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蕊
摘 要:十四五大布局下,城市群+新基建为我国建筑行業带来新的机遇与广阔的市场,整体来看建筑行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对建筑施工企业而言,要想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中实现稳定发展,提高运营效率和经济效益,需要企业结合自身的经济业务与市场环境,革新财务管理模式,将新的理念与思想落实于财务管理工作中,加强成本控制、资金管控等,实现企业财务精细化管理,从而有效降低一系列财务风险,同步提升建筑施工项目完成质量与企业自身经济效益。本文对建筑施工企业加强财务管理的必要性及意义进行简单阐述,针对财务管理体制、项目成本管理、应收账款管理等存在的问题展开分析,积极探寻可行的管理对策,针对性地解决实际问题,促进企业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合理规避财务风险,旨在帮助建筑施工企业进一步改善财务管理相关问题,加快财务管理转型升级。
关键词:建筑施工企业;财务管理;问题;对策
建筑业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支柱产业之一,是促进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当前经济形势下,行业内部竞争局势愈加险峻,建筑施工企业在扩大业务范围、运营规模的同时,也要积极变动管理方式,尤其是财务管理,其关系着企业资金链的稳健灵活以及财务风险的合理规避。目前,建筑施工企业财务管理受到一定制约,在诸多因素的影响下问题频发,传统财务管理模式显然不再适用,必须引起高度重视,推进财务管理改革,实现财务管理精细化,同步提高工作效率与质量,规避财务管理方面的漏洞。本文就此展开分析与论述。
一、建筑施工企业加强财务管理的必要性及意义
建筑施工企业具有工程项目多、资金需求总量大、建设周期长、资金周转慢等普遍特征,谋求“利润最大化”是企业基本目标之一。财务管理工作存在于企业财务活动中,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的,关注资金使用情况,处理好内部财务关系。新时期,建筑施工企业不仅要注重扩大业务规模,而且要保质保量,扩大利润空间,走向质量效益型发展之路,此时加强财务管理、促进财务转型升级是必然选择与重要举措。建筑施工企业项目工程众多,项目开发、建设等对资金有着较高需求,只有加强财务管理,严控资金支出,并从财务角度积极拓展融资渠道,才不至于陷入资金短缺的困境,保障项目工程的顺利推进。另外,建筑施工企业的施工过程较为繁琐,项目工程周期长,成本核算、预算控制等较为复杂,应当配备专业人才完成此类工作,只有进一步优化财务管理方式,有效提高财务管理水平,才能达到规避风险、实现既定利润目标的目的。
建筑施工企业加强财务管理的意义如下:第一,有利于确保资金安全,对资金使用过程展开全方位的跟踪控制,有效避免资金分配不当、资金使用效益过低等问题;第二,有利于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建立严格规范的规章制度,增强财务信息的真实性,以制度为根本保障,有序展开各项财务工作,全面提升工作质量与效率;第三,有利于以战略目标为导向,根据战略思维,革新财务管理,改变以会计核算、记账报账为重心的工作模式,凸显财务管理职能,为决策制定、战略规划而服务,促进财务职能转型,发挥管理会计优势,使其与企业发展进度相匹配。
二、建筑施工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财务管理体制有待完善
