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科建设背景下艺术学科的综合性发展研究*

2022-07-08 11:25周玉琳
大众文艺 2022年12期
关键词:文科学科融合

周玉琳

(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河南郑州 451191)

2018年,中共中央文件中关于高等教育要努力发展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简称“四新”建设)中正式提出了“新文科”概念。“四新”建设是下一轮高等教育改革的先行者、探索者、引领者,今后中国高等教育事业要以“四新”的质量革命来推动内涵式发展。次年在“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启动大会上正式开启了国家“四新”建设工程,标志着“新文科”从理论上的概念真正走向了正式实施,“新文科”这个概念成了现代高等教育发展中需要认真思考和创新求变的热点。

2019年2月,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副司长范海林表示:“‘新文科’建设主要是适应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新要求,推进哲学社会科学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交叉融合。培养具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先进文化……形成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学派”。

众所周知,传统文科是指包括了人文与社会科学的学科系统,通概为哲学社会科学。但是“新文科”指的是什么?相较于传统文科来说“新”在哪里?“新文科”的发展目标是什么?只有明确了这些问题,解开了这些疑问,才能谈得上如何建设以及更好地发展。

一、理清与明确:新文科是什么

在时代高速发展的背景下,以往传统学科培养计划基本上在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已经有狭窄化、僵硬化的弊端显现,传统文科构成很难相互融合并协同发展,单一的学科分类也无法再继续满足新型人才的培养和新时代社会的需要。如果没有打破旧有规则秩序的勇气,文科教育的发展将会止步不前、故步自封。

不断发展进步的科学技术与文科门类下不同学科的联系都在逐步影响着文科思想的改革,而“新文科”的适时而生给中国大学的文科教育和人才输出提供了新鲜思路、赋予了全新使命。但“新文科”并不是粗暴的全盘推翻和否定传统文科观念,也不是简单的“文科+科学技术”或“文科专业A+文科专业B”,它更多的是借助现代科技重塑文科发展的价值观念和思维体系,建立多维度的综合发展观念和思维,既要以最大的尊重和包容延续和维护传统文科建设中的根基和精华,又要变通观念精准地把握社会需要,培养更多能够担任起民族复兴大任的新时代的文科人才,为人才输出提供更广阔的道路,在多学科协同当中更与时俱进契合时代的需求。

“新文科”建设在既有文科的基础上将“求变”作为切入点,以新思维继承创新,促进多学科交叉融合与深度发展,推动传统文科建设更新升级,深化文科教育的综合改革,关注新问题、新方法和新视角,在文科领域优化同新发展格局相适应的教育结构、学科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结构,全方位增强文科教育改革的系统性和协同性,积极破题破局、守正创新,势必会对未来中国大学文科教育产生深远影响。

二、追根与溯源:艺术学科的发展

“新文科”从根本上来说就是文科教育的创新发展,在建设过程所要面对的最大挑战就是对传统文科中各学科间关系的重新定位、调整与聚合。理工科和文科两者的发展脉络和研究重点有着明显区别,理工科专注探究科学发展规律,有助于培养逻辑思维能力,文科构建则围绕个体自身发展需要,文科教育有助于培养具有中国自信心和自豪感,一个国家文化自觉的主渠道是形成中华文化的主阵地,推动文化繁荣,使中国文化更具影响力、感召力和塑造力,培养更多中华文化的传播者、传承者,提升中国国家形象。而艺术学作为强调审美建构和探寻审美价值的学科是承载文化的重要载体,艺术学习对于培养审美和丰富内涵的意义不容小觑,同时也是实现美育的一个重要途径,有助于文化自信观念的树立,能够更好地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展现中国风采。虽然艺术学科的发展历史较工科、医科等较短,但其在教育体制中的地位举足轻重。

中国艺术学科的综合性发展探索从未停止。近十年间,艺术学科经历了趋近于“新文科”建设阶段性变化,艺术学在进行门类整合后构成新的五个一级学科组合,逐步开始了对于“新文科”的探索和尝试。经历多年艰难地相互碰撞磨合,艺术学在融合的过程中渐渐了解了门类中的其他相近学科,在彼此适应、调整、借鉴的过程中已然不自觉地进行了彼此之间的相互融合,尤其是在第四轮学科评核和双一流学科建设的阶段下,更进一步深化了学科融合程度,例如更多专业艺术院校建设了跨学科艺术专业进行了学科融合发展初探,这样的新尝试不仅强有力支持了优势学科拓展,而且也为学科在未来更宽广道路上的飞驰打下了坚实基础。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美育之于公民的重要性,以审美教育为龙头,提倡提升不同艺术学科和跨越艺术学科的审美价值,赋予“审美”这个关键因素更多关注,这是艺术学科最本质的要求和最关键的所在。艺术学科的发展应牢牢把握扩展机遇,向社会和其他学科提供独特贡献。

