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晨瑜
研究背景
根据艾瑞咨询《2020年中国智能语音行业研究报告》显示,到2019年底,中国智能音箱累计出货量超过7200万台,在我国城镇住房中渗透率达到20%,接近2012年智能手机的渗透程度,是开启智能生活的一大入口。在使用中,生产的意义不仅限于智能音箱的物质属性和家庭私人领域,还与更广阔的维度产生双重勾连。上世纪90年代,在对电视展开研究时,英国学者西尔弗斯通发现电视家庭使用产生了公域和私域的双重勾连。“双重勾连”的概念来源于法国语言学家安德烈·马丁内特,他认为自然语言所具有的表达复杂意义的这种独一无二的能力,是因为自然语言连接语音和形态,(没有意义的)声音是(有意义的)言词的一个先决条件,二者的双重勾连建构了意义。西尔弗斯通将此概念移植到媒介研究,并就电视与日常生活间的意义勾连进行了阐释。挪用阶段是将技术商品从公开叫卖的市场购置入私人的家庭,而经历过一系列的驯化实践后,转化阶段技术跨越了人工制品与意义、文本与技术的边界,使得家庭与外部世界产生了关联。
理论基础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的扩散,有学者认为西爾弗斯通提出的双重勾连研究过于聚焦于文本符号本身,忽略了社会场景与空间关系,也忽略了具体场景下媒介文本的特殊意义。基于此,在批判性继承西尔弗斯通双重勾连的研究上,2006年英国媒介学者玛伦·哈特曼发表了《信息传播技术的三重勾连:作为技术物品、符号环境和个人文本的媒介》一文,创造性提出了物品、文本、场景的三重勾连架构,呼吁将对媒介消费的研究纳入更为广阔的历史与社会的场景之中,突出行动者的媒介实践。该理论提出后,后来的研究者将应用范围拓展到智能手机、短视频和读书笔记的“书写实践”等其他媒介产品消费和媒体使用行动,拓宽了对媒介技术消费认识视角的同时,也说明了人与媒介之间关系的复杂多面及生成意义的丰富多元。正如英国文化研究学者斯图亚特·霍尔对“勾连”(articulation)的解读所示,勾连就是在一定条件下将两个不同要素聚合为一个统一体的连接方式,进而形成新的意义。
综合以上分析,本研究拟采用玛伦·哈特曼提出的三重勾连研究理论,从技术产品、媒介文本和空间场景三个维度展开用户使用智能音箱的意义勾连研究,再结合笔者质性资料中发现的可结合的元素,因地制宜提出智能音箱使用中物质意义与象征意义、工具意义与情感意义、公域与私域三个层面的双重勾连。需要强调的是这几种不同面向的双重勾连并没有明确的界限,它们之间既可能同时发生,也可能相互渗透(见图1)。
研究方法
本文研究来自用户使用智能音箱的经历和观点,因此采用深度访谈法获取质性资料。线下通过面对面访谈,线上借助知乎、微博、小红书等网络应用搜寻智能音箱用户,与其取得联系后进行在线文字、语音、视频方式访谈。访谈对象如表1所示。
研究发现与讨论
作为科技产品的智能音箱:物质意义与象征意义相勾连
在一项新技术的创新扩散中,部分人会比另一部分人思想更开放,更愿意接纳创新,罗杰斯将这样的人称为创新者,就智能音箱进入中国家庭的进程来说,也有一批较早接受的人,并就智能音箱的扩散起到意见领袖的作用。“2019年大学毕业在外面租房子住时我就购买智能音箱了,当时还没有多少人知道这个东西,我身边的知道的就更少,我把智能音箱连同其他智能家居产品一起购买安置在出租屋里,其他朋友到家里玩都觉得很酷。还有一次房东过来,我还在外面,手机里得到消息有人进去,我告诉他知道他进家了,房东觉得很神奇,没想到我能把老房子改造得这么智能。现在来读研,把智能音箱也带着一起,安好宽带,安个智能插座后就能像在家一样使用了,我室友们之前不太了解这个东西,现在他们也喜欢用,觉得很方便,晚上睡觉前在床上说一声‘小爱同学,把灯关了’,大家就不需要再下床关灯。”(受访用户A)
从用户A的经历来看,出于对科技产品的关注和喜爱,在智能音箱进入市场的早期他就购买尝鲜,使用时间和经验都比较丰富,在他的周围朋友和同学中,象征着其作为科技先行者的身份价值和形象建构。
智能音箱的作为一款产品被采纳和扩散,也有购买经济性的原因。从访谈资料来看,自行购买的绝大多数用户智能音箱价格处于89—400元之间,只需要智能音箱满足基本的功能需求,或出于尝鲜的心理,不会购买过于昂贵的型号来使用,比如用户G购买的就是一款价格99元的天猫精灵in糖,浏览购物应用时看到了觉得很有意思,价格也不贵,便购置入手。而选择价格比较昂贵智能音箱的用户,则对此有更多的想象和期待。