部分建筑施工企业财务管理体制有待完善,在预算控制、成本控制、存货管理、资金管理等方面存在不足,并未建立针对性的规章制度,或者是没有结合项目推进调整制度体系,现有规章制度可执行性不强,特别是在内部控制、资金管控方面有较为严重的缺失。财务岗位工作内容与职责划分不明确,部分岗位职务交叉,可能导致大量重复性的财务工作,工作效率低下,损害企业内部资源,财务管理职能难发挥。此外,部门财务管理制度对工程项目重要环节的具体指导性不强,缺少双向反馈机制,导致财务人员与项目部沟通不及时。
(二)施工项目成本管理弱化
建筑施工企业主要成本包括材料、人工、机械,其中材料成本占比重,约为工程总成本的65%-70%;人工成本约占25-30%,合同外采用大量计时工,加上人工成本控制意识淡薄,导致人工成本管理混乱;机械成本约占10%左右,且对机械设备性能有着特定需求。建筑施工企业必须重点强化材料成本使用与有效控制,才能扩大企业自身利润空间。然而实际上,部分企业为了扩大市场份额,盲目扩张工程项目,其成本管理处于较低水平,缺乏财务方面的有效控制,如成本计划与成本控制对项目的建设条件考虑不全面,材料采购市场调研工作不深入,未能充分把握各种变动因素,后期施工作业可能面临重大错误的设计变更,此时不仅要承担责任与风险,而且会加大成本投入,经济效益随着丧失,粗放式成本管理模式致使企业陷入财务危机。
(三)应收账款和存货管理存在漏洞
垫资数额大是建筑施工企业的普遍特点,应收账款长期挂账是影响企业资金周转率的关键因素之一。目前我国建筑施工企业应收账款管理普遍存在的常见问题有:第一,仅以发票记账联作为凭证附件,财务与项目部沟通反馈不足,不能及时获取其他相关资料,开具发票时缺少书面依据;第二,制度执行力低,应收账款长期挂账,未能指定专人负责催收工作,从思想层面并没有引起高度重视;第三,责任人多为项目经理,企业财务部门与甲方联系脱节,对项目建设施工进度把握不准,且存在应收账款失控风险;第四,责任不明确,由于前期管理不当,应收账款方面的数据信息可能丢失,存在明显的管理漏洞。通常建筑施工企业存货占企总资产30%左右,存货管理影响着企业总资产的周转率,目前企业存货管理有如下几点问题:第一,缺少责任人制度,存货采购具有随意性,未能根据项目实际情况制定可行计划,导致材料供应过剩,增加工程成本;第二,施工环节存货管理信息化水平较低,存货清点、收发、出入库等工作繁重,易出现记录缺失、材料不全等问题;第三,存货管理人员内控意识薄弱,加上岗位设置不合理、内部监督弱化,最终形成更多管理漏洞。
(四)资产负债率高,资金管控薄弱
在环境与经营因素的双重影响下,我国建筑施工企业资产负债率偏高,利用财务杠杆实现负债经营是为了扩大经营规模而采取的一种方式。因行业特殊性,整体分析可知建筑施工企业资产负债率为60%左右最佳,据国家统计局公报数据显示2020年建筑业增加值72996亿元,市场需求总体稳定,但我国几大央企资产负债率在75%上下浮动,这也由行业特性所决定。分析安永近期所发布的数据报告得知,2020年我国上市建筑企业资产负债率达到74.76%,尽管较2019年相比有所下降,但仍处于较高水平。甚至有的企业陷入资不抵债的困境中,高财务杠杆形成较大财务成本与财务压力,长时间下去必然引发财务风险。从市场层面分析,是因贷资承包、垫资工程等普遍存在,施工企业不得不承担资金压力;从运营管理层面分析,是因企业自身资金管控薄弱,会计业务处理不当,引起资产负债率总额虚增或虚减,加上缺少一套严谨的资金管理制度,内部监督管控力度不足,无法全面掌握资金使用情况,导致大量资金沉淀,使用效益降低,利用价值缩减,间接影响到资产负债率。
(五)减税降费下税务管理不足
减税降费政策下,国家重点扶持的公共基础设施项目享受税收优惠政策,建筑业税率由16%降至13%、10%降至9%,有关部门针对落实减税降费政策,下达文件通知,下定决心将政策落到实处。但是减税降费下,建筑施工企业税务管理还存在不足之处,主要体现为:第一,为了获得更多进项税额,将钢材、水泥等税率高的资源列为供财,这种做法导致“去材料化”“纯劳务化”,一定程度上也造成税负增加;第二,社保费税务征缴模式改变,社保费收支两条线,税务机关严格核对相关数据,建筑施工企业面临新的挑战,其工程建设中用工风险增加;第三,被动取得不合规发票,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引发税务风险。
