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自学
(一)
年轻时去远方漂泊
肖复兴
没错,年轻时心不安分,不知天高地厚,想入非非,把远方想象得那样好,才敢于外出漂泊。漂泊不是旅游,肯定是要付出代价的,品尝人生的多一些滋味。但是,也只有年轻时才有可能去漂泊。漂泊,需要勇气,也需要年轻的身体和想象力,便收获了只有在年轻时才能够拥有的收获,和以后你年老时的回忆。人的一生,如果真的有什么事情叫作无愧无悔的话,在我看来,就是你的童年有游戏的欢乐,你的青春有漂泊的经历,你的老年有难忘的回忆。
一辈子总是待在舒适的温室里,再是宝鼎香浮、锦衣玉食,也会弱不禁风、消化不良的。青春时节,更不应该将自己的心像锚一样过早地沉入窄小而琐碎的泥沼里,沉船一样跌倒在温柔之乡,在网络的虚拟中和在甜蜜蜜的小巢中,酿造自己龙须面一样细腻而细长的日子,消耗着自己的生命,让自己未老先衰变成一只蜗牛,只能够在雨后的瞬间从沉重的躯壳里探出头来,望一眼灰蒙蒙的天空,便以为天空只是那样的大、那样的脏兮兮。
青春,就应该像是春天里的蒲公英,即使力气单薄、个头又小,还没有能力长出飞天的翅膀,借着风力也要吹向远方;哪怕是飘落在你不知道的地方,也要去闯一闯未开垦的处女地。这样,你才会知道世界不再只是一扇好看的玻璃房,你才会看见眼前不再只是一堵堵心的墙。你也才能够品味出,日子不再只是白日里没完没了的堵车、夜晚时没完没了的电视剧和家里不断升级的鸡吵鹅叫、单位里波澜不惊的明争暗斗。
尽人皆知的意大利探险家马可·波罗,17岁时就随其父亲和叔叔远行到小亚细亚,21 岁时独自一人漂泊整个中国。美国著名的航海家库克船长,21 岁时在北海的航程中第一次实现了他野心勃勃的漂泊梦。奥地利的音乐家舒伯特,20 岁那年离开家乡,开始了他维也纳的贫寒的艺术漂泊。我国的徐霞客,22 岁时开始了他历尽艰险的漂泊,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当然,我还可以举出如今被称为“北漂一族”——那些生活在北京城郊简陋住所的人们,也都是在年轻的时候开始了他们最初的漂泊。年轻,就是漂泊的资本,是漂泊的通行证,是漂泊的护身符。而漂泊,则是年轻的梦的张扬,是年轻的心的开放,是年轻的处女作的书写。那么,哪怕那漂泊是如同舒伯特的《冬之旅》一样,茫茫一片,天地悠悠,前无来路,后无归途,铺就着未曾料到的艰辛与磨难,也是值得去尝试一下的。
我想起泰戈尔在《新月集》里写过的诗句:“只要他肯把他的船借给我,我就给它安装一百只桨,扬起五个或六个或七个布帆来。我决不把它驾驶到愚蠢的市场上去……我将带我的朋友阿细和我做伴。我们要快快乐乐地航行于仙人世界里的七个大海和十三条河道。我将在绝早的晨光里张帆航行。中午,你正在池塘洗澡的时候,我们将在一个陌生的国王的国土上了。”那么,就把自己放逐一次吧,就借来别人的船张帆出发吧,就别到愚蠢的市场去,而先去漂泊远航吧。只有年轻时去远方漂泊,才会拥有这样充满泰戈尔童话般的经历和收益,那不仅是他书写在心灵中的诗句,也是你镌刻在生命里的年轮。
(来源:《广州日报》2020年4月14日)
【阅读训练】
1.作者认为,怎样的人生才是无愧无悔的?(用原文语句回答)
2.第二、第三段,一反一正阐述了作者的观点,试从修辞角度分析此部分论述语言的特点。
3.第四自然段所举的事例有何特点?在文中有何作用?
