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环境与乡土情怀并行: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意愿研究

2022-07-07 01:51刘甲坤万利
创新与创业教育 2022年3期
关键词:意愿乡土情怀

刘甲坤,万利

发展环境与乡土情怀并行: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意愿研究

刘甲坤,万利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山东济南,250103)

大学生是乡村人才振兴的重要力量,深入探究影响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意愿的相关因素对于乡村人才振兴具有重要意义。对420名大学生进行抽样调查和实证分析,深入探讨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意愿存在显著的个体差异;发展环境的三个维度,即政策环境、教育环境和基础设施环境对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意愿都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为进一步验证分析结果,对50名大学生进行个案研究和深度访谈。根据研究结论,从完善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发展环境和加强大学生乡土情怀建设两个层面,分别从政府、高校、家庭和个人层面提出管理建议和策略。

乡村振兴战略;发展环境;乡土情怀;返乡就业创业意愿

一、引言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推进乡村发展的重要决策和部署,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在乡村振兴战略中,人才振兴是实现乡村振兴发展的切实保障,是推动地方发展的关键因素,大学生更是人才振兴的中坚力量。2018 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汇聚全社会力量,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畅通智力、技术、管理下乡通道。因此,大学生作为乡村振兴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可以抓住这样的机遇返乡就业。同时,引导大学生返乡就业,不仅有利于缓解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也为国家解决“三农”问题缓解了压力,最终实现农村人口从“智力外流”向“智力循环”转变。鼓励受过高等教育、有专业背景的大学生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能够有效地促进城乡之间的融合发展,推动新农村的建设发展。

但是当前,一方面,城乡资源分配极度不均衡,导致城乡差距过大,所以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意愿不高。另一方面,当前农村地区就业岗位空缺严重,尤其是缺乏高素质人才,虽然部分地方政府采用高薪引才政策,但人才引进效果并不显著。随着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进一步深化,解决这一社会问题刻不容缓。在此背景下,本研究从发展环境和乡土情怀两个层面,围绕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意愿进行调查研究。通过对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意愿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提出相应的建议,不仅可以丰富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的理论研究,还可以为高校聚焦大学生乡土情怀培育和教育政策制定提供思路。

二、文献综述

(一) 国外研究综述

国外学者就大学生就业的理论方面研究较多,如Parsons提出的人职匹配理论、Edgar Schein的“职业锚”理论、John Holland的职业选择理论以及Donald E.Super的职业发展理论,这些理论在指导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选择和发展上起到了非常显著的作用。

针对大学生返乡就业的研究则相对较少,Poulin等人在对不同阶段的大学生进行了调查研究后提出,不同阶段的大学生存在着不同的返乡就业观念,因此高校应依据就业理论,针对不同阶段的大学生开展不同的就业指导[1];也有学者通过使用李克特量表这一工具对大学生的就业能力进行了量化评估,使得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得到了关注[2]。

(二) 国内研究综述

1. 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现状的相关研究

关于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的现状,相关学者基于乡村振兴中人才振兴的视角,重点针对乡村人才建设中的突出问题进行了分析,进而提出要通过引导农村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加大乡村振兴政策的宣传力度,以产业为导向调整乡村人才结构等手段加强乡村人才队伍建设[3];还有学者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分析了大学生返乡创业面临的困难和障碍,并针对有关问题进行了探讨[4]。另外,闵强认为,大学生返乡创业能力提升需要借助于社会各方面的资源,针对高校学生的不同特点,鼓励其进行团队式、合作式、联合式的项目实践[5]。

2.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意愿影响因素研究

学者们侧重于运用问卷调查法对大学生的返乡就业创业意愿进行定量研究。有学者在对甘肃农业大学学生返乡就业的意愿调查时采用多种研究方法分析,研究结果显示,近年来该校每年本科毕业生有 4 000 多人,其中有64%的毕业生愿意返乡就业,30%以上的毕业生不愿意返乡就业[6];也有学者从理性与非理性的角度解释大学生返乡就业现象,总结出家乡引力是尤为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并提出了若想吸引优秀人才返乡就业,就要重视大学生就业发展前景和大学生乡土情怀的培育[7];还有学者通过对江浙地区的大学生进行抽样调查发现,大学生返乡就业考虑的首要因素是个人,其次分别是家乡、家庭以及社会关系[8]。

