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玥 韩俊华 康明丽 宁亚维 赵丹丹 蒲晓璐 郝建雄
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给高校专业课的教育教学带来巨大挑战,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学生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如何运用新媒体信息技术提升课程思政效果,成为高校教师思考的重要课题。本文以食品化学课程为例,介绍了在“互联网+”背景下实施食品化学课程思政教学的方法。
一、“互联网+”背景下
食品化学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
1.食品化学课程的特征。食品化学是高等学校食品类专业重要的必修课程,是从化学角度和分子水平研究食品的化学组成、结构、理化性质、营养和安全性,其在生产、加工、储藏和运销过程中的变化,和其对食品品质和安全性影响的一门理论兼顾应用的综合性课程。食品化学课程具有鲜明的思政元素,家国情怀、责任与担当意识、对职业的高度认同感、辩证唯物主义、创新精神等都是良好的切入点,进而将思政教育贯穿到食品化学课程教学的始终,在提升学生专业水平的同时,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
2.食品化学课程进行“互联网+课程思政”的必要性。“互联网+”技术的腾飞为新型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提供了机遇和挑战。一方面,当代大学生思想尚未成熟,对待网络舆论和社会热点不能进行客观分析和精准辨别,容易被负面和不实消息所迷惑,不利于养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另一方面,互联网技术有助于优质资源的普及和知识的快速传播,可丰富教学内容、颠覆传统课堂模式。“互联网+课程思政”有利于实现多个教学空间的优势互补,教师能够通过网络课程数据实时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及思想情况,并可以开发课程思政方面的新资源,同时形成教师引导、学生实践的教学模式,这些都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
二、“互联网+”背景下
食品化学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与实施
1.优化课程目标,形成“一体两式三融合”的教学顶层设计。传统的食品化学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以知识单元为主。课题组基于OBE理念,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中食品化学课程对毕业要求的支撑为基础,在保证课程目标能够满足学生毕业要求的同时,还强调要达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塑造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新的教学目标可以引导学生在掌握食品及其原料的组成、结构、理化性质的基础上,构建食品化学变化对品质的影响及控制的知识体系,锻炼其分析和识别复杂食品工程问题和加工关键环节的思维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科学辩证的思维方式、遵纪守法的职业道德,使其成为对我国食品行业有高度认同感和责任感的新时代食品类人才。
为了更好地开展课程思政,我们首先对课程进行整体设计,采取了“一体两式三融合”的设计。“一体”即食品化学的知识、能力和素质为一个整体;“两式”为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三融合”即科教融合、产教融合和德才兼备。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将行业、企业中的成功案例引入课堂,在提高学生解决食品加工问题的能力的同时,达到产教融合,打造课程的高阶性;通过引入最新科学进展和行业发展前景,向学生传递科学创新的精神,提高学生的创新性;通过加入食品安全事例,提升学生的职业道德,使学生成为德才兼备的新时代食品类人才。
2.整合教育资源,系统规划思政内容。教师在刚接触课程思政时,往往急于下手,从开始就直接寻找课程融入切入点,最终发现思政内容不成体系、思政元素离散不系统,从而达不到育人效果。笔者结合课程内容和特点,首先梳理好课程内容主干,确定课程的思政主题,然后以此为主线,形成贯穿整个课程思政建设的脉络,再寻找课程知识体系与德育体系可以交融的“触点”,挖掘其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将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传授完美融合。本课程整体的思政教育目标可以概括为“四有”,即有价值立场(人生观、政治观、家国情怀)、有科学素养(辩证唯物主义、工匠精神等)、有责任担当(职业道德、专业认同、责任担当等)、有国际视野(终身学习、创新精神、科学家精神等)。本课程具体思政目标以及教学融入点的设计如表1所示。
3.多措并举,在教学全过程实施思政。在“互联网+”时代,学生的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传统的教育方法容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而网络交流的平等性和交互性,有助于营造出师生平等参与互动、开放的氛围,能有效激发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同时,互联网可为学生提供优质的集声音、图像、文字于一体的画面,能够创新课程思政的教学方式,丰富“互联网+课程思政”的方法途径。
在“互联网+课程思政”的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线上平台师生交流互动的优势,全过程实施课程思政。课前通过线上平台分享相关案例和学习任务,让学生进行预习。课堂教学采用BOPPPS嵌套4F反思提问相结合的课堂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参与式学习环节中,充分利用网络平台的抢答、投票、主题讨论等形式进行互动,从学生的互动中,教师能切实体会学生的想法和感受。在总结环节中,引入4F反思提问技术,使学生对课堂进行四个方面的总结,即Fact(客观事实)、Feeling(感受反应)、Finding(经验意义)和Future(结论决定),通过科学而有层次的问题启发学生的思维,使他们渐渐地从知识、能力的收获延伸到情感、人格层面来总结整个课堂,让课程的“思政”作用更加明显,完成高阶目标的达成。课后教师可通过课程思政作业和延伸区讨论等形式,使学生在课堂下进行反馈,完成知识的内化。
4.建立多维度的评价体系。课程思政教育目标的达成评估是很多教师的困惑之处,也是课程建设和教学设计的难点。教学评价环节需要进行严密设计,建立多元且全面化的评价体系,在关注学生专业素养提升的同时,也要关注学生思政素养的形成和发展。笔者通过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施,探索和尝试了多元化的课程思政评价方法和策略。首先,在课前和课后针对课程内容设计调查问卷,通过超星学习通或问卷星进行在线调研。其次,充分利用超星学习通讨论区的优势,及时了解学生的想法。
三、“互联网+”背景下
食品化学课程思政教学的成效与反思
通过对比食品化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前后食品专业连续两届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课程结束后采用問卷对学习效果进行的满意度调查,笔者发现课程思政显著提高了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调查问卷显示,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完全满意:70.6%→75.0%)、能力提升(完全满意:70.6%→83.3%)、专业认同(完全同意:72.6%→86.6%)、学习兴趣(完全同意:74.51%→91.67%)等方面的比例都有所提升。同时,学生对4F反思提问教学方式的满意度也较高,85%的同学认为4F反思提问能真正引发其对课程内容的深刻思考,并对其未来的学业、职业生活起到指导作用。
在实施食品化学“互联网+课程思政”的同时,笔者也深刻认识到一些不足。首先,育人先育己,专业教师还需提高自身德育意识和德育能力,在学懂弄通讲实上下足功夫;其次,还需进一步加强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最后,进一步完善课程思政育人课堂的互动和评价模式,另外还需细化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方法。
综上,在“互联网+课程思政”的背景下,本校课题组通过不断探索,形成了“一体两式三融合”的设计思路,设立“四有”的课程思政教育目标,结合“BOPPPS+4F”的课堂模式,全过程实施食品化学课程思政,并形成多维度评价体系,结果显示,这种教学模式不仅提升了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水平,也提高了他们的专业认同感和责任感。
基金项目:河北省高校党建研究课题(GXDJ2021B146);河北科技大学2020-2021年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2020-YB17);2021年第二批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202102249014)。
作者简介:崔(1989-),女,汉族,河北蠡县人,博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为乳制品与食品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