏蒸、电子测温、谷物冷却“四合一”科学手段,实现“绿色、生态、智能、高效”的生态储粮,保障粮食品质,减少霉变等产后损失。
如何利用科技手段改善粮食储存质量、最大化节粮减损是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加强对粮食仓储设备研发的资金支持,加强技术攻关,根据不同区域、各类粮食具体情况,研发出简便安全、适应农户需要的储粮技术和粮仓。通过科技创新,全面推广节粮减损新技术,将粮食储存设备纳入农机购置补贴范围,中央、省级财政配套补贴资金,尽量减少农民购买成本,并加强监督,确保“专仓专用”。
总之,要增加粮食产量,不仅需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还需要千方百计地减少不必要的损耗,才能做到手中有粮,心中不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