(六)管理会计推广不力,管理方法滞后
新时期,财务会计领域涌现出新的概念与思想,为建筑施工企业财务管理改革与创新指明方向。其中应用管理会计更是企业加强财务管理的重要举措,但是目前大多数建筑施工企业管理会计推广不力,仍旧沿用传統会计核算方法,未能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管理会计工具应用不当,管理会计职能优势无法发挥。另外,缺少复合型财务管理人才,对管理会计的认知不够深刻,未能跟上现代企业管理技术步伐,更是难以促进财务职能转型升级。
三、新时期建筑施工企业加强财务管理的有效对策
(一)完善财务管理体制,规范财务管理流程
建筑施工企业应建立完善的财务管理体制,以制度为保障,加强制度约束,规范财务管理流程,有序展开各项财务工作。第一,划分财务岗位职责,将资金管理、会计核算、内部审计等进行细化,由专人负责;第二,建立财会监管制度,明确不同层级的授权,严格过程审批,杜绝越级审批行为;第三,根据工程项目的特性,制定针对性的规章制度,涉及资金收付、应收账款管理、存货管理、票据管理、合同管理等,实现有章可循、有据可依;第四,加强财务内部控制,健全内控制度体系,全面覆盖内部审计、内部稽核、岗位交接、财产清查等,规范工作流程,有效降低管理成本,为经济活动的高效运转提供保障。
(二)加强成本管理与预算,实行全面预算和成本管理
预算与成本密切关联,建筑施工企业需引入全面预算,将预算成本与实际成本进行对比分析,使得企业资金使用、成本支出处于严密的动态控制之下,进而加强成本管理,实现降本增效。第一,前期做好预算相关工作,根据施工图、投标报价等确定总预算,各部门积极参与预算工作,结合工程特点,分析实际需求,以预算为导向,制定项目目标成本;第二,贯彻全面预算意识,层层下达目标成本,实行全过程目标成本管理,加强动态管控,定期分析预算成本与目标成本是否存在明显差异,发现成本水平的偏差情况,据此适当调整预算与决策。此外,为了防止出现项目前盈后亏的现象,必须做好预算控制,明晰项目建设施工时的真实成本水平,同时增强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与可靠性,进一步提升全面预算与成本管理效果。
(三)加强应收账款管理,实现提质增效
为了避免应收账款长期挂账与存货大量堆积,建筑施工企业应当认真贯彻“三降一减一提升”,加强应收账款管理,完善存货管理,降低应收和无效低效存货,加速资产周转。一方面,明确划分每一笔应收账款的相关负责人,落实岗位职责,责任人负责其可实现性,催收人负责对外沟通甲方,确保应收账款及时回笼,定期分析应收账款的账龄,将其中由直接证据证明无法回收的账款整理出来,做好坏账准备,尽早剥离不良资产。另一方面,实行ABC分类控制法,实行存货有别管理,A类存货包括钢筋、水泥等重要材料,具有量大、资金占比高的特点,展开重点管理,规范采购与材料领用程序,详细记录使用情况,定期盘点,确保账实相符;B类存货包括辅助材料、维修配件等,做好台账的登记,由相关负责人定期核对;C类存货包括办公用品、劳保用品等,加强日常管理,制定详细的采购计划。通过采取以上举措,可进一步加速企业资金周转。
(四)严格资金预算,加强资金集中管控,优化资金效率
建筑施工企业严格资金预算编制,制定资金使用方案,由各部门积极配合,完成资金总预算编制工作,跟踪预算执行过程,科学调整、统一口径、动态控制,根部各部门资金使用的特点,以预算为基准,加强资金预算监督考核。根据建筑施工企业项目众多、资金分散的实际情况,在严格资金预算的基础上还需要加强资金集中管控。以某企业为例,该企业设计财务公司,建立资金集中管控平台,对内合理调剂,处理资金闲置、资金使用不当等问题,对外与金融机构建立良好关系,争取优惠政策,筹集更多的项目建设资金,降低资金链断裂风险。企业抓住最佳资金平衡点,建立合理的资本结构,内设资金管理部门,明确权责利划分,加大监督控制力度,设立风险预警机制,使得管理者对资金使用情况有充分的了解,制定可行的经营决策,有效防范资金风险,优化资金使用效率,逐步降低企业资产率,助力工程项目顺利推进。
