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燕
亨利·詹姆斯(1843-1916)是19世纪美国最重要的现实主义文学家之一,是心理现实主义的先导。他也是美国文学史上第一个致力于描写国际题材的作家。他的代表作品有《一位女士的画像》《美国人》《黛西·米勒》《鸽翼》《金碗》《螺丝在拧紧》等。作为现实主义作家,亨利·詹姆斯的作品主要表现现实生活,因为他认为艺术与生活息息相关。他的写作题材与他的自身经历有密切的关系。他出生于纽约市,12岁时跟随父母来到欧洲生活。他认为,对于美国人而言,与欧洲的相遇是增长知识、积累经验并走向成熟的过程。
在《一位女士的画像》这部作品中,伊莎贝尔·阿切尔是一位涉世未深、纯真善良的美国年轻姑娘,她希望过自由而独立的生活,积极主动地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而在选择了错误的婚姻,经历了种种精神上的磨难之后,仍然坚持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勇敢地奔向未知的未来,寻找自己所向往的自由。
萨特(1905-1980)是法国著名的现代哲学家,同样他也是无神论存在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受存在主义哲学的影响,存在主义文学作品亦明显地体现出哲理探索的倾向。存在主义文学包括三个特点:一是它描绘的是令人厌恶的荒谬、虚无的世界;二是作品力图从绝望的世界中寻找希望,即表达“绝望者的希望”;三是它指出人必须为自己作出的选择负全部的责任,选择某种行为也就等于选择了责任。因此,绝对自由的选择就意味着绝对的负责。本文将从存在主义的这三个特点来解读伊莎贝尔的形象,为读者展示一位坚守梦想,勇于面对困境,在绝望中仍敢于追求自由、承担责任的淑女形象。
首先,存在主义文学作品主要是对在荒诞的世界当中,个体的孤独、失意、颓丧、恐惧的阴暗心理的描写。存在主义文学流派作家的作品在写作风格方面虽然各不相同,然而作品中所呈现的荒诞、疏离、颓靡、担忧却异曲同工。存在主义者认为,世界是荒诞的,而处于其中的人们必须忍受这种荒诞,并将其视作常态,人才能达到自由的理想境界。在存在主义文学的早期作品中,这一特征尤其显著。早期的存在主义文学作品描绘的是荒谬、颓靡的世界,忧惧迷惘、空虚疏离的“局外人”生活在其中。
在《一位女士的画像》这部作品中,伊莎贝尔是一位美貌而纯真无邪的美国少女。在她的父母去世之后,她跟随富有的姨妈—杜歇夫人从美国小城来到了英国。她十分崇尚欧洲,满怀希望想要过一种自由和高贵的生活。她于伦敦郊外的花园山庄暂住的时候,先后遇到了英国贵族沃伯顿勋爵和美国富商戈德伍德。两位绅士都深深爱上了她,并先后向她求婚,然而她的内心向往自由,她渴望能够主宰自己的命运,不想被动地接受命运的安排,也不愿过安逸的生活。由此,她拒绝了两位绅士的求婚。沃伯顿勋爵是一位英国绅士,他拥有英俊的外表和高贵的地位,但与此同时,他也代表了欧洲复杂的社会文化体系。在伊莎贝尔看来,这样的文化体系必定会束缚她追求自由的步伐。戈德伍德则代表了纯粹的美国文化,尽管他十分富足、热情洋溢,却思想简单,十分庸俗,这与伊莎贝尔所追求的高贵、优雅的生活方式完全相悖。这个时候的她一心追求自由的灵魂,认为他们的求婚只会束缚她的自由。
与此同时,伊莎贝尔的表兄拉尔夫也为她的自信与活力所打动,深深爱上了她。由于身患无法治愈的疾病,他将这份纯粹的爱转化为对伊莎贝尔的帮助。为了让伊莎贝尔更加独立地追寻自己的梦想,他劝说父亲将大部分遗产留给她。因为这笔遗产,她不幸落入粗野且不择手段的梅尔夫人和吉尔伯特·奥斯蒙德的歹毒圈套里。在伊莎贝尔眼中,梅尔夫人虽然是美国人,但是却是被欧洲文化彻底同化的美国女人。她是欧洲人身上所具有的高贵优雅、才艺卓绝的代表。而欧洲文化的华贵与高雅正是伊莎贝尔内心一直想要追寻的精神。在伊莎贝尔的姨父去世之后,她带着巨额遗产去往意大利。