3. 文献评述

国内外学者主要从大学生就业理论、返乡就业的现状、返乡意愿的影响因素、创业扶持政策、农村就业环境等方面进行研究,为本文的展开提供了理论借鉴,但尚有一些问题没有涉及,也为本研究提供了探索空间。

第一,缺乏实证研究法。现有研究大都采用规范分析方法,以理论阐述居多;虽然也有少量调查研究,但大多停留在频次分析等简单描述性统计层面,对数据和现象背后的原因缺乏实证,导致调查研究得出的结论与定性分析别无二致。

第二,影响因素研究缺乏系统性。通过查阅文献可以看出,已有研究多聚焦于单一层面分析,关于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影响因素的系统研究较少。

三、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

(一) 概念界定

1. 乡村振兴战略

乡村振兴战略是习近平总书记于2017年10月18日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中提出,乡村振兴是指在乡村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包括乡村文化、治理、民生、生态等在内的乡村发展水平的整体性提升。乡村振兴的总要求是坚持“党管农村工作、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农民主体地位、乡村全面振兴、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城乡融合发展和因地制宜、循序渐进”七大原则,达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和生活富裕”的目标。乡村振兴主要有五个振兴系统,即“一是产业振兴,把产业发展落到促进农民增收上来,全力以赴消除农村贫困;二是人才振兴,让愿意留在乡村、建设家乡的人留得安心,打造一支强大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三是文化振兴,提高农村社会文明程度;四是生态振兴,扎实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计划,完善农村生活设施;五是组织振兴,打造千千万万个坚强的农村基层党组织,确保乡村社会充满活力、安定有序”。本文研究的重点是探讨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意愿,大学生群体是人才振兴的中坚力量,人才振兴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基础,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环节,是推动地方发展的关键因素。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乡村振兴是要把人才振兴放在首要位置,着力解决人才“贫瘠”问题,奏响人才振兴的“四部曲”。

2. 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意愿

大学生就业创业是指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将现有的技术、资金、知识进行整合,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以及自身能力,在目前的经济环境中寻找并把握机会以期获得工作岗位或创立企业组织来实现自身价值的过程。就业意愿是指个人在就业时对自己愿意从事的职业的倾向,是对今后所从事工作的具体标准的期望,真实地反映了个人对就业的看法和认识。它既是个人职业理想的直接体现,也是个人对职业的社会评价的直观表达[9]。

3. 乡土情怀

“乡土”一词蕴含着特定的地域文化和情感归属,具有地域性和文化性的双重含义。“情怀”是一个深植于中华文化却难以用其他语言表达的概念,常用来表达人的情感和心境,如职业情怀、教育情怀、人文情怀、家国情怀等。而“乡土情怀”表达的是人对本乡本土的一种情感归属,有学者称之为“每个人基于与生俱来的地缘、血缘、乡愿、乡情,对家乡(无论城市或乡村)历史、乡贤、风土民情、物产名胜的自豪、骄傲与热爱之情”[10]。乡土情怀是个人对乡村的眷恋以及认同感与责任感,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向上的精神力量,乡土情怀最本质的内容正是对乡村的热爱之情。这一情怀是调动乡村振兴战略主体投身乡村振兴战略主观能动性的内在动力,因而构成实现乡村振兴长效发展的重要保障因素[11−12]。

(二) 理论基础

1.“推−拉”理论

“推−拉”理论是研究人口流动、迁移的重要理论依据之一。该理论由英国的雷文斯坦 (E.Ravenstein)于19世纪提出,他以人口学为切入点,将人口迁移的原因分为推力因素和拉力因素进行分析。20世纪60年代,美国学者 E.S.Lee系统地研究了影响人口迁移的两个因素,即“推力”与“拉力”两个方面,并将人口迁移理论提升为“推−拉”理论。

