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学视野下的东亢沄泉泉水文化

2022-07-07 17:42田梁李全敏
中国民族博览 2022年8期

田梁 李全敏

【摘要】中国境内泉水众多,自泉水被发掘以来,泉水就与中国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人们利用泉水、崇拜泉水。因此,在有泉水出露的区域围绕泉水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泉水文化。泉水文化与中国的其他江、河文化一样,都是中国水文化的组成部分,同样都体现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因此,泉水文化既是物质文化,同样也是精神文化。以东亢村沄泉为例,对基于沄泉泉水而生的神话故事、庙会文化、祈雨仪式进行阐述,并运用马林诺夫斯基的文化功能理论从人类学的视角对基东亢村沄泉而生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进行探讨,分析泉水如何满足人类的基本需求和衍生需求。

【关键词】泉水文化;庙会文化;基本需求;衍生需求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2)08-104-04

【本文著录格式】田 梁,李全敏.人类学视野下的东亢沄泉泉水文化[J].中国民族博览,2022,04(08):104-107.

引言

水作為人类的生命之源,自人类诞生以来一直都是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资源。除此之外,伴随着人类对于水的认识、开发和利用而诞生、发展和繁荣的水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源远流长。而泉水作为我国地表水资源的一种出露形态,不仅在生产和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基于泉水产生的泉水文化同样也是我国水文化中重要的一环[1]。位于中国国北部的山西省蕴含着丰富的岩溶型泉水①,孕育出极具地域特色的泉水文化。

马林诺夫斯基的文化功能理论认为,人具有三种不同层次的需求——基本需求(生物)、衍生需求(社会)和综合需求(精神),其中基本的生物需求可简单视为满足人类这个生物有机体的生命活动的需求;衍生的社会需求是指人类对分工合作、共处秩序、文化传承和政治权威的需求,是在满足基本需求的过程当中派生出的需求,也可称之为文化需求;综合需求是指人类对知识、信仰、文娱、艺术的需求,费孝通先生在《文化论》中将其称之为“完整的需要”[2]。社会需求服务于生物需求,诸如教育、经济、社会控制手段、政治组织等的发展都为更好、更高效地获得生物需求而服务,此可归结为物质方面的衍生,而综合需求可被称之为精神层面的需求,诸如某种仪式可以在人类面对困苦时,为其提供共同面对的力量,此可归结为精神方面的衍生。可见,后两种层次需求都是基于第一层次的生物需求而产生的,故在本文中将后两层次的需求都称之为衍生需求。

笔者将泉水文化简单分成为农田提供水资源灌溉的灌溉文化和由泉水而生的民俗文化两个部分,其中前一种属于泉水村落居民对泉水的基本需求,而后一种则属于对泉水的衍生需求[3]。本文通过沄泉诞生神话传说的分析,运用马林诺夫斯基文化功能理论中的衍生需求这一概念对沄泉的泉水文化进行探讨。

一、神话传说

岩溶型泉水的涌出具有突发性的特点[4],因此在山西伴随泉水出露而生出许多的神话传说故事,这类传说多以“神灵送水”为主题,东亢村的沄泉也不例外,在东亢村关于沄泉有这样一个传说:

很久以前,东亢村民为感谢上天给予的连年丰收,商量建造一座神庙,供奉神灵,祈求以后的丰收。于是村民们便筹集资金,请风水先生择吉日,云集能工巧匠,破土兴工。六月初六,是正殿立柱上梁之日,正当工匠刚把一根粗大的大梁放在殿顶时,忽然一阵狂风拔地而起,直冲天际。村民们认为这是神灵显灵,便跪倒在地,敬香叩拜,霎时狂风停止。此时,村民们看见有一位白发苍苍,衣衫褴褛的老妪迈着蹒跚的步子靠近工地,手中还提着一个大瓦罐。这位奇怪的老人家走到工地当中,凝视着已初具规模的殿宇,似笑非笑,好心的村民们靠近老人家,询问她是否需要什么帮助,但老人家并不说话,仿若痴傻之人。突然,老人家放声大笑,嘴里念念有词,提着大瓦罐摇摇晃晃地向正殿走去。

