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重庆市第六次党代会将奋力书写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新篇章作为我市今后5年三项重大任务之一,提出要“深入推动川渝全方位合作,携手唱好‘双城记、共建经济圈”。我们将紧扣“两中心两地”定位,集中精力办好重庆自己的事情、齐心协力办好川渝合作的事情,打造高水平区域协作样板,携手唱好“双城记”、共建经济圈。
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着力加快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完善传统和新型基础设施,以交通和能源领域为重中之重,力争在打造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合力打造世界级机场群、共建轨道上的都市圈、川渝能源保障一体化等方面作出示范,逐步形成成渝间、成渝与周边城市间1小时交通圈、通勤圈,构建互联互通、管理协同、安全高效的基础设施网络。着力培育竞争优势突出的现代产业体系,抓住产业链重塑的契机,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进一步完善产业链、畅通供应链、提升价值链,增强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和竞争力,推进产业发展协同协作,强化重点产业园区合作,共建高能级产业体系,共同打造一批世界级产业,联手培育汽车、电子信息、装备制造业、特色消费品等万亿级现代产业集群,推动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积极发展线上业态、线上服务和线上管理,壮大现代会展、商贸物流、研发设计、软件信息等服务业,深化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共建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现代服务业高地。着力发展富有巴蜀特色的多元消费业态,打造城市消费品牌,推动消费供给升级、发展消费新场景,构建多元融合的消费业态,共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打造国际消费目的地。着力共建西部金融中心,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推动金融产业完善布局和高质量发展,强化金融资源要素集聚,深化金融开放合作。
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紧抓新一轮科技革命机遇,坚持“四个面向”,全面落实国家科技自立自强要求,持续推进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的创新驱动发展,多渠道增加科技投入,加大创新支持力度。发挥科教人才和特色产业优势,加快汇聚优质创新资源,支持发展新型研究型大学,提升现有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研发和服务能力,引进国内外知名科研院所、头部企业设立新型高端研发机构。推动创新环境优化,加强创新开放合作,促进创新资源集成,激发各类创新主体活力,培育更多产业创新中心、技术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合作共建西部(重庆)科学城,共同争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布局,培育建设一批全国重点实验室,推动国家大科学装置建设取得突破,推进科创平台建设,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深化工业互联网国家顶级节点建设,加快打造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和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推动科技和经济发展深度融合,携手打造全国重要的科技创新策源地。
建设改革开放新高地。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共建统一的市场规则、互联互通的市场基础设施,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推动落实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强化反垄断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打破行政区划对要素流动的不合理限制,推动要素市场一体化,积极探索经济区和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深化“放管服”改革,对标国际一流水平,加快服务型政府建设,实施更多“川渝通办”事项,最大限度精简行政审批事项和环节。增强市场主体活力,有力有序推进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壮大一批领军企业和“链主”企业,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企业。依托南向、西向、东向大通道,扩大全方位高水平开放,形成“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西部陆海新通道联动发展的战略性枢纽,建设川渝自由贸易试验区协同开放示范区,打造内陆开放门户,共建“一带一路”对外交往中心,成为区域合作和对外开放典范,提高参与全球资源配置能力和整体经济效率。
建设高品质生活宜居地。推进生态环保联建联治,加强污染跨界协同治理,实施碳达峰碳中和联合行动,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入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在西部地区生态保护中发挥示范作用。以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为目标,持续推进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深入开展便捷生活行动,在教育、卫生、就业、养老、托育、住房、应急等公共服务重点领域进一步破除行政壁垒和制度障碍,不断提高利民惠民水平,打造高品质生活圈。以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为目标,推动要素市场化配置,破除体制机制弊端,加快建設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大幅改善城乡人居环境,打造世界级休闲旅游胜地和城乡融合发展样板区,建设包容和谐、美丽宜居、充满魅力的高品质城市群。
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推动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党中央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一项重大举措。下一步,我们将更加深入推动与四川全方位合作,进一步做强“双核”,不断提升重庆主城都市区和成都市的发展能级,增强核心功能和辐射作用。进一步联动“双圈”,强化重庆都市圈和成都都市圈互动,做到以大带小、以点带面、以城带乡。进一步融入“双循环”,共促产业融合、共推集成性改革、共研惠企惠民政策、共建一体化市场,努力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打造成为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BF31ABF1-A5C5-4197-9858-2C569ACF40C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