大学生返乡就业作为一种特殊的人口流动形式,可以运用“推−拉”理论分析其流动行为。“推−拉”理论认为在市场经济背景下,劳动力的流动是理性的,人是以完全满足自身利益为标准的。大学生就业是劳动力流动的表现,就业地点的选择也是权衡推力与拉力的结果,是大学生考虑自身利益后所做的决定。如果我们把“推−拉”理论运用在大学生返乡就业这个论题上来看,现阶段大学生城市就业难和城市生活压力大是推力,而农村地区所呈现的就业发展机会和大学生对家乡的特殊感情成为拉力。大学生返乡就业的行为就是在这种推力和拉力的相互作用下产生的。

2. 社会支持理论

社会支持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是人们在探求生活压力对身心健康影响的背景下产生的。但是直到20世纪70年代,社会支持才首次被作为专业概念在精神病学文献中提出,之后很多著名学者将其作为一门科学进行广泛深入的探讨和研究。该理论认为,个人需求与个人行为会受到社会环境与外界支持的影响,客观社会环境对个人主观的选择、目标的达成有至关重要的作用[13]。

在探究乡村振兴背景下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意愿的影响因素时发现,社会环境、国家政策、家庭支持等是提供社会支持的主体,而大学生则是接受社会支持的客体。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意愿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支持力度、当地的社会保障制度、当地政府的扶持政策、当地的医疗水平、高校的宣传与支持力度、家庭的认同与支持等,都是影响大学生选择返乡就业创业的关键因素,因此我们将社会支持理论也作为我们研究的理论基础。

(三) 研究假设

1. 发展环境与返乡就业创业意愿的关系

根据文献梳理,本研究中的发展环境主要包括政策环境、教育环境和基础设施环境。通过对大学生返乡就业现状及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发现,家乡的宏观环境、返乡就业支持政策、家乡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等是影响大学生返乡就业的直接因素[14]。结合上文中的农村地区所呈现的发展机会作为发展环境中的“拉力”和社会支持理论,提出以下理论假设:

假设 1:发展环境对返乡就业创业意愿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

假设 1-1:发展环境对返乡就业意愿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

假设 1-2:发展环境对返乡创业意愿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

2. 乡土情怀与返乡就业创业意愿的关系

乡土情怀表现为一种心理定势和行为准则,会推动大学生回到家乡创业就业。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乡土情怀对返乡创业意向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较强的乡土情怀可促使农村籍大学生积极识别和搜寻家乡的创业政策、信息,由于与家乡亲朋好友沟通、交流起来相对更加顺畅,更容易在人力、物力、财力方面获得支持,增强创业自信心,提升创业能力,从而激发大学生的返乡就业创业意愿[15]。进一步结合“推−拉”理论,现阶段大学生城市就业难和城市生活压力大是推力,而大学生对家乡的特殊感情成为其返乡就业创业的拉力,因此,提出以下理论假设:

假设 2:乡土情怀对返乡就业创业意愿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

假设 2-1:乡土情怀对返乡就业意愿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

假设 2-2:乡土情怀对返乡创业意愿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

四、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意愿调查

(一) 调查问卷设计

本文在参考诸多学者的调查问卷基础之上进行了问卷设计,寻求归纳同类研究问卷设计的内在关联和规律。在问卷正式发放前进行试验,根据问卷初稿的反馈情况进行修改,并确定问卷最终版。在此基础上确保问卷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行性,保证获取数据的真实、有效、可靠。本文所得数据基于2021年3月至2021年4月对全国 54 所高校大学生进行的随机抽样调查,共回收420份问卷,其中有效问卷315份,问卷有效回收率达到75%,调查对象基本情况见表1。

表1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三) 大学生个体特征返乡就业创业意愿比较分析

本部分将不同性别、年级、学历、专业、政治面貌、志愿、家庭子女数、生源地情况等进行对比研究,对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意愿状况及影响返乡就业创业意愿因素进行对比分析。在分析的过程中发现上述因素对大学生的返乡就业创业意愿有着不同的影响。

