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巢小农就地兼业与基层治理研究*

2022-07-06 12:23吴北河陈昭玖
农业考古 2022年3期
关键词:小农空巢农业

傅 琼 吴北河 陈昭玖

受发达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及生活方式等因素的影响,近年来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开始向这些地区转移,使得留守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多为45岁以上的农民,囿于资金技术及生产生活的习惯,他们大多耕种着承包的土地,故称其为“空巢小农”。与此同时,他们既是农业生产最底层的坚守者,也是乡村各类企业的主要受雇者,还是乡村基层组织重要的直接参与者。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和实施,我国县域经济和乡村产业获得国家更多扶持,同时县城、乡镇、农村之间加速串联、融合,乡村社会就业岗位明显增加。在此背景下,空巢小农在农闲之余,采取就地兼业行为,从事其他生产经营性活动,“离土不离乡”。空巢小农就地兼业,对完善乡村治理体系,促进基层社会经济治理、政治治理、文化治理、社会治理、生态治理均有助益,是振兴乡村的有益探索。

一、发展基层经济

实现乡村经济持续增长,是乡村经济治理的价值内核,也是提高乡村治理能力、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体现。但是,受改革开放后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加剧、城市人才吸引力度激增等因素的影响,乡村经济的发展受到诸多制约,阻碍着乡村生活水平的环比提升。而空巢小农作为农村地区主要留守群体,成了农村农业生产最重要的坚守者,在乡村经济治理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因此,促进空巢小农就地兼业,对建构乡村良性经济秩序、稳定基层经济、提升乡村经济治理能力、加快乡村振兴大有助益。

(一)提升空巢小农安全感,推进乡村经济治理现代化

安全感是个体生存的基本需求。空巢小农作为农村“空心化”背景下的劳动主体,土地可以保障他们的生存安全。贺雪峰曾指出:农民与自身承包土地相结合,土地能够赋予小农稳定的农业收入,而农村社会能够赋予小农熟悉的人际关系网络,使得小农在心理上获得足够的安全感。事实上,对于大多数空巢小农来说,家计生活模式的改变,使他们深感自己从家庭联产承包土地经营中获得的货币性收入偏低,迫切期待就地兼业,以获得更多的货币性收入,来提升自己的经济安全感。在研究农户行为理论中,以舒尔茨为代表的理性小农学派认为小农户与企业家一样,也是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理性经济人”。空巢小农为了延长兼业时长所带来更高的经济效益,往往会利用现代农机具来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缩小农业生产所需投入的时间比。如此一来,他们投入到农业生产中的时间得以减少。因此,如何有效处理农民和土地的关系问题就成为乡村基层经济治理的重要内容。2013年以来,我国农村逐步进行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改革,最大限度地放活了农村土地流转权,将外出务工人员撂荒的土地及想转变为二兼型农户的土地流转给留守在农村的其他经营者,使农业经营者能扩大土地耕种规模,产生规模效应。由农户兼业引起的农村土地流转既提高了耕地利用率,激发土地产出潜力,又调动了农民生产经营积极性,同时对提升小农就地兼业的安全感,推动乡村经济治理现代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提高小农经济收入,完善乡村经济治理体系

农业生产的季节性特征,决定了农民从事农业生产工作时间的非饱满性。因此,“隐性农业革命”的趋势始终存在。为增加经济收益,农民做出了自己的理性选择。为解决劳动力剩余问题,在传统农耕时代,他们通过精耕细作,不惜以“内卷化”的方式,增加劳动投入,追求“没有发展的增长”。在工业化逐步发展起来的时代,他们有的选择进城务工,有的则选择就地兼业,以期增加家庭经济收入。空巢小农作为农村地区小规模农业生产的群体,其农业货币化收益较低,拉低了农村的人均经济收入。就地兼业行为可保障空巢小农权益,有效维护农户家庭的经营核心地位,从而保障小农经济持续稳定增收,对发展乡村经济、完善乡村经济治理功能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和实施,我国基层政府扩大了经济治理体系维度,在国家扶持下,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和乡村产业。伴随着县域经济和乡村产业的发展,产生了越来越多的劳动力市场需求。考虑到空巢小农的知识水平及劳动技能,县域经济及乡村产业主要集中于所需技术含量较低的行业,这便为劳动技能不足但肯吃苦耐劳的空巢小农提供了就地兼业的机会。与外出务工的那部分农民工相比,空巢小农在农闲之余选择就地兼业,不仅能节省在外租房、往返车费等成本,获得可观的经济收入,也能更好地兼顾家庭。促进空巢小农就地兼业不仅仅能实现小农经济持续稳定增收,还能提升乡村经济整体发展水平,完善乡村经济治理体系。

