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人都觉得艺术很玄奥,不好理解,不知该怎么欣赏。
艺术很玄奥吗?并非如此,艺术其实就是人类表达情绪、思想的一种途径,使大脑获得愉悦的一种手段。欣赏艺术其实很简单,茹毛饮血的原始人都可以,就连某些高等哺乳动物和鸟类对音乐和抽象绘画也有反映,具有高度文明的现代人没有理由欣赏不了。
一听到“艺术创作”这个词,大家都会觉得这是由艺术家来干的事。其实,“艺术创作”是一个完整的过程,这一过程是由艺术家和观众共同完成的,观众实际上也是一件作品的“创造者”。
试想,一件伟大作品被创造出来了,结果却无人能欣赏,岂非废品?所以对于艺术创作来说,观众的作用也是至关重要的。
可以這样说,只有观众懂得艺术,真正的艺术和艺术家才有可能产生,观众才是最终赋予艺术生命的人。要成为懂艺术的观众,其实很简单:多看、多听、多接触,相信自己的感觉,不要轻言“我不懂”。
之所以有人觉得艺术“玄奥”,是因为很多艺术评论总是讲得很“玄”。它们是为油画、国画、雕塑等所谓“纯艺术”来服务的。这些“纯艺术”除了由美术馆、博物馆收藏之后公开展出,与大众分享,就是由收藏家或艺术投资者个人来收藏。与小说、电影、戏剧、工艺美术等大众艺术不同,大众艺术靠大众的集体消费来生存,它的评论需要说服的是大众;“纯艺术”的生存更多依赖于收藏家和投资者的购买,它的评论往往只需说服一个收藏家或投资者就行了,而收藏家和投资者,会受限于自身的观点、品位、素质和知识结构等等。大众艺术领域里,我们常听说某位作家“炒作”“媚俗”“唯利是图”,其实“纯艺术”也一样,“玄奥”容易把对方唬住,有利于抬高自身的身价。西方国家艺术市场曾出现不少“泡沫”,便与此有关,甚至有叫卖自己粪便的艺术家,据说就是为了揭示艺术市场的荒诞无稽,超级恶搞的是,竟然真能以几十万欧元的天价售出,让人大跌眼镜。
关于艺术与科学之间关系的话题经常会在媒体上出现,我国还曾经组织过诺贝尔奖获得者和艺术家进行对话。对此许多人持反对意见,认为艺术和科学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东西,包括许多艺术家也持这个观点。在不少人眼里,科学是严谨的,而艺术可以“胡来”。
真是这样吗?
目前很多人致力于推广振兴民族艺术,这是件大好事,但也出现了一种声音,给人这么一种印象,似乎中国和外国的艺术标准不一样,各自遵循着不同的艺术规律。甚至还有些“前卫”的艺术家以自我为标准,爱说“我”要怎样怎样,当有人提出异议时,便会收到“你不懂”的评语,以及“要学习,学会理解‘我’”的告诫。这些声音都会让人感到茫然。
如果每个人都以自己为标准,那谁都可以站起来说:“我是大师!我最牛!”胡涂乱抹也是绘画,瞎蹦乱跳也是舞蹈,任何不成功的创作都可以被冠以各种名目,比如前卫的、先锋的、民族的……来以次充好。所以“艺术的标准和规律各不相同”从逻辑上就讲不通,如果没有游戏规则,任何游戏都玩不成。
要弄清楚这个问题,先让我们来看看一幅画是由哪些元素组合而成的,除了纸、笔、墨、色——这些在超市里就能买到的“硬件”,还有没有类似“软件”的东西呢?