1. 性别差异分析

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对不同性别的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意愿进行比较,值为0.001、0.040,在0.05水平上差异显著。从表2可知,男生均值分别是3.31、3.30,女性均值是2.46、2.16,可以看出男生返乡就业创业意愿远远高于女生。

表2 不同性别的返乡就业意愿差异分析

2. 年级差异分析

通过方差分析对不同年级的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意愿进行比较,值为0.309、0.360,在0.05水平上差异并不显著。从表3可以看出大一年级学生的返乡就业意愿最高,大三学生的返乡就业意愿最低;返乡创业方面大四年级学生的意愿最强,大一学生的意愿最低。

表3 不同年级的返乡就业创业意愿差异分析

3. 学历差异分析

通过方差分析对不同学历的大学生返乡就业意愿进行比较,值为0.034,在0.05水平上差异显著;返乡创业意愿值为0.183,在0.05水平上差异不显著。从表4可以看出硕士的返乡就业创业意愿最强,博士的返乡就业创业意愿最弱。

4. 专业类别差异分析

通过方差分析对不同专业类别的大学生返乡就业意愿进行比较,值为0.444、0.297,在0.05 水平上差异不显著。从表5可以看出文科类学生的返乡就业创业意愿程度最高,艺术类专业的学生返乡就业创业意愿最低。

表4 不同学历的返乡就业意愿差异分析

表5 不同专业的返乡就业意愿差异分析

5. 政治面貌差异

通过方差分析对不同政治面貌的大学生返乡就业意愿进行比较,值为0.622、0.908,在0.05 水平上差异并不显著。从表6可以看出政治面貌是中共预备党员的返乡就业创业意愿最高,群众的返乡就业创业意愿最低。

表6 不同政治面貌的返乡就业意愿差异分析

6. 志愿活动

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对是否参加过志愿活动的大学生返乡就业意愿进行比较,值为1.515、0.427,在0.05水平上差异不显著。从表7可以看出参加过志愿活动学生的返乡就业创业意愿均高于未参加过志愿活动的学生。

表7 是否参加过志愿活动的返乡就业意愿差异分析

7. 是否是独生子女差异

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对是否是独自子女的大学生返乡就业意愿进行比较,值为0.049、0.024,在0.05水平上差异显著。从表8可以看出非独生子女的返乡就业创业意愿均高于独生子女。

表8 是否是独生子女的返乡就业意愿差异分析

8. 成长环境差异

通过方差分析对不同成长环境的大学生返乡就业意愿进行比较,值为0.702,在0.05 水平上差异并不显著;乡创业意愿值为0.042,在0.05 水平上差异显著。从表9可以看出在农村成长的学生返乡就业创业意愿程度最高,在地级市成长的学生的返乡就业意愿程度最低,在县级市成长的学生的返乡创业意愿程度最低。

表9 不同成长环境的返乡就业意愿差异分析

五、实证分析

(一) 信效度检验

1. 发展环境量表的信效度

为了确认发展环境测量项目是否适合因素分析,首先对量表进行了和Bartlett检验,发展环境的值为0.923,Bartlett检验的显著性系数为0.000,说明数据相关矩阵不是单位矩阵,数据也适合做因素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发展环境量表做了因素分析,结果发现共有三个特征根大于1的公共因子,共可以解释总方差的77.099%,因素负荷在0.798~0.875 之间。按照文献回顾和项目题义,分别将这三个因素命名为政策环境、教育环境、基础设施环境。三个因素的系数在0.896~0.959之间,说明量表效度良好。

2. 乡土情怀量表的信效度

乡土情怀量表的值为0.908,Bartlett检验的显著性系数为0.000,说明数据相关矩阵不是单位矩阵,数据也适合做因素分析。在此基础上,对乡土情怀做了因素分析,结果发现共有一个特征根大于1的公共因子,共可以解释总方差的80.699%,因素负荷在0.869~0.925之间。按照文献回顾和项目题义,将这个因素命名为乡土情怀。系数在为0.952,说明量表效度良好。

