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文科背景下财经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2022-07-06 03:04刘红瑞李桂君何召鹏
教育教学论坛 2022年22期
关键词:新文科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刘红瑞 李桂君 何召鹏

[摘 要] 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对文科教育提出新的挑战,对以专业教育为主的发展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根据新文科要求的核心素养,对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的培养模式进行探索,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备未来开展工作的能力为培养目标,提出“三个着力”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三个转化”夯实人才培养质量,“三项保障”助力育人成色提升的新思路,实践并开展了高水平复合型交叉财经人才的培养探索,形成了一些积极有效的经验与做法。

[关键词] 高等教育;新文科;人才培养模式

[基金项目] 2019年度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基于教学学术共同体的教师教学能力发展机制研究”(CDDB19123)

[作者简介] 刘红瑞(1986—),女,北京人,管理学博士,中央财经大学教务处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教育教学管理与教师教学发展研究;李桂君(1973—),男,北京人,管理学博士,中央财经大学教务处处长,教授,主要从事新基建战略投资与项目管理、高等教育研究;何召鹏(1987—),男,北京人,经济学博士,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政治经济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 C961;G642.0[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2)22-0013-04[收稿日期] 2022-02-16

高等教育发展处于新的历史方位,2019年我国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50%,根据特征经验,与21世纪初大基数、高速度为显著特征不同的是,高等教育呈现快速发展与结构剧烈调整特征[1]。以数字经济、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从深层次改变着世界经济和人类社会。财经行业的发展根基、发展模式、人才核心素养均将发生颠覆性变革,财经领域岗位出现数字化、智能化发展趋势。

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的高度,始终强调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面对激烈的国际人才竞争,一方面要继续放眼世界,一方面要立足于本国自主培养;并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高校要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

一、培养什么样的人

我国高等教育作为社会化的教育,正经历着专业教育为主的发展阶段。涂尔干认为,教育具有另一个社会化功能,能教给孩子履行专门行业所学的技能。201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指出,高等教育是建立在中等教育之上,在专业化的教育学科领域提供学习活动,以高度复杂与专业化的学习为目标[2]。华东师范大学薛天祥教授认为,高等教育是学术性与职业性有机结合的教育[3]。在这一过程中也出现了高等教育与产业结构、经济结构相适应的问题,以及为解决毕业生就业难、就业不对口的问题。

新文科是根据世界新变革、高等教育新方位要求而产生的,是在新方位下对文科研究领域与人才培养质量的再思考与实践。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事业,要保持国家战略性地位,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就需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培养学生具备未来开展工作的能力。因此,关注培养学生对未来的适应性,在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基础上,重视人的协调发展培养,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以及不断适应变化、能够解决未来问题的能力,这也对“怎样培养人”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怎样培养人

学科发展与人才培养之间呈现互嵌共生关系,人才培养与学科发展良性互动,是学科发展的内生动力[4]。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强调,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5]。我们需牢牢把握文科“新”的价值导向,“新”的维度注重学科的交叉融合,结合学科特色数字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就财经领域数字化、智能化发展趋势,积极开展专业组建、培养方案和知识体系等要素創新。“新”的本质是坚持育人为本,并就如何从培养理念、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三个维度厘清“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开展人才培养创新,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文化知识、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通学科、教学、教材、管理体系[6],推进高质量的新文科建设工作体系。

“三个着力”推动育人模式创新,积蓄求进建构中国话语体系。一是着力推进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新技术改变了文科的学术研究与人才培养方式,面对新科技革命与文科的融合化发展、历史新节点与文科新使命、进入新时代与文科中国化、全球新格局和文科国际化等对新文科建设等新需求,确立契合新时代人才核心素养的需求;积极推动与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现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多学科专业交叉融合的路径。二是着力推进高水平复合型人才培养机制,瞄准学科前沿、强化基础研究、注重大师引领、创新学习方式、促进科教融合、强化国际合作。坚持“精细化、重特色、强创新、促融合”的原则,通过构建课程学习、导师引导、科研训练和社会实践等多维度、多层次、全方位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三是着力推动传统专业更新升级。随着新文科建设工程的实施和推进,传统的文科创新升级也成为时代发展的要求。以优势学科专业群为引领,立足前沿、交叉融合、分类发展、特色建设,系统推进“通专、科教、产教、专业”融合。

“三个转化”推进育人载体建设,夯实教学资源新基建。一是促进最新成果向教学资源的转化,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最新理论成果和实践成果引入课堂,突出学科专业课程教材特色,持续推进教育教学内容更新。二是促进学科体系向教材体系转化,聚焦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积极推进彰显优势特色,符合战略定位,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与中国价值的优秀成果进入教材。三是促进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树立课程建设新理念,推进教学范式变革。尝试建立“课程体系、教学目标、教学资源、教发教法、督导评价”等课程核心要素持续提升机制,建设一批以国家级、省部级一流本科课程为引领,内容充实、难度递进、体系合理、数量充足的高质量课程群。E78D9E05-B4C2-44FD-8321-91AD6D01E2FD