那时,工地最忌讳妇女到场,怕会冲撞了喜神,村民们见老人家毫不顾忌地向工地走去,便好言相劝让其离开工地,但老人家恍若未闻,一心要向殿宇之中走去。这时,一位年长的工头,见她如此无礼,便上前阻拦,老人家便恳请工头收下大瓦罐中的水。这场景正好被一位挑水的小伙看到,便给老人家看水桶中的水,说我们不缺水,感谢老人家的好意,说着便和年长的工头将老人家搀出工地。

老人家被搀出工地后,似乎倍感委屈,便席地而坐,大声痛哭起来。众人正不知如何是好时,老人家蓦地从地上站起来,将手中的大瓦罐抛向空中,说来也怪,大瓦罐并未掉落,而是在一丈高的空中直转圈而不下坠,这时老人家精神矍铄地在地上走了一个圆圈,并用手指向大瓦罐,只听“哗地”一声巨响,大瓦罐落入圆圈之中,圆圈的土地即成凹地,涌出一股清泉。在瓦罐破裂之时,有几滴水溅到圆圈的南边,成为一口满水井,待圆圈凹地中的水漫平地面后,村民们才骤然惊醒,四处寻找老人家,均未找到。

此时,在场的村民纷纷跪倒在泉边,一边祈祷,一边窃窃私语,担心刚才的举动会得罪神灵,怕是要降罪于众人,村民们忧心忡忡。第二天,泉水的上空被一朵浓云笼罩,且三天不散,村中的长老便组织村民们杀鸡宰牛,焚香祷告,终使浓云散开,泉水也愈发清澈起来。村民们便将建好的宫殿称为水母娘娘宫殿,以感谢水母娘娘的送水之恩,水母娘娘送来的那口汪泉被称为沄泉[5]。

从上述沄泉诞生的神话故事当中可以看出,在科学不发达的时期,泉水的传说故事为泉水的突然出露提供了合理的解释,同时也为村民利用泉水的行为提供了合理性(此泉水是神灵赠予的礼物),满足人类对泉水的基本需求。当然,在那个崇尚“万物有灵”的时期,这一故事也给泉水本身带来了神秘性和神圣性,为祈雨仪式和庙会庆典活动奠定了基础。

二、祈雨仪式

沄泉诞生故事的开始,是描述建造神殿,感谢和祈求延续此地的风调雨顺,此即为在基本需求之上所衍生出的需求——祈雨仪式。在各种仪式当中,仪式场所的选取是重中之重,故事开始的神殿便成为祈雨仪式的上佳之地,此神殿在沄泉的北侧,神殿当中供奉着送来泉水的“水母娘娘”[6]。东亢村民的祈雨仪式活动就发生在沄泉泉池与水母宫殿这一区域范围内。

祈雨仪式开始之前,先要确定祈雨仪式的场地、参与人员以及祈雨仪式的内容。祈雨仪式的场地理所应当为沄泉泉池和水母宫殿,祈雨仪式的人员组成也是极为讲究的,必须是寡居的女性,因为在沄泉诞生的神话故事当中,赠予泉水的神灵形象是一位白发苍苍,衣衫褴褛的老妪,并且手中还提着一个大瓦罐,村民们猜测神灵所扮演的是寡居女性的形象,因此参与此仪式的人员,必须是寡居的女性且人数为五到七人(至于为何是五到七人,村民们也说不清楚,只是从先辈开始便是这样的组成人数)组成的小队伍,她们要打扮成水母娘娘前来送水的模样,头上要戴着柳枝编制而成的帽子,左手持着柳木做成的拐杖,右手提着送水的水罐。除此之外,在祈雨仪式当中,需要有人迎接水母娘娘来到此地,迎接水母娘娘的队伍是极具晋南特色的威风锣鼓②队伍(锣鼓队伍的人数不定,但每一面鼓要配备四面锣、两面鉊钹、两面铙钹)。祈雨仪式的主持人一般是村中声望较高的长者,他会在仪式开始之前在水母娘娘殿祭拜娘娘,将祈求内容虔诚地告知娘娘,祭拜仪式之后,祈雨仪式正式开始。