3. 返乡就业创业意愿量表的信效度

返乡就业创业意愿的值为0.941,Bartlett检验的显著性系数为0.000,说明数据相关矩阵不是单位矩阵,数据也适合做因素分析。通过因素分析,结果发现共有2个特征根大于1的公共因子,共同解释总方差的84.861%,因素负荷在0.555~0.878之间。按照文献回顾和项目题义,将这两个因素命名为返乡就业意愿和返乡创业意愿。因素的系数在0.938~0.952之间,说明量表效度良好。

(二) 假设检验结果

1. 基于相关分析的假设检验

在确保量表信效度的基础上,对各个假设模型进行结构方程模型检验之前,进行了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分析,分析结果如表10所示,所有相关系数都在0.001水平上显著相关。

表10 变量相关关系分析

**:<0.01。

从表10 可以看出,自变量发展环境的三个因素政策环境、教育环境、基础设施环境与因变量返乡就业创业意愿的相关系数都达到了显著水平,自变量乡土情怀与因变量返乡就业创业意愿的相关系数也达到了显著水平,前文的假设得到了初步验证。通过相关关系分析,发现了各变量之间的相关性及相关系数,但是各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还并未发现,所以需要通过下一步回归分析来验证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年级、学历与各变量均存在不同的显著相关关系。

2. 基于回归分析的假设检验

相关关系分析只能表明变量间是否有关系,但无法解释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以及变量间的影响方向和大小。因此,在相关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采取回归分析对研究假设和理论模型依次进行检验。

(1) 发展环境对返乡就业创业意愿的影响。

把发展环境的三个因素政策环境、教育环境、基础设施环境作为自变量,返乡就业意愿作为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回归分析的结果如表11所示。从表11 可以看出,值为106.439,表明回归效果好,调整后的2为0.668,表明发展环境可以用来解释返乡就业创业意愿总体变异的66.8%。同时值分别为0.288(<0.001)、0.353(<0.001)、0.360(<0.001)。这表明发展环境的三个因素政策环境、教育环境、基础设施环境对返乡就业意愿有着显著的正相关,假设1-1得到了验证。

表11 发展环境对返乡就业意愿的回归分析

把发展环境的三个因素政策环境、教育环境、基础设施环境作为自变量,返乡创业意愿作为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回归分析的结果如表12所示。从表12 可以看出,值为 82.066,表明回归效果好,调整后的2为 0.608,表明发展环境可以用来解释返乡创业意愿总体变异的60.8%。同时值分别为0.288(<0.001)、0.323 (<0.001)、0.343(<0.001)。表明发展环境的三个因素政策环境、教育环境、基础设施环境对返乡创业意愿有着显著的正相关,假设1-2得到了验证。

表12 发展环境对返乡创业意愿的回归分析

(2) 乡土情怀对返乡就业创业意愿的影响。

把乡土情怀作为自变量,返乡就业意愿作为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回归分析的结果如表13所示。从表13可以看出,值为40.814,表明回归效果好,调整后的2为0.337,表明乡土情怀可以用来解释返乡就业意愿总体变异的33.7%。同时值为0.586(<0.001),表明乡土情怀对返乡就业意愿有着显著的正相关,假设2-1得到了验证。

把乡土情怀作为自变量,返乡创业意愿作为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回归分析的结果如表14所示。从表14可以看出,值为28.643,表明回归效果好,调整后的2为0.260,表明乡土情怀可以用来解释返乡创业意愿总体变异的26%,同时值为0.514(<0.001),表明乡土情怀对返乡创业意愿有着显著的正相关,假设2-2得到了验证。

表13 乡土情怀对返乡就业意愿的回归分析

表14 乡土情怀对返乡创业意愿的回归分析

六、研究结论及对策建议

(一) 研究结论

本研究通过对315名大学生的抽样调查,实证分析了发展环境与乡土情怀对返乡就业创业意愿的影响,研究结果如下:

1. 发展环境与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意愿的关系

本研究结果显示,发展环境的三个维度政策环境、教育环境和基础设施环境对返乡就业创业意愿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表明上述三个维度是影响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意愿的主要因素。

2. 乡土情怀与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意愿的关系

通过实证分析发现,大学生的乡土情怀对返乡就业创业意愿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也表明乡土情怀是影响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意愿的关键因素。

(二) 管理建议

1. 完善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发展环境

政府层面。国家和政府层面进一步制定和完善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的扶持政策,切实加强农村就业创业的福利政策、创业资金和技术方面的扶持力度,加强引导、推动贫困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同时制定社会创业政策,发挥政策优势,为返乡创业学生提供必要的指导服务并提供有力的政策保障,解决农村人才资源稀缺等问题。

高校层面。将返乡就业创业教育引入到学生培养计划中,提高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需要的知识、技能等,同时与农村地区达成相关实习协议,与政府部门或者村镇企业展开合作,建立专门针对农业农村的就业创业基地,与地方携手打造返乡就业创业互助平台,为大学生提供一个体验农村工作环境、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高校也可以聘请专业人士提供指导,使大学生全方面、多层次地了解乡镇就业创业政策和乡镇企业的管理模式以及其它与就业创业相关的专业知识。

乡村层面。地方设立专门的管理部门、咨询部门、扶助部门等,以乡镇为单位将返乡就业创业专项政策落到实处,为返乡就业创业的青年提供住房等基本生活保障。乡村方面尤其应大力发展农村第三产业,增加就业机会,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大学生返乡就业难的局面。同时充分调动当地资源,在教育、医疗、社会工作等领域设置岗位,为返乡大学生提供更好的就业机会以及就业平台。

家庭层面。对大学生而言,返乡就业创业往往面临着巨大的心理压力,来自家庭的理解和支持就显得尤为重要,家人应摆正心态,给予支持,转变传统观念,以理性的态度看待并支持子女的返乡就业创业行为。大学生也应主动与父母沟通,争取在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得到家庭的理解和支持。

2. 加强大学生乡土情怀培养,激发返乡就业创业主动性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在改善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所面临的外部发展环境的同时,还应积极培育影响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的个体因素。乡村振兴离不开优秀人才的注入,拥有新思想、新技术、新观念的大学生是农村建设的主力军,为了更好地实现乡村振兴,需要凝聚多个主体的力量,帮助大学生转换思维,增强其对乡村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加强大学生的乡土情怀培养,激发其返乡就业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

高校层面。首先,高校应加强大学生思想教育,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呼吁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保有乡土情怀投身家乡建设。其次,高校应借鉴国外高校鼓励学生到乡村就业创业的经验,在教育的过程中增强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

家庭层面。家庭教育对价值观与个人思想观念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家长,应在家庭教育的过程中加强孩子对家乡的认知与归属感。将乡土情怀融入个人的成长过程,加强其乡土情怀的培养,为返乡就业创业打好思想基础。

个人层面。当代大学生应积极转换思想观念,投身家乡建设,在校期间积极参与返乡实践活动,增强自身对于乡村的认同感与归属感,不盲目择业,不随波逐流。将自身所学的知识、技能应用到乡村建设当中,顺应时代潮流,谋求长远发展。

(三) 研究局限性及未来研究展望

首先,本研究的样本数量较少,范围相对较狭窄,可能对研究结果的普适性有一定影响。在未来的研究中,还需要扩大样本的数量和范围来进一步验证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意愿的影响因素,提高研究结果的普适性程度。

其次,本研究主要是采用横向研究设计方法,在未来的研究中,还应该强化纵向研究设计,通过纵向比较来发现影响因素的动态变化过程和因果关系。

[1] JOHN P, STEPHEN K, PAULA S. Serving the community and training students: Challenges and lessons from a university-sponsored human service agency[J]. Metropolitan Universities, 2007, 18(2): 94−113.