“三项保障”助力育人成色提升,稳步构建质量建设长效机制。强化质量保障主体意识,紧扣世界水平、中国特色的一流本科教育目标,人才培养水平和质量是关键;健全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突出“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构建多元主体有效结合的多维综合评价;完善质量督导评估制度,以督为基础,以评为重点,以导为目标,构建科学合理、边界清晰、运转有效的“管、办、评”工作格局与运行模式;突出质量保障动态监测,形成“动态监测、定期评估、督导复查”三位一体质量监督机制,重视质量保障文化建设,积极建立新文科新生态。

三、实践经验

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际,把握数字经济时代特点,积极推进新文科建设,面向数字经济时代培养具备厚实经济学基础的一流财经人才,以及能引领数字经济时代的研究型人才和高级经济管理专家。一是引导学生面向国家战略需求、人类未来发展、思想文化创新,增强使命责任,激发学术志趣和内在动力;二是掌握数字时代的经济发展规律和大数据处理能力,并能够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知识,解释新事物和新问题,认知新特点和新规律;三是认识经济运动过程,把握社会经济发展规律,掌握科学的经济分析方法,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力。为实现上述育人目标,紧紧围绕新时代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新文科提出的新要求,顺应新时代本科教育改革发展的背景、定位、功能、结构、格局的变化,通过加强课程思政建设、深化协同育人机制、加强质量文化,构建课程学习、导师引导、科研训练和社会实践等多维度、多层次、全方位育人体系,开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

1.坚持立德树人,培根铸魂强化价值引领。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理想信念沁润心灵、以学术底蕴滋养智慧,促进学生增强“四个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开展“启智润心”教育,创建现代教学制与传统书院制相结合的模式,实现从课堂到第二课堂的全面改革。将多举措的创新领航活动有机融入立德树人的教育教学活动之中,促进学生“学以致知”进而自觉“经世济民”。

2.注重大师引领,以科学研究锤炼学生学术创新精神。树立“以顶天立地的科学研究为引领,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的远大理想;强化学术科研能力的训练,连接专业教学与科学研究,重点培养拔尖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理解、运用和发展中国特色经济理论的能力和水平。同时,注重如何打好学科基础,在未来的科研学习中要拓宽视野、敢于尝试,在不同领域进行多元化探索,不必拘泥于学科限制;鼓励学生应当用一流的理论知识能力和舍我其谁的态度,肩负起引领社会发展和时代前进的历史重任。

3.重视学科交叉,强调经济学科与数据科学等学科的交叉融合促进。在学科培养方案的基础上,聚焦现实需求,实行学科交叉,促进文理交融,融入数学、统计、计算机科学等核心课程,推动理论创新,实现经济学理论与数据科学理论的有机融合。

4.注重国际化培养,加强国际交流合作,推动经验互鉴。以多样化、多层次的国际交流活动为抓手,依托校院各级各类海外交流项目,搭建中外教育文化友好交往的合作平台;拓展学生国际视野,联合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定期开展学术交流和学生短期访学,鼓励优秀人才到国际组织实习,加强对国外优质资源的借鉴、吸收和再创新。

5.注重知行合一,将学科理论创新与我国经济建设实践统一于学生培养过程。重视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加强与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合作,推进学生参与各类社会实践;引导学生扎根中国大地,促进学生主动把理论知识与中国实践紧密结合起来,进行本土化理论的创新和发展,提升学生对我国重大现实问题的理解和分析能力,不断提高学生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四、主要举措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坚持“本土化、国际化、时代化、规范化”,明确在国际化和规范化的基础上,大力推进本土化和时代化。实施“一生一师一方案”的精准培养,以科学研究锤炼学生学术创新精神;坚持“精细化、重特色、强创新、促融合”原则,采取小班教学为主的个性化深耕式培养,扎实推进人才培养高质量发展。

1.邀请学界业界领航人,实现教学与科研在人才培養中的有机融合。推出“经世济民大讲坛”报告会,邀请国内外一流经济学家走进课堂;推出“首席经济学家进校园”活动,为学生带来最专业、最前沿的理论和思想,使学生不仅具有世界的视角,也更注重对我国问题的实践思考,将思想引领与人才培养相融合,引导学生关注学科发展历史和现状,思考真实世界的财经问题。

2.创造性地采取校内学术导师、实践导师与国际导师的联合培养方式。通过组建联合导师组,实行校内校外、国内国外联合导师制,引进国际优秀教学资源,以常态化的国际师生交流活动为依托,开展个性化培养、研究性学习,以学科的学术研究能力促进人才培养能力,促进学生释放优势潜能并获得发展。