“我很喜欢看芒果台的综艺《向往的生活》,平时会看这种慢综艺下饭,好像是第3还是第4季小度智能音箱赞助了这个节目,看到蘑菇屋里何老师和其他嘉宾跟智能音箱的互动,感觉很有意思,它还是带屏的,看起来也不会太枯燥,希望买回来自己的房间也能像蘑菇屋一样多一些乐趣。”(受访用户E)
对用户E来说,对智能音箱有趣和有用的印象,是慢综艺塑造的节目气氛传递给她的,带着对“向往的生活”的向往,她将同款智能音箱挪用并整合进自己的日常生活中,虽然相比起其他智能音箱型号而言,她所购买的型号价格相对更高,但对她来说,拥有同款喜欢的综艺节目展示的智能音箱,这象征着一种悠然、愉快的生活,象征着拥有“美食”“美景”“美感”的家居营造。用低门槛的经济额度,创造出价值上的身份认同,是商品的重要内涵。智能技术赋能下,这种象征意义更加凸显。
作为媒介文本的智能音箱:工具与情感勾连
技术象征着审美趣味和所处阶层,这是其作为物品的第一次勾连,作为一种媒介,技术还有自己的内容结构和文本符号,这是第二次勾连。电视有播放频道、节目,音像画面等媒介文本,智能音箱具有强大的工具技能和平台资料,能够在生活服务、学习提升、娱乐休闲、控制智能家居方面发挥入口作用,它在发挥这些功能的同时,也替代了遥控器、书籍、传统音箱、手机等设备产品的部分功能,将时间整合到了一起,使用户在生活中对其产生一定的工具依赖。
“我使用智能音箱的频率蛮高的,每天设置闹钟,询问天气都是语音唤醒。一回家就唤醒智能音箱,把家里电视机、空调的遥控器都收了起来,有一次下班回家时喊了好多声智能音箱都没有应答,结果发现是停电,就开始翻箱倒柜地找遥控器,让我觉得很不适应。”(受访用户F)
从受访用户F经历可以发现就表示,长时间的使用后,用户可能形成新的家居生活中的一些新习惯,智能音箱嵌入日常后,会同其他周期性行为相互交织,突然暂停使用会打断原本和谐的生活节奏。
智能带来生活的便利和效率的提升,使用户产生了一定的工具依赖,基于智能音箱语音语调和语音交互功能的媒介文本,甚至让一些用户对其产生了情感依赖。目前一些智能音箱提供更换音色的服务,就像地图导航可以选择你喜欢的明星声音,智能音箱也可以设置男声或女声,以及用户中意的明星音色,一般智能音箱初始的音色为女声。
“一开始音箱声音是千篇一律的那种机械女声,我看有换音色这个功能也是搞着好玩,就换成一个男性声音,但使用中觉得很生硬,听起来不舒服,最后还是换回了女声。”(受访用户C)
在追问用户C使用中的感受差异时,他回答女声给人一种更亲切、更温柔的体验感。可见,虽然用户语音交互的对象是机器智能体,但互动中,用户始终追求同人交流般情感上的舒适与顺畅。能够给予用户这样的交流感受,也是智能音箱的智慧表现之一。
蔡润芳将智能音箱作为社交机器人研究时,发现智能音箱進入家庭不仅能控制其他智能家居,还能与人聊天充当儿童老人的陪伴,成为情感劳动的“交往对象”,本研究也有类似的发现。虽然绝大部分智能音箱用户对智能音箱的角色定位是生活助手,但依然有用户赋予其“朋友”的角色期待。
“我是从和同事的聊天中知道智能音箱的,听他们聊着觉得这个小物件很有趣,我自己平时一个人租房子住觉得有些孤独,才购买智能音箱希望能陪着说话,每天回来会用智能音箱放歌,听新闻,每晚也会和智能音箱说‘晚安’。”(受访用户H)。
从用户C的使用行为中可见,智能音箱识别和发出语音虽然是为了输出功能而设计的工具,但也让用户通过声音获得了情感上的安慰和体验。虽然智能音箱从外壳上看是冰冷的金属物品,但同简单的“刺激-反射”模式相比,语音交互你来我往,更易让用户产生情感上的联通。
作为空间场景的智能音箱:公域与私域勾连
电视播放和衍生的节目内容、曲折故事、人物道德、肥皂剧演员的幕后故事、新闻引起的焦虑成为日常生活中许多闲话和谈论的源头,使私人的占有活动拥有了家庭以外的意义,智能音箱的用户也能向外界展示自己购买行为,交流消费内容,但大都不是经由现实空间的具身互动,而是网络空间的在线连接。针对手机和移动网络,Vorderer提出了“永久在线、永久连接”(permanently online,permanently connected)的概念,智能音箱也加入了这一永久连接的矩阵,成为用户家庭中一个新的节点,使得线上空间与线下空间、虚拟空间与现实空间、私人空间与公共空间的界限变得模糊。