尽管新科技产业的繁荣为全球经济市场带来了巨大机遇,世界迈入了全新的技术革命时代,但传统艺术形式和艺术教育在遭遇到技术变革和产业革命时面临了全新的挑战,从自然文明来到理性文明,甚至在AI技术兴起之后的类人文明对现代人们思想还有巨大的未知性,技术研究可能带来的危险在目前为止也未能被一探究竟。但对技术的警醒并不等同于放弃对技术的追求,需要对技术和未来存在一个拥抱的姿态,总结艺术教育与科技有机融合的典型经验,以自主性的交叉融合发展深刻体现合作价值,牢牢把握先进文化思想,持续根植和深化中国艺术的根源,理性面对技术发展,如中国国家博物院等艺术场馆紧密把握科技创新,将VR技术与博物馆中收藏的真实藏品结合,以全景虚拟现实的形式实现了全球各地的参观者足不出户便可在手机、电脑等设备中全景游览参观博物馆中的艺术品,实现了更广范围更全辐射的艺术审美普及,实现了国际视野与本土关怀的双轮驱动。

三、探索与创新:艺术学科交叉融合思路初探

社会的大变革需要理论和思想的支撑,“新文科”建设共识的提出是新时代下的新使命和新要求,推动文科教育发展必须加快推进文科教育的创新。文科教育一定要超前适变、积极应变、主动求变,才能解决各类社会思潮交汇而激荡的种种挑战。在“新文科”建设中,始终要将艺术思维贯穿于各艺术类专业和领域,真正将审美作为一种素养冲破刻板固执的藩篱,融会审美的精神和艺术的价值,促使“新文科”背景下的艺术学科综合发展更具活力和感知力,更触动人心。中华文化有优秀的传统,不仅要传承中华优秀文化,更重要的是要在传承的基础上融合创新,扎根中国大地,立足中国国情,与现代信息技术融合,与其他学科交叉发展,把“新文科”建设推向新的高度。

以戏剧与影视学专业为例。戏剧与电影都是一门综合性艺术,尤其是电影作为第七艺术比其他艺术形式更靠近普罗大众的日常生活。时至今日,电影拍摄制作和观众观看方式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电影表现的不再是诞生之初单纯记录生活的内容,而是随着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演变成了一种兼具有商业性和艺术性的艺术形式,计算机特效技术的精密制作丰富了视觉享受,艺术审美的追求和本土叙事的完善传播了价值观念。2010年上映的由詹姆斯·卡梅隆执导拍摄的3D电影《阿凡达》中百分之七十以上的镜头是由计算机合成的,特制的3D摄影机拍摄手段和在影院必须佩戴3D眼镜的观看模式,用数字模拟技术代替了演员表演和环境特效,彻底推翻了传统电影创作观念和技术,全新的电影技术革命改变了全世界观众看电影的方式,也为全新的电影拍摄手法提供的新思路。时至今日,观众走进电影院观看3D电影时早已习以为常,甚至可以使用VR技术“亲临”电影之中,更深刻地感受身处电影世界中的奇妙,从传统的用眼睛看电影到现在的用身体感受电影,游戏、虚拟现实等技术与电影的结合不再成为一桩新鲜事。尽管中国电影起步较世界电影稍晚,但中国影人对于中国电影的探索和发展从未停歇。中国作家刘慈欣同名文学作品改编的中国本土科幻电影《流浪地球》,是中国电影首次以电影工业化完整的系统形式触及科幻类型题材,宏大的世界观设置是对中国电影技术的考验,所幸中国电影在技术进步和电影工业化推进中很好地完成了这一次的挑战,给本土观众和本土电影带来了希望,同时也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电影的进步:中国可以拍摄自己的科幻电影,可以讲述中国自己的故事了。

互联网技术为电影提供了繁多的媒介平台播放,从影院到电视机再到手机,为了抓住忙碌生活之余为数不多的放松时间碎片,也因为需要在后疫情时代下确保和实现电影的最大利益,各大电视或网络平台纷纷开启了线上观影模式,将影院直接搬进千家万户的家中,让观众坐在客厅沙发上就能够观看最新上线的电影和电视,层出不穷的技术创新和媒介发展一步步拉近电影与真实生活的距离。美国公司Netflix和Disney+提供互联网随选流媒体播放服务,主要是基于网络用户群体对在线视频的强大需求,创始于1997年的Netflix公司在2011年时网上电影营收超过苹果。中国各大网络流媒体平台起步相对较晚,但是近年来已越发成熟,抢占了相当大一部分的电影播放份额。此外一个重要转折点在2020年初,由于新冠肺炎疫情暴发的影响,电影院线全部关闭,当时的贺岁档电影不得不全部延期上映。但导演徐峥则选择放弃传统线下院线播放形式,选择将其执导的电影《囧妈》在网络平台首播,亦取得了不俗的票房成绩。在疫情常态化的当下,越来越多的电影选择直接在线上流媒体中播放,避免了因疫情线下影院关闭和观影人数骤降所带来的利益损失。

