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志平
【关键词】《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学习任务群,大单元教学
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延续《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思路,以语文学习任务群呈现课程内容。语文学习任务群规定了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怎么教、怎么学、怎么评价,并以学习任务整合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在运用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发展语文课程核心素养。
义务教育阶段设置了“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整本书阅读”“跨学科学习”等贯串四个学段的六个语文学习任务群。六个语文学习任务群突出义务教育阶段语文学科的任务,突出儿童学习语文的特点;强化每个学习任务群的主要育人功能,突出必备品格、关键能力和价值观念,加强识字与写字、日常会话、语言及文化积累、阅读鉴赏、表达交流与沟通、梳理探究、学会学习等语文关键能力的培养;重视学生语言、思辨、审美、文化等各方面素养的全面发展;重视“整本书阅读”“跨学科学习”等新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与合作、反思、创造等综合素养的整体提高和协调发展。
每个任务群由若干任务学习单元组成,这若干任务学习单元可称之为语文大单元。笔者曾经从“语文核心素养为纲的大单元设计”“真实语文生活情境中的深度学习”“以学生的语文实践为中心的教学过程”三方面阐述了语文学习任务群的特点[1],并且探讨了大家关心的关于語文大单元的七个问题,即“语文为什么要大单元”“语文大单元大在哪里”“大情境大在哪里”“大任务大在哪里”“怎样设计大单元教学”“怎样评价大单元的学习”“大单元与跨学科学习有什么联系”[2]。本文试图围绕五个关键词,就语文学习任务群究竟怎样通过大单元教学设计落实到每一堂课,展开具体讨论。
第一个关键词:素养。以语文课程核心素养为纲。
以语文课程核心素养为纲,就不是以知识为纲,不是以能力为纲,也不是以文本为纲。
我国的语文教育具有悠久的历史,也形成了很多好的传统。孔子时代的语文教育基本上是“经典范例—诵读”,比如选定《诗》《书》《礼》《易》一些读本,让学生诵读。读着读着学生就会读书了,会写文章了,也有文化了。这样以文本为纲,用叶圣陶先生的话说是“过于玄妙笼统”[3]。1902 年开始,我国引进了现代学校制度,语文独立设科,几十个人坐在一个教室里学语文。在知识中心、教师中心、课堂中心的体系下,逐渐形成了“知识—传授”“能力—训练”的教学模式。时间长了大家觉得也有问题,学生学了很多知识,但是没有读什么书,没有多少文化积累,做了很多题,还是不会写文章。知识能力为纲,也没有让学生形成很好的语文素养。中共中央、国务院在1999 年6 月发布《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以后,大家都把目标聚焦到怎样提高全民素质这个问题上来了,于是之后启动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语文课程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过程中,逐步实现了从知识能力为纲到素养为纲的转变。原来的三维目标发展到语文课程核心素养,重视让学生在语言建构与运用的过程中,实现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构建了“素养—实践、养成”的教学模式。
设置语文学习任务群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通过积极的语言实践,全面提高语文课程素养,而不仅仅是掌握几个知识点和能力点。
第二个关键词:学习。以学生的语文实践为主线。
以学生的学习为主线,就不是以教师的教为主线,也不是以内容为主线。因此,称之为学习任务群,而不叫作记叙文教学群、小说教学群、议论文教学群,顾名思义,它是以学生的语文实践为主线的任务驱动学习。
语文实践是学生综合运用各种学习方式的学习实践,主要是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当然也包括积累、搜集处理信息、调查访问等。
以学生的学习为主线,意味着任务群不仅是考虑原有的学习内容,还要考虑学生的学习行为,以学习行为为主线重组学习内容。每一个任务群的名称也都体现了这样的追求,比如“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突出了学生“积累与梳理”的学习行为。
以学生的学习为主线,也是知识本位课程向人本位课程转变的重要标志。
第三个关键词:生活。以生活为基础。
生活离不开语文,语文学习也离不开生活。加强语文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学习语文,语文更加鲜活,语文学习更加生动,学生更有兴趣,学习效果会更好。
正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所指出的:“语言文字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文字的运用,包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听说读写活动以及文学活动,存在于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人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语言文字是生活的一部分,是一种社会活动、社会行为。离开生活的语文学习必然枯燥无味。