3.建设国际一流课程教材体系,着重教学实效。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最基本单元与核心要素,为适应数字经济时代的要求,着重增加“数字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发展经济学”“计量经济学”“数理经济学”“Python大数据分析基础”“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经典原著研读”“当代中国经济”等数字经济、数据科学相关课程,构建通识教育为基、专业教育为主、前沿课程引领、优势资源补充的新文科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4.创新开设“明德通识”讲座,立德树人、启智润心。发挥“融入式、嵌入式、浸入式”的立德树人协同效应,结合并发挥我国传统书院教、学、研、藏模式的优秀文化,精心设计系列讲座。通过邀请国内外文化、哲学、社科、艺术、理工等领域的学术大家、创新领航者身先示范,努力把学生培养为知识全面、视野广阔、教养博雅、人格完整的人,将“培根铸魂、启智润心”的“情怀教育”落到实处。

5.回归经典阅读,构建“专家导读的读书会+学生自发的暑期读书会+经典研读”三位一体的创新模式,开展通读、导读、对话等系列活动,联合推进、多方位加强对于经典著作的研读。邀请国内外专家开展导读和参与研讨,激发学生精读经典著作的兴趣,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读书,运用科学精神开展辩证思维。聚集专家学者进行“回到未来经典读书会”,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读书成果的平台,积极促进学生学习,增进读书动力,为日后能够严谨从事研究工作夯实基础。E78D9E05-B4C2-44FD-8321-91AD6D01E2FD

6.把实践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鼓励学生把文章写在中國大地上,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同时提升学生将实践所见所思回归到理论的能力,为从事研究工作夯实基础,成为既能解读中国实践,亦能构建中国理论的财经人才。带领学生赶赴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一线,使学生更直观地认识我国乡村经济发展的生动现实,体会问题导向研究的内涵和田野调查对经济学研究的重要意义,深层次体会传承革命精神和济世经邦的使命,是一堂融入乡村经济振兴的生动现实课。

五、实践成效与反思

我们通过探索高水平复合型交叉人才的培养模式,挖掘厚植财经报国人才素养的实施路径,积累总结了一些有效的做法。强调学生的全球化视野、全球化工作能力和全球行业领导力,着重培养具有远大理想、视野广阔、教养博雅、知行合一的品质特征。同时,更加注重学生的核心素养、基本素质、通用技能培养,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政治意识、道德人格、职业伦理与审美情操,使学生通过接受高等教育习得受用一生的劳动能力与成长动力。但我们仍遇到一些难点,如高校应如何引导学生将理论与实践融会贯通,如何兼顾通识教育的一般性和针对性以实现有效的教学增值,如何建立专业与通识教育结合、以培养学生终身学习为基础的人才培养模式,等等。与此同时,形成了一定的共识——现代化教育体系的核心是人的现代化,必须立足于学生主体发展与成长的全面需求。一是实现课程贯通,推进课程再造,构建思想政治、通识、专业教育合力育人的新格局,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二是兴趣导向的异质性有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以及学生自主学习、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李立国.后人均GDP1万美元时代的中国高等教育体系[J].高等教育研究,2020,41(9):4-17.

[2]王晓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次世界高等教育大会的主要内容[J].世界教育信息,2000(5):7-11.

[3]薛天祥.高等教育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35.

[4]许祥云,张茜.本科与研究生教育共存度视角下的学科生产力提升路径[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1(8):72-79.

[5]习近平主持召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EB/OL].(2016-05-17)[2022-01-14].http://www.gov.cn/xinwen/2016-05/17/content_5074162.htm.

[6]习近平出席全国教育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EB/OL].(2018-09-11)[2022-01-14].http://www.gov.cn/xinwen/2018-09/10/content_5320835.htm.

The Training Mode of Financial Talent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Liberal Arts

LIU Hong-ruia, LI Gui-juna, HE Zhao-pengb

(a.Dean s Office, b.School of Economics, Central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Beijing 100081, China)

Abstract: Higher education has entered the stage of popularization, which is a challenge to liberal arts. According to the core quality required by the new liberal arts, we explore the training mode of the integration of general education and professional education, take the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morality, intelligence, body, art and labor and the ability to carry out work in the future as the training goal, and put forward new ideas of “three efforts” to promote the innovation of talent training mode, “three transformations” to consolidate the quality of talent training, and “three guarantees” to help improve the quality of education. We have also practiced and carried out the cultivation and exploration of high-level compound cross financial talents, and formed some positive and effective experiences and practices.

Key words: higher education; new liberal arts; talent training modeE78D9E05-B4C2-44FD-8321-91AD6D01E2FD

猜你喜欢
新文科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的高校图书馆服务研究
新文科建设的理路与设计
新文科背景下公共管理学科大类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
“新文科”背景下新闻传播教育的新形势与新进路
关于应用型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的研究
校企合作下的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基于Flash+XML技术的护理技能虚拟教学平台设计与实现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高等教育教学中的重与轻分析