艺术学科内部的交叉和与科技等工科、理科的融合能够创造出超乎以往认知的新思路,艺术学科的综合性发展是拓展发展道路、强化艺术审美和民族本土特色的有效路径。在保留与坚守自身特色的前提下,不同门类学科之间相互借鉴,以融合的形式探寻更多发展可能,以特色的思路走向国际市场,以本土的样式发出中国声音。

四、对策与发展:艺术学综合发展思路

当下社会中,不同艺术学科之间的界限已愈发模糊,学科发展的边界也不再仅限制于其自身范围内。在当今市场化、物质化快速发展的时代,艺术的深刻内涵遭遇到工业技术化和媒介碎片化的侵袭,逐渐消解了文化并解构了意义,以往相互独立、割裂发展的艺术学科纷纷面临着新时代新技术下的发展瓶颈和全新挑战。在新文科建设提出的契机下,进一步打破传统艺术学科限制的壁垒,突破固有思维模式的框架,以更全面更多维的视角看待艺术学科的发展问题并寻求相应的解决之道,进一步在新文科建设的背景下实现艺术学科中各专业的融合,这是“新文”科建设以及艺术学科实现更好发展的关键。

开放·融合·交叉,实现“新文科”下艺术学科综合的拓展和稳定发展。既往的艺术学科早已形成各自独立的体系,需要相互之间的更多联系和相互学习,以艺术审美融合艺术学科综合性发展。开放性既包括艺术学科自身向其他学科的开放,还包括艺术学科和各学科彼此间的相互开放。保持开放包容的态度,坚守艺术的审美精神,吸纳其他人文和社会科学优长,输出更多的艺术审美精神,促使艺术各学科之间更亲近、更多地相互学习、联系和借鉴,实现艺术综合性的更多拓展。

聚合·借鉴·创新,实现“新文科”下艺术学科综合的转型和突破发展。在“新文科”建设语境下,艺术学科的聚合实践毫无发展思维模式转变已经迫在眉睫,用技术实践的能力和经验丰富学科自身发展,尤其是互联网智能时代浪潮下,对传统文科体系在继承的基础上拓展创新,保有对旧有学科体系的尊重,在研究、实践及表述方法上展现更多的创新思维,并借鉴其他学科的学理思想、技术手段、理论方法等,正视并合理利用互联网、智能时代的全新语境,艺术学科必呈现不断融合、扩展、日益综合性的新趋向。

国际·本土·民族,以全新思路促进艺术学科综合性发展。“新文科”建设下的艺术类学科要构建成一个全新的发展思路,在原有细化的基础上打破成规壁垒,用本土特色结合国际视野为国家文化战略服务。艺术专业的综合性发展应高扬中国本土和民族特点才能使艺术学科有立身之本,绝不能像以往一样过于偏重西方艺术理论知识,将西方视角原封不动地套入到中国语境之上,也不可以因倡导本土化而丢弃以往所形成的国际化特点,只有保持国际性的关照并在此基础上开拓创造中华民族自身艺术文化的话语体系,掌握自主话语权,才能够确保中国艺术具有更完整的生命力。因此,既要保持本土性,又要坚持国际化,以国际化促进本土化,以艺术学科综合性发展的全新思路为整个“新文科”建设奉献独一无二的价值和力量。

结语

建设“新文科”就要像习近平总书记2020年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中提到的那样,“坚定文化自信,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艺术学科的教育有着深刻地地缘烙印,续存着文化脉络的人文根基,艺术学科的综合性发展事关人类艺术传承和创新的重要领域,通过艺术的感知来传递一个共同体的精神样貌和价值观念,凝固着一国一族的文化和历史的辉煌。因此,对于中国文化和艺术的未来发展来说,立足中国社会大地,谙习东方精神根源,要将固本正源和大胆创新作为鸟之双翼,不以西方的标准而为,积极主动探索和建构中国艺术教育发展的自主之路。在未来“新文科”建设下艺术学科综合性发展的道路上,势必要以时代为托手支撑艺术学科的创新,用实践教学和应用型、复合型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实现艺术学科交叉融合的最优发展,以开放包容的态度、交叉融合的形式、借鉴创新的探索、本土国际的推手来真正实现“新文科”建设背景下艺术学科综合的拓展、转型和突破发展。

猜你喜欢
文科学科融合
“五学”融合:实现学习迁移
科学构建超学科STEAM课程
刚柔并济
文科不懂理科的伤悲
破次元
求学·文科版2019年6、7期合刊
深入学科本质的深度学习——以“表内除法”为例
融椅
求学·文科版201806、07合刊
“超学科”来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