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丽扎尔·鲁克曼 麦吾拉尼·艾海提
摘要:目的;探讨在冠心病心绞痛患者治疗期间,为其提供藻酸双酯钠注射液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门诊接诊患者84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两组分别有患者42例,给予环磷腺苷注射(肌肉注射,每日2次)、藻酸双酯钠注射(静脉滴注,每日1次),观察患者3个月后症状变化以及临床效果。结果:对照组、实验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85.71%、97.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藻酸双酯钠注射液更利于冠心病心绞痛患者效果的提升。
关键词:冠心病;心绞痛;藻酸双酯钠注射液
【中图分类号】 R541.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026(2022)17--01
冠心病是一种非常多见的心脏疾病,主要是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后导致的阻塞或者狭窄引发的供氧不足、心肌供血表现出的临床症状,如不及时采取积极有效的治疗可能会致使患者因此死亡。针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加强疾病的干预和预防控制,是降低冠心病死亡率,提升患者生活質量的关键。藻酸双酯钠注射液是一种具有抗凝、促进神经元生长、降血脂、降血液黏稠度等多种功效的心脑血管常用药物。现结合我中心接诊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为其提供藻酸双酯钠注射液治疗,观察其对患者运动功能以及临床效果的影响,具体情况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病例均来自我院2021年1月-2021年12月门诊接诊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本研究共纳入冠心病心绞痛患者84例。根据随机数字排列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42例)与实验组(42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见表1),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采取环磷腺苷注射(山西威奇达光明制药)治疗,即取20mg注射用环磷腺苷+2ml0.9%氯化钠注射液,肌肉注射,每日2次。
实验组采取藻酸双酯钠注射(开封康诺药业)治疗,即根据人体体重取1-3mg/kg,溶解于250ml生理盐水,经静脉滴注给药,滴速控制在0.75mg/kg/h范围内,每日1次。
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3个月,在这个过程中,嘱咐患者保证充分的休息,同时给予相应的健康宣教,要求其不得随意增加药物,若有异常反应需及时告知医生进行药物调控。在心绞痛急性发作时可通过舌下含服硝酸甘油0.5mg。
1.3观察指标
(1)显效:患者的心绞痛临床症状完全消失,硝酸甘油使用剂量减少达到了80%及以上。(2)有效:患者的心绞痛持续时间、发作次数均有明显减少,硝酸甘油使用剂量减少量在50%-80%之间。(3)无效:患者心绞痛症状并未得到明显缓解,心绞痛的发作次数并无明显的减少或者加重,硝酸甘油使用剂量并无明显的增加或者改变。
1.4统计学方法
运用统计学软件SPSS22.0行数据的分析处理,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量资料,以t值检验;以率(%)表示计数资料,以x2检验。若P<0.05即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85.71%,实验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7.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讨论
临床针对冠心病心绞痛的治疗,主要是以药物干预为主,其中藻酸双酯钠就是最多见的一种药物。藻酸双酯钠在进入到人体之后,能够有效阻断红细胞、红细胞与血管壁之间的黏附性,从而达到对血液流变学黏弹性的改善;同时其还能够促使凝血酶活性改变,阻断血小板对胶原蛋白的黏附效用,从而实现对血小板聚集的抑制,达到改善血液黏稠度、降低血栓以及调节静脉痉挛等功效[1]。根据本研究结果来看,实验组患者在藻酸双酯钠注射治疗方案下,患者的总有效率达到了97.6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5.71%(P<0.05)。同时对比患者心绞痛症状,结果显示,实验组患者治疗后心绞痛发生频率、持续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0.05)。有研究者表示,心绞痛反应还与冠心病发病后机体的炎症反应有关,其可导致内皮功能表现出明显变化,为此,临床干预还必须加强对机体内皮功能的调节[2]。另有研究者通过动物实验证实[3],藻酸双酯钠注射针对糖尿病心肌病大鼠能够发挥较为显著的血管内皮功能调节作用。因我中心条件有限,未观察患者内皮功能变化指标,但通过上述两项报道可推测,藻酸双酯钠用药后的显著效果,可能与患者内皮功能改善效果显著有关。
综上所述,在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治疗期间,为其提供藻酸双酯钠注射用药方案,可有效提升临床效果,同时取得较为显著的症状控制效果,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陈瑶,王艳,薛强,等.心痛舒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疗效及对肝肾功能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22,42(09):2049-2052.
[2]刘永新,郑璐,丁珺.丁苯酞软胶囊联合藻酸双酯钠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效果[J].河南医学研究,2021,30(28):5316-5319.
[3]孟祥莉,夏陈海.降脂通脉胶囊联合藻酸双酯钠治疗高脂血症的临床研究[J].现代药物与临床,2020,35(02):276-2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