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Niga
最近,MBTI测试火遍全网,甚至成为一种流行文化。实际上,MBTI测试每隔几年都会火一次,从最广泛应用的职场领域,到如今万物皆可MBTI,有着80多年历史的MBTI人格测试到底是科学还是玄学,至今仍是值得探讨的话题。
MBTI(迈尔斯——布里格斯类型指标)是一种人格测验,通过完成测试题可以得到由四个字母组成的结果,这个结果代表被测试者的人格类型。MBTI将人格特质分为外向E——内向I、感觉S——直觉N、理性T——感性F、主观J——客观P4种相互独立的倾向,在此基础上排列组合,共形成16种类型,每种类型都有其对应的性格特点。
有人在深扒心理学相关文献后,认为MBTI并无理论支撑,不过是“星座说”的一种翻版,难言“科学”。但作为国际上比较流行的测试,MBTI并不是简单的“星座的变体”,在一些求职、招聘等严肃场合,仍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早在2015年,人民日报就发布过关于MBTI职业测试的微博,2021年智联招聘还专门推出了一份《MBTI职场性格类型大数据报告》,分析了不同人格类型的职场现状,以帮助求职者认识其职业价值。
对于企业来说,在招聘活动中适当参考MBTI职业性格测试,可以提高人岗匹配度,提高招聘效率。对于求职应聘者(尤其是应届毕业生)而言,利用MBTI职业性格测试了解自己的性格偏好和潜力特长,结合相应的职业岗位,可以更加充分发挥自我价值,获取职业成就。
据统计,在世界500强企业中约有80%以上的高层管理者使用过MBTI人格测评工具。值得注意的是,MBTI其实并不是有着坚实理论基础的严谨科学,而是更偏向打着科学名义的赛博玄学。
首先,MBTI理论基础未经验证,是在荣格的两种态度类型和四种功能类型的基础之上,增加了判断和直觉两种类型后排列组合得出的16种人格类型,但荣格基于观察而来的性格类型只是粗略倾向,并未经过精确的验证,不能形成可靠的测验工具。其次,MBTI测验结果是一刀切的,从4个维度上用二分法进行分类,测试过程体现出明显的主观性、二元性和时效性,直接强行贴上维度“标签”,比如E——I维度有21道题,根据当下的心情状况,若其中9道题选择了外向E,12道题选择了内向I,那么就会被分类至内向人群。常规来讲,这个结果只能说明测试者“有点内向”,但MBTI根据其二分型的本质,生硬地按照分值大小一刀切,简单粗暴地给测试者贴上“内向”的标签。加上“赛博玄学”的内容本质上是秉持着平均主义的赞美,测试的结果总体上传递着取悦、赞美和“能够理解”的意思,永远不会令人感到冒犯和被批判,使得测试者陷入“赛博玄学”而无法自拔。
因此,企业在招聘时如果过度依赖MBTI,仅根据测试结果就将部分应聘者拒之门外,无可避免会错失一些人才,不利于企业的未来发展;求职者在应聘时若将MBTI奉为圭臬,容易陷入赛博玄学陷阱,不知不觉被标签化,限制自身的发展。
渴望“被描述”和“被解释”的力量是惊人的。MBTI之所以会有着基数不小的支持者,并且很多人对测试结果信以为真,是因为巴纳姆效应。具体来说,人们会对一些人格描述给予高度准确的评价,认为那些描述是为自己量身定做的,实际上这些描述往往十分模糊及普遍,放诸四海皆适用。人们使用MBTI的初心是认识自我,最后却有不少人被测试结果反向控制,被标签所束缚,“工具”变成了“枷锁”,陷入绝对的自我标签和持久的刻板印象。
虽然MBTI测试可以帮HR更好地了解人才的性格特征,但也不能仅以单一的测试结果来推断一个人的心理特征。要想真正考察一个人才,必须用多种方法从多个角度考察,再用心理测试结果进行辅助分析,这样才可能得出一个相对可靠、客观的结果。同样,职场中可以借人格测试的标签去寻找认同感,但不能为了寻找认同而去适应标签,应将MBTI作为辅助性工具,而非决定性工具。
总的来说,任何测试工具都是有局限性的,关键在于如何去看待它。将MBTI作为一种帮助企业挑选人才的参考工具,作为一种进行自我探索的切入点,无论它是严谨科学还是赛博玄学,只要能够从中获得帮助或者慰藉,它的存在就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