4.从散文的角度,说说文章最后一段引用泰戈尔《新月集》里的诗句的作用。
(二)
缓慢而辽阔的阅读
王晓燕
关于阅读的重要性,每个人都有各自不同的见解和体会。在曾经面临选择的时候,我怀有一种深深的惧怕,我惧怕用一生去重复一种没有创造性的工作,惧怕生命滑入日常性的消磨,而最终选择去做一件看似虚无之事:阅读和写作。
我生在一个大家庭,初识字时,我的叔叔和小姑姑还在上学,记忆里有金庸或半本《水浒》的影子,但那会儿肯定是读不了的。等上学了,时常偷看父母订阅的传奇和故事类的杂志,写出来的作文令老师怀疑是从哪抄来的,被叫到办公室详细询问,怎么可以写出那样复杂(主要是有故事情节)的作文来?
书籍对我的影响从很早就开始了,只是,我读真正意义上的书非常晚。好像是高三的一个暑假,从同学那儿借了《巴黎圣母院》和《悲惨世界》,是在一个午后,久久地沉浸其中。家人问话,也懒得应上一句,感觉就像某个沉睡的自我被什么惊动。至今记得,那时的阳光,奶奶种在花园里的花在开,风吹动墙头的枝叶,都似有深意。
作家三毛当年逃学为读书,我没有逃学,却也没有用心于功课。那个年代没什么书可读,倒是读了很多年的《读者文摘》(现在叫《读者》)。我高中时的语文老师是我母亲一个同事的丈夫,我在他的课堂上,就把头埋起来看从他妻子那里借来的《读者文摘》,又抄又记,每行字都令我神魂颠倒,老师好像也不管我。借了一阵子,母亲专门为我订了来,读来却不那么醉心了,似乎上面的文章都失了味道。十九岁那年,才看遍了三毛写的书。那时候我在一个培训机构,给母亲写信都是三毛的调子。
后来,找书容易了,如痴如醉的感受,却再也不会有了。
成了家,去往他乡,却发现有极猛烈的求知欲,便去攻读自考教材。可是,灵魂的空洞终不得凭此填塞,转去读闲书,从此才真正开始了有可能会是持续这一生的阅读。初学写作,写了一篇小说,给一位朋友看了。他问我,你的老师一定是福克纳吧。碍于面子,我没有问,福克纳是谁。那天以后,我疯狂搜寻福克纳的书来读,因为带了一定程度的功利性,读得颇为迅速和激动。
后来,一本书带出另一本,再也放不下了。对后来喜欢上写作的我来说,阅读成为一种放松和享受。同时,也是一种能量的吸取。
我所谈的阅读,必是与写作分不开的。阅读吸引着我去自己尝试写作,写作反过来需要我通过大量的阅读来滋养灵魂和提升写作的能力。也就是说,阅读对我的影响,直接作用于写作这件事上。
我非常在乎自己的灵魂会不会鄙陋与粗糙,我在乎这个,重于外在的一切。这一点,我始终是隐藏遮掩的,但在某些场合,我又会大声表明我的灵魂所向。
阅读不会迅速给人带来实利,但它会改变一个人的生命,会让一个人成为他自己。
我尽量去读那种“每次重读都像初读那样带来发现的书”。我时时告诫自己的还有一件事,那就是不要带有先入之见。
逐渐地,阅读和写作成为像食物一样让我赖以为生的事物。正是通过这两件事,我成为我愿意成为的样子。
我开始更多地贴近自己总处在黑暗里的内在。在物质上,我极容易满足。而在精神上,我是个极端挑剔之人,同时又是过于疏远的性格。但可以肯定的是,我虽然是在狭小的空间里极度自闭地做一件事,但我一定也是在努力地接近人性的本质以及世界的全部。非常庆幸的是,自己天真的一面还没有被改变或被成熟。
为人世通用的常识一直是我的黑暗。就算我并没有期待到成为更好的自己或者是某种意义上的成功,我依然还在我生命的这个点上,我不想摆脱这个习惯。听任那个无知的自我,凭着直觉找到那样的困境:幽暗与艰难,限制与狭窄。同时我深信,这是别的事物无法给予的缓慢而辽阔的美。
一如博尔赫斯所说:若是没有书籍,无法想象我的人生。
(来源:《甘肃日报》2020年6月10日)
【阅读训练】
1.怎样理解文章开头写到的“深深的惧怕”的心理?
