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浩峰
2021年10月18日, 山东省聊城市茌平区贾寨镇鑫浩园家庭农场的工作人员收获大豆。
富锦市某粮站工作的鞠芬一直从事玉米、大豆等作物的收购工作。鞠芬告诉《新民周刊》记者,她所在的粮站一年要经手一千多吨大豆,其中不少要加工成大酱卖到全国各地,其他大豆制品,也很热销。
“玉米、水稻,也是我们富锦的重要粮产。”鞠芬说,“但我从小到大,印象最深的作物,还是大豆。”有一段时间,鞠芬家乡大豆产量有所下滑,原因是种苞米有补贴,而水稻的利润也挺高。但今年情况有所不同了,早在4月大蒜收割的季节,她就预见到,今年不仅种完大蒜的地将压茬推进种大豆,还有更多的土地改种大豆……
今年4月,农业农村部印发《2022年农垦带头扩种大豆油料行动方案》,要求确保全国农垦大豆种植面积超过1460万亩;实现油菜、向日葵、花生等油料作物播种面积稳中有增,确保全国农垦油料作物种植面积超过460万亩;推动大豆油料单产水平稳步提升,单产提高2%以上。
明确的政策引导信号下,一些农垦企业和农户转向种植大豆。黑龙江省明确,集成组装高产高质高效栽培技术模式,全面挖掘大豆增产潜力,提高大豆品质,确保今年黑龙江省大豆种植面积新增1000万亩,新增大豆产量26亿斤。
我国大豆种植的区域不局限于东北。4月7日,江西省农业农村厅发布《关于做好2022年全省大豆生产工作的通知》,要求稳定原有大豆种植,积极开发红壤丘陵旱地、荒坡地、土壤保水性较差的低产水田等多种耕地资源,在农村房前屋后、稻田田埂等见缝插针地种植大豆,确保今年江西省大豆种植面积超过159万亩、产量有所增加,全力推进大豆生产和产能提升。
我国在大豆生产方面并非没有潜力,只要像抓谷物、口粮一样抓大豆生产,把政策落实到位,完全能做到提高自给率、降低对国际市场的依赖。
2021年,我国农业生产保持稳中有进,全年粮食产量再创新高,继续站稳1.3万亿斤台阶,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应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克服各种风险挑战提供了有力支撑。丰收连连让人欣喜,但粮食问题也绝非高枕无忧。
大豆的故事,是我们研究粮食安全的一个切口,饭碗稳稳在手,才是大国粮策。
“菽者稼最强。古谓之尗,汉谓之豆,今字作菽……”语出《春秋·考异邮》。这本书据传作于汉朝。
司马迁《史记》头一篇《五帝本纪》提到轩辕黄帝“治五气,鞠五种,抚万民,庆四方”,其中“鞠五种”之五种为:黍、稷、菽、麦、稻。
菽,也就是如今所说的大豆。从《五帝本纪》中不难看出,华夏之初大豆就纳入了国家战略。中国自然标本馆明确记载,“在中国,大豆有5000年栽种历史”。大豆最常用来做各种豆制品、榨取豆油、酿造酱油和提取蛋白质。
尽管在漫长的历史中,大豆与中国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然而,在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状态下,大豆似乎无足轻重。
环顾全球,世界各国所栽培的大豆,种子全都是直接或者间接从中国传播过去的。一直到20世纪中叶,中国仍是全球最大的大豆生产国和最大的出口国。数据显示,20世纪80年代,中国大豆产量进入快速增长的阶段,到1994年,达到1600万吨,完全自给自足。
20世纪末,全球大豆市场出现了一个如今看来重大的变化。这个变化当时是那么细,那么小,那么不起眼。
当时,我国对粮食流通领域进行市场化改革试点。相比起水稻、小麦和玉米等作物来,大豆不是主粮。也就是说,万一试点失败,其副作用相对要小。试点就从大豆开始了。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产业经济研究室主任、研究员钟钰回忆,1995年开始,大豆作为油料作物,首先放开市场。也正是那一时期,中国各大城市的市场上出现了不少“精制油”。
比起原来买的色泽较深的低等级豆油来,精制油色泽澄亮,炒菜时油烟少。没过多久,零拷油彻底退出了上海市场。市民买油,以塑料壶包装为主,逐渐也有了金属罐、玻璃瓶装的——從豆油,菜籽油,到调和油,到花生油、玉米油、茶籽油、橄榄油……品种极大丰富。
1970年,黑龙江垦区职工享受大豆丰收的喜悦(资料照片)。
回顾当年所谓的精制油,和色拉油在工艺上几乎大致无两——都是压榨油,而当年低等级豆油采用的是浸出油工艺。“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需要更多的压榨油,而肉蛋奶等畜产品消费的增多,则需要更多的饲料,大豆压榨后的豆粕,又是工业化饲料的主要原材料之一。” 钟钰回顾道,“这本身是个不错的循环。看准了商机,大量大豆压榨企业上马,中国市场对大豆的需求猛增。” 有研究显示,我国粮食、蔬菜、肉食的比例关系已经从改革开放初期的8:1:1,演变为4:3:3。
