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三螺旋模式探索*

2022-07-06 06:57王小刚
科技创新与生产力 2022年4期
关键词:螺旋成果协同

王小刚

(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扬州 225127)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激发中小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实现高质量发展。2021 年,国务院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提升中小企业竞争力若干措施》,提出要加强创新创业支持,提升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能力,提升产品质量和管理水平等,进一步激发中小企业创新活力和发展动力。

1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现状

为了促进我国中小企业产业链和供应链的转型升级,实现产业生态圈的高质量发展,消除中小企业成本较高、消耗较大、效率较低等不良因素,技术创新成为了政府、企业和高职院校的共同需求。

1.1 政策推进

国务院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的《提升中小企业竞争力若干措施》中提出要推动大中小企业协同创新,大企业通过产业链带动中小企业协同发展;龙头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向中小企业开放技术、人才、数据等创新资源,产生带动效应,形成产学研协同创新局面。

2018 年,中共江苏省委、江苏省人民政府印发《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提出鼓励企业自主创新,强化成果转化激励。政策的制定为高职院校和企业的技术创新合作营造了积极的氛围,充分激发了中小企业与高职院校协同创新的活力,依托技术创新推动企业发展,从而带动产业转型升级[1]。

1.2 企业跟进

中小企业通过创新激发生产力以及提升竞争力,为构建发展新格局以及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基础。中小企业提高创新能力并加快成果转化是其生存之道,也是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内容,影响整个经济的健康和稳定发展。中小企业在解决资金的基础上,充分认识并把握应用技术变革带来的创新机遇,深层次开展价值创造。中小企业发挥市场灵活特性,快速将技术创新成果向市场转化,形成生产力以获取回报,应用绿色技术开发绿色产品,提高市场竞争力。

1.3 高职院校促进

通过职业教育与企业的深度融合,促进高职院校与中小企业开展技术的协同创新。通过横向委托方式,高职院校帮助中小企业快速突破,利用创新成果迅速抢占市场,获得先机。高职院校在对中小企业开展科技服务的过程中,协同其获取产业新工艺、新需求,并帮助其应用新技术、新方法解决技术难题。

2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存在的问题

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中准备不充分、交流不强、应用不广,限制了其自身转型升级,从而影响了区域产业协同发展。

2.1 市场变化较快

新一轮产业变革迅猛,中小企业通常因技术落后、创新意识不强面临巨大挑战。自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市场瞬息万变,中小企业生存压力巨大。虽然国家采取了强有力措施帮助中小企业渡过难关,但是影响企业发展壮大的根本因素是其技术的市场适应性。疫情之下,中小企业缺少技术支撑下的快速应对策略,没有形成技术创新积累,难以跟随市场变化而实现自我的变革。面对市场变化,中小企业既需要开辟新的营销渠道,也需要开展技术创新,开发新平台、新渠道、新路径、新模式,在竞争中凭一技之长快速占领市场,扩大企业的生存空间。

2.2 企业储备较少

中小企业面对技术创新,在资金、人才、技术方面储备较少,面对技术变革和市场变化,发展难度较大。中小企业在市场需求引导下,将技术创新成果向市场转化,从而获取收益。在此过程中,企业需要资金、人力等的投入,研发周期和转化时长对中小企业的资金形成了较大压力,阻碍了其对于技术创新的投入[2]。

中小企业在创新中承担错误的能力较弱,反应速度远低于市场的变化速度。在企业的流动资金中,能够用于研发的资金比例较小,企业对于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的应用存在较大的融资问题。中小企业应当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根据自身情况开展技术创新工作。

2.3 技术交流不畅

中小企业在传统的技术交流中内需不足,主要是根据客户需求开展技术攻关,或者在现有市场寻找匹配的技术满足客户需求,因此技术交流的内容比较陈旧,未能获得很好的创新成果。高职院校仅仅是在课题层面开展创新研究,对于创新成果是否具有市场应用价值缺少实践检验,形成了一种自我封闭式的创新,难以转化为生产力。