(三)推动乡村产业发展,促进乡村经济振兴

空巢小农就地兼业多数抱着“能赚一个是一个”的心态,对工资收益虽然有所期待,但考虑到自身还能顾及家庭农业生产,往往可接受压低自身的劳动力价格。空巢小农就地兼业不仅可以促进乡镇企业发展,还能吸引外资在农村地区投资办厂,打造乡镇特色产业链,促进农村地区一二三产业的发展,为实现乡村经济振兴提供经济基础。早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阶段,毛泽东同志就曾设想,通过发展农村工业,来解决我国农村劳动力过剩的问题。他说,“农村人口要减少,怎么办?不要涌入城市,就在农村大办工业,使农民就地成为工人。”虽然他设想的局面囿于生产力水平较为低下、工业体系尚未构建起来的现实而未能即时呈现,但在改革开放之初,成为全国各地探索乡镇企业的理论基础。20世纪80年代,“志在富民”的费孝通在总结“苏南模式”时说,小农利用农闲时节通过兼业的方式获取更多的经济效益以维持家庭生计,利国利民。当下,空巢小农选择就地兼业的行为,多数是在稳步提升农业生产水平、获得更多绝对剩余时间的基础上,千方百计就地兼业,为乡村新业态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从而逐步改变着乡村的产业布局,使农业稳定发展与二三产业发展齐头并进,促进了乡村经济的渐进式振兴。

二、提升基层政治效能

乡村政治治理功能是国家治理效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强化乡村政治治理能力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体现。当前,我国农村大多因青壮年劳动力离土离乡,引发了农村“空心化”的倾向,对乡村政治治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已是中老年人的空巢小农,亲历着中国乡村社会治理体系的变迁,他们既是乡村治理的主体,也是乡村政策落实和执行的主体,活跃在乡村基层治理的各个环节,相对缓解了我国农村“空心化”的困境,对乡村治理能力的提升、治理体系的健全大为助力。

(一)强化主体地位,缓解村治主体空心化

青壮年劳动力普遍外出务工,造成了村治主体空心化现象,有学者直接称之为“村治主体缺失”现象。事实上,留守农村的空巢小农并没有任乡村治理陷入无序状态。他们作为坚守在农村的特殊群体,既是农业生产最底层的坚守者,也是乡村基层组织重要的直接参与者,还是维系乡村社会结构的主要群体。鉴于当前留守在农村的空巢小农主要为45岁以上的农民,他们拥有丰富的农村基层政治经验,熟悉村委事务决议流程,在村级两委换届或者村委有重大事务需要村民参与决策时,他们积极扮演着参与村民自治的重要角色。同时受社会关系及价值舆论等影响,使得他们拥有参与村级事务决议的动力。在他们的观念里,能够在村集体事务中表现出自己的作用,一方面可以在农村熟人社会中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另一方面也可以满足他们对政治诉求的基本愿望。基于这两点,他们在村民自治各个环节中都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尊重空巢小农在乡村治理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积极引领他们参与到基层民主自治政治生活中,既可以弥补村治主体的缺失问题,对健全现代乡村治理体系、形成良好的乡村治理格局也具有重要意义。

(二)构建“能人”治村格局,提高乡村政治治理效能

构建“能人”治村的善治格局,形成良好的乡村治理秩序,是提高乡村政治治理效能的具体表现。从生命周期的发展规律看,青壮年理应是村治的中坚力量。但在当下,农村的青壮年多数外出务工或异地就读,造成我国乡村治理中坚“人才”流失、村民自治组织效率减弱、上级部门政策指令难以顺畅落实到每一个村民身上等困境。而实现空巢小农就地兼业,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缓农村“空心化”现象,力促他们有效服务于农村集体,共同参与乡村建设,共同管理、治理乡村事务,成为乡村治理的特殊“能人”。一方面,当村委会需要执行某项政策指令而又难以顺畅落实到外出村民身上时,留守在农村的空巢小农可以把政策指令及时传达给在外务工或就读的子女并督促他们贯彻落实,保证基层组织权力的畅行;另一方面,空巢小农凭借自身的年龄、辈分等优势条件,能够在乡村熟人社会中产生较大的影响力,发挥出其独有的社会活动能力,带动更多的小农参与到管理村级公共事务中。如此一来,实现空巢小农就地兼业无疑成为留住乡村“能人”、实现“能人”治村的有效措施,不仅有效保障了政策自上而下地畅行,也有助于完善乡村政治治理功能、实现乡村振兴。

