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建英
摘要:目的:本文研究胶体层析法与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在艾滋病病毒(HIV)抗体初次筛查中的价值。方法:研究时间:2019年1月到2022年1月。研究对象:本地区的100例艾滋病患者作为研究组,并选择10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所有研究对象均予以胶体层析法与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收集不同检测方法的准确度、特异度、灵敏度等数据。结果: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在准确度、特异度、灵敏度等方面数据高于胶体层析法,P<0.05。其中,胶体层析法准确度:183/200(91.50%);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准确度:198/200(99.00%)。结论:在针对艾滋病病毒进行抗体初次筛查时,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进行检测能够获得更高的准确度,建议在初次筛查检测中予以借鉴和采纳。
关键词:胶体层析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艾滋病病毒;抗体初次筛查
【中图分类号】 R512.9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026(2022)17--01
艾滋病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免疫功能传染性疾病,在诊断检测过程中需要通过有效的方法为患者予以抗体初次筛查[1]。其中,胶体层析法以及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均属于常用的检测手段。因此,本文选择2019年1月到2022年1月期间本地区的100例艾滋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针对胶体层析法与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在HIV抗体初次筛查中的应用价值展开分析。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时间:2019年1月到2022年1月。研究对象:本地区的100例艾滋病患者作为研究组,所有患者均予以病理诊断确诊,并选择10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一般资料:研究组:男性:51例、女性:49例,平均年龄:(47.51±11.23)岁;对照组:男性:48例、女性:52例,平均年龄:(48.02±11.42)歲。采集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分析,数据显示:P>0.05,可以进行对比研究。
1.2方法
(1)胶体层析法:采集静脉血液,通过离心操作获取血清样本,将样本通过试剂卡进行检测,阳性:检测位置以及对照位置均有紫红色条;阴性:对照位置有紫红色条。(2)酶联免疫吸附试验:采集血清样本后,根据说明书进行试验,最后获取酶标分析仪的吸光度。其中,阳性:吸光度≥1;阴性:<1。
1.3观察指标
收集不同检测方法的准确度、特异度、灵敏度等数据。(1)准确度:(检测患者阳性数量+检测患者阴性数量)/全部诊断患者数量。(2)特异度:检测患者阴性数量/诊断确诊患者中阴性数量。(3)灵敏度:检测患者阳性数量/诊断确诊患者中阳性数量。
1.4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19.0软件分析。选择率(%)记录计数数据,然后通过数值x2分析。选择±标准差记录计量数据,然后通过数值t分析。数据判定标准:P<0.05。
2结果
2.1不同检测结果数据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数据:阴性数量99例,误诊数量1例。阳性数量99例,误诊数量1例。胶体层析法数据:阴性数量91例,误诊数量9例。阳性数量92例,误诊数量8例。表1为不同检测结果数据。
2.2不同检测准确度、特异度、灵敏度数据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在准确度、特异度、灵敏度等方面数据高于胶体层析法,P<0.05。其中,胶体层析法准确度:183/200(91.50%);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准确度:198/200(99.00%)。表2为不同检测准确度、特异度、灵敏度数据。
3讨论
艾滋病病毒的初次筛查是很多疾控中心检测的重要工作之一,在当前的医学技术中,免疫印迹法是检测艾滋病病毒的金标准,但是由于检测成本较高,很难在初次筛查工作中予以普及[2]。而胶体层析法操作简单、成本较低,但是在实际的检测中发现其敏感度不足,这就需要选择其他更为有效的方法进行初次筛查。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是将艾滋病病毒抗原包被于固相载体,再加入相应的酶标记艾滋病病毒抗原,并通过酶催化底物予以显示。在实际检测中能够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在初次筛查中误差概率相对更低[3]。此外,在试验中,可以一次对多个样本进行检测,通过批量样本的试验能够进一步提高检测的准确度。根据本文数据分析显示: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在准确度、特异度、灵敏度等方面数据高于胶体层析法,P<0.05。由此可见,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对于艾滋病病毒的抗体初次筛查工作能够起到更显著的作用。
综上所述,在针对艾滋病病毒进行抗体初次筛查时,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进行检测能够获得更高的准确度,建议在初次筛查检测中予以借鉴和采纳。
参考文献:
[1]谢芳.胶体层析法、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法应用于艾滋病病毒抗体初次筛查中的研究价值[J].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电子杂志,2022,6(07):108-111.
[2]叶晓芳,林小菊,黄妹,等.胶体层析法与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在HIV抗体检测中的应用价值分析[J].牡丹江医学院学报,2021,42(06):79-81.
[3]刘洋,杨慧娣,蒋苏,等.胶体层析法与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在急诊艾滋病病毒(HIV)抗体初次筛查中的比较分析[J].中国性科学,2019,28(01):118-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