技术供需的不匹配、不对等情况极大地影响了技术创新和转移。在产业生命周期的影响下,技术流动滞后、迟缓,影响了技术创新的实际应用效果,削弱了技术创新的推动力。

3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模式探索

三螺旋创新模式通过边界融合、需求互补、产出互助,形成产业技术创新合作范式。政府、企业与高职院校根据市场需求,联合推动技术创新,形成交叉影响的螺旋关系。该模式避免过分依赖单一主体,强调合作。政府、企业与高职院校成为动态体系中的主导者、组织者和参与者,相互激励并相互作用,通过角色转换与融合,打破原有边界,不断加强融合发展,整合资源与功能,提升创新效能,见图1[3]。

图1 三螺旋创新模式

3.1 政策引领

政府作为三螺旋的重要支撑,支持科技人才项目,匹配技术创新与企业实际需求,细化考核指标系统,引导作为项目责任主体的企业与高职院校协同创新。在实施过程中强化资金整合,强调配套资金落实,引导中小企业转型升级,引导高职院校深化创新成果的市场转化,从而更好地打造并优化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生态环境[4]。政府强化服务理念,加强政策落实,围绕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引导企业技术创新,将单一的企业行为转为政策引领下的集体行为。另外,成立相关职能工作组,定期召开政策推进、创新转型大会,实施表彰、补助等一系列措施,加强政策落实。

通过政策引领可消除企业和高职院校的研发成本顾虑。先由企业垫付创新资金,高职院校开展技术创新活动,在创新成果转移之后,根据成交到账金额按比例给付配套经费,减少创新资金负担。对于有较大风险的科技创新项目,政府给予适度的补助,提高中小企业抗风险能力,提升高职院校参与创新的积极性。另外,政府应积极探索“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政企校合作模式,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和转移效率,解决中小企业的后顾之忧,增强高职院校的参与热情。

3.2 企业引入

中小企业在政策引导、鼓励和支持下,与高职院校开展技术创新合作,实现技术变革与升级。面向市场需求的技术创新,能够帮助中小企业将新技术、新知识、新方法应用于市场,将引入、创新、转化三者一体化推进。企业通过政策引领、技术引入、资金输出,高度统一市场需求和技术创新应用,获得市场先机,促进了自身在技术水平、市场占有率、收益等多方面的提升。

3.3 高职院校引导

高职院校在政策引领和企业资金支持下,服务于企业的技术创新。将企业的技术需求输入到校内研发机构,提升自身科技创新的有效性;将技术储备应用于企业生产,提高自身的创新实用性,从而加快成果转化,快速形成生产力。通过创新资源、资金和产业发展的融合,促进知识资本向生产资本转化,促使创新价值有效实现,从而促进中小企业改革和发展。高职院校在创新研究过程中与企业进行深度合作,特别是面对中小企业的技术瓶颈,通过展开针对性的研究和创新,将创新成果转化为市场价值,将前沿的科学理论与现实的企业需求相结合,以转化应用为重点开展技术创新。

4 技术创新三螺旋模式创新初效

协同创新促进了中小企业与高职院校之间的合作,实现了主体、要素的共同作用,提升了科技创新的整体性、实用性。三螺旋创新模式提高了科技创新向生产力转化的效率,加快了技术创新的市场应用,有效促进了创新驱动发展态势的形成。

4.1 增强技术创新意愿

中小企业在三螺旋创新模式下及时在技术积累和市场需求之间找到了平衡点,发挥了企业对于技术创新和发展应用的纽带作用。例如,通过参加扬州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应用峰会、中国数字经济创新发展大会以及智能制造、智慧城市建设等创新活动,扬州市的中小企业参与科技创新的意愿增强,与区域内高职院校开展了高端人才合作。

4.2 推动创新成果共享

三螺旋创新模式的实践探索和应用为企业技术创新引入财政投入。高职院校作为技术投入主体,从市场和融资等方面促进了技术创新。中小企业和高职院校通过技术转移和转化获取收益,收益被再次作为研发基金投入到新技术的研发中,有效地实现了政府、企业、高职院校三方对于技术创新的成果共享。

4.3 促进创新要素流动

通过政策引领和企业参与,充分发挥高职院校技术研发作用,引导高职院校人才要素、技术储备要素在市场中有效流通。高职院校架起科技成果转化的通道,将理论研究成果转化为企业生产力,与中小企业展开创新项目对接,实现优势互补。

猜你喜欢
螺旋成果协同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16排螺旋CT在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中的应用观察
验收成果
工大成果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旋风“螺旋丸”
“健康照明”成果聚焦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三医联动”扩大医改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