(三)创新治村机制,探索乡村治理新局面

创新乡村治理机制,探索乡村治理新模式,是不断提高乡村政治治理能力的具体表现,也是完善乡村治理体系、实现乡村振兴的内在要求。近些年来,从农业税费改革到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我国一直在探索乡村治理新模式,治村机制从“富人治村”“狠人治村”到“乡贤治村”不断创新。而在实现空巢小农就地兼业的过程中,空巢小农成为乡村治理体系现代化过程中的重要力量。他们在兼业的同时能够接触到外来的新鲜事物,价值理念逐渐产生新的变化,使得他们在参与村级事务过程中表现出与“富人治村”“狠人治村”及“乡贤治村”有所不同的、具有自身特点的治理模式。从治理方式看,他们普遍认可民主表决制、共同参与制等等,体现出互商互议原则;从治理机制看,他们通过利用村规民约、政策手段等公共资源达到民主管理、共同治理的目标。他们在参与乡村治理过程中所采用的治理方式和治理机制均与“富人治村”“狠人治村”及“乡贤治村”有所不同,是创新乡村治理机制、探索乡村治理新模式的新体现,对完善乡村政治治理功能、提高乡村政治治理能力大有助益。

三、增进基层文化认同

乡村文化作为一种载体,连接着乡村治理的主 体 与 客 体。乡 村 文 化 具 有 凝 聚 村 民 价值共识、化解乡村社会矛盾、规范村民行为等功能。近些年来,随着乡村社会的变迁,乡村文化的治理功能逐渐弱化,主要表现在民间信仰的衰落、家族宗族影响的弱化等方面。而空巢小农作为乡村治理的主体,他们热爱农村并深深地扎根于农村,他们身上凝聚着相同的文化共识、传承着相同的文化习俗、拥有着共同的价值追求,他们在乡村文化治理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促进空巢小农就地兼业的同时,应充分发掘小农自身文化特征,通过空巢小农这一主体,实现文化的价值导向与治理功效的有效结合,从而实现文化治村的善治格局。

(一)强化乡村文化认同力,彰显乡村文化治理能力

乡村文化认同力主要体现在通过凝聚村民价值共识,了解乡村社会利益诉求,化解乡村社会各种矛盾和冲突,构建乡村社会有机共同体。目前我国农村文化乡土性特征已经发生变化,乡土文化呈现新趋势,构成了中国乡村社会的后乡土性特征。乡村文化的认同力正在弱化,其主要表现在村落认同弱化、守望相助意识淡化等方面。而实现空巢小农就地兼业能够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空巢小农基本上没有离开过农村土地,他们大多耕种着承包的土地,且不同村落之间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因而他们的村落边界意识较强。同时,聚族而居的生存繁衍规律,让绝大多数空巢小农还保留着对祖先的崇拜和敬重,他们把这种崇拜和敬重当成自己追求平安及健康的愿望诉求对象,为他们生产生活提供精神支撑和寄托,有利于促进乡村社会的和谐与稳定。第二,建立在血缘、亲缘和地缘基础上的家族、宗族组织影响着他们的生产生活,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化解乡村社会内部的各种矛盾和冲突。空巢小农作为留守在农村的特殊群体,他们不仅有老人需要赡养,其子女大多数外出务工或就读,他们拥有农村家庭的话语权,也维持着与农村家族、宗族之间的联系。当他们遇到生产生活上的困难时,往往会第一时间通过家族或是宗族内部成员之间互相帮助寻找解决办法,这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家族、宗族的作用。第三,空巢小农在就地兼业的过程中,因受教育程度、经济基础不同等因素的影响,他们的个人价值观念也因人而异。但是他们在兼业过程中也会接触到外来事物,改变或提升了他们的思想观念、精神追求等,从而使他们在生存理念、价值追求等方面达成文化共识,形成文化自觉,使其价值共识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符,有助于凝聚村民价值共识,完善乡村文化认同力。