由村民们组成的威风锣鼓队伍在前开路,引领由寡居女性组成的“水母娘娘”队伍进入宫殿,进入宫殿之后,“水母娘娘”队伍要卸去装扮,此时她们就扮演其自身,即祈雨的村民,祭拜水母娘娘,为水母娘娘献上贡品,向娘娘虔诚的诉说心愿,叩拜完成之后,她们重新拿起来时的水罐,前往沄泉泉池的龙口边将水罐灌满,至此祈雨仪式完成。这一祈雨仪式的参与人员大多数情况下并不是东亢村本村村民,而是外村的村民,在山西这个十年九旱的地方,大多数的村子是没有泉水的,基本都是靠天吃饭,他们对于雨水的渴求比拥有泉水的村子更为深切,因此前来此地祈求雨水的多为外村人。他们在东亢村的祈雨仪式结束后,还要返回自己的村落,前往龙王庙中祭拜一番,这一祈雨仪式才算真正落下帷幕。

从祈雨仪式的场所、参与人员以及仪式内容可以看出,祈雨仪式是基于神话传说故事而形成的,仪式中的各项举措都是對神话故事具体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当中,人们强化了泉水的神秘性和神圣性,认为对于水母娘娘的敬畏、崇拜可以带来物质的满足,即使在某些年度东亢村民并不缺乏粮食,但他们还是会在每年固定的日子举办祈雨仪式,他们渴望通过仪式获得更多的粮食,毕竟在农业时代,基本需求被满足之后,才能产生衍生需求。例如,基于祈雨仪式活动而形成沄泉庙会庆典活动,这一活动为东亢村带来了经济、文化的发展,使东亢村在农业时期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落。

三、庙会庆典活动

东亢村在每年的农历六月初六会举办大型的祭拜水母娘娘的祭祀活动,伴随这一祭祀活动产生了庙会庆典活动,即东亢村民所说的六月六庙会。大型祭拜水母娘娘的祭祀活动定于农历的六月初六这一天,也是从沄泉的神话传说当中提取的时间,农历六月初六是水母娘娘前来送水的日子,自此,东亢村民在每年的农历六月初六祭拜水母娘娘,感谢她的送水之恩[7-8]。

庙会活动一般都会变为市集贸易活动,东亢村的六月六庙会也是如此,虽然庙会被称为六月六庙会,但实际上六月六庙会市集贸易活动每年从农历的六月初三左右就开始了,一直会持续到农历的六月初九结束。当然,整个庙会期间的高潮是在六月初六这一天,这一天不仅仅有盛大的祭祀活动和祈雨仪式,同时还有娱神、娱人的娱乐活动,即戏曲表演,这一表演会持续三天。由于各种原因,沄泉水母宫殿在上世纪四十年代左右已被破环,笔者对在水母宫殿中如何祭拜水母娘娘的资料收集并不完整,仅能凭借从东亢村各位长者的叙述中,勉力拼凑出祭拜仪式:

在农历六月初六这一天,村中具有威望的长者(或许是村中望族的族长)担任主持人带领全村的村民举行祭拜仪式。首先主持人要致辞,主题一般都是表达对水母娘娘的感恩,以及祈求来年风调雨顺、粮食丰收。致辞之后,主持人代表全村上香,之后带领村民们叩拜水母娘娘,叩拜顺序一般为村中的男性长者、青年男性、女性长者、青年女性、村中小辈(这里的叩拜人员只是东亢村民,外村村民自行上香叩拜,没有固定的组织人员)。这一活动之后便是祈雨仪式。这些仪式过后,村民们认为水母娘娘已降临此地,娱神活动(戏曲表演)开始,演唱曲目是有讲究的,必须是与水沾边的曲目,或是与神灵赠予相关的曲目(东亢村民认为此类曲目可以愉悦神灵,满足村民的祈愿,但确实每年在戏曲表演开始的一段时间之后,雨水就会降下)。③

上述对沄泉庙会的祭拜仪式活动描述得并不详细,很多细节已不可考,本文只是对祭拜活动大致步骤进行描述,但此祭拜活动的祭品中有一物极具地方特色——圐圙④,一种具有山西特色的古老民俗面制品,寓意为吉祥如意,是整个祭拜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种祭品。