当然有,区别高妙的艺术和廉价的商业美术产品的,并非选择什么档次的“硬件”,而是“软件”“编写”和“使用”的如何,它们大致包含这几样:
“造型元素”——比如人物形象,以及构成人物形象的形状、形体、点、线条、块面等;
“色彩元素”——比如色彩的浓与淡、鲜与灰,以及感受上的轻与重、“冷”与“暖”等;
“构图元素”——构图也就是在画面上的布局,怎么将这些造型和色彩的元素安排在画面上。假设画面是一家“公司”,组成绘画的各种元素就是一个“团队”,而画家就是一位“经理”,谁该安排在什么位置,起什么作用,这家“公司”应该呈现给顾客(也就是赏画的观众)一个什么样的形象,顾客会对“公司”产生什么样的感受和印象等等,就是“经理”要操心的,“经理”是这家公司的总设计师。他要面对的种种问题——比如红色和绿色之间闹别扭、某些线条影响“公司”的形象,必须从“团队”里出局等等,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技巧、方式方法,就属于“构图元素”的范畴。
这些元素共同组合成一幅画,只要它们被放到一起就必然会产生某种“效果”。
有这么一个故事,有人新装修了间房子,想请一位画家给墙壁画幅壁画,颜料和画笔都准备好了,堆在地上,只需等画家的到来。哪想到,房子的主人养了只猴子,趁主人不注意,在墙上乱画了一些线条、色点和色块,结果,一幅画的各种元素齐备,“团队”都到齐,“公司”已然成形,只可惜“经理”是位猴子,这位“猴子经理”尽管不懂绘画,但木已成舟,墙上的绘画“团队”已经制造出了“效果”,只是这乱哄哄的效果令主人头痛——那可不是他想要的。
当画家驾到后,看了“猴子经理”的大作哈哈大笑,他倒觉得猴子选择的颜色还不错,于是和主人一道重新粉刷了墙壁,仍然用猴子选的色彩,但利用自己的艺术素养将之善加组合,重新改造,画成了一幅令人赏心悦目的“抽象派”绘画,主人和画家自己都很满意。
这个故事道出了绘画的秘密:只要各种元素齐备,“团队”都到齐,就会形成一幅绘画,各种绘画元素就像自然界里普遍存在的物质,它们不受民族、文化、画材等等因素的限制——不管是国画、西画,也不管是何种风格、题材、内容,还是由什么人来画(哪怕是猴子),一幅画里都会包含那些元素。
近代科学大发展的基础之一是构造性自然观。宇宙中星球之间是怎么运动的?我们没法凑过去看,也没法用尺子去量,只能用木球、铁球做成模型来推算。但木球、铁球和星球是完全不同的东西,你怎么能说从木球得出的结论也适用于星球呢?
构造性自然观认为,不管它们之间多么天差地别,但都遵循着共同的运动规律,就质量、速度、空间位置来说,这几个变量没分别,至于木球、铁球和星球其他方面的差异并不影响对这些变量的分析。
艺术也是一样的,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的艺术——古典主义也好,野兽派也罢,文人画也好,民间艺术也罢,不管它们之间多么天差地别,背后也都有一些共同的规律在起作用,不管是欣赏还是创作艺术,都要遵循这些规律。这就如同不管是什么地方的人、有着怎样的肤色和口音,只要来到同一条大街上——这条街叫“艺术”,不管是开车、骑车还是步行,都要遵守统一的交通规则——艺术规律。
驾驭那些绘画元素的技巧都要符合艺术规律,艺术规律就像科学领域里的原理和公式一样,是普遍存在的规律,是所有绘画艺术的“游戏规则”,不管用什么样的艺术技巧,有什么样的创意,也都得按共同的“规则”来,否则就会像“猴子经理”的作品一样令观众头痛。
这就好像科学家要发明一架机器,首先必须承认世界是物质的,然后必须研究物质的性质、结构、现象、规律等等,并以此为依据,否则什么也发明不出来。所以,自称前卫、民族或必须“学习 ‘我’”而不必符合共同规律的艺术,就和“伪科学”如出一辙。
这一点正是艺术和科学相通的地方,像学习科学知识一样,只要了解了这些艺术的基本规律,顺藤摸瓜,任何人都可以成为鉴赏家,甚至艺术的创造者。
姬炤华,画家,图画书作家,曾担任《新京报》“中国年度好书”终审评委、《父母必读》与红泥巴“中国年度童书排行榜”评委;信谊图画书奖评委。从1997年开始为孩子创作。童话故事《青蛙与天鹅》荣获2006年冰心文学奖;绘本《天啊!错啦!》入选台湾新闻局中小学优良课外读物、中国年度童书排行榜;《两个天才》荣获第十五届“文津图书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