(二)激发乡村舆论活力,约束村民行为规范

乡村文化主体性不仅仅源于农民认知层面的文化自觉,而且依赖于农民日常生活的文化实践。乡村社会是一个熟人社会,空巢小农作为乡村熟人社交圈子的主体,他们的社交行为往往从文化共识入手,形成一种大家都默认的道德规范。当村里出现某些违背文化共识的现象时,空巢小农会在道德规范的前提下进行价值评判,在乡村熟人之间互相交流各自的看法,在相互信任的几个村民之间传播各自的言论,最终形成能够约束村民行为规范的乡村舆论。在空巢小农就地兼业的过程中,他们通过利用乡村熟人社交关系的网络,在村民之间进行语言上的交流、情感上的沟通,能够及时掌握村民动态和了解兼业信息,并形成文化共识,从而有助于激发乡村舆论活力,完善乡村文化治理功能,在村庄成员之间形成强有力的舆论谴责与道德权威,为文化治村提供新的方法和工具。一方面,由于世世代代生活在熟人社会,空巢小农往往把“面子”看得极为重要,甚至把“面子”当成自己在熟人社会圈子里的地位。他们在选择兼业的岗位时,首先考虑的因素也许是“面子”问题。另一方面,空巢小农在日常行为规范中也受到乡村舆论的约束。他们在兼业的同时如何处理邻里关系、赡养老人等问题也在乡村舆论范畴中,迫于乡村舆论的压力,他们往往都能自觉遵守睦邻友好、孝老敬老的道德规范,为维护乡村秩序提供道德支撑。

(三)继承和发展乡村本土文化,实现乡村文化振兴

继承和发展乡村本土文化是提升乡村文化治理能力的有效途径。乡村本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主要是指中国传统农村文化在农村社会“代式”之间传承与赓续,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传统农耕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二是民间文化和民俗的继承和发展。然而,伴随着城市化快速推进和城市文明的迅速扩张,二元结构中弱势而淳厚质朴的乡村本土文化日渐被侵蚀,一些优秀的农村文化、良好的农村习俗正逐渐走向消亡。居于此,“十四五”规划对乡村文化建设提出了新要求:新时期,要深入挖掘、继承、创新优秀传统乡土文化,把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结合起来,赋予中华农耕文明新的时代内涵。在这一背景下,空巢小农就地兼业也具有了新的意义:它不仅留住了农村文化继承和发展的主体——农民,而且留住的是乡土情怀最深厚的、最能在乡村本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的农民核心主体。空巢小农身上最显著的一个特征就是他们大多拥有丰富的农村生产生活经验,掌握着大量与农耕文化相关的知识、歌曲、谚语等,保留着农村最为“原生态”的传统生产习惯及生活风俗。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持续推进,县域经济不断得到发展,空巢小农群体在就地兼业的过程中,愈发体会到国家为改善农村居民生活条件所做出的努力,其参与乡村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将逐步提高,在农村传统文化“代式”延续到下一代的过程中发挥着更加重要的作用:他们不仅能够推动农村优秀的农耕文化和传统习俗传承下来,使得乡村本土文化得以继承,而且能够根据乡土现实生产生活的体验,融入时代元素,推进传统农耕文化及优秀民俗文化获得创造性转换和创新性发展,为振兴乡村文化提供强大的内生动力。

四、增强基层社会活力

创新社会治理方式、激发乡村社会组织活力、完善乡村治理保障体系,是解决我国乡村社会治理问题的有效途径,也是完善社会治理功能的重要内容。空巢小农的就地兼业行为能够有效扩大他们的社交圈子,影响并改变他们的思维方式,使得他们在创新社会治理方式、参与乡村社会组织等方面更具有积极性和创造力。因此,实现空巢小农就地兼业,有助于提高乡村社会治理能力,促进乡村振兴。