市集贸易是六月六庙会中最热闹的活动,这一活动的延续时间最久,范围也最广,参与人员也最多。市集贸易活动从农历六月初三开始到农历六月初九为止;整个市集区域以沄泉池所对的街面为开端向北延伸,最繁盛之时,市集上摊位可延伸到村子的最北边;以东亢村为中心,方圆百十里的村子都会来到此地“赶集”,此地可谓是人山人海。在此市集贸易活动当中,最受欢迎的物品当属用沄泉泉水灌溉出的粮食,即沄泉粮,不仅仅是人们认为被沄泉泉水浇灌过的粮食要优于其他的粮食(并未进行过科学验证),并且以当时的条件,能够买卖的粮食并不多,因此“沄泉粮”成为市集中最为抢手的物品。当然,这类物品能买到很好,买不到也没关系,毕竟,市集最重要的目的是商品交换,“沄泉粮”只是锦上添花之物。

沄泉庙会还有一项特有的观景活动被村民称之为——观莲花。观莲花中观看的莲花是生长在沄泉泉池中的莲花(这些莲花是先人栽种还是自然出生的,东亢村民没人能说的清楚),因之沄泉泉水由神灵赠送,那泉池中的莲花必定由特殊的含义,东亢村民及外村村民都认为泉池中的莲花是水母娘娘给予的预示,能够预示各个方位明年的粮食丰收情况,若是某个方位的莲花盛开极为繁盛,就说明此方位的村子,明年丰收的粮食定比其他村子要多。

无论是庙会举办的时间,还是娱神活动的戏曲曲目的选择,甚至泉池中莲花盛开的繁茂程度,都与沄泉诞生的神话故事紧密相关,但我们都知道关于沄泉诞生的神话故事,其实都是东亢村先民们依照一定的事实改编而成并流传下来,其背后所隐含的意义,笔者将在接下来的篇幅当中,运用马林诺夫斯基的文化功能理论来探讨。

四、结语

沄泉泉水通过灌溉农田,满足东亢村民的基本需求。衍生需求是在基本需求得到满足之后产生的需求,沄泉泉水的灌溉作用,能够满足村民的基本需求,及维持生物有机体运转的需求。在基本需求被满足之后,村民们对沄泉泉水就产生了衍生需求,进而产生出沄泉神话故事、祈雨仪式以及庙会庆典活动。后两者其实可以认为是对神话故事内容的具体化,祈雨仪式和庙会庆典活动中祭拜仪式中的各个步骤都可在神话故事中找到相对应的内容,支持着仪式的合理性。因此,分析东亢村民对沄泉泉水的衍生需求,可以从沄泉泉水的诞生神话开始。

在沄泉诞生神话当中,水母娘娘来送水的日子在农历的六月初六。在北方,农历六月份是村民们少有的农闲时间,这一段时间,小麦已经收割,秋作物(一般为玉米)的幼苗还在生长,农田不需要人手打理。这闲暇时光正是村民们满足自己精神文化需求,即衍生需求的好时机。六在中国文化中又有“顺”的含义,因此,东亢先民将农历六月初六定为神灵送水的日子,并在这一天举办祭拜、祈雨仪式。六月六庙会从表现形式看是一种娱神活动,其实质其实是娱人活动,这一活动为东亢村民带来了精神文化的满足,即衍生需求的满足。

第一,在农历六月初六这一天祭拜水母娘娘,虽是以感恩水母娘娘的送水之情为主,但同时也伴随着祈求秋收之前雨水充沛,并在秋收时节取得更好的收成为辅的祭拜活动。祭拜活动结束之后的娱神活动——演唱戏曲,其曲目选择主题与水和感恩神灵相关,也兼有表达祈求风调雨顺的意思。因此,无论是庙会上的祭拜仪式,还是娱神活动都是村民对更好地满足基本需求以及精神需求的精神寄托。

第二,以沄泉泉水而生的水神信仰,本身只是一个极小区域范围的神灵信仰,仅为东亢村本村居民的信仰,不知何时,外村村民发现在沄泉水母娘娘这里祈雨,总能达成心愿,东亢村的祈雨仪式被其他外村村民广泛认可,信仰沄泉水母娘娘的人們增加,东亢村在其他村子的声望提升,这一声望的提升给东亢村民带来自豪之情,并带来一定的权力。例如,为外村村民主持祈雨仪式的权力,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给东亢村民带来精神上的满足。当然,不仅如此,沄泉水神信仰范围的扩大,也是伴随沄泉庙会而生的市集贸易活动兴盛的基础。