2022年第一季度:全国生猪存栏4.22亿头,同比增长1.6%;全国家禽出栏37.0亿只,比上年同期微降0.9%,但仍是非常可观的数字。在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于爱芝看来,如果没有强大的饲料供应能力,特别是豆粕这种重要的蛋白饲料供应能力,是无力支撑起如此庞大的养殖业的。换言之,如果没有足够的大豆,中国人不仅会缺许多人喜爱的豆制品等食物,缺食用油,包括各种肉禽类食物供应都有可能短缺。
然而,鞠芬感受到的却是——自上世纪90年代末期开始直至21世纪20年代初,自己家乡的大豆种植面积从史上最高到逐年有所降低。“上世纪90年代中期,我们这儿大豆收购价是七八毛钱一斤,现在也才涨到两块多。这种涨幅,不能说没有利润空间,可比起其他作物,就不一定高了。”鞠芬对记者说。
原来,进入压榨油—豆粕—养殖业循环的,主要是进口大豆。
无论是主产区东北,还是华北、华东、华南,尽管中国种植大豆的地域非常广泛,可国产大豆总体上更适合食用。其中,当然有江南一带人民特别喜欢的毛豆子,鲜嫩、清香、软糯——这已经是异化为菜蔬的一种大豆了。除此之外,盐水毛豆、磨豆腐,做大酱,都是国产大豆的好用途。
市场数据显示——绝大多数国产大豆都成为食材原料。以黑龙江省绥化市下辖的县级市海伦市为例——2021年该市种植的200多万亩大豆中,绝大多数都是适合用作食用原料的大豆。该市前进镇六合村合作社负责人李海兵称,该村合作社目前有15000多亩耕地。因为轮作,每年种植的大豆在三分之二左右。种植的都是当地高蛋白的优质品种,产量也较高,每亩可以达到200公斤左右,这些大豆主要用于制作豆粉等各种豆制品。这一点,和鞠芬所在粮站收购到的大豆特点相类。“我们收上来的大豆,许多成为包括上海等地豆制品加工工业的原料。”鞠芬说。
为了得到更多适合压榨的大豆,一度,中国进口大豆数量逐年扩大——1996年,111万吨……2000年,1042万吨……2020年,中国大豆进口量超过1亿吨。
美国大豆出口协会北亚区总监狄翠山(Paul Burke)表示:“从1997年开始,来自中国的大豆需求为美国农民生产大豆提供了一个新兴的、不断增长的市场。自2006年以来,全球大豆需求的增长使大豆的价格上升了50%,进而使美国农民的生活得到改观。上升的价格让农民们得以购买新的设备来改善或扩建他们的农场仓储体系。全球大豆需求的增长促使美国大豆种植面积第一次超过了玉米。”
美国恰恰是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布局豆农补贴的。1996年版的美国《农业法》出台后,大豆补贴增加到年均29.1亿美元。2002年版的美国《农业法》进一步规定了美国对其豆农的直接补贴额。以2004年为例,补贴额50.5亿美元。这意味着,美国农民每生产1吨大豆所得到的政府补贴,从20世纪90年代初的15.2美元上升到2004年的59.1美元。
美国无疑是在“下一盘大棋”——通过此种手段逐步控制了世界大豆市场的价格。而此后,南美洲的巴西、阿根廷开始进入大豆市场,总体上令大豆价格有所回落。自2012年起,巴西已取代美国,成为中国最大的大豆供应国。
大豆进口,对中国来说,确实得到好处。以食用豆油为例,在十几亿人食用油需求大量增加的背景下,人均年消费量从20世纪80年代初的2.6公斤增加到目前的22公斤……
2021年10月21日,习近平在东营市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考察时,走进田间察看大豆长势。
有一利必有一弊。
2018年,想要通过贸易战要挟中国的特朗普当局屡屡以大豆贸易出招。拜登上台以后,中美之间的大豆贸易并没有完全恢复到2017年以前的那种状态。
今年以来,随着俄乌冲突爆发,国际粮食市场又有所变化。原本颇有话语权的、曾有“苏联粮仓”美誉的乌克兰,起码这个春天的春耕全给荒废了。顾着打仗的另一个粮食生产大国俄罗斯也多多少少受到影响。基于这样一个背景,印度迅疾宣布停止小麦出口。乌克兰随后宣布对荞麦、大米和燕麦实行出口限制。
据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IFPRI)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5月28日,全球范围内已有包括阿根廷、哈萨克斯坦、印度、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摩洛哥、土耳其、匈牙利在内的20多个国家实施了粮食出口限制令,品类包括小麦、玉米、面粉、植物油、豆类、西红柿等。
中国该如何做?如果中国自身的粮食供应链出现问题,则类似近日东盟一些国家禽类短缺,或是价格畸高,以及美国婴儿奶粉短缺等情况是否会发生在华夏大地?