(一)创新乡村治理理念,推动“三治”融合

创新乡村治理理念,推动“三治”融合,构建自治、德治与法治为一体的乡村治理体系,是提高乡村社会治理能力的有效举措,也是解决我国乡村社会治理问题的有效途径。受根深蒂固的小农思想所影响,我国农村很多村民都已习惯“人治”,以法治为基础的基层民主自治在我国乡村社会治理过程中遇到思想上的阻碍,德治与法治建设在我国乡村社会治理过程中一度举步维艰。空巢小农在就地兼业的过程中扩大了社交范围,接触到了外来新鲜事物,因而思想观念、精神追求等得到提升,加之受社会舆论的影响,使得他们在赡养老人、调解邻里纠纷时达成文化共识,形成新的村规民约,进一步强化了村规民约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有效地推动了自治与德治相融合。另外,为更好地满足就地兼业的条件要求,很多空巢小农选择参加继续教育、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等来提升自己的兼业技能。他们在参与继续教育或培训时,不仅能够学习到现代农业生产技术,还可以学习到更多的法律知识以维护自身权益,使得法律能够在乡村社会治理过程中树立权威。空巢小农的日常行为生活受到法治思维的约束,不仅有助于创新乡村治理理念,推动“三治”融合,而且对提高乡村社会治理能力也具有重要意义。

(二)激发乡村社会组织活力,提升社会治理能力

乡村社会组织能够有效推动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提高农民政治参与的制度化水平,对维护农村社会秩序与稳定,弥补政府的缺位具有重要作用。实现空巢小农就地兼业,能够让空巢小农参与到乡村社会组织活动中,充分发挥空巢小农独特的作用,激发乡村社会组织活力,提升社会治理能力。空巢小农参与到不同的社会组织,能够体现出社会治理的不同功能:首先,以姓氏为主的家族团体组织深受他们喜爱。一方面归结于他们自身“尊祖敬宗睦族”的文化共识;另一方面归结于这类组织依托于血缘、地缘和祠堂文化等要素而得以形成。这类组织所独有的家风族规文化有利于乡风文明的重塑,形成具有“礼治”特征的乡村治理模式。通过参与家族团体组织的内部管理,空巢小农更容易意识到自身在乡村社会治理中的独特作用,从而激发起更高的积极性,投身于乡村基层治理中来。其次,各类专业合作组织也倍受他们青睐。例如,他们通过把闲置土地入股农民合作社,既解决了从事兼业活动后大量剩余土地因无暇顾及而导致抛荒的问题,又能将自身纳入合作社管理,在合作社从事生产性活动并有序参与合作社相关决策事宜。如此一来,这部分空巢小农在凭借土地入股得到合作社分红提高自身经济收入的同时,又实现了自身决策能力的提高,并充分保障各项权益的实现;各类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参与人员自身活力也得到激发,进而助力于乡村社会治理能力的提升。最后,空巢小农在不同行业从事就地兼业,与固守于农业生产的传统小农相比,其接触面相对更广,思想觉悟也有所提升。在返乡农民日益增加的今天,空巢小农可以发挥纽带作用,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各类乡村社会组织中去,实现乡村社会治理主体多元化,切实提升乡村社会治理能力。

(三)完善乡村社会保障体系,彰显乡村社会治理功能

完善乡村社会保障体系,是解决我国乡村社会治理问题的有效途径,也是完善社会治理功能的重要内容。其一,随着我国农村空心化与老龄化问题的加剧,各项社会保障措施未及时跟进成为乡村治理体系建设以及乡村振兴发展的主要阻碍因素。实现空巢小农就地兼业,一方面能够为乡村振兴留住人才,让留守在农村的空巢小农成为村治主体,从而有效缓解我国农村空心化和老龄化问题;另一方面,空巢小农在就地兼业的同时,能够扩大自身社交圈、接触新的知识面,使得他们对国家的就业政策及社会保障等方面有更真实的感受和理解,他们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同时,表现出了对各项社会保障措施多样化的需求,有助于农村社会保障供需匹配的实现,也能够更直观地反映出我国农村在社会保障方面存在的诸多不足之处。其二,由于当前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健全,在农村社会保障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一方面空巢小农在市场中处于弱势地位,兼业就业时合法权益易受侵害;另一方面空巢小农受自身固有的封闭性与局限性的影响,对就业信息了解不及时、不充分,迫切需要基层政府提供相关保障措施。在城乡二元格局长期存在的情况下,只有乡村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空巢小农在进行兼业就业时才能减少很多顾虑,其归属感才能得到更好地提升,进而更好地彰显其在乡村社会治理中的贡献。

五、改善基层生态环境

生态治理功能是国家治理效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乡村治理能力的重要体现。近些年来,我国农村社会面临的生态环境破坏问题日渐严峻,高度依赖生态资源发展社会经济所带来的负面效应日益显现,生态治理已经成为我国农村社会急需解决的重点难题。实现空巢小农就地兼业,有利于保留传统生产方式,有效维持生态平衡,并且能够有效转移小农的生计资本,减少对自然资本的依赖性。空巢小农在兼业过程中,参与教育培训或知识讲座,能够提升他们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因此,实现空巢小农就地兼业,能够有效提升生态治理能力,促进乡村振兴。