第三,沄泉水神信仰范围的扩大,直接使沄泉庙会市集的影响范围扩大,也即经济的发展,其最兴盛之际,辐射范围南可到曲沃县(距离东亢村48公里),东可到浮山县(距离东亢村39公里),北到洪洞县(距离东亢村36公里),西至蒲县(距离东亢村78公里)。⑤市集贸易活动为东亢村民带来的不仅仅是经济的发展,同时也给东亢村民带来与其他远距离群体交往的机会,这些活动都会为东亢村民带来精神上的满足和愉悦,尤其是在“沄泉粮”成为炙手可热的商品时,这种愉悦感会达到更高的状态。

综上所述,沄泉泉水通过灌溉农田,满足村民生存所需的物质资源,同时基于泉水而生的水神信仰衍生出祈雨仪式、庙会庆典活动在农闲时节大大丰富了东亢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不仅如此,基于庙会庆典活动所产生商品经济活动还成为东亢村与其他村落进行互动联系的纽带,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满足了人类的衍生需求。因此,沄泉在东亢村民心中不仅仅是物质生活中的水源,其还是精神文化生活的一部分,也即沄泉泉水在满足东亢村民基本需求的同时也满足着村民的衍生需求。

本文仅围绕沄泉泉水的神话传说对东亢村民关于泉水的衍生需求进行了分析论证,但村民对沄泉的衍生需求不止如此,沄泉泉池的精美雕刻、水母宫殿中供奉的其他神灵雕塑、沄泉水的水温特征等都是构成对泉水衍生需求的一部分。因此,东亢村民对沄泉泉水更多的衍生需求分析,还要在今后的研究当中才能得到更为全面的分析论证。

注释:

① 山西省处于山西背斜范围之内,出露有寒武奥陶系石灰岩,此类石灰岩具有较强吸水性,适合发育岩溶泉水。

② 晋南威风锣鼓起源于尧舜时期,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表演起来鼓声如雷、粗犷豪放;钹音清脆、荡气回肠;锣鸣镗镗、排山倒海,融音乐、舞蹈、技艺于一体,富有民族特色,体现民族精神,有着“天下第一鼓”的美称。其乐器由由鼓、锣、鉊钹、铙钹四种组成。

③ 田野访谈资料,访谈编号:LDS02,访谈人:孙随年,访谈时间:2020年5月,访谈地点:孙随年家。

④ 圐圙:形状为圆环状,相当于“长命锁”,上有石榴、佛手、桃子、老虎等面塑,在幼儿满月,三岁生日,十二圆锁,孩子的外婆、舅舅家要蒸“面圐圙”,并在喜宴开始前举行套面圈的仪式,以期盼孩子长命百岁,吉祥如意。有些地方圐圙还用于婚礼仪式,并配有精美的面塑“花顶”。

⑤ 庙会辐射范围来自报道人孙随年先生。

参考文献:

[1]张荷.古代山西引泉灌溉初探[J]. 晋阳学刊,1990(10):44-49.

[2]赵珍.清代山西泉水的分布与利用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16.

[3]惠嘉. 马林诺夫斯基的文化功能理论及其完善路向[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6):89-94.

[4]临汾市编纂委员会.临汾市志[M].北京:中华书局,2013,12.

[5]临汾市民间文学集成编委会.临汾市民间故事集成[M].1989,9.

[6]张俊峰.水案冲突·源神信仰·泉域社会——基于明清时期山西介休洪山泉域社会的田野考察[J].区域社会史比较研究会议,2004(8):249-269.

[7]袁钰. 清代山西水利社会的庙会文化特色研究——以汾河中游地区为例[J]. 史志学刊,2016(11):35-42.

[8]李乾太,刘英路. 山西泉文化泛谈[J]. 海河水利,2002,8:58-60.

作者简介:田梁(1994-),女,山西临汾,云南民族大学社会学院2018级人类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生态人类学;李全敏(1972-),女,云南昆明,研究员,研究方向为生态人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