(五)充分利用减税降费政策,有效开展税收筹划工作
减税降费政策下,企业应体现出建筑行业的特性,抓住机遇,充分利用各项优惠政策,降低成本,化解税务风险,开展税收筹划工作。第一,提前测算税率调整带来的影响,制定并完善制度文件,并强化内外沟通,做好税收筹划工作,尽可能消除税率差带来的不利影响;第二,利用分包发票抵减政策降低就地预缴增值税,获取分包专用发票,加强项目材料成本管理,并结合进项税额留抵情况,合理安排采购工作;第三,加强政策研究,立足于企业实际,制定应对方案,建立税务管理信息系统,提高税务管理工作效率,并有效防范税务风险;第四,积极申请财政返还、手续费返还等;第五,督促员工主动参加社保与个税调整,利用社保方面的优惠政策,同时保障员工与企业的利益;第六,建立健全票证管理制度,严格核实发票信息,加强企业信用管理,规避信用风险。此外,还应培养专业财税人员,加强政策宣传解读与多元化培训,打造深入解读税收政策、经验丰富的高素质财会团队。
(六)加强管理会计队伍建设,促进财务职能转型升级
新时期,企业财务管理从基础核算型财务会计迈向价值创造性管理会计已是必然趋势,对于建筑施工企业而言,也应与时俱进,更新财务管理理念,将管理会计工具应用于实践工作中,解决财务管理相关问题,促进财务职能转型升级。建筑企业需加强管理会计队伍建设,以信息技术为依托,为管理会计工作提供技术保障,对内培养优秀人才,加大教育培训力度,夯实现有财会人员的专业基础,引导他们主动学习、提升自我;对外提高招聘门槛,对业财融合、管理会计、智能财务等提出要求,引进优秀人才。通过加强队伍建设,加快财务管理转型升级进程,将管理会计在项目绩效管理、项目风险评估及目标成本预算、中标后工程造价制定的目标成本、统筹项目整体资源配置、生产要素成本管理及经营风险管控等方面的职能发挥出来,充分运用关键绩效指标、全面预算管理、风险管理框架、目标成本管理等管理会计工具,进一步加强项目生命周期管理。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当前经济形势下如何加强财务管理、有效解决财务管理相关问题是建筑施工企业最为主要的一项任务,关系着企业资金链的稳健灵活、财务风险的有效控制、利润空间的持续扩大。建筑施工企业必须从思想层面加强重视,付诸于实际行动,及时发现财务管理相关问题,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加强管控,提升财务管理水平,实现资金良性循环,严格控制施工项目成本支出,为项目正常推进保驾护航,从而进一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推动企业可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轶群.建筑施工企业财务管理现状及优化策略[J].财会学习,2021(01):72-73.
[2]高红霞.建筑施工企业财务管理问题及完善[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20,42(S1):29-30+33.
[3]刘语佳.“减税降费”政策对建筑施工企业税务管理的影响[J].国际商务财会,2020(09):40-42.
[4]張霞.新经济时代建筑施工企业财务管理模式创新分析[J].中国集体经济,2020(08):154-155.
[5]田艳艳.新经济时代建筑施工企业财务管理模式创新[J].纳税,2020,14(06):125-126.
[6]马青松.探讨国有大中型建筑施工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集体经济,2019(27):115-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