中国人彻底告别饥馑年代的时间比发达国家远为靠后,对潜在的粮食危机,中国必须未雨绸缪。
其实,早在2009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就首次提到过“大豆”“油料”。之后,这兩个关键词就再也没有离开过“一号文件”。
近几年的情况是这样的——
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乡村振兴的重点是产业兴旺,必须构建农业对外开放新格局,要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粮商和农业企业集团,积极参与全球粮食安全治理和农业贸易规则制定。
2021年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前,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专题研究“三农”工作时强调,要实打实地调整结构,扩种大豆和油料,见到可考核的成效。
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则提出,要大力实施大豆和油料产能提升工程。
数据说话——2021年,我国大豆进口数量略减,降低为9653.70万吨,加上国内总产量1640吨,全国全年大豆总量为11294万吨,自给率只有15%左右。“这样一个自给率,有着正反两个方面的视角。” 钟钰解读道,“从正向的角度看,进口大豆保障了国内市场的需求,对居民膳食结构升级等,都有重要意义,这也是这些年来我国大豆进口数量一直很高的原因之一。但另一方面,自给率过低。我国虽然是大豆原产国,但在育种、种植技术等各个方面的科研力量还比较弱,这也和我们自身生产大豆不足有关。更重要的是,大量进口的同时,意味着把柄掌握于他人之手,一旦供给出现问题,风险很大。”
如何提高大豆自给率?并将之调整到一个合适的平衡点?
记者从黑龙江有关方面了解到,该省今年的大豆生产者补贴是每亩248元。别小看了这248元。一份来自国家发改委的成本收益数据显示,从2015年到2020年,5年间大豆种植净利润都是负数,2020年,大豆种植的净利润,每亩为负60.33元。相比而言,玉米的净利润,2015年至2019年同样都是负数,但到2020年,转负为正,每亩为107.84元。
在鞠芬看来,这笔大豆补贴,能够让一部分之前种水稻、玉米的老乡回到种大豆上来。“咱东北大米的名声越来越响,周围种水稻的多了。都是好良田种水稻啊。那时候种水稻成本也低。”鞠芬告诉记者,“哪知道水稻种得多,价格贱下来了。因为要开采过多地下水灌溉,成本又上去了。既然今年有大豆补贴,许多人就早下决心种豆子了。”鞠芬还透露,在黑龙江省部分地下水超采区、寒地井灌稻区推进水改旱、稻改豆试点,有利于水土保持,就她个人的观点看,早该这么做了。“黑土地是我们的乡愁啊。这片土地最适合的是大面积种豆。当然,也可以在部分适合种水稻的地方种水稻。但不能打破平衡啊。”鞠芬说。
2020年9月13日,位于黑龙江边的呼玛县三卡乡的大片农田已经成熟,从高空俯瞰,玉米、大豆、土豆、高粱等农田呈现出红、黄、绿、粉、紫等多彩颜色。
记者还注意到,“一号文件”提出,在东北地区开展粮豆轮作。
海伦市海北镇现代农业试点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托管的2万亩土地,往年种玉米,今年就冲着这每亩248元的补贴,改种大豆了。合作社理事长杜振涛掰着手指头就能算出这么一笔账——去年大豆平均亩产量180斤,按每公斤1.5元算,收入1080元,土地流转成本600元,种子、化肥、人工、机耕等成本近300元,每亩收入约180元,加上每亩248元的大豆生产者补贴,纯效益约428元。“这个收益很好了,如果效益能稳定,大家还是愿意种大豆。”杜振涛很有信心地说。
未来,还可以通过多元化进口的方式,如增加油料、豆粕、畜产品的进口,来分散单一产品进口的问题,同时通过积极研发替代品饲料等方式,在多方面降低大豆进口的风险。
在今年春季大豆播种之前,海伦市农业农村局局长姚宏伟称,今年市里成立了大豆专班组织推进,大豆生产任务层层分解落实到乡、村和地块,预计大豆面积达到245万亩,较去年增加约12万亩。黑龙江省农业农村厅亦表示,今年黑龙江省大力实施大豆产能提升工程,全省大豆种植面积力争达到6850万亩,比2021年增加1000万亩以上;力争总产量达到85亿公斤,比2021年增加13亿公斤。目前看,这些目标正在实现的过程中。