真实的生活情境把语文学习内容、学生的学习活动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实现内容、学习、生活三者之间的互动。比如,学习传统文化的有关内容,就可以与身边的文化传统联系起来,让学生去寻找身边的文化遗存、文化习俗、文化名人等,把阅读古代诗文、现代作家介绍传统文化的篇章与文化探究活动结合起来,不但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加深对所学文本的理解,而且能够使学生增进对身边文化的认识,体认文化的悠久灿烂和传承发展,进而激发对家乡、对中华文化的热爱之情。
这样的语文学习过程也是参与社会生活、认识社会、理解社会的过程,甚至是运用语文去解决社会生活中的问题的过程。当然,真实情境中的学习并不是要求语文教学离开课堂,总是把学生领到校外去学习。教师应重视把学生的日常生活以及参观、考察、访问、调查、广泛阅读、跨学科学习等体验性探究性活动与课内语文学习有机整合,将课内课外的学习有机整合,丰富学生的生活积累和生活经验。语文课堂上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主要是激活学生的生活积累和经验,让学生的语文学习与社会生活产生有机关联。教师在创设学习情境时应关注学生的日常语文生活,从个人生活到公共生活,从家庭、学校到社会,逐步扩大语文生活的范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提高学生对语言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对生活和社会的认识,提升学生的生存和发展能力。
第四个关键词:主题。突出重大主题内容。
语文教学应突出重大主题内容的学习,这主要指的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从而实现以文化人,培根铸魂。当然,除了这三大主题内容,语文教学也应安排外国优秀文化和日常语文生活等内容的学习。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对重大主题内容与载体形式都作出明确的规定,每个学习任务群又分学段作出具体安排。三大主题内容在每个学段、每个任务群教学中,都应集中安排相应的任务学习单元,同时也应有机渗透在其他任务学习单元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学习内容和实践活动。比如,围绕日常生活,既要引导学生学习反映日常生活、科学技术、大自然等方面的应用类、说明类、记叙类作品,组织开展口头和书面交流与沟通、跨媒介阅读与表达等语文实践活动,也应引导学生在学习掌握日常生活必需的语言文字运用知识和技能、学会文明交流和沟通的过程中,逐步适应、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特别关注人工智能、新能源、环境保护等社会生活的重要主题,增进对社会、自然、科学的认识,激发对生活的热爱,增强服务社会、报效祖国的责任意识。
三大主题内容的学习无疑会对学生的精神生长产生巨大的影响,而这样的作用和影响是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形成的,不是简单说教,不是将语文课上成思想政治课。因此,教师应注重研究语文课程特有的育人价值和育人方式。
第五個关键词:任务。以任务引领学习。
以真实情境中的任务学习整合主题内容、学习情境、学习方法等多种元素,设计单元学习。
真实情境中的学习任务实际上就是与日常生活、社会生活相联系的,包括语言运用活动在内的行动。[4]素养、学习、生活、主题都包含在真实情境中的任务学习里;真实情境中的任务学习的设计,又是以核心素养为纲,以学生的学习为主线,以生活为基础,突出重大主题内容。真实情境中的任务学习,追求课程内容、学生生活、语文实践之间的协调和融通,成为统筹学科逻辑、学习逻辑、生活逻辑的载体。
这样一来,真实情境中的任务学习的设计就成为单元教学设计的关键环节。单元组成的各种元素,如目标、内容、情境、方法、评价等,都相应发生变化。目标指向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内容突出重大主题,情境贴近真实生活,方法是多种学习方法的综合运用,评价与教、学保持一致。单元的教学流程改变了单个知识点能力点逐一解析训练、单篇文本逐字逐句分析讲解的套路,以真实情境中的任务学习统领,设计连贯的有逻辑、有价值的单元学习活动。一个单元的学习活动可能是若干个课时,但是,每个课时的教学活动都是整个单元教学设计的一个部分,是连贯的教学活动的一个或者几个环节。每个教学活动又都体现语文学习任务群的思想,体现“素养”“学习”“生活”“主题”和“任务”。
语文学习任务群体现了语文课程的综合性、实践性,把学生从被动接受性学习和机械操练中解放出来。学生围绕真实情境中的任务,综合运用多种学习方法去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这种学习是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是主动积极的学习、在行动中的学习、创造性的学习。教师会把更多精力放在教学设计与教学组织上,设计真实情境中的学习任务,组织引导学生在行动中学语文,在用语文中学语文,在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语文。任务引导的学习需要教师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比如项目引导、问题驱动、启发式、讨论式、提示与点拨、展示与分享等,充分运用信息技术、互联网、人工智能等先进的技术和教学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