2.简述作者读书的经历。
3.第四自然段中加点的“神魂颠倒”“醉心”,对应了第三自然段中的哪几句话?
4.第四自然段中画横线的语句,你从中看到了阅读的什么内容?
5.赏析语言。(根据括号中的提示回答)
①非常庆幸的是,自己天真的一面还没有被改变或被成熟。(从词性变化,理解其含义)
②为人世通用的常识一直是我的黑暗。(解读这句话的具体含义)
6.文章的题目是“缓慢而辽阔的阅读”,文章最后又写到“同时我深信,这是别的事物无法给予的缓慢而辽阔的美”。联系全文内容,说说你对“缓慢而辽阔”的理解。
7.文章最后引用博尔赫斯的名言,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三)
王洛宾和《达坂城的姑娘》
王海成
83年前,王洛宾在兰州改编的一首新疆民歌《达坂城的姑娘》,让达坂城这个小镇唱响在祖国各地。
20世纪30年代,达坂城只是从乌鲁木齐到吐鲁番之间的一个驿站。当时,谁也不会想到,一首歌会让这个小地方走向全国、闻名海外。
诗人李密用诗的语言表述了这首歌的深远影响:“一支歌唱红了一个村庄/一支歌唱美了一片土地/一支歌唱醉了一方百姓/一支歌唱响了半个世纪。”
1938年,王洛宾和萧军、塞克等一批艺术家来到大西北,在兰州参加了“西北抗战剧团”。
一天,西北抗战剧团举办联欢会,慰问从新疆来的一支运送抗战物资车队的工友们。在联欢会上,车队里的一位维吾尔族司机上台唱了一支歌曲,唱完之后,由于歌词没人能听懂,大家的反应并不热烈。
可是王洛宾敏锐的音乐神经被触动了,他用在学校学到的速记方法,很快记下了这支歌的旋律。从那位维吾尔族司机几句随意的哼唱中,他听到了一种独特的音律和节奏,全新的灵感使他如获至宝。
联欢会结束之后,王洛宾立即跑去找那位司机,请他喝酒,让他把歌再唱上一遍。王洛宾当时不会维吾尔语,那位司机也只能说几句简单的汉语,连比带画,得到的是一些零星的没有什么关联的词组“丫头”“漂亮”“辫子”“娶她做老婆”等。
虽然并没有完全弄懂歌词的意思,但王洛宾从司机的神态和手势比画中,感觉到了一种轻松、幽默和欢乐。王洛宾找到在兰州结识的维吾尔族朋友帮着翻译,翻译出了歌词大意。
当天晚上,王洛宾兴奋得不能入睡,连夜将白天记录的旋律和歌词进行了整理。随后,他从原始的乐句中选择了主要旋律,改写成一首简短流畅的短歌,4/4节拍,8个小节,4个乐句:“达坂城的石路硬又平啊/西瓜呀大又甜/那里来的姑娘辫子长啊/两个眼睛真漂亮……”
歌写好了,他先唱给剧团的同事们听,直到大家都感到满意之后才定稿。这首歌曲最初被取名为《马车夫的幻想》,因为王洛宾在这首歌曲中,风趣地描述了一个马车夫对美好生活的幻想。
剧团根据这首歌编了舞蹈,准备在欢送会上演出。
第二天,在欢送车队的联欢会上,王洛宾登台演唱了《达坂城的姑娘》,他还跳了刚学来的舞蹈。台下的观众立即被这清新、风趣的歌词打动,他们对舞台上的王洛宾报以热烈的掌声。就连那位司机都感到惊奇,他问王洛宾:“怎么我们的歌突然你们也会唱了?”