梅尔夫人想要从纯真无邪的伊莎贝尔手中骗取这笔巨额财产,因此将长期移居欧洲的吉尔伯特·奥斯蒙德介绍给她。奥斯蒙德看似富有教养、优雅高贵,实则自私狭隘、冷酷无情,是一位十足的美国“半吊子艺术家”。伊莎贝尔为之动心,认为自己找到了内心所追寻的灵魂伴侣。然而,婚后的生活渐渐陷入一片黑暗,她逐渐了解了奥斯蒙德贪婪、虚伪的一面,内心万分痛苦。在得知自己被欺骗的真相,即梅尔夫人与奥斯蒙德有染,以及帕西是他们的私生女的真实身份之后,她对自己的婚姻选择充满了懊悔,陷入了迷惘与失望中。然而身处困境中的伊莎贝尔却依然选择了维持婚姻。在参加完表兄的葬礼之后,她毅然拒绝了戈德伍德的再次求婚,重返罗马,回到不幸的婚姻。其中的人物关系在金钱的面前是脆弱的,伊莎贝尔与梅尔夫人、奥斯蒙德之间的社会关系是荒谬的。在这畸形、冷漠的社会关系中,伊莎贝尔内心充满了矛盾与痛苦。她所作出的选择带给她的只有无尽的痛苦与失意,对于她来说,人生是痛苦的。而她却忍受了这悲惨的婚姻,并对一切荒谬形成习惯的态度。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她也达到了内心的自由。伊莎贝尔面对命运的选择体现了存在主义的第一个特征:“世界是荒谬的,人生是痛苦的。”
其次,存在主义哲学中包含着“新人道主义”精神,即存在主义的第二个特点:表达“绝望者的希望”。萨特于1946年发表了《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这篇哲学论文。在他的论文中,萨特指出,存在主义并非悲观的、主张混乱的哲学。相反,存在主义哲学所传达的意义在于:希望人们能在消极与混乱中找到实现自由的出路。处于社会中的人们都有各自的自由与责任,因此社会中的每个人通过自由与责任紧密聯系在一起。《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这篇论文是存在主义哲学新的宣言,标志着存在主义哲学的新动向。在存在主义作品中,作家不再书写荒谬的世界与无望的繁琐,相反,作家们希望作品中能够展现主人公从绝望的世界中寻找希望的新人道主义精神。
在《一位女士的画像》中,伊莎贝尔即使遭遇不幸的婚姻,内心充满绝望,她却并未放弃自己的人生,而是在绝望的困境中寻求一线希望。奥斯蒙德看似彬彬有礼、富有教养,实则自私自利、道貌岸然。单纯的伊莎贝尔爱上了这个贪财、虚伪的“伪君子”。奥斯蒙德温顺乖巧的女儿帕西也引起她的爱怜。她不顾周围一切亲朋好友的警告与反对,为了追寻自己内心的选择,义无反顾地嫁给了这位“半吊子艺术家”。婚后,伊莎贝尔生活在罗马,她渐渐发现自己受骗了,发现了丈夫的冷酷阴暗、世故狡诈。在婚姻中,伊莎贝尔也曾尝试放弃自我意识来顺从奥斯蒙德提出的许多无理要求,而她骨子里对于自由的崇尚,以及她对于生活的态度使她坚定地坚持自己的选择。当伊莎贝尔得知表兄病危的时候,她在奥斯蒙德的极力反对下,冒着和他彻底决裂的危险毅然返回英国探望表兄拉尔夫。这体现了她内心的善良,也是她对于自由选择权利的维护。
而即使伊莎贝尔在这段痛苦的婚姻中内心备受煎熬,她却再次拒绝了戈德伍德的求爱,独自重返罗马,接受这段婚姻中的不幸,用这段痛苦的经历来洗涤自己的灵魂,完成自我认知的转变。如今的她再也不是那个曾经单纯无知的女孩儿。事实上,伊莎贝尔的这种盲目自信与追求自由的性格象征着美国人对于个性解放与自由精神的追求。然而,她明白自己的这种盲目的独立意识与过分的自信给自己带来了无法挽回的伤害,也接受了自己婚姻不幸的事实。尽管伊莎贝尔遭受婚姻的不幸,她仍然坚持自己的选择,在痛苦的婚姻中磨砺自己的内心。
经历了重重磨难之后的伊莎贝尔了解了世界的复杂,日渐成熟。她重返罗马,意味着她的自我意识在痛苦的婚姻中得到了升华。她不畏人生所遭遇的苦痛,尽管遭遇苦痛,她能够在其中更加了解人性,将内在的绝望转化为对人性深刻的洞察。她在磨難中渐渐成长,在绝境中寻找亮光。经历不幸与欺骗之后,她更加睿智,也幡然醒悟,她已经懂得如何更加清晰地分辨善与恶,如何更好地追寻自己所向往的自由的生活。而这恰恰体现了存在主义的“新人道主义精神”,即在经历绝望之后仍然心存一线希望,绝不向命运低头,绝不放弃。
