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丝诊脉,表演而已

2022-07-06 06:17光子
今日文摘 2022年9期
关键词:诊脉太医孙思邈

光子

贞观初年,唐太宗李世民刚继位不久,长孙皇后却遭遇难产,不仅孩子迟迟生不出来,还得了重病,起不来床。太医们都束手无策。这可把唐太宗急坏了,该如何是好?

在此关键时刻,有个叫徐懋功的大臣给唐太宗出了个主意,他说五台山有个名医叫孙思邈,医术超群,对妇科也很精通,被很多人称为“扁鹊再世”,可以请他来看一看。唐太宗听完,连忙派人去请孙思邈。

孙思邈自然不敢不从,连夜随人赶到了皇宫。到了皇后的寝宫后,孙思邈本想给皇后切脉,但在当时,身为平民的他根本不被允许接触皇后的“凤体”。可时间又紧急,必须尽快给皇后诊脉,好做下一步的准备。这可怎么办?

孙思邈思考片刻,从口袋里拿出一根丝线,掐成同样长的三截,让太监将线分别拴在皇后右手腕的三个指定位置上。众人对他的做法将信将疑,太监为了测试孙思邈的医术,把丝线拴在了花盆里的冬青根和笼子里的鹦鹉腿上,然后将线头交给孙思邈,孙恩邈很快就识破了太监的伎俩。太监这才对孙思邈的诊疗手段心悦诚服,将丝线拴在了皇后的右手腕上。

孙思邈仔细切过脉后,对唐太宗说,皇后主要是胎位不正导致的难产,才引起了重病,只要喝一服药就能好。唐太宗吩咐孙思邈赶紧开药方。吃了孙思邈开的药,长孙皇后果然很快就把孩子生了下来。

这件事在历史上是真的发生过,还是民间杜撰,现在已很难考证。不过里面提到的悬丝诊脉,作为脉诊中的奇技,却在坊间多有流传,到现在,也有一些人相信医术特别高超的老中医真的能利用悬丝诊脉帮人疗疾治病。

悬丝诊脉真的存在吗?我们来听听从过去的看病现场留下來的记录。

一位曾侍奉过慈禧太后的太监有过如下记述:“(慈禧)太后的太医值班,住寿药房……如感不适,先告知李莲英,李传上差首领(太监),叫大夫请脉……传大夫时,药房首领引两位大夫至殿外,先通知御前首领,再由首领进殿报告:‘大夫上来了。回事和小太监先预备请脉的几案和脉枕、手帕。太后或在寝宫,或在外间坐定,小太监说‘带大夫,御前首领方可将大夫带进殿内。大夫进殿先是跪安,太后将手伸出,放在脉枕上,妈妈、女子代蒙一块绸布,两位大夫跪在左右,各诊脉一次。”

从上面的文字我们可以看出,太医为慈禧太后诊脉,并不是“悬丝”,慈禧太后会主动伸出手臂,放在脉枕上,再让身边侍奉的人代蒙一块绸布。

而另一位曾经为慈禧太后充当外文翻译的德龄女士曾目睹太医为慈禧太后诊病的场景,而据她记载,给慈禧太后蒙的不是绸布,而是极薄的纱绸:“在太后的左右两边各放一张小桌子,每张桌上都有一个软垫。太后坐在御座上,两条前臂搁在两张小桌上……女侍官帮太后把手腕露出来……各盖一条极薄的手帕……两位太医左右各一,用指尖触那盖着手帕的手腕。”

这么看来,太医给太后看病号脉,根本不是“悬丝诊脉”,至多算是“隔纱诊脉”,所以,古代所谓的悬丝诊脉很可能只是说说而已。

据说,皇宫中的后妃生病,总要由贴身的太监、宫女介绍病情给太医,太医也会详细地询问关于后妃们的情况,诸如饮食、大小便、气色、舌象、身体症状等。为了获得真实详尽的情况,太医有时要给太监一些金钱,以便换取更详细的信息。问得差不多了,太医心里也就有了底。到了真正“悬丝诊脉”的时候,太医们屏息静气,沉着切脉,好像真有那么回事一样。当年“京城四大名医”之一的近代医学家施今墨曾经承认,虽然他也悬过丝,但这只不过是一种沽名钓誉的形式罢了。

一位曾给慈禧太后看病的太医披露,有一次他给慈禧太后看病,既看不到她的神色,又不敢问病情,“悬丝诊脉”(其实是隔纱诊脉)完以后,为了得到关于病情的准确信息,他用重金贿赂了内侍和宫女,才想办法开出了消食健脾方,治好了慈禧太后的消化不良。

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古人对“男女之大防”看得很重,而皇宫中的后妃、公主本就身份尊贵,在这方面自然更严格,像前面关于慈禧太后的例子,腕部无论是盖的绸布,还是一片细纱,都有男女之大防的意思在里面。而之所以会变化成悬丝诊脉在坊间流传,多是民间喜好“奇闻”,对其进行了戏剧性的夸大,以此作为茶余饭后的谈资罢了。“悬丝诊脉”的存在只不过是一种表演而已。

(顾婉娜荐自《书摘》)

猜你喜欢
诊脉太医孙思邈
孙思邈与屠苏酒
院士诊脉电动车自燃事故
孙思邈的长生之道——饮食之道
皇上的药太医的汤
为业余棋手诊脉
为业余棋手诊脉
太医不好当
药王孙思邈
为业余棋手诊脉
孙思邈学术思想点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