(一)传承传统生产方式,有效维护生态平衡

适宜的生产方式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升,我国农民的生产方式也逐渐向现代化过渡,传统农业中精耕细作的生产方式日益被取代。现代农户为了片面追求农业效益,过度使用农药化肥,直接造成我国农村地区生态环境破坏问题更加严峻。实现空巢小农就地兼业,能够有效保留我国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这部分小农拥有丰富的农业生产经验,其中绝大多数人可能一辈子都没有离开过农村,且这部分小农多为一兼农户,即以农业收入为主,兼业收入为辅。他们把主要的时间和精力都花在自己的土地上,由于其生产方式深受传统农业文化习俗的影响,绝大多数农户还是按照二十四节气从事农业生产,沿袭“春耕、夏种、秋收、冬藏”的农业传统。他们这种受传统农业文化所影响的生产生活方式追求天人合一,遵守生态规则,可有效维持生态平衡,缓解农村地区生态环境的恶化。

(二)有效转移小农生计资本,减少对自然资本的依赖

生计安全是小农户最基本的追求。为了维持一个家庭的生计,传统意义上的小农大多数直接向大自然索取生活必要物质,这也直接体现出传统小农“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本质。当他们由于自身经济实力不足而对自然资源产生过度依赖时,乱砍滥伐、毁林造田、肆意捕猎等行为便会随之出现,这势必会破坏自然生态环境,造成自然生态资源日益枯竭、生物多样性失去平衡等问题。实现空巢小农就地兼业,一方面能够实现空巢小农经济收入的增长,提升其对农业生产资料的投入能力,从而有效地转移小农生计资本,减少对自然资本的依赖。当他们能够在农闲时寻得一份兼职工作而很好地获取家庭生计所需的必要物质时,势必也会减少对自然资源的索取。另一方面,空巢小农通过在兼业过程中参与的教育培训和知识讲座,可以很好地提高其谋生技能和技术水平,使其可持续生计能力得到提高,安全感自然也能够得到满足。当空巢小农的安全感和生计能力得到提升后,他们获取生存所需物质的方式也会发生改变,从而可以改变他们原有的生存方式,减少对自然资源的依赖。

(三)提升小农环保意识,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国正处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时期,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也是强农、兴农的关键之举。空巢小农作为农业生产的主体,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提升空巢小农环保意识,不仅要让他们在思想上树立绿色发展理念,而且还要让他们在行动上积极投入到绿色农业中,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空巢小农就地兼业,能够有效提升他们的环保意识,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空巢小农通过参与教育培训或知识讲座,能够对农村生态环境的变化产生某些新的认识,对农村生态问题的治理会有更直观的感受,对建设美丽乡村也有新的认知,从而能够转变他们过去思想守旧、不合时宜的观念,提升他们对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另一方面,为获取更多经济效益,空巢小农往往愿意节约农业生产的时间来投入到兼业中来。因此,在农业生产环节,他们愿意通过农技推广、专家授课等多种方式,学习现代科学生产方式及技术,并购买现代农机具及农业生产性服务,投入于农业生产中,以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同时更加注重农业发展质量。

综上所述,空巢小农就地兼业现象的出现既与生命周期率有关,更与中国农村空心化问题密切相连。研究空巢小农就地兼业的基层治理功能,不仅事关乡村新业态发展状况及乡村治理能力的体现,更关系着乡村社会发展内生动力是否有新的潜能。本文通过研究空巢小农就地兼业与基层治理功能中的经济治理功能、政治治理功能、文化治理功能、社会治理功能、生态治理功能等五个方面,发现空巢小农就地兼业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关于促进空巢小农就地兼业的对策,提升空巢小农就地兼业的能力,使其成为综合素质更高的人力资源,甚至成为“土专家”“土秀才”,以适应乡村振兴的人才需求,缓解空巢村所面临的诸多矛盾,从而有助于健全乡村治理体系,促进乡村有序发展,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

猜你喜欢
小农空巢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数字化家计”:韧性小农的生计策略再转型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书法作品选
树上有一个空巢
空巢生日不孤独
“空巢青年”戳到你了么?
内在二元性:认识小农新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