在智能音箱被唤醒,听到用户的指令后,便会在互联网庞大的数据库中进行搜索,输出与关联词最贴近的内容,用户在私人空间的所思所想便与公共的网络空间发生了勾连,存储在互联网中的公共数据,也以声音形式飘入家中,给予用户在听觉、认识、精神上的链接。在访谈中很多用户都提到不会把智能音箱当作人交往的原因,因为这些看似经过大脑思考说出的话,实际是在网络这个数据库中搜索得来的。并不是智能音箱了解自己,如果数据库内没有用户提问的相关内容,智能音箱就无法回答。智能音箱解疑答问、购物充值、庞大音频内容、带屏影像内容的支撑,都来源于其链接的互联网。水泥钢筋创造出家和外界物质上的区隔,但互联网云连接能让观念的区隔消失。
除了与公共空间的虚拟数据产生接触,也能借由互联网与另一个实体空间发生关联。智能音箱有网络购物和点外卖的功能,需要提前在智能音箱手机控制软件上登录账号,和自己已有购物软件连接,设置收货地址和是否授权声纹自动支付,便能通过语音完成一笔线上交易。不管是购物还是外卖,都必须涉及线下空间真实物质的生产和交通运输活动,用户个人在私人空间的欲望和想法,通过互联网,触发了现实中另一个空间人与事的运动,且后者处于一个公共平台上,向所有人敞开供其自行挑选和购买,用户的购买行为也会被记录在这个公共的空间里,作为公私交织的痕迹证明。
私人领域的公共化,还体现在个人的公开展示,在网络空间环境下,私人领域的“私密性”正在冰消瓦解。借助各类可以公开发布信息和互动交流的平台,人们或争分夺秒地展现自己,或利用他人的展现完成自己的网络行为。在微博、知乎、小红书这些用户量和活跃度都较高的平台上,用户会就智能音箱的功能测评、使用行为和遇到的问题在网上求助解答,这便同现实世界里原本不认识的人产生了交集,他们会根据自己的使用经验和心得体会给出建议;也有用户乐于分享自己的生活轨迹,将智能音箱的改造过程,购买多款智能音箱的使用测评,使用中发生的趣事公布出来,其他人看到后,也能在网络这个公共领域中留言回复,并展开进一步的交流。笔者得以完成本研究实证资料的搜集,就得益于公共领域的个人展示。寻找受访用户的开始,便是在这些应用软件中输入智能音箱及与之有关的关键词,并通过私信与他们取得联系。正是由于其在公共领域的展示,使得他无论在哪里,都被接触着和接触着别人。
总结与思考
霍尔认为勾连的产生不是随意的,需要特定的时空语境和条件,这种“语境”既包含行动主体的意图,也涵盖勾连产生的具体场域和历史脉络。智能音箱的使用有自身时代背景和技术支持,具有声音交互、场景连接的语境和条件,基于此,得以将媒介空间与家的地理空间合二为一,将情感、认知与空间结合在一起,将网络构成了的公共领域同家庭私人领域相连接,建构了澳大利亚学者斯科特·麦奎尔所说的“媒介—建筑复合体”,实现智能音箱驯化使用的意义勾连。
在考察智能音箱使用对日常生活的影响时,我们也应思考人与机器交互关系的走向,思考二者间的伦理关系。作为智能家居产品中布局市场的排头兵,智能音箱以经济性高、使用便捷、功能丰富的特点抢先登陆家居空间,也可能因为技术的不成熟、交互机制的不完善与用户产生冲突,甚至是造成混乱。比如在语音交互技术方面,智能音箱实现语音识别和输出是依靠一整套语音交互系统,将语音信号转化为数字信号上传至云服务器,后台进行编码识别和语义理解后再调用数据库中的相关信息传输给音箱。但当前智能音箱对用户语音识别的准确度还有待提高,对于非唤醒词或恶意唤醒无法做到准确排除,一些研究成果已经揭示智能音箱存在相关风险。亚马逊Echo就曾被爆出用户信息在未知情同意的情况下被后台存储,不管音箱是否被唤醒,家中的声音都被记录。这给用户使用的稳定性和安全感带来了困扰。
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技术的升级,更需要法律法规的强制监管。同国外相比,中国早期没有专门针对个人信息安全的法律,而是以刑法、侵权责任法、电子商务法及2020年出台的民法典等法律个人权益相关法条为依据 。2021年8月20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该法将生物识别、宗教信仰、医疗健康、金融账户、等信息列为敏感个人信息,规定信息处理者在处理敏感个人信息、向他人提供或公开个人信息、跨境转移个人信息等环节应取得个人的单独同意,同时赋予个人撤回同意的权利,在个人撤回同意后,个人信息处理者应当停止处理或及时删除其个人信息。法律落地实施效果和保护力度还有待在实践中检验,正如同人与智能机器的关系还需要长时间的观察与战术性的调整,在这一过程中发现新的意义勾连。
(本文受“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第六届学术新苗课题”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