[2] ANTHONY A B. Relationship between motivation and job performance at the university of mines and technology[J]. Creative Education, 2012, 3(3): 309−314.

[3] 李晓南, 王磊, 闫琳琳. 乡村振兴背景下人才队伍建设的策略研究——以辽宁省为例[J]. 中国商论, 2019(5): 244−245.

[4] 李亮, 黄隽暖, 邢政, 等.“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返乡创业探讨[J].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7(8): 114−116.

[5] 闵强. 为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伸出援手[J]. 人民论坛, 2019(14): 122−123.

[6] 孔青, 蒋保伟. 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的社会支持要素研究[J]. 中州学刊, 2018(12): 85−89.

[7] 张蕾, 刘晓旋. 返乡的理性与非理性——城市外来毕业大学生的返乡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 中国青年研究, 2012(2): 56−61.

[8] 徐芹. 大学生返乡就业影响因素研究[J]. 教育现代化, 2016(22): 193−194.

[9] 黄美娇, 章月萍, 李中斌. 乡土情怀对农村籍大学生返乡创业意向的影响[J].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 34(1): 126−132.

[10] 李景韬, 刘华荣. 基于乡土情怀培育的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模式[J]. 兰州交通大学学报, 2018, 37(1): 137−141.

[11] 陈柱桦. 乡村振兴视域下农村中学生乡村情怀培育研究[J]. 广州大学学报, 2020(1): 64−68.

[12] 颜文华. 强化地方高校乡土情怀教育[J]. 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7(4): 2−5.

[13] 王相睿. 大学生返乡就业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对吉林省高校涉农专业大学生的调查[J]. 吉林大学学报, 2021(1): 48−52.

[14] 王国峰, 钱子玉, 尤亮. 服务乡村振兴的人才联合培养机制设计——以山西财经大学乡村振兴学院为例[J].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2020(11): 74−75, 86.

[15] 任晓龙. 乡村人才振兴面临的问题及解决措施[J]. 中国集体经济, 2021(2): 193−194, 199.

On the willingness of college students to return to their hometowns for employment and entrepreneurship with the background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LIU Jiakun, WAN Li

(Shandong Youth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Jinan 250103, China)

College students returning to their hometown for employment and entrepreneurship is an important force of rural talent revitalization. The study of exploring the willingness of college students to return to their hometown for employment and entrepreneurship has great significance to rural talent revitalization. Based on the sampling survey and empirical analysis of 420 university students, it explores further the influential factors of the willingness of college students to return to their hometown for employment and entrepreneurship. The results show that: firstly, there are significant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college students’ willingness to return home for employment and entrepreneurship. Secondly, the three dimensions of rural feelings and development environment, namely policy environment, education environment and infrastructure environment, have a significant positive impact on the willingness of college students to return to their hometown for employment and entrepreneurship. To further verify the empirical analysis results, case studies and in-depth interviews were conducted with 50 college students. 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 conclusions, this paper proposes management suggestions and strategies from the government, universities, families and individuals to improve the employment and entrepreneurship environ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returning to their hometown and strengthening their local feelings.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development environment; local feelings; willingness of returning home for employment and entrepreneurship

G647

A

1674-893X(2022)03−0036−11

2021-11-09;

2022-02-15

济南市哲学社会科学课题项目“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意愿影响因数的调查研究”(JNSK21C82)阶段成果

刘甲坤,男,山东平邑人,管理学博士,山东青年政治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创新创业,联系邮箱:liujiakun0905@163.com;万利,男,山东曹县人,管理学博士,山东青年政治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劳动关系、人力资源管理

[编辑:游玉佩]

猜你喜欢
意愿乡土情怀
健全机制增强农产品合格证开证意愿
重视培育多层次乡土人才
乡土人才选好更要用好
赣鄱情怀
民有呼我有应 “刚”与“柔”中显情怀
乡土中国
充分尊重农民意愿 支持基层创新创造
读《乡土中国》后感
An Analysis on Deep—structure Language Problems in Chinese
“五老”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