金融界有一句俗话——“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面对2021年大豆自给率过低的情况,通过国家补贴的方式,将大豆自给率提升起来,不啻一个好办法。但这并不表明中国未来要追求回到1995年之前在大豆方面完全自给自足的状态。
事实上,2021年的中国大豆自产量,与1994年这最后一个大豆自给自足的年份相比,基本上是持平还略有增长的。随着中国人生活品质的提升,以现有的甚至未来更多的消费量来衡量,如果大豆实现完全自给,那得从其他地方抠出多少土地来呢?2020年,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孙连军曾给媒体算过一笔账——6亿亩。
也有其他统计口径称,中国做到完全的大豆自给,在不减少需求的前提下,还需要3亿亩以上土地。
无论是3亿亩说,还是6亿亩说,其实都是不现实的。《新民周刊》记者从农业农村部网站上查阅到的《“十四五”全国种植业发展规划》显示,到2025年,“力争大豆播种面积达到1.6亿亩左右,产量达到2300万吨左右,推动提升大豆自给率”。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规模呢?钟钰解读为——2300万吨的大豆年产量,能够让中国的大豆自给率提升6到7个百分点。
即便这一扩大大豆栽种的方案,也不可能通过仅仅在东北特别是黑龙江一地来完成。就东北来说,吉林、辽宁、内蒙古都有地方开始跟进。6月18日的农情调度显示,全国夏播粮食作物已经完成意向面积的74.2%。其中,中稻栽插八成半,夏玉米播种七成半,夏大豆播种五成半。
分省看,河南夏季播种粮食近九成,安徽过八成,山东七成半,江苏过六成,河北三成半。记者注意到——黄淮地区有一个显著特点,进入了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夏播关键期。
农业农村部还在山东禹城组织黄淮海地区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观摩会。会议披露,黄淮海地区是最有潜力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的产区,因为此地玉米大豆品种多,光温资源匹配性好,推广有基础、有优势。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是玉米带状间套作大豆的种植模式,重点通过扩间增光、缩株保密,充分发挥边行效应和大豆固氮养地作用,有利于改善土壤条件、提升土壤地力,是实现玉米基本不减产、增收一茬大豆的一项稳粮增收、提升地力的种植技术。包括黄淮海地区,2022年,农业农村部在全国16个省份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示范1550万亩。
钟钰认为,除了增产以外,未来,还可以通过多元化进口的方式,如增加油料、豆粕、畜产品的进口,来分散单一产品进口的问题,同时通过积极研发替代品饲料等方式,在多方面降低大豆进口的风险。
无论如何,小小一颗大豆,能够看出的是国家战略。《左传·成公十八年》有曰“周子有兄而无慧,不能辨菽麦,故不可立”。意思是晋国应该立14岁的周子为国君,虽然周子有个哥哥,但这个哥哥不聪明,连豆子和麦子都分辨不清,因此不能立为国君。
不辨菽麦则不可为君。如今看来,豆子的事,又怎可说小呢?
大豆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为一年生草本豆科植物,有春大豆、夏大豆、秋大豆类型,有黄大豆、黑大豆、褐大豆、双色大豆、青毛豆等子实,分类法较多。
大豆原产于我国,古称“菽”或“荏菽”,自远古时代起即是重要的“五谷”之一。
目前,我国大豆主要种植在东北和黄淮海地区及南方一些省(区),其中黑龙江、内蒙古、吉林、辽宁、河北、山东、河南、陕西、山西、安徽和江苏(北部)是中国大豆主产区。
大豆既是粮食作物,又是油料作物,是我国重要的战略性农作物之一,进入21 世纪以来,我国大豆的进口量迅速增长,逐渐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大豆进口国,主要进口国家为巴西、美国、阿根廷、加拿大等。
(整理:张燕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