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评论员
“当下不投新能源,就像20年前没买房。”近日,网红经济学家任泽平又因2022年新能源汽车产业投资年会上的这一言论引发舆论关注。
任泽平主要说的是新能源汽车,上述观点点燃了投资者的热情,A股新能源汽车板块一度加速上涨。
近年来,新能源汽车领域涌现出不少发展速度惊人的创新公司,如蔚来、理想、小鹏等整车企业,还有宁德时代、比亚迪等老牌电池厂家(比亚迪同时也是整车企业)。中汽协数据显示,过去10年,国内新能源汽车销量从2012年的不到1.3万辆攀升到2021年的352.1万辆,市场规模以惊人速度扩张。
不过,新能源汽车到底是不是20年前的房地产?这个热点话题并不能简单下结论。
房地产是国民经济的支柱行业,而支柱行业强调三点:体量、预期增长、带动效应。
从体量来看,新能源汽车与房地产还有差距。
房地产对我国GDP贡献曾一度超过10%,2021年达17万亿元。2021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售量352.1万辆,按20万元一辆也不到1万亿元。
从预期增长看,与已现颓势的房地产相比,新能源汽车则属于蓝海市场。
产业经济学视角下,消费品渗透率0-10%可能要10-20年,但超过10%后,随着技术进步、消费者习惯改变、设施建设日益完善,大家疑虑便会消退,迎来爆发式增长。
譬如,2004-2009年全球智能手机渗透率从3.1%提升到14.4%,而2009-2014年的5年间,智能手机渗透率从14.4%提升到了69.3%。
目前新能源车渗透率已达13.4%。这一背景下,如未来10年我国乘用车全面替换为新能源汽车,整车年销售额可能达到7万亿元以上。
再看带动效应。
房地产能拉动建材、建筑设备、建筑机械、冶金、化工、运输机械、仪表、家用电器、家具等第二行业发展及旅游、园林、运输业、商业、服务业等第三产业发展。中国人民大学相关研究提出,房地产带动效应约为1.416。
汽车产业具有涉及面广、技术要求高、零部件数量多等特点,同样有明显的规模效应。东北大学相关研究显示,汽车产业带动效应约2.26,比房地产也更高。
简单地将新能源汽车等同于20年前的房地产并不合适。不同于房地产投资的短期刺激效应,新能源汽车的长期效应可能远高于短期效应。
不过,新能源汽车赛道前景广阔是一方面,但企业能否抓住时机、获得更好发展,投资者能否获得良好收益,则是另外一回事。
近年来,绿地、万达、华夏幸福、碧桂园等房企纷纷进入新能源汽车领域,甚至多家医药企业也开始选择布局新能源汽车产业链。
近日,富祥药业因入局新能源领域挪用此前医药项目的募集资金,就遭到了广泛质疑。
到底是转型还是蹭热点?是否会耽误主业?这些都值得警惕。
放眼长远,新能源汽车投资的长期增长效应一定会逐步凸显,但要避免在投资上把长期主义变为短期的逐利主义,更要警惕变成投资者在资本市场上的概念炒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