存在主义的第三个特征:自由选择与责任。存在主义哲学认为人有绝对的自由,但是人必须为自己自由的选择承担一切责任。在《存在与虚无》这部作品中,萨特提出,自由是其存在主义哲学的基本概念。人本身是自由的个体,具有自由选择自己行为的权利。然而,“自由”是具有选择性的自由,人没有不选择的可能性。除此之外,自由与责任是紧密相连的。萨特认为:“自由”并非为所欲为、随心所欲。人在做出任何选择的时候,都应该为自己所做出的选择承担相应的责任与义务。换句话说,人是生活在社会中的,应该对自己、对他人并对社会负责。
既然伊莎贝尔自由选择了自己的婚姻,也就选择了自己的生活方式,因此,她要为自己的人生以及周围与她有所关联的人负起全部的责任。在她涉世未深的时候,她曾想用自己从表兄那里获得的遗产来帮助奥斯蒙德发展事业,却被奥斯蒙德的外在形象蒙蔽双眼。奥斯蒙德外在的清高孤傲与绅士风格都是伪装出来的。他想给伊莎贝尔留下一个美好的印象:他是真诚的,他与其他所有男人都不同,他具有艺术家般坚定的信念和自由的理想。而事实上,伊莎贝尔的巨额遗产才是驱使奥斯蒙德追求她的目的。外在来看,他谦逊有礼,是一位品位不俗的艺术家,实际上狭隘自负、虚伪贪婪。面对表里不一的奥斯蒙德,伊莎贝尔陷入了无尽的失望之中,她开始明白自己所谓的自由选择、自信于对人生的掌控都是个巨大的错误。
萨特在《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这部作品中提出:“当我们说人对自己负责时,我们并不是指他仅对自己的个性负责,而是对所有的人负责。”个人的责任十分重大,关系到全人类。在小说的结尾,伊莎贝尔再次拒绝戈德伍德的求婚选择重返罗马,做出这样的决定,第一个原因是因为她要为自己当初不顾亲朋好友的坚决反对,坚持自己的自由选择所带来的后果承担相应的责任。这是存在主义哲学所坚持的观点:即使人所承担的责任是痛苦的,人也应当为自己自由的选择承担责任,因为“痛苦”与责任紧密相连。在伊莎贝尔看来,既然她选择了与奥斯蒙德这段痛苦的婚姻,她就要对自己的自由选择负责到底。同时,除了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对自己的婚姻负责,她也遵循欧洲社会道德规范。对于欧洲社会道德规范的遵从则体现了她对整个社会负责,因此,伊莎贝尔回归罗马、回归婚姻的行为正是存在主义哲学观的体现。
伊莎贝尔选择回归的另外一个原因是因为她要遵循与帕西的诺言。伊莎贝尔曾经向帕西许诺,一定要从英国回来看望她。帕西事实上也是一个纯真的少女,她内心充满了对纯洁爱情的向往,她与心上人爱德华·罗齐尔真心相爱,而他们的爱情却被自己虚伪、贪婪的父亲奥斯蒙德所阻止。奥斯蒙德希望帕西嫁给有名望、有地位的沃伯顿勋爵,从而跻身上流社会。他全然不顾帕西的感受,一心想要促成帕西与沃伯顿勋爵的婚姻,最终虽然以失败告终,然而奥斯蒙德因为金钱与利益也彻底毁掉了女儿的爱情与婚姻。在他自私、冷酷的感情观的影响下,帕西失去了对生活的热忱与希望。此时,她将唯一的希望寄托于伊莎贝尔的身上,后者不仅是她的继母,同样也是她的恩师与益友。从伊莎贝尔身上,帕西可以感受到真实的关爱,她的内心迫切地需要来自继母的爱,而伊莎贝尔也愿意承担起作为继母,给予帕西关爱与教导的责任。伊莎贝尔重新负起对帕西未来人生的责任,而这也正是存在主义哲学观关于“责任”的体现。
詹姆斯的《一位女士的画像》中女主人公的心路历程体现了萨特存在主义的三个特点。尽管伊莎贝尔的人生中充满坎坷与冲突,她也勇敢地面对人生的困境,为自己的选择负责,积极地承担自己的责任。面对人生困境,她用善良、爱心与责任来充实内心,以存在主义的人道主义精神当作灯塔来指引前方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