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继承
重庆市第六次党代会报告提出要激发广大农民参与乡村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发挥农民主体作用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坚决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系统思维,从多维度统筹推进。
强化党建引领,激发乡村创新创业活力,让农民“动”起来
建强基层党组织,筑牢乡村振兴战斗堡垒。帮钱帮物,不如帮助建个好支部。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只有增强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力,才能带领农民走上乡村振兴的康庄大道。要通“节点”,让党的惠农富农政策直达农户。各级干部要深入村组,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政策、举措送进田间地头、送到千家万户,让农民尽知晓、能掌握、会运用,真正做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要疏“卡点”,让村务公开和重大事项由全体村民协商。把农民自己能干的事交给农民自己干,党组织带领农民齐心协力办好民生大事,做好关键小事,真正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要补“断点”,让乡村文化振兴有阵地有人气。建立一支以駐村工作队、乡村教师、乡贤人士、农村致富带头人等为骨干的人才队伍,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先进文化充实农民心灵和头脑。要盯“靶点”,让农民职业培训实现精准施教。面向新型经营主体带头人、返乡创业人员和农业经理人,重点提升其生产组织、市场开拓和风险防控能力;面向直接从事种植、养殖和农产品加工的高素质农民,帮助其提高生产质量标准和绿色发展水平;面向广大农户,主要培训新技术、新品种、新成果、新装备的推广应用。
深耕改革试验田,用好乡村振兴重要法宝。以改革创新破除体制机制弊端。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资源,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形成全社会参与乡村振兴的新局面。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深化农村承包地、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探索多种形式放活土地经营权,兑现宅基地财产价值。深化农村“三变”改革。推动村集体、农户与经营主体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发挥经营主体联农带农作用;探索新型集体经济发展路径,盘活集体资源资产,释放改革红利。深化农村金融服务改革。推进普惠金融服务到村,完善“三农”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体系。
打造人才蓄水池,厚植乡村振兴第一资源。以促进城乡人力资源双向流动为着力点,派强用好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形成攻坚克难的强大合力,为乡村振兴注入活力。实施在乡、返乡、入乡“三乡”人才工程。建立人才入乡激励机制和城乡人才合作交流机制,在盘活存量、扩大增量、提高质量上下功夫,让人才留得住、有保障,干得好、能安心,营造乡村“近悦远来”的人才氛围。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机制。依法保障进城落户农民的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支持其依法自愿有偿转让上述权益。提高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质量,吸引各类人才在乡村振兴中建功立业。
集聚创新要素,夯实乡村产业基础,让农民“富”起来
联动“产学研”,激活乡村产业新动能。支持“产学研”联动发展,为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强化农业科技协同创新。整合农业科研院所、涉农高校、农业科技企业等资源,深化“产学研”协同创新,围绕农作物高效育种、土壤修复治理、山地农机研发等领域,着力攻克一批前沿关键核心技术。推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充分发挥科技创新联盟、高科技园区、示范基地等“双创”载体作用,建立“科研院所+涉农高校+科技企业”的创新孵化模式,快速转化先进技术,推动科技成果落地生根,让科技赋能乡村产业振兴。提升农业科技服务能力。依托院(校)地、院(校)企合作,建立健全农技推广新机制,打通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让科技成果直达田间地头。
贯通“产加销”,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升行动。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让农民分享到更多利益。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新产业新业态,由种养业向“产加销”一体化拓展。扶持社会化服务组织。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撂荒地复垦,加大政府购买服务;依托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探索“保姆式”托管、合作式信贷、订单式销售,为农户提供全链条社会化服务。促进主体多样化联合合作发展。加快构建主体多元、功能互补、运行高效的现代农业产业组织体系,发挥小农户、家庭农场的生产主体作用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组织平台功能,实现“做给农民看、领着农民干、带着农民赚”。
融合农工商,聚力推进乡村产业“接二连三”。壮大县域特色优势产业集群。重点发展比较优势明显、带动能力强、就业容量大的富民产业。充分发挥各级高新区、经开区、工业园区平台带动作用,以“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为抓手,做优做强农产品加工业和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加快配套产业物流服务,提升农产品品牌和竞争力。共建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共同推进国家优质粮油保障基地、国家重要生猪生产基地、“渝遂绵”优质蔬菜生产带、长江上游柑橘产业带,扩大农业开放合作,打造“川菜渝味”区域公用品牌。突出农文旅多业并举。立足乡村生态、历史文化等特色资源,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培育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民宿和康养农业等乡村旅游新业态,支持直播带货等农村电商新模式。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动城乡融合发展,让农民“留”下来
聚焦获得感,扎实推进乡村建设行动。把握村庄发展规律和演变趋势,不搞一刀切,不搞大拆大建,落实乡村振兴为农民而兴、乡村建设为农民而建。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延伸。坚持因地制宜,持续改善农村“水电路气房讯”等传统基础设施条件,支持5G、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向农村覆盖延伸,探索建立城乡统一的基础设施长效管护运行机制,落实“建、管、用”一体化责任。扎实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抓实抓细农村厕所革命、生活污水治理、生活垃圾处理,普及文明健康理念,让农村成为“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幸福新家园。实施数字乡村建设行动。逐步完善乡村信息基础设施,加快建设“三农”大数据平台,提高乡村管理服务数字化、信息化水平。
聚焦幸福感,推动县域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加快补齐农村公共服务短板、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应有之义。提升农村教育保障服务水平。多渠道增加农村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供给,改善义务教育办学条件和教育质量;加强县域普通高中建设,提升高中教育水平;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支持县级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和专业建设。提升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推进城乡公共医疗卫生事业协调发展,加强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机构建设,提升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提高基层卫生服务水平。提升农村文化体育服务水平。推动公共文化资源重点向乡村倾斜,量力而行建设一批乡村文化体育设施;用心谋划“农民丰收节”等乡村特色文体活动,丰富农村文化体育活动。提升农村社会保障服务水平。健全县、乡、村衔接的三级养老服务网络,发展乡村普惠型养老和互助性养老。
聚焦安全感,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让农村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强化村民自治。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对乡村各项工作引领作用,推进村委会规范化建设,健全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制度,全面提升村委会自治能力,引导农民真正关心和积极参与乡村治理。推进乡村法治。常态化推进农村地区扫黑除恶斗争,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推进智能化、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加快农业综合执法改革步伐,增强执法效能。显著提高乡村治理法治化水平,增强农民安全感。提升乡村德治。持续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活动,进一步健全完善村规民约,充分发挥老年协会、红白理事会、乡贤组织等民间社会组织在乡村治理的补充作用,增强村民归属感,提高乡村德治水平。
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是乡村全面振兴的题中之义。只有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使农民真正成为乡村振兴的主人,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才能实现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开创我市乡村振兴新局面。
(作者系重庆市农业科学院党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