演出结束之后,这支歌曲很快就不胫而走,在兰州的大街小巷经常能听到青年人哼唱几句《达坂城的姑娘》。
王洛宾的同学赵启海和歌唱家赵沨,从兰州将这首《达坂城的姑娘》带到了重庆演唱。之后又有人将这支歌曲传唱到昆明,以至缅甸、马来西亚和南洋各国。
80 多年过去了,这支歌曲仍然被广为传唱。
(来源:《甘肃日报》2021年4月22日)
【阅读训练】
1.文章叙写了怎样的一件事?(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2.就此文的主题而言,除了主体事件本身所反映的意义外,对一个地方的发展来说,有何作用?
3.文中引用诗人李密的诗的语言,有何作用?
4.从文章的前后内容看,文章的结构有何特点?
【参考答案】
《年轻时去远方漂泊》
1.人的一生,如果真的有什么事情叫作无愧无悔的话,在我看来,就是你的童年有游戏的欢乐,你的青春有漂泊的经历,你的老年有难忘的回忆。
2.运用比喻、拟物的修辞,形象生动地论述了年轻时不去远方漂泊与去远方漂泊的不同结果。第二段,分别把心比成锚、沉船,把细长的日子比成龙须面,把不去远方漂泊的年轻人比喻成蜗牛,并通过拟物的手法,揭示这样的年轻人的行为、视野的极其局限。第三段,把青春比作春天里的蒲公英,即使弱小也要借风吹向远方,闯一闯未开垦的处女地,这样,才能有更广阔的视野与不一样的人生。
3.事例特点:①典型:多数都是大家熟知的名人事例;②面广:由外国到中国,由古代到现当代。作用:通过具体事例,更具有说服力,从而更好地支撑文章的观点——年轻时去远方漂泊。
4.使说理散文的散文特色更加明显,从而更好地鼓舞年轻人走向远方,去远方漂泊。这样,才会拥有充满泰戈尔童话般的经历和收益。
《缓慢而辽阔的阅读》
1.作者惧怕用一生去进行阅读和写作,结果使自己的人生流于平淡、平庸,没有实实在在的、让世人认可的成果。
2.①初识字时,记忆里有金庸或半本《水浒》的影子;上学了,时常偷看父母订阅的传奇和故事类的杂志。②读真正意义上的书,始于高三的一个暑假,从同学那儿借的《巴黎圣母院》和《悲惨世界》,还有课堂上读的《读者文摘》(现在叫《读者》)。③成了家,去往他乡,真正开始了有可能会是持续这一生的阅读,比如,福克纳的系列作品。④写作过程中,尽量去读那种“每次重读都像初读那样带来发现的书”。
3.久久地沉浸其中,家人问话,也懒得应上一句,感觉就像某个沉睡的自我被什么惊动。那时的阳光,奶奶种在花园里的花在开,风吹动墙头的枝叶,都似有深意。
4.阅读对一个人写作的影响。
5.①“成熟”,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意思是人性变得世故、圆滑。②“为人世所通用的常识”,指通常存在于人们心目中的世俗的、庸俗的东西,比如善变、世故、圆滑、追逐名利等;“一直是我的黑暗”,指作者一直对这些东西不感兴趣、不予理睬,不能将其体现在自己的生活当中。
6.“缓慢”,指作者整个的阅读经历与阅读过程中对精美、经典内容的感悟与理解;“辽阔”,指作者从作品中所感知到的广阔、博大、丰富的内容。另外,两者都包含了阅读过程中的放松、享受和无限的美感。
7.突出了书籍或阅读对人生的巨大影响,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王洛宾和〈达坂城的姑娘〉》
1.文章回忆了王洛宾创作和演唱《达坂城的姑娘》的始末,以及后来《达坂城的姑娘》的传唱情况与重大意义。
2.让读者看到一首好的歌曲对一个地方所产生的深远影响,进而看到了歌曲艺术的魅力。
3.引用诗人李密的诗的语言,直接讴歌了《达坂城的姑娘》这首歌曲对达坂城所产生的深远影响,揭示此首歌曲的不同凡响及非同寻常的意